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家宴(一)
清穿:擺爛後康熙聽到了我的心聲 作者:止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在場的皇子皇女們最大的,就是大格格,也就是後來的純禧。
其實大格格並非是康熙的女兒,而是恭親王常寧的女兒。
當年康熙年少大婚,之後生下的孩子接連死去,宮裏頭想盡了各種辦法去留住生下來的小皇子皇女,但都不起效果。
最後還是宗人府找欽天監的人出了這麽個主意,叫康熙接了弟弟的女兒進宮養著,來壓住福氣。
一開始,康熙對這個侄女還有幾分上心,因為他自己的孩子養不活,別人家的孩子養的這麽好也招他稀罕。
可後來宮裏的孩子接連出生,也漸漸能養住之後,康熙對大格格的關注就逐漸變少了。
如今她已經十六歲了,平日裏深居簡出的,活得像個小透明一樣。
不過好在康熙為了維護他和常寧的兄弟情,特意交代過梁九功,讓他多看顧著大格格,才沒讓人欺負了大格格。
胤礽其實很看不上大清皇室教養女兒那一套,正經滿洲貴女,根本不會像康熙教養女兒那樣,隻把她們當作聯姻的工具,學了漢人教養女兒遵從三從四德,不能隨意拋頭露麵。
正經滿洲貴女也是要讀書習字練習騎射,從小當作男兒郎那般教導,更甚至她們未來要執掌後宅,與親舊交際,所以比男兒學習的東西更多。
但康熙卻隻看到了女兒們聯姻所帶來的一時安穩,根本不會教育她們如何弄權,於是送到草原上的大清公主們除了一個小六,其他的基本都被身邊的下人拿捏著過了短暫的一輩子。
胤礽盯著姐姐妹妹們看了一會兒,心中突然浮現出一個念頭,
‘要是把大姐姐她們當作男兒教養,多學一些兵法謀略,要是有想去草原上聯姻的,那便送她們去草原上爭權奪利,到時候生下的孩子肯定會親近大清,那麽蒙古各部不就從內部瓦解了嗎?’
康熙看了胤礽一眼,覺得這小子有些異想天開。
就像大清防著蒙古一樣,蒙古也同樣在防著大清。
他與阿瑪極力反對蒙古貴女入宮,就是為了杜絕皇室再出一個跟瑪嬤一般的女人,草原各部自然也是如此。
草原上崇尚武力,就他的那些女兒們,十指不沾陽春水,且從小就研讀女戒,規矩禮儀都刻到骨子裏了,如何跟男人爭權。
‘真要說起來,女子攝政手段其實不比男子差,烏庫瑪嬤、還有那位享譽中外的慈禧太後,以及下麵坐著的恪靖,手腕兒、心機,以及政治謀略都不比男子差。’
慈禧太後備受爭議,大多數人都覺得是她的愚蠢導致了大清斷送了兩百年的國祚,但胤礽第一世的時候仔細研究過那段曆史,發現慈禧太後的手腕以及謀略簡直可怕。
她憑借一己之力硬是給大清朝續命了十多年,可比當時的幾個皇帝牛多了。
就是沒什麽遠見,以為自己上位了,憑借大清昌盛的國力可以跟那些扛著長槍短炮的列強碰一碰,結果把底褲都賠進去了。
又或者,賠款隻是表象,她真正的目的就是割地賠款以換取清皇室喘息的機會。
可惜她再怎麽掙紮,大清的氣數都已經盡了。
‘都說慈禧太後憑一己之力斷送了大清百年基業,其實倒也不盡然,她所有的舉措都是為了穩固滿人的統治,若非她窮奢極欲,大清說不準還真的能再存續個幾十年……’
想到這,胤礽又搖了搖頭,
‘她浪費那些錢要是都用來買軍艦,堆也能把大清堆成列強了,敗家玩意兒!’
