第68章 造紙術
諸朝一起看直播:從詩詞到曆史 作者:螢火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紙的出現意味著什麽,當權者們當然能夠明白。
僅僅是玉不識口中的擴大文化傳播、粉碎教會的知識壟斷嗎?前麵一閃而過的黃毛藍眼人一看就不是他們本土人,而外人如何也不是現在的他們能夠決定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紙的廣泛使用的背後,是文化知識的流通,是打通了寒門上升的通道,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知識和讀書的狀況。
而壟斷知識,也是變相的壟斷了權力,這和一直追求權力集中的皇帝是相對的,皇帝們看著造紙術的出現,自然是欣喜的。
而各個世家看著天幕將此技術廣泛傳播,心中異議再多也是無可奈何。
有些東西,是心照不宣的事,但一旦被破除,而且還是他們無法阻止的破除,又還能怎麽樣呢?隻能說,傳播的媒介出現了,但知識還在他們手裏,還有商量的餘地,隻是想要之前緊緊攥著是不行了。
具體怎麽實行,還是要看他們和皇帝怎樣掰手腕了。遇上性格強硬、大權在握的,自然是恭恭敬敬的獻上,說不定還能博個美名,至於其他的,就要看如何操作了。
有些人是緊跟風向,隨風轉舵,而有的世家大族則是固執己見,死守著往日的榮光,不願放下身段。他們預感到了造紙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威脅,他們可不願就此舍去他們掌握的權力,紙張的製作很可能會動搖他們的根基,那麽就盡可能的推遲由上至下的普及,盡可能放緩這個過程,至於完全否定?天幕的存在就注定了這場關於造紙術的傳播是無法阻止的。
但是,他們的計劃真的能夠如他們所願那般順利實施嗎?遇上明主的,他們也不過是白費心機而已,有手段有見識的皇帝自然能夠達成所願。而那些昏庸無能的,哪怕一些有遠見的官員和學者意識到紙張的普及將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也敵不過當今的無動於衷,那麽世家大族的忌憚也是無用功。
雖然讀書會是未來的潮流,但時間總是有快有慢,端看當權者的手段了。
不過,他們還是忍不住感歎一句,這個玉不識,還真是心向黔首啊。
教育,確實是重中之重。
【但是還是不方便,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怎麽辦呢?——紙就此出現了。
我們現在都說蔡倫造紙,但是實際上,在東漢蔡倫大規模造紙之前,華夏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20世紀在中國各地出土的許多西漢時期的古紙片,可以證明這一點。
所以,與其說蔡倫造紙,不如說他改良了造紙術,當然,這並非否定蔡倫造紙之功。西漢時期出土的植物纖維紙,是蔡倫造紙的前身。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而這種紙,因為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加上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後人為紀念蔡倫的功績,於是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天幕上隨之變化出的動畫中,一位東漢穿著象的人在不斷嚐試著造紙技術的改良和,最後跟著玉不識的講解,一步步動作下來,最後定格在“蔡侯紙”三個字上。
【“皎白猶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記事,寧同魚網時。”
南北朝蕭察的這首《詠紙詩》很形象地記錄了“紙”的特點、用處和原材料。】
【而隨著一代代的改良,各式各樣的紙也逐漸登場。】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唐代又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豔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
到了五代,製紙業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一直是宮廷和名家的心頭好。
到了明清,造紙業又興旺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圖繪染色花紙等,紙的製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絕倫的地步。清代的造紙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了。】
各式各樣的紙,有如敲冰玉屑的,有的薄如蟬翼,有的光而不滑,有的潔白稠密,天幕下的人看著動畫中無數張紙落下,實在是眼饞又心喜。
文人墨客看著視頻的鏡頭從堅潔如玉,細薄光潤的紙上一晃而過,實在是心癢癢。
寫詩作畫,固然本身的才華是最重要的,但好的筆墨紙硯更是能夠錦上添花的存在。都說了是“文房四寶”,它們存在的意義不止於書寫繪畫方麵,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感情。現在看見被點名稱讚的好紙,大家都是心動的。
看著看著,就有人禁不住出聲說道:“這紙如此精妙,不知用它寫字作畫,效果如何?”
眾人紛紛附和,真的恨不得直接拿到手好好賞玩一番,但若是真的到手,大抵也是不敢直接在上麵寫詩作畫的,若是功力不夠的,總覺得會玷汙了那些精品。
他們看著天幕上的畫麵轉到了作畫上,一隻畫筆在紙上輕輕勾勒,線條流暢自然,墨跡清晰鮮豔,猶如活物,皆是驚歎不已。
“好羨慕啊……”
“好想要啊……”
“嗯,字畫勉勉強強,但用的這些東西,都是好東西啊!”
