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國都櫟陽的街頭巷尾,處處彌漫著煙火氣息。晨光初照,賣炊餅的小攤前熱氣騰騰,攤主手腳麻利地將一個個金黃酥脆的炊餅遞到顧客手中,嘴裏還不忘吆喝:“剛出爐的熱炊餅嘞,香著呢,三文錢一個!”不遠處,修鞋的匠人坐在矮凳上,手指飛舞,熟練地縫補著鞋麵,身旁圍了幾個等著取鞋的主顧,正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
“哎,你們聽說了沒?咱秦國新來的那位商鞅大人,可不得了!”一個穿著粗布麻衣、滿臉絡腮胡的中年漢子,眼睛瞪得溜圓,神秘兮兮地挑起話頭,他剛從集市那頭過來,一臉興奮,走路都帶著風。
“咋啦?”旁邊一個年輕後生好奇心頓起,放下手中正把玩的物件,幾步湊了過來,脖子伸得老長,“俺整日在這城裏做工,還沒咋聽聞呢,快給大夥說道說道。”
中年漢子清了清嗓子,眉飛色舞地講起來:“俺剛在集市上聽人講,這商鞅大人啊,姬姓,公孫氏,名鞅,是衛國國君的後代,打小兒在書香門第長大,那肚子裏的墨水,多得能淹死個人!聽說從小就立下大誌向,要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兒,那心氣兒高著呢。”
“喲,來頭這麽大!”人群中有人驚歎道,嘴巴張得老大,“那咋跑咱秦國來了?”
“這可就有故事咯!”中年漢子一拍大腿,聲音拔高了幾分,“聽說他早年在魏國侍奉國相公叔痤,當個中庶子,本以為能大展拳腳,可沒成想,一直不受重用。公叔痤臨死前,良心發現,把魏惠王叫到跟前,拉著人家的手,言辭懇切地舉薦商鞅,說他年紀雖輕,本事可大著呢,把國事交給他,準沒錯。”說到這兒,中年漢子還模仿起公叔痤臨終囑托的模樣,眼眶泛紅,聲音顫抖,“可魏惠王那老兒,你們猜怎麽著?他一臉嫌棄,鼻孔都快哼到天上去了,根本不當迴事兒,生生把這麽個大才給錯過了。”
“嘖嘖嘖,”一位老者咂咂嘴,搖頭歎息,眉頭皺成了個“川”字,“魏國這是走寶嘍!咱秦國可得抓住機會。那商鞅大人到咱這兒,能行嗎?”
“嘿,您老還別小瞧了他!”年輕後生搶著迴答,腦袋晃得像撥浪鼓,“俺聽說,商鞅大人到秦國後,通過景監大人引見,見著了咱秦孝公。倆人一聊,嘿,那叫一個投機!秦孝公對他的主張可看重了,立馬支持他變法。你們可知道,他剛來咱秦國的時候,那模樣可落魄了,穿著一身舊袍子,看著跟咱普通老百姓沒啥兩樣,誰能想到,咱國君獨具慧眼呐,一眼就相中了他,還封他做左庶長,這可是鯉魚躍龍門,一下子就翻身了!”
“可不是嘛!”一個提著菜籃子的大嫂也湊過來插話,“我娘家有個親戚在官府當差,聽他說,商鞅大人剛到秦國那陣兒,連住的地方都簡陋得很,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有時候還得跟街頭的流浪漢似的,為幾個銅板發愁。哪曉得如今時來運轉,成了咱秦國的大紅人!”這大嫂一邊說著,一邊搖頭晃腦,臉上滿是感慨,心裏卻暗自琢磨:這商鞅大人如今飛黃騰達了,也不知家裏可有婚配,要是能跟自家攀上親,那往後可就不愁吃穿了。
旁邊幾個年輕姑娘聽了這話,相互交換了個眼神,臉頰緋紅,羞答答地低下頭。其中一個膽大些的,悄聲對同伴說:“你說,商鞅大人如今位高權重,又一表人才,還如此年輕有為,咱要是能嫁給他,那可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另一個姑娘輕輕拍了下她的胳膊,嗔怪道:“你呀,別做夢了,人家商鞅大人哪能看上咱們這些普通女子,聽說求親的名門閨秀都快把他家門檻踏破了。”嘴上雖這麽說,可心裏也是一陣失落,忍不住偷偷抬眼,往商鞅府邸的方向望去。
這時,一夥人走到了市場南門附近,隻見這兒早已圍得水泄不通。眾人好奇心作祟,忙不迭地擠進去一探究竟。
隻見一根三丈長的粗大木頭赫然豎立在南門之前,旁邊貼有一張告示,上書:“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十金!”百姓們初時以為這是有人在戲弄他們,紛紛駐足觀看,卻無人上前嚐試。畢竟,一根如此巨大的木頭,搬運起來絕非易事,更何況誰會相信政府會為了這點小事就賞出十金呢?
