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六下午,聚義堂又做了兩種糕點按人頭分給村民,其中有婉兒愛吃的芝麻豆沙芯麵包。不知是不是該原因,高歌當晚首次夢見婉兒。
夢中的婉兒是在醫院去世前的樣子,拉著哥哥的手不停地叫著哥哥,一直到高歌驚醒。是不是婉兒想吃麵包了?次日早餐後,高歌裝好一個麵包騎馬奔向婉兒墓地。那天,他陪伴婉兒一上午,背靠她的墓碑想著以前婉兒吃麵包的樣子。心在幻想婉兒應該在一個最美的地方,喜滋滋享受著麵包的香甜可口。
沒了婉兒,高歌成了張爺爺張奶奶、師母和曉月姐姐心目中的寵兒。兩老偶爾會關心高虹,也知道不能過多打擾她,高歌每月都會給姐姐五元零花錢。
八五年春節前,張爺爺河南老家的親人來信說,現在家鄉好多了,不再有缺衣斷糧現象,叫他不要再給家裏寄錢。一再叮囑他要多保重身體、安度晚年,最好能抽空帶上嫂子和孫子迴家看看,共同祭奠父母。
兩老還是最後一次寄錢給親人過春節,次年暑假期間,由高歌陪同兩老迴了一趟河南老家,也是張爺爺最後一次迴故鄉。
張爺爺看完信非常開心,笑談今後隻為歌兒多存點錢,再娶一個好媳婦。那晚,張奶奶抱住糊紙盒的高歌試探問:“我的兒啊,你今後娶媳婦了,孩子能不能姓張?”
十五歲的高歌馬上迴答:“當然要姓張嘛,我都叫張歌呢。”
兩老大喜過望,在家的稱唿也換成了“我的兒”、“寶兒”、“兒子”,再也沒了歌兒的稱唿。
師母和曉月姐也是更加疼愛高歌,師母不知從哪天開始,叫高歌為幺兒了。曉月姐經常陪弟弟去妹妹墓地,和弟弟在一起學習和糊紙盒,僅大高歌一歲半的她就學會了織毛衣。一直到現在,高歌身上的毛衣毛褲都不許買現成的,必須由她所織。她的房間一直掛著高歌和婉兒的合影,經常遺憾感歎:怎麽以前就沒想到拍張照片呢?
興旺村沒有實行承包責任製,和以往幾乎沒什麽區別,整個村一百多年來都是一個團結互愛的集體。1985年春,興旺村改迴原名聚義村,保存的聚義村石碑重新立在村口,拆除的村口牌坊也重新恢複,並在聚義堂舉辦三十多年來最隆重的祭祖大典。聚義堂也摘掉了大會堂牌子,讓遮掩三十多年的“聚義堂”三字煥然一新、重見天日。
村裏所有的時代標語全部清除幹淨,還原聚義村以往的自然麵貌,但村委會前還是新寫了一條標語: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實現農業機械化。
高歌在聚義堂被正式納入聚義村鄭家第七代後人,名鄭高歌。隨後不久,聚義村也成了德沅市一道曆史景觀,被市政府確定為文物保護地。
1990年初夏,一位廣東收藏家慕名來到聚義村,與師父鄭天乾糾纏了幾天。不知他倆商量了什麽?或是師父給了他什麽?五天後,全村58戶村民每戶來人到村長家領取五千元。一月後,幾輛大貨車將一整套日本進口農機送到了聚義村,當年雙槍時盡顯快捷神速,為村民減少大量的勞動強度。
聚義村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農機站,繼續實行集體模式。與周邊相比較,唯隻有聚義村是整體性的欣欣向榮、生機勃勃。不像其它村,不是因為土地問題就是因為水源問題經常性大動幹戈,鬧得雞犬不寧。也怪不得,以前的生產隊長大多隻會喊口號、虛報浮誇,政策變了就原形畢露。好田都是分給自家和親屬,還要霸道占有公共資源。