康熙今天忙活了一天,本就有些疲憊,這會兒隻是靜靜地聽著胤礽的心聲。
若是半個多月以前,他聽到這些堪稱驚世駭俗的話鐵定得氣的跳腳,但現在,他隻是默默聽著,打算從中汲取教訓,讓後代子孫規避掉那些風險。
‘唉,好在這片土地上一直能孕育出偉人,保著華夏傳承源遠流長。’
流宴隻持續了半個多時辰便結束了,接下來便是看表演的時候了。
這個時間的規矩就沒那麽嚴,小孩子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嬉笑,除了胤礽,其他孩子們按照年紀去太皇太後、康熙,以及太後跟前兒去拜年,康熙幾人也要給壓歲錢。
胤礽先走到康熙麵前給他一跪三叩,說幾句吉祥話,然後接了賞再去孝莊跟前叩。
拿到的紅封裏頭沉甸甸的,分量十足。
胤礽拆開康熙那份,從裏頭倒出一把金錁子。
差不多有十兩(相當於現在三百多克)的樣子。
孝莊和太後賞的也都差不多是 10 兩,就是金錁子的樣式不大一樣。
領完紅包,胤礽就坐迴了自己的位置,看著大殿裏的鶯歌燕舞發呆。
不多時,身邊多了一個身影。
胤礽定睛一看,原來是胤禛。
“二哥。”
“小四啊,討完壓歲錢了?”
胤禛點了點頭,問他,
“二哥怎麽不去皇阿瑪和烏庫瑪嬤跟前兒守著?”
胤礽迴頭望了一眼圍滿了小蘿卜頭的康熙、孝莊幾人,淡笑一聲,
“二哥平日裏已經有很多機會去親近皇阿瑪他們了,今夜這難得的機會,還是讓給其他兄弟姐妹吧。”
隨即又有些疑惑,
“你怎麽不去守著?”
胤禛低頭,
“大哥三哥他們都在,我沒擠進去。”
哪裏是他擠不進去。
他也算是年歲比較大的了,想占一個位置對他而言輕輕鬆鬆,可擠進去了如何呢?
皇阿瑪的視線永遠都不會放到他的身上。
胤礽見他這樣,哪能不明白他的困境。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句話,這孩子想獲得關注,卻不會主動爭取。
胤礽伸手拍拍他的肩膀,
“你啊,二哥今天教你一句話,叫做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皇阿瑪他既是皇帝,也是你的阿瑪,有什麽好怕的,你做錯了他頂多揍你一頓,又不會要了你的小命兒,盡管去爭唄。”
胤禛抿抿唇,並不答話。
道理他都懂,不過不是他不想爭,而是他從小都沒受到多少關注,他怕他爭了,康熙對他就不是無視,而是厭惡了。
其實大格格並非是康熙的女兒,而是恭親王常寧的女兒。
當年康熙年少大婚,之後生下的孩子接連死去,宮裏頭想盡了各種辦法去留住生下來的小皇子皇女,但都不起效果。
最後還是宗人府找欽天監的人出了這麽個主意,叫康熙接了弟弟的女兒進宮養著,來壓住福氣。
一開始,康熙對這個侄女還有幾分上心,因為他自己的孩子養不活,別人家的孩子養的這麽好也招他稀罕。
可後來宮裏的孩子接連出生,也漸漸能養住之後,康熙對大格格的關注就逐漸變少了。
如今她已經十六歲了,平日裏深居簡出的,活得像個小透明一樣。
不過好在康熙為了維護他和常寧的兄弟情,特意交代過梁九功,讓他多看顧著大格格,才沒讓人欺負了大格格。
胤礽其實很看不上大清皇室教養女兒那一套,正經滿洲貴女,根本不會像康熙教養女兒那樣,隻把她們當作聯姻的工具,學了漢人教養女兒遵從三從四德,不能隨意拋頭露麵。
正經滿洲貴女也是要讀書習字練習騎射,從小當作男兒郎那般教導,更甚至她們未來要執掌後宅,與親舊交際,所以比男兒學習的東西更多。
但康熙卻隻看到了女兒們聯姻所帶來的一時安穩,根本不會教育她們如何弄權,於是送到草原上的大清公主們除了一個小六,其他的基本都被身邊的下人拿捏著過了短暫的一輩子。
胤礽盯著姐姐妹妹們看了一會兒,心中突然浮現出一個念頭,
‘要是把大姐姐她們當作男兒教養,多學一些兵法謀略,要是有想去草原上聯姻的,那便送她們去草原上爭權奪利,到時候生下的孩子肯定會親近大清,那麽蒙古各部不就從內部瓦解了嗎?’