“這官府又搞啥名堂呢?”一個挽著褲腳、皮膚黝黑的老農,踮著腳尖,伸長脖子,操著一口濃重的秦地方言,捅了捅身旁的年輕人問道,眼神裏滿是疑惑。
年輕人皺著眉頭,撓撓頭應道:“我也納悶呢,伯。您瞅旁邊那張告示,寫著這事兒,我看呐,指定是糊弄咱老百姓的。”他眼神裏滿是疑惑,雙手抱在胸前,撇著嘴,顯然對這告示內容深感懷疑。
“就是,就是,”旁邊一位大嫂也附和著,她頭上裹著塊粗布頭巾,懷裏抱著個孩子,邊搖晃著孩子邊撇嘴道,“搬根這麽大的木頭,累個半死不說,誰信官府真能給十金呐?咱平日裏給官府服徭役,累斷了腰,也沒見幾個子兒的賞錢,我看呐,指定是糊弄咱老百姓的。”大嫂的話引得周圍一片應和聲,眾人紛紛點頭,臉上皆是不信與嗤笑。
人群中,幾個好事的青皮後生相互擠眉弄眼,其中一個瘦高個咧著嘴笑道:“要不咱哥幾個去試試?權當逗逗樂子,指不定還能看官府出個醜。”他一邊說著,一邊朝同伴擠眼睛,臉上帶著促狹的笑。
“去去去,你傻呀!”另一個矮胖些的同伴一把扯著他,翻了個白眼道,“萬一搬了,官府耍賴不給錢,咱可就成大夥的笑柄了,下,犯不著!”幾人你一言我一語,嘻嘻哈哈,卻始終沒一個人敢真的上前。
此時,在不遠處的一座樓閣內,商鞅正透過窗戶,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他一襲黑袍,身姿挺拔,麵容冷峻,眼神卻透著洞察世事的深邃。身旁的侍從麵露焦急之色,小聲嘟囔道:“大人,您瞧,這百姓們沒一個信的,要不咱就算了?這賞金給出去,可不少呢,要是……”
商鞅抬手止住侍從的話,微微搖頭,神色堅定:“不,他們不信,正是因為長久以來官府失信於民。今日,我定要打破這僵局,讓百姓知曉,我商鞅主政,言出必行!”說罷,他轉身大步走到桌案前,提筆蘸墨,重新寫了一張告示,令侍從速速拿去更換。
不一會兒,南門處又是一陣騷動。隻見新告示貼上,賞金赫然變成了“五十金”。這一次,人群徹底炸開了鍋。
“乖乖,五十金!”一個年輕力壯的獵戶瞪大了眼睛,倒吸一口涼氣,雙手不自覺地握緊,“我打半輩子獵,都未必能揣著這麽多錢呐!”他攥緊了拳頭,雙腳不自覺在,雙腳不自覺地往前蹭了蹭,可又麵露猶豫,抬頭看看周圍人,終究還是沒動,眼神裏滿是掙紮。
“這……這能是真的?”一位老工匠手撫胡須,滿臉狐疑,眼睛眯成一條縫,“莫不是設的啥圈套吧?咱可不能輕易上當。”他一邊說著,一邊拉著身邊的徒弟往後退了幾步,生怕惹上在,生怕惹上什麽麻煩,臉上滿是警惕。
眾人正議論得熱火朝天,一個衣著樸素、身材魁梧的漢子從人群深處擠了出來。這漢子名叫阿虎,是個靠給人搬貨為生的苦力,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過得緊巴巴。他平日裏沉默寡言,卻為人實誠,幹活不惜力氣。此刻,阿虎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心中暗自思忖:“我一家老小整日為糊口奔波,若真能得這五十金,往後的日子可就有著落了。官府雖說平日裏不咋靠譜,可萬一……萬一這次是真的呢?拚一把!”這般想著,阿虎深吸一口氣,大步走到木頭前,蹲下身子,雙手緊緊握住木頭一端,悶哼一聲,使出渾身力氣,竟將那沉重的木頭穩穩扛起,而後邁著堅定的步伐,向北門走去。
一時間,整個世界仿若都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屏氣斂息,目光死死地盯在阿虎身上。隻見阿虎額頭青筋暴起,汗水順著臉頰不斷滾落,衣衫早已被浸透,可他腳步未曾停歇分毫。每一步,都踏得堅實有力,似帶著千鈞之力,踩在眾人的心尖上。
待阿虎終於將木頭穩穩地放置在北門,他直起身子,雙手撐在膝蓋,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此時,商鞅早已帶著一眾官吏等候在此。商鞅快步上前,親自捧起一匣子金子,滿臉笑意,高聲道:“好漢子!你信得過官府,官府自也不會負你。”言罷,雙手將匣子遞到阿虎麵前,眼神中滿是讚許。
阿虎抬起滿是汗水的臉,眼中滿是震驚與欣喜,他顫抖著雙手接過匣子,“撲通”一聲跪地,聲音哽咽:“草民……草民謝大人!謝官府!”