通過長輩介紹,高歌知道本村人非常排斥外村人,與四周鄉村井水不犯河水。在聚義村村民眼裏,周邊人就是一群愚昧懶惰、心術不正、忘恩負義的無賴。
聚義村建村時,這些人的先輩就愛聚眾來聚義村敲詐勒索、偷雞摸狗、惹是生非,被痛打後才知道聚義村的人不好欺負,不敢再來滋事,彼此也不再有往來。在饑荒年代,看到太多人忍饑挨餓,村裏出入道義接濟周邊饑民。哪知他們吃完糧食馬上就去公社告黑狀,說興旺村私藏糧食就是欺騙黨,破壞社會主義和破壞大躍進。後來又以各種政治借口,經常來村裏借牛、借車、借種子、借抽水機等,借到手不是不愛惜就是耍賴不歸還,甚至還偷梁換柱以次換好。
再次給他們教訓後,村長就宣布和周邊所有村徹底斷絕往來,獨自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絕不允許任何人拖興旺村的後腿。
高歌記得,聚義村總麵積約2200畝。1984年農村政策全麵放開後,村裏快速恢複糧田600畝,種植玉米和高粱的農田100畝,菜地200畝,還有近百畝果樹林。每年種植一季油菜,一季水稻和一季玉米高粱。家家戶戶都飽和養殖生豬家禽,湖灘河灘養殖有兩百隻的羊群。一片生機盎然、繁榮興旺,成為知名的先富村。
聚義村的蔬菜、醃製品、雞蛋和鹹鴨蛋非常受歡迎。每天早上,一輛三匹馬拉動,裝載滿滿農產品的平板馬車,往往進入市區後很快銷售一空,從來沒過中午迴家。像豆腐乳、紅油醬、臘八豆等,特受廣大市民青睞,很快成為供不應求的緊俏貨。
村裏釀造的酒、醬油和陳醋一直是內供,不對外銷售,但還是有很多市民慕名來到聚義村要求購買。
村民們團結互愛、尊老愛幼、上下同心、勤勞智慧,各種各樣的能工巧匠都有。從1985年開始,聚義村逐步維修和完善更新所有的加工設施,生產率和利用率大有提高,整體效益一年高於一年,村民收入隨之見長。
村裏的摩托車越來越多,鈴木、本田、雅馬哈、嘉陵等五花八門,大哥鄭大牛也買上一輛雅馬哈摩托車,與二哥鄭慶豐共用。當然,四周鄰村也有了摩托車,都是村長、包頭和帶頭到市區幹個體的村民所買,隔壁村村長的兒子還騎上了鈴木王。
從聚義村建村起,孩子們必須要接受教育、習武和各種技能培訓。聚義堂既是村裏人議事、聚會、祭祖和紅白喜事場所,也是孩子們的學堂、習武和技能培訓地。聚義村的集體模式,對後來高歌管理金逹集團提供了最重要的參考。
1990年春,大哥鄭大牛結婚,二哥鄭慶豐訂婚,兩個嫂子都是他倆的青梅竹馬,也是那年夏季中午,最先認識高歌婉兒的春桃姐和蓮花姐。
又想起姐姐高虹,高歌還是很思念姐姐的。高虹來過聚義村看望張爺爺張奶奶兩次,每次不過五分鍾就離開,弄得師父都沒記清她的模樣,隻知道非常好看。曉月姐雖然主動與姐姐說話,可客套幾句就說不下去了,感覺這位姐姐有種拒人千裏之外。
高歌倒是很滿意,姐姐氣色好了許多,還騎上了新自行車。就是服裝太老氣,顏色似乎隻有白色、黑色和灰色,好在依然很美。
進入1991年,城建處新宿舍完工,原城區道路維修站劃入到市公路局。哥哥高進自參加工作以來,在工作上的表現還過得去,加上外公是病逝的老革命,領導網開一麵安排他去開壓路機。
過了三月,很多鄰居都搬遷到新宿舍,原來的平房空出很多。已有27歲的高進以結婚名義分配到一套房間,與父母僅間隔兩戶人家。
張爺爺夫婦習慣了住在原地,謝絕搬去兩室兩廳的新宿舍二樓。主要原因是這裏還有婉兒的餘留,兩老舍不得離開,也是不想徹底失去婉兒。