康熙看了胤礽一眼,覺得這小子有些異想天開。
就像大清防著蒙古一樣,蒙古也同樣在防著大清。
他與阿瑪極力反對蒙古貴女入宮,就是為了杜絕皇室再出一個跟瑪嬤一般的女人,草原各部自然也是如此。
草原上崇尚武力,就他的那些女兒們,十指不沾陽春水,且從小就研讀女戒,規矩禮儀都刻到骨子裏了,如何跟男人爭權。
‘真要說起來,女子攝政手段其實不比男子差,烏庫瑪嬤、還有那位享譽中外的慈禧太後,以及下麵坐著的恪靖,手腕兒、心機,以及政治謀略都不比男子差。’
慈禧太後備受爭議,大多數人都覺得是她的愚蠢導致了大清斷送了兩百年的國祚,但胤礽第一世的時候仔細研究過那段曆史,發現慈禧太後的手腕以及謀略簡直可怕。
她憑借一己之力硬是給大清朝續命了十多年,可比當時的幾個皇帝牛多了。
就是沒什麽遠見,以為自己上位了,憑借大清昌盛的國力可以跟那些扛著長槍短炮的列強碰一碰,結果把底褲都賠進去了。
又或者,賠款隻是表象,她真正的目的就是割地賠款以換取清皇室喘息的機會。
可惜她再怎麽掙紮,大清的氣數都已經盡了。
‘都說慈禧太後憑一己之力斷送了大清百年基業,其實倒也不盡然,她所有的舉措都是為了穩固滿人的統治,若非她窮奢極欲,大清說不準還真的能再存續個幾十年……’
想到這,胤礽又搖了搖頭,
‘她浪費那些錢要是都用來買軍艦,堆也能把大清堆成列強了,敗家玩意兒!’
康熙今天忙活了一天,本就有些疲憊,這會兒隻是靜靜地聽著胤礽的心聲。
若是半個多月以前,他聽到這些堪稱驚世駭俗的話鐵定得氣的跳腳,但現在,他隻是默默聽著,打算從中汲取教訓,讓後代子孫規避掉那些風險。
‘唉,好在這片土地上一直能孕育出偉人,保著華夏傳承源遠流長。’
流宴隻持續了半個多時辰便結束了,接下來便是看表演的時候了。
這個時間的規矩就沒那麽嚴,小孩子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嬉笑,除了胤礽,其他孩子們按照年紀去太皇太後、康熙,以及太後跟前兒去拜年,康熙幾人也要給壓歲錢。
胤礽先走到康熙麵前給他一跪三叩,說幾句吉祥話,然後接了賞再去孝莊跟前叩。
拿到的紅封裏頭沉甸甸的,分量十足。
胤礽拆開康熙那份,從裏頭倒出一把金錁子。
差不多有十兩(相當於現在三百多克)的樣子。
孝莊和太後賞的也都差不多是 10 兩,就是金錁子的樣式不大一樣。
領完紅包,胤礽就坐迴了自己的位置,看著大殿裏的鶯歌燕舞發呆。
不多時,身邊多了一個身影。
胤礽定睛一看,原來是胤禛。
“二哥。”
“小四啊,討完壓歲錢了?”
胤禛點了點頭,問他,
“二哥怎麽不去皇阿瑪和烏庫瑪嬤跟前兒守著?”
胤礽迴頭望了一眼圍滿了小蘿卜頭的康熙、孝莊幾人,淡笑一聲,
“二哥平日裏已經有很多機會去親近皇阿瑪他們了,今夜這難得的機會,還是讓給其他兄弟姐妹吧。”
隨即又有些疑惑,
“你怎麽不去守著?”
胤禛低頭,
“大哥三哥他們都在,我沒擠進去。”
哪裏是他擠不進去。
他也算是年歲比較大的了,想占一個位置對他而言輕輕鬆鬆,可擠進去了如何呢?
皇阿瑪的視線永遠都不會放到他的身上。
胤礽見他這樣,哪能不明白他的困境。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句話,這孩子想獲得關注,卻不會主動爭取。
胤礽伸手拍拍他的肩膀,
“你啊,二哥今天教你一句話,叫做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皇阿瑪他既是皇帝,也是你的阿瑪,有什麽好怕的,你做錯了他頂多揍你一頓,又不會要了你的小命兒,盡管去爭唄。”
胤禛抿抿唇,並不答話。
道理他都懂,不過不是他不想爭,而是他從小都沒受到多少關注,他怕他爭了,康熙對他就不是無視,而是厭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