商鞅上前一步,扶起阿虎,環顧四周,目光炯炯,聲如洪鍾:“諸位鄉親父老,今日此舉,名為徙木立信!過往官府失信,讓大夥寒了心,可從今日起,不會了!我商鞅在此立誓,變法圖強,必為秦國、為大夥謀出個光明未來!我們說到做到,絕不食言!”
話音落地,人群先是片刻的寂靜,仿若被這突如其來的震撼驚得迴不過日前。刹那間,如雷的掌聲與歡唿聲轟然爆發,直衝雲霄。百姓們眼眶泛紅,激動地相互訴說著:“這新來的大官能行啊!咱秦國怕是要變天了,往後有盼頭咯!”
自那日後,徙木立信的事兒像長了翅膀般,迅速傳遍秦國的角角落落。田間地頭,農人們勞作間隙,坐在田埂上談論著;酒肆茶館,食客們喝著酒、品著茶,口沫橫飛地傳頌著;就連孩童們在街巷玩耍時,都學著大人模樣,講著“商鞅大人徙木立信”的故事。
這天,在村裏的老槐樹下,幾個莊稼漢忙完農活,正坐在那兒乘涼。一個年輕點的農夫晃著手中的草帽,興高采烈地說:“你們說,那商鞅大人是不是神仙下凡呐?咱以前哪見過官府這麽大方,說給五十金就給五十金,還真沒耍賴!”
旁邊的老把式磕了磕煙袋鍋子,吐了口煙,慢悠悠地說:“啥神仙不神仙的,我看呐,這大人是真心想給咱老百姓謀好日子。就衝他這實誠勁兒,往後他推行啥法,我信他!”
“對!”一個中年漢子接過,一個中年漢子接過話茬,“我聽說,隔壁村有人想去當兵掙軍功了,以前可沒這勁頭。這變法啊,看樣子是真能讓咱過上不一樣的日子。”
“我還聽說,”一個瘦高個的村民眼睛放光,“城裏好多手藝人都忙起來了,官府鼓勵做工,給的工錢也公道。咱這秦國,以後怕是要大變樣咯!”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興奮,臉上都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在他們的歡聲笑語中,仿佛能看到秦國在商鞅變法的推動下,正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百姓的日子也如同春日暖陽下的花朵,漸次綻放,充滿希望。
而在櫟陽城裏的一戶富貴人家中,幾個婦人正圍坐在一起做著女紅,話題也不自覺地轉到了商鞅身上。一位身著綾羅綢緞的夫人,輕輕搖著團扇,半遮著臉,嬌聲說道:“聽聞那商鞅大人,原是衛國落魄書生,在魏國也不得誌,誰能想到如今在咱們秦國,竟被國君這般重用,還封了高官。這可真是窮小子逆襲的傳奇呐,我家那口子這幾日都念叨著,要找機會去結識結識呢。”
另一位稍顯豐滿的婦人接話道:“就是說呢,我娘家那邊有個侄女,生得花容月貌,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本想著給她尋個好人家,如今看來,若是能嫁入商鞅大人府中,那可真是再好不過了。也不知這大人可曾婚配,我得趕緊差人去打聽打聽。”說著,她放下手中的針線活,眼神中透著急切。
旁邊一個年紀稍長的嬤嬤,在一旁聽了許久,忍不住插話道:“夫人們呐,你們可別光想著攀高枝兒。這商鞅大人如今雖說風光無限,可變法這事兒,牽扯的利益太多,得罪的人也不在少數。萬一……”她話還沒說完,就被那位搖著團扇的夫人打斷了:“嬤嬤,你這話說得就掃興了。咱們秦國如今積弱已久,正需要商鞅大人這樣的能人來力挽狂瀾。國君既然信得過他,咱們操這份心做甚?再說了,看他徙木立信這一招,就知道他是個有智謀、有魄力的人,日後定能成就大業。”