同樣是這年春季,大侄兒丁丁出生。中秋時,二哥鄭慶豐舉行了婚禮,緊跟著曉月姐也訂了婚,明年秋季結婚。總結這段歲月,高歌由然想到變化這個詞。是啊,一切都在無聲無息的變化中。
夢中的婉兒是在醫院去世前的樣子,拉著哥哥的手不停地叫著哥哥,一直到高歌驚醒。是不是婉兒想吃麵包了?次日早餐後,高歌裝好一個麵包騎馬奔向婉兒墓地。那天,他陪伴婉兒一上午,背靠她的墓碑想著以前婉兒吃麵包的樣子。心在幻想婉兒應該在一個最美的地方,喜滋滋享受著麵包的香甜可口。
沒了婉兒,高歌成了張爺爺張奶奶、師母和曉月姐姐心目中的寵兒。兩老偶爾會關心高虹,也知道不能過多打擾她,高歌每月都會給姐姐五元零花錢。
八五年春節前,張爺爺河南老家的親人來信說,現在家鄉好多了,不再有缺衣斷糧現象,叫他不要再給家裏寄錢。一再叮囑他要多保重身體、安度晚年,最好能抽空帶上嫂子和孫子迴家看看,共同祭奠父母。
兩老還是最後一次寄錢給親人過春節,次年暑假期間,由高歌陪同兩老迴了一趟河南老家,也是張爺爺最後一次迴故鄉。
張爺爺看完信非常開心,笑談今後隻為歌兒多存點錢,再娶一個好媳婦。那晚,張奶奶抱住糊紙盒的高歌試探問:“我的兒啊,你今後娶媳婦了,孩子能不能姓張?”
十五歲的高歌馬上迴答:“當然要姓張嘛,我都叫張歌呢。”
兩老大喜過望,在家的稱唿也換成了“我的兒”、“寶兒”、“兒子”,再也沒了歌兒的稱唿。
師母和曉月姐也是更加疼愛高歌,師母不知從哪天開始,叫高歌為幺兒了。曉月姐經常陪弟弟去妹妹墓地,和弟弟在一起學習和糊紙盒,僅大高歌一歲半的她就學會了織毛衣。一直到現在,高歌身上的毛衣毛褲都不許買現成的,必須由她所織。她的房間一直掛著高歌和婉兒的合影,經常遺憾感歎:怎麽以前就沒想到拍張照片呢?
興旺村沒有實行承包責任製,和以往幾乎沒什麽區別,整個村一百多年來都是一個團結互愛的集體。1985年春,興旺村改迴原名聚義村,保存的聚義村石碑重新立在村口,拆除的村口牌坊也重新恢複,並在聚義堂舉辦三十多年來最隆重的祭祖大典。聚義堂也摘掉了大會堂牌子,讓遮掩三十多年的“聚義堂”三字煥然一新、重見天日。
村裏所有的時代標語全部清除幹淨,還原聚義村以往的自然麵貌,但村委會前還是新寫了一條標語: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實現農業機械化。
高歌在聚義堂被正式納入聚義村鄭家第七代後人,名鄭高歌。隨後不久,聚義村也成了德沅市一道曆史景觀,被市政府確定為文物保護地。
1990年初夏,一位廣東收藏家慕名來到聚義村,與師父鄭天乾糾纏了幾天。不知他倆商量了什麽?或是師父給了他什麽?五天後,全村58戶村民每戶來人到村長家領取五千元。一月後,幾輛大貨車將一整套日本進口農機送到了聚義村,當年雙槍時盡顯快捷神速,為村民減少大量的勞動強度。
聚義村在原有基礎上擴大了農機站,繼續實行集體模式。與周邊相比較,唯隻有聚義村是整體性的欣欣向榮、生機勃勃。不像其它村,不是因為土地問題就是因為水源問題經常性大動幹戈,鬧得雞犬不寧。也怪不得,以前的生產隊長大多隻會喊口號、虛報浮誇,政策變了就原形畢露。好田都是分給自家和親屬,還要霸道占有公共資源。
通過長輩介紹,高歌知道本村人非常排斥外村人,與四周鄉村井水不犯河水。在聚義村村民眼裏,周邊人就是一群愚昧懶惰、心術不正、忘恩負義的無賴。