【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曆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接下來,我將來介紹一些曆史上有名的紙張。】
【其實如果細究起來,我們就會發現,我國的紙品很豐富,幾乎囊括了我們書畫閱覽的所有需求——寫字用麻紙、畫畫有宣紙、抄經用磁青紙、封書皮找灑金紙、書皮用蠟箋紙、作詩有薛濤箋……
隻是我國古代名紙,最為人熟知的,好像就隻剩下宣紙。其他的名紙品類,它們或許驚鴻一瞥,或許光耀至今,或名揚一時,或低調一生,都漸漸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
那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撥開曆史長河上的迷霧,在泛黃的碎片上,去看看它們的故事。】
僅僅是玉不識口中的擴大文化傳播、粉碎教會的知識壟斷嗎?前麵一閃而過的黃毛藍眼人一看就不是他們本土人,而外人如何也不是現在的他們能夠決定的。所以,對於他們來說,紙的廣泛使用的背後,是文化知識的流通,是打通了寒門上升的通道,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知識和讀書的狀況。
而壟斷知識,也是變相的壟斷了權力,這和一直追求權力集中的皇帝是相對的,皇帝們看著造紙術的出現,自然是欣喜的。
而各個世家看著天幕將此技術廣泛傳播,心中異議再多也是無可奈何。
有些東西,是心照不宣的事,但一旦被破除,而且還是他們無法阻止的破除,又還能怎麽樣呢?隻能說,傳播的媒介出現了,但知識還在他們手裏,還有商量的餘地,隻是想要之前緊緊攥著是不行了。
具體怎麽實行,還是要看他們和皇帝怎樣掰手腕了。遇上性格強硬、大權在握的,自然是恭恭敬敬的獻上,說不定還能博個美名,至於其他的,就要看如何操作了。
有些人是緊跟風向,隨風轉舵,而有的世家大族則是固執己見,死守著往日的榮光,不願放下身段。他們預感到了造紙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威脅,他們可不願就此舍去他們掌握的權力,紙張的製作很可能會動搖他們的根基,那麽就盡可能的推遲由上至下的普及,盡可能放緩這個過程,至於完全否定?天幕的存在就注定了這場關於造紙術的傳播是無法阻止的。
但是,他們的計劃真的能夠如他們所願那般順利實施嗎?遇上明主的,他們也不過是白費心機而已,有手段有見識的皇帝自然能夠達成所願。而那些昏庸無能的,哪怕一些有遠見的官員和學者意識到紙張的普及將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也敵不過當今的無動於衷,那麽世家大族的忌憚也是無用功。
雖然讀書會是未來的潮流,但時間總是有快有慢,端看當權者的手段了。
不過,他們還是忍不住感歎一句,這個玉不識,還真是心向黔首啊。
教育,確實是重中之重。
【但是還是不方便,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怎麽辦呢?——紙就此出現了。
我們現在都說蔡倫造紙,但是實際上,在東漢蔡倫大規模造紙之前,華夏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20世紀在中國各地出土的許多西漢時期的古紙片,可以證明這一點。
所以,與其說蔡倫造紙,不如說他改良了造紙術,當然,這並非否定蔡倫造紙之功。西漢時期出土的植物纖維紙,是蔡倫造紙的前身。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而這種紙,因為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加上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後人為紀念蔡倫的功績,於是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天幕上隨之變化出的動畫中,一位東漢穿著象的人在不斷嚐試著造紙技術的改良和,最後跟著玉不識的講解,一步步動作下來,最後定格在“蔡侯紙”三個字上。
【“皎白猶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記事,寧同魚網時。”
南北朝蕭察的這首《詠紙詩》很形象地記錄了“紙”的特點、用處和原材料。】
【而隨著一代代的改良,各式各樣的紙也逐漸登場。】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唐代又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豔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
到了五代,製紙業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一直是宮廷和名家的心頭好。
到了明清,造紙業又興旺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圖繪染色花紙等,紙的製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絕倫的地步。清代的造紙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了。】
各式各樣的紙,有如敲冰玉屑的,有的薄如蟬翼,有的光而不滑,有的潔白稠密,天幕下的人看著動畫中無數張紙落下,實在是眼饞又心喜。
文人墨客看著視頻的鏡頭從堅潔如玉,細薄光潤的紙上一晃而過,實在是心癢癢。
寫詩作畫,固然本身的才華是最重要的,但好的筆墨紙硯更是能夠錦上添花的存在。都說了是“文房四寶”,它們存在的意義不止於書寫繪畫方麵,也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感情。現在看見被點名稱讚的好紙,大家都是心動的。
看著看著,就有人禁不住出聲說道:“這紙如此精妙,不知用它寫字作畫,效果如何?”
眾人紛紛附和,真的恨不得直接拿到手好好賞玩一番,但若是真的到手,大抵也是不敢直接在上麵寫詩作畫的,若是功力不夠的,總覺得會玷汙了那些精品。
他們看著天幕上的畫麵轉到了作畫上,一隻畫筆在紙上輕輕勾勒,線條流暢自然,墨跡清晰鮮豔,猶如活物,皆是驚歎不已。
“好羨慕啊……”
“好想要啊……”
“嗯,字畫勉勉強強,但用的這些東西,都是好東西啊!”
【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複的曆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接下來,我將來介紹一些曆史上有名的紙張。】
【其實如果細究起來,我們就會發現,我國的紙品很豐富,幾乎囊括了我們書畫閱覽的所有需求——寫字用麻紙、畫畫有宣紙、抄經用磁青紙、封書皮找灑金紙、書皮用蠟箋紙、作詩有薛濤箋……
隻是我國古代名紙,最為人熟知的,好像就隻剩下宣紙。其他的名紙品類,它們或許驚鴻一瞥,或許光耀至今,或名揚一時,或低調一生,都漸漸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
那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撥開曆史長河上的迷霧,在泛黃的碎片上,去看看它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