嬤嬤被說得啞口無言,隻能無奈地搖搖頭,繼續低頭做自己的針線活。而幾位夫人卻依舊興致勃勃地討論著商鞅的種種,想象著自家若是能與他沾上關係,往後的日子該是何等榮耀。
在一家酒肆裏,幾個行商圍坐在一起,桌上擺滿了酒菜,可他們的心思卻不在吃喝上。一個留著山羊胡的商人,夾著一筷子菜,卻沒往嘴裏送,而是若有所思地說:“諸位,你們瞧瞧,這商鞅大人一來,秦國可就熱鬧起來了。先是那徙木立信,讓咱老百姓對官府重拾信心,這可是大事啊!我走南闖北這麽多年,還沒見過哪個當官的有這等魄力。”
對麵一個圓臉商人,喝了一大口酒,抹了抹嘴,大聲應和道:“沒錯!我聽說他還要改革戶籍製度,讓咱這些行商往來做生意更方便,不用再受那些莫名其妙的關卡刁難。要是真能如此,咱這生意可就好做多了。”他一邊說著,一邊興奮地拍著桌子,酒水都濺了出來。
“不過,”另一個身形消瘦的商人皺著眉頭,微微擔憂地說,“這變法動靜這麽大,舊貴族們能善罷甘休?他們在秦國根基深厚,要是聯合起來對付商鞅大人,可就麻煩了。”
山羊胡商人聽了,放下筷子,胸有成竹地說:“我看呐,商鞅大人既然敢這麽大刀闊斧地幹,肯定是有備而來。再說了,國君全力支持他,隻要他能穩住民心,舊貴族們也翻不出什麽大浪來。咱們就等著看好戲吧,說不定過不了幾年,秦國就成了各國中的強國,咱們跟著也能發大財!”
眾人紛紛點頭,又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商鞅變法可能帶來的機遇……
“哎,你們聽說了沒?咱秦國新來的那位商鞅大人,可不得了!”一個穿著粗布麻衣、滿臉絡腮胡的中年漢子,眼睛瞪得溜圓,神秘兮兮地挑起話頭,他剛從集市那頭過來,一臉興奮,走路都帶著風。
“咋啦?”旁邊一個年輕後生好奇心頓起,放下手中正把玩的物件,幾步湊了過來,脖子伸得老長,“俺整日在這城裏做工,還沒咋聽聞呢,快給大夥說道說道。”
中年漢子清了清嗓子,眉飛色舞地講起來:“俺剛在集市上聽人講,這商鞅大人啊,姬姓,公孫氏,名鞅,是衛國國君的後代,打小兒在書香門第長大,那肚子裏的墨水,多得能淹死個人!聽說從小就立下大誌向,要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兒,那心氣兒高著呢。”
“喲,來頭這麽大!”人群中有人驚歎道,嘴巴張得老大,“那咋跑咱秦國來了?”
“這可就有故事咯!”中年漢子一拍大腿,聲音拔高了幾分,“聽說他早年在魏國侍奉國相公叔痤,當個中庶子,本以為能大展拳腳,可沒成想,一直不受重用。公叔痤臨死前,良心發現,把魏惠王叫到跟前,拉著人家的手,言辭懇切地舉薦商鞅,說他年紀雖輕,本事可大著呢,把國事交給他,準沒錯。”說到這兒,中年漢子還模仿起公叔痤臨終囑托的模樣,眼眶泛紅,聲音顫抖,“可魏惠王那老兒,你們猜怎麽著?他一臉嫌棄,鼻孔都快哼到天上去了,根本不當迴事兒,生生把這麽個大才給錯過了。”
“嘖嘖嘖,”一位老者咂咂嘴,搖頭歎息,眉頭皺成了個“川”字,“魏國這是走寶嘍!咱秦國可得抓住機會。那商鞅大人到咱這兒,能行嗎?”
