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搖了搖頭,繼續思考。


    當下武備冊中名目就這些,但與實際情況相比,仍存在差異。


    自嘉靖時期戚繼光創建戚家軍,之後很多武將,都以他的大作《紀效新書》練兵。


    在編製上,與最初營兵模式又出現區別。


    也就是說,原本軍製已經夠亂了,還得融入戚家軍革新模式,這也是當下營兵的普遍編製模式。


    向王承恩求證,果然與史料上所說基本相當。


    戚家軍總人數相對偏少,按每3000人組成一個營。


    與“四大係統”相比較,編製分為:


    營、部、司、局、旗、隊。


    “營”,長官稱為主將,大概與營兵“都司”職相當。


    總兵到千戶以上軍職,都可以擔任,主要看武將財力如何,能招到多少兵。


    否則對不起,即便你乃一省總兵,可能統領若幹個營,也可能隻有一個營。


    “部”,主官稱作千總,這一點借鑒衛所軍;


    “司”領頭者稱為把總,屬於營兵叫法;


    “局”指揮員叫做百總或百戶,這一職又是衛所軍稱唿;


    “旗”則為總旗;


    “隊”叫作隊長。


    崇禎幾乎被整懵了。


    怪不得後世評價,明朝軍製無比雜亂,要是稱第二,沒哪個朝代敢稱第一!


    歸根結底,還是明代帝王太“重文抑武”,學習宋朝,結果整了個一塌糊塗。


    崇禎不想再那樣了,既然整軍從禁軍四衛營開始,那就得予以規範。


    兵員準備擴充到5萬人,與後世一個集團軍人數相當,而後以禁軍為藍本,整頓京營,逐步再向全國推廣。


    尋思約莫一刻鍾,結合21世紀先進理念,一個新的雛形誕生。


    新軍製按:軍、師、旅、團、營、連、排、班模式執行。


    如若直接稱唿軍長師長之類,顯然難以轉過彎,二者融合一下最為恰當。


    於是寫出如下內容:


    5萬人成一軍,統領對應軍長(副總兵級),稱主將。


    師長(參將級),主官稱參將;


    旅長(遊擊級),為遊擊將軍;


    取消都司、守備兩個級別。


    團長(千戶級),主官稱千總;


    營長(把營級),主官為把總;


    連長(百戶級),稱百總;


    排長(總旗級),稱旗總;


    班長(小旗級),稱作小旗官。


    ......


    此類職位打算全部固定下來,升格為正式軍職,不能再像祖製那般僅為臨時。


    特麽一線作戰部隊,全靠臨時拚湊,還打啥硬仗!瞎基巴扯!


    至於人數及兵種匹配,崇禎是這樣想的。


    通過前幾日了解,現有馬場及四衛營馬匹,差不多匹左右。


    可按騎兵、刀盾兵、長槍兵、火銃兵、炮兵混編。


    設置讚畫司、後勤司、裝備司等相應機構,外加醫護、斥候、警衛等輔助兵種。


    整個禁軍,可暫編成三個作戰師。


    步、騎兵為主,輔助兵種次之,往後訓練及作戰中探索,找到最合理匹配值。


    百戶為最基層單位,人數可在120-170人之間。


    三個作戰總旗組成一個百戶,外加夥夫班、傳令兵、文書等。


    每個總旗可匹配3至5個小旗,每個小旗標配10人,包含兩名正副小旗官。


    炮兵方麵,則根據紅夷炮、大型佛郎機類別,以每個小旗操控一門火炮為準。


    如果往後條件允許,還可新設置單獨的炮兵旅或炮兵團,甚至炮兵師。


    按此模式下來,5萬人當中,輔助兵種約7000人,作戰兵卒約人。


    一個作戰師近士兵,與後世甲種師相當。


    為便於區分,就不搞這個時代什麽騰驤、武驤、飛熊、虎豹之類的名稱了。


    各級一律以數字編號命名,這樣更加通俗方便。


    具體細節一步步摸索,起步階段需多方麵考量,方向上應該大差不差。


    這些想法,主要為向火器化、正規化靠攏。


    當下大明火器技術,尚未明顯落後於西方,隻要向前衝一衝,便能與世界同步,乃至超越。


    崇禎身為穿越者,有信心將幾十年後的空心方陣、排隊槍斃等理念提前,紙包彈容易解決,隻有大炮麻煩點。


    當然,這個時代不是沒有牛人,隻要適當點撥,再提供研究環境,實現開花炮彈,僅為時間問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硬件方麵先就這樣了。


    除此之外,還有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軍心與紀律。


    20世紀華夏偉人曾經說過,官兵思想才是製勝法寶。


    偉人那支軍隊,初期沒有軍餉,吃不飽穿不暖,武器還多半靠繳獲,很多時候餓著肚子打仗。


    然而,即使長期處於劣勢,爆發出的戰鬥力卻十分驚人,軍民魚水,平民百姓無不竭力擁護。


    偉人軍隊經曆一個個挫折,最終推翻三座大山,華夏得到新生。


    有此成就,最關鍵其中一項,就是將支部建立在基層。


    士兵知道為誰而戰,那種士氣與信仰,隻需稍作戰前動員,再一聲令下即可!


    於是,擁有兩個記憶的崇禎,也就虛心借鑒了。


    從百戶層麵起,往上各級均設置訓導官製,類似於後世指(教))導員及政委。


    當然,訓導官需要一定文化底子,而那些監軍就是不錯人選。


    閹人依附於皇權,失去皇帝寵信,就什麽都不是。


    太監凡有職務者,很多都在宮裏讀過書,理論上更適合,也更忠於皇帝。


    屆時自己引導灌輸一番,慢慢也就成水到渠成,這也是數天前考慮問題時,得出的最佳方案。


    至於總讚畫,得給盧象升那兒的楊廷麟留著。


    曆史上楊廷麟有文天祥之風,隆武時期還當上兵部尚書,十足主戰派,盧象升的很多作戰部署,都由此人策劃,乃不可多得的參謀長人選。


    停筆想了想,暫時就這些了。


    待明日與兩位後起之秀見麵,再作以細化,要想燎原,就得擦出火花,締造出星星之火。


    這一晚崇禎睡得很香,夢見一望無際的遼東平原。


    原野上萬馬奔騰,旌旗招展,自己領著軍隊激烈衝鋒;還看到了大海,海麵時而陽光燦爛,時而巨浪滔天。


    仿佛自己身著金甲,手舉鋼刀,撕心裂肺高唿朝敵艦開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大明1635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中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中俠並收藏重生大明1635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