聚義村建村時,這些人的先輩就愛聚眾來聚義村敲詐勒索、偷雞摸狗、惹是生非,被痛打後才知道聚義村的人不好欺負,不敢再來滋事,彼此也不再有往來。在饑荒年代,看到太多人忍饑挨餓,村裏出入道義接濟周邊饑民。哪知他們吃完糧食馬上就去公社告黑狀,說興旺村私藏糧食就是欺騙黨,破壞社會主義和破壞大躍進。後來又以各種政治借口,經常來村裏借牛、借車、借種子、借抽水機等,借到手不是不愛惜就是耍賴不歸還,甚至還偷梁換柱以次換好。
再次給他們教訓後,村長就宣布和周邊所有村徹底斷絕往來,獨自走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絕不允許任何人拖興旺村的後腿。
高歌記得,聚義村總麵積約2200畝。1984年農村政策全麵放開後,村裏快速恢複糧田600畝,種植玉米和高粱的農田100畝,菜地200畝,還有近百畝果樹林。每年種植一季油菜,一季水稻和一季玉米高粱。家家戶戶都飽和養殖生豬家禽,湖灘河灘養殖有兩百隻的羊群。一片生機盎然、繁榮興旺,成為知名的先富村。
聚義村的蔬菜、醃製品、雞蛋和鹹鴨蛋非常受歡迎。每天早上,一輛三匹馬拉動,裝載滿滿農產品的平板馬車,往往進入市區後很快銷售一空,從來沒過中午迴家。像豆腐乳、紅油醬、臘八豆等,特受廣大市民青睞,很快成為供不應求的緊俏貨。
村裏釀造的酒、醬油和陳醋一直是內供,不對外銷售,但還是有很多市民慕名來到聚義村要求購買。
村民們團結互愛、尊老愛幼、上下同心、勤勞智慧,各種各樣的能工巧匠都有。從1985年開始,聚義村逐步維修和完善更新所有的加工設施,生產率和利用率大有提高,整體效益一年高於一年,村民收入隨之見長。
村裏的摩托車越來越多,鈴木、本田、雅馬哈、嘉陵等五花八門,大哥鄭大牛也買上一輛雅馬哈摩托車,與二哥鄭慶豐共用。當然,四周鄰村也有了摩托車,都是村長、包頭和帶頭到市區幹個體的村民所買,隔壁村村長的兒子還騎上了鈴木王。
從聚義村建村起,孩子們必須要接受教育、習武和各種技能培訓。聚義堂既是村裏人議事、聚會、祭祖和紅白喜事場所,也是孩子們的學堂、習武和技能培訓地。聚義村的集體模式,對後來高歌管理金逹集團提供了最重要的參考。
1990年春,大哥鄭大牛結婚,二哥鄭慶豐訂婚,兩個嫂子都是他倆的青梅竹馬,也是那年夏季中午,最先認識高歌婉兒的春桃姐和蓮花姐。
又想起姐姐高虹,高歌還是很思念姐姐的。高虹來過聚義村看望張爺爺張奶奶兩次,每次不過五分鍾就離開,弄得師父都沒記清她的模樣,隻知道非常好看。曉月姐雖然主動與姐姐說話,可客套幾句就說不下去了,感覺這位姐姐有種拒人千裏之外。
高歌倒是很滿意,姐姐氣色好了許多,還騎上了新自行車。就是服裝太老氣,顏色似乎隻有白色、黑色和灰色,好在依然很美。
進入1991年,城建處新宿舍完工,原城區道路維修站劃入到市公路局。哥哥高進自參加工作以來,在工作上的表現還過得去,加上外公是病逝的老革命,領導網開一麵安排他去開壓路機。
過了三月,很多鄰居都搬遷到新宿舍,原來的平房空出很多。已有27歲的高進以結婚名義分配到一套房間,與父母僅間隔兩戶人家。
張爺爺夫婦習慣了住在原地,謝絕搬去兩室兩廳的新宿舍二樓。主要原因是這裏還有婉兒的餘留,兩老舍不得離開,也是不想徹底失去婉兒。
同樣是這年春季,大侄兒丁丁出生。中秋時,二哥鄭慶豐舉行了婚禮,緊跟著曉月姐也訂了婚,明年秋季結婚。總結這段歲月,高歌由然想到變化這個詞。是啊,一切都在無聲無息的變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