“嘿,您老還別小瞧了他!”年輕後生搶著迴答,腦袋晃得像撥浪鼓,“俺聽說,商鞅大人到秦國後,通過景監大人引見,見著了咱秦孝公。倆人一聊,嘿,那叫一個投機!秦孝公對他的主張可看重了,立馬支持他變法。你們可知道,他剛來咱秦國的時候,那模樣可落魄了,穿著一身舊袍子,看著跟咱普通老百姓沒啥兩樣,誰能想到,咱國君獨具慧眼呐,一眼就相中了他,還封他做左庶長,這可是鯉魚躍龍門,一下子就翻身了!”
“可不是嘛!”一個提著菜籃子的大嫂也湊過來插話,“我娘家有個親戚在官府當差,聽他說,商鞅大人剛到秦國那陣兒,連住的地方都簡陋得很,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有時候還得跟街頭的流浪漢似的,為幾個銅板發愁。哪曉得如今時來運轉,成了咱秦國的大紅人!”這大嫂一邊說著,一邊搖頭晃腦,臉上滿是感慨,心裏卻暗自琢磨:這商鞅大人如今飛黃騰達了,也不知家裏可有婚配,要是能跟自家攀上親,那往後可就不愁吃穿了。
旁邊幾個年輕姑娘聽了這話,相互交換了個眼神,臉頰緋紅,羞答答地低下頭。其中一個膽大些的,悄聲對同伴說:“你說,商鞅大人如今位高權重,又一表人才,還如此年輕有為,咱要是能嫁給他,那可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另一個姑娘輕輕拍了下她的胳膊,嗔怪道:“你呀,別做夢了,人家商鞅大人哪能看上咱們這些普通女子,聽說求親的名門閨秀都快把他家門檻踏破了。”嘴上雖這麽說,可心裏也是一陣失落,忍不住偷偷抬眼,往商鞅府邸的方向望去。
這時,一夥人走到了市場南門附近,隻見這兒早已圍得水泄不通。眾人好奇心作祟,忙不迭地擠進去一探究竟。
隻見一根三丈長的粗大木頭赫然豎立在南門之前,旁邊貼有一張告示,上書:“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十金!”百姓們初時以為這是有人在戲弄他們,紛紛駐足觀看,卻無人上前嚐試。畢竟,一根如此巨大的木頭,搬運起來絕非易事,更何況誰會相信政府會為了這點小事就賞出十金呢?
“這官府又搞啥名堂呢?”一個挽著褲腳、皮膚黝黑的老農,踮著腳尖,伸長脖子,操著一口濃重的秦地方言,捅了捅身旁的年輕人問道,眼神裏滿是疑惑。
年輕人皺著眉頭,撓撓頭應道:“我也納悶呢,伯。您瞅旁邊那張告示,寫著這事兒,我看呐,指定是糊弄咱老百姓的。”他眼神裏滿是疑惑,雙手抱在胸前,撇著嘴,顯然對這告示內容深感懷疑。
“就是,就是,”旁邊一位大嫂也附和著,她頭上裹著塊粗布頭巾,懷裏抱著個孩子,邊搖晃著孩子邊撇嘴道,“搬根這麽大的木頭,累個半死不說,誰信官府真能給十金呐?咱平日裏給官府服徭役,累斷了腰,也沒見幾個子兒的賞錢,我看呐,指定是糊弄咱老百姓的。”大嫂的話引得周圍一片應和聲,眾人紛紛點頭,臉上皆是不信與嗤笑。
人群中,幾個好事的青皮後生相互擠眉弄眼,其中一個瘦高個咧著嘴笑道:“要不咱哥幾個去試試?權當逗逗樂子,指不定還能看官府出個醜。”他一邊說著,一邊朝同伴擠眼睛,臉上帶著促狹的笑。
“去去去,你傻呀!”另一個矮胖些的同伴一把扯著他,翻了個白眼道,“萬一搬了,官府耍賴不給錢,咱可就成大夥的笑柄了,下,犯不著!”幾人你一言我一語,嘻嘻哈哈,卻始終沒一個人敢真的上前。
此時,在不遠處的一座樓閣內,商鞅正透過窗戶,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他一襲黑袍,身姿挺拔,麵容冷峻,眼神卻透著洞察世事的深邃。身旁的侍從麵露焦急之色,小聲嘟囔道:“大人,您瞧,這百姓們沒一個信的,要不咱就算了?這賞金給出去,可不少呢,要是……”
商鞅抬手止住侍從的話,微微搖頭,神色堅定:“不,他們不信,正是因為長久以來官府失信於民。今日,我定要打破這僵局,讓百姓知曉,我商鞅主政,言出必行!”說罷,他轉身大步走到桌案前,提筆蘸墨,重新寫了一張告示,令侍從速速拿去更換。
不一會兒,南門處又是一陣騷動。隻見新告示貼上,賞金赫然變成了“五十金”。這一次,人群徹底炸開了鍋。
“乖乖,五十金!”一個年輕力壯的獵戶瞪大了眼睛,倒吸一口涼氣,雙手不自覺地握緊,“我打半輩子獵,都未必能揣著這麽多錢呐!”他攥緊了拳頭,雙腳不自覺在,雙腳不自覺地往前蹭了蹭,可又麵露猶豫,抬頭看看周圍人,終究還是沒動,眼神裏滿是掙紮。
“這……這能是真的?”一位老工匠手撫胡須,滿臉狐疑,眼睛眯成一條縫,“莫不是設的啥圈套吧?咱可不能輕易上當。”他一邊說著,一邊拉著身邊的徒弟往後退了幾步,生怕惹上在,生怕惹上什麽麻煩,臉上滿是警惕。
眾人正議論得熱火朝天,一個衣著樸素、身材魁梧的漢子從人群深處擠了出來。這漢子名叫阿虎,是個靠給人搬貨為生的苦力,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過得緊巴巴。他平日裏沉默寡言,卻為人實誠,幹活不惜力氣。此刻,阿虎眼中閃爍著異樣的光芒,心中暗自思忖:“我一家老小整日為糊口奔波,若真能得這五十金,往後的日子可就有著落了。官府雖說平日裏不咋靠譜,可萬一……萬一這次是真的呢?拚一把!”這般想著,阿虎深吸一口氣,大步走到木頭前,蹲下身子,雙手緊緊握住木頭一端,悶哼一聲,使出渾身力氣,竟將那沉重的木頭穩穩扛起,而後邁著堅定的步伐,向北門走去。
一時間,整個世界仿若都安靜了下來,所有人都屏氣斂息,目光死死地盯在阿虎身上。隻見阿虎額頭青筋暴起,汗水順著臉頰不斷滾落,衣衫早已被浸透,可他腳步未曾停歇分毫。每一步,都踏得堅實有力,似帶著千鈞之力,踩在眾人的心尖上。
待阿虎終於將木頭穩穩地放置在北門,他直起身子,雙手撐在膝蓋,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此時,商鞅早已帶著一眾官吏等候在此。商鞅快步上前,親自捧起一匣子金子,滿臉笑意,高聲道:“好漢子!你信得過官府,官府自也不會負你。”言罷,雙手將匣子遞到阿虎麵前,眼神中滿是讚許。
阿虎抬起滿是汗水的臉,眼中滿是震驚與欣喜,他顫抖著雙手接過匣子,“撲通”一聲跪地,聲音哽咽:“草民……草民謝大人!謝官府!”
商鞅上前一步,扶起阿虎,環顧四周,目光炯炯,聲如洪鍾:“諸位鄉親父老,今日此舉,名為徙木立信!過往官府失信,讓大夥寒了心,可從今日起,不會了!我商鞅在此立誓,變法圖強,必為秦國、為大夥謀出個光明未來!我們說到做到,絕不食言!”
話音落地,人群先是片刻的寂靜,仿若被這突如其來的震撼驚得迴不過日前。刹那間,如雷的掌聲與歡唿聲轟然爆發,直衝雲霄。百姓們眼眶泛紅,激動地相互訴說著:“這新來的大官能行啊!咱秦國怕是要變天了,往後有盼頭咯!”
自那日後,徙木立信的事兒像長了翅膀般,迅速傳遍秦國的角角落落。田間地頭,農人們勞作間隙,坐在田埂上談論著;酒肆茶館,食客們喝著酒、品著茶,口沫橫飛地傳頌著;就連孩童們在街巷玩耍時,都學著大人模樣,講著“商鞅大人徙木立信”的故事。
這天,在村裏的老槐樹下,幾個莊稼漢忙完農活,正坐在那兒乘涼。一個年輕點的農夫晃著手中的草帽,興高采烈地說:“你們說,那商鞅大人是不是神仙下凡呐?咱以前哪見過官府這麽大方,說給五十金就給五十金,還真沒耍賴!”
旁邊的老把式磕了磕煙袋鍋子,吐了口煙,慢悠悠地說:“啥神仙不神仙的,我看呐,這大人是真心想給咱老百姓謀好日子。就衝他這實誠勁兒,往後他推行啥法,我信他!”
“對!”一個中年漢子接過,一個中年漢子接過話茬,“我聽說,隔壁村有人想去當兵掙軍功了,以前可沒這勁頭。這變法啊,看樣子是真能讓咱過上不一樣的日子。”
“我還聽說,”一個瘦高個的村民眼睛放光,“城裏好多手藝人都忙起來了,官府鼓勵做工,給的工錢也公道。咱這秦國,以後怕是要大變樣咯!”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興奮,臉上都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在他們的歡聲笑語中,仿佛能看到秦國在商鞅變法的推動下,正一步步走向繁榮昌盛,百姓的日子也如同春日暖陽下的花朵,漸次綻放,充滿希望。
而在櫟陽城裏的一戶富貴人家中,幾個婦人正圍坐在一起做著女紅,話題也不自覺地轉到了商鞅身上。一位身著綾羅綢緞的夫人,輕輕搖著團扇,半遮著臉,嬌聲說道:“聽聞那商鞅大人,原是衛國落魄書生,在魏國也不得誌,誰能想到如今在咱們秦國,竟被國君這般重用,還封了高官。這可真是窮小子逆襲的傳奇呐,我家那口子這幾日都念叨著,要找機會去結識結識呢。”
另一位稍顯豐滿的婦人接話道:“就是說呢,我娘家那邊有個侄女,生得花容月貌,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我本想著給她尋個好人家,如今看來,若是能嫁入商鞅大人府中,那可真是再好不過了。也不知這大人可曾婚配,我得趕緊差人去打聽打聽。”說著,她放下手中的針線活,眼神中透著急切。
旁邊一個年紀稍長的嬤嬤,在一旁聽了許久,忍不住插話道:“夫人們呐,你們可別光想著攀高枝兒。這商鞅大人如今雖說風光無限,可變法這事兒,牽扯的利益太多,得罪的人也不在少數。萬一……”她話還沒說完,就被那位搖著團扇的夫人打斷了:“嬤嬤,你這話說得就掃興了。咱們秦國如今積弱已久,正需要商鞅大人這樣的能人來力挽狂瀾。國君既然信得過他,咱們操這份心做甚?再說了,看他徙木立信這一招,就知道他是個有智謀、有魄力的人,日後定能成就大業。”
嬤嬤被說得啞口無言,隻能無奈地搖搖頭,繼續低頭做自己的針線活。而幾位夫人卻依舊興致勃勃地討論著商鞅的種種,想象著自家若是能與他沾上關係,往後的日子該是何等榮耀。
在一家酒肆裏,幾個行商圍坐在一起,桌上擺滿了酒菜,可他們的心思卻不在吃喝上。一個留著山羊胡的商人,夾著一筷子菜,卻沒往嘴裏送,而是若有所思地說:“諸位,你們瞧瞧,這商鞅大人一來,秦國可就熱鬧起來了。先是那徙木立信,讓咱老百姓對官府重拾信心,這可是大事啊!我走南闖北這麽多年,還沒見過哪個當官的有這等魄力。”
對麵一個圓臉商人,喝了一大口酒,抹了抹嘴,大聲應和道:“沒錯!我聽說他還要改革戶籍製度,讓咱這些行商往來做生意更方便,不用再受那些莫名其妙的關卡刁難。要是真能如此,咱這生意可就好做多了。”他一邊說著,一邊興奮地拍著桌子,酒水都濺了出來。
“不過,”另一個身形消瘦的商人皺著眉頭,微微擔憂地說,“這變法動靜這麽大,舊貴族們能善罷甘休?他們在秦國根基深厚,要是聯合起來對付商鞅大人,可就麻煩了。”
山羊胡商人聽了,放下筷子,胸有成竹地說:“我看呐,商鞅大人既然敢這麽大刀闊斧地幹,肯定是有備而來。再說了,國君全力支持他,隻要他能穩住民心,舊貴族們也翻不出什麽大浪來。咱們就等著看好戲吧,說不定過不了幾年,秦國就成了各國中的強國,咱們跟著也能發大財!”
眾人紛紛點頭,又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商鞅變法可能帶來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