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更改官製的艱難
清穿:擺爛後康熙聽到了我的心聲 作者:止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倒是可惜了那一位文學大家,作品還沒寫完人就因為窮困潦倒噶了。’
胤礽將手中的奏折遞過去,想了想道,
“兒子覺得,這幾人挪用鹽稅過多,應當按律處置。”
‘能朝鹽稅伸手的,又有哪個是簡單人物呢?若是基層的縣官貪腐,倒是可以酌情一二……’
依大清官製的規定,知縣的俸祿,一年僅有四十五兩,平均每月還不足四兩。
若是普通人家,這個年收入已經能過上很好的生活了。
但縣令不行,縣令除了要養活自己一家子,還要養活一大票人。
如今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都對儒家經典鑽研頗深,於詩詞歌賦一道也頗有造詣。
可一旦涉及到公務處理,這些所謂的舉子貢生基本上都成了軟腳蝦。
雖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卻無法將其應用於實際操作之中。
紙上談兵不外如是。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職業應勢而生。
那便是師爺。
師爺大多都是科舉不第的讀書人。
他們走科考之路無望,通過拜師,跟在老師爺身邊學習個三五年以後,就能成為司法、財政、行政文書方麵的專業人才。
而後經老師爺推薦,被科舉考出來的縣令聘請,也算半隻腳踏進了官場之中。
師爺們的年薪普遍在一百兩到一千兩不等,哪怕最低的工資水準,都要比縣令一年的工資高出一倍有餘。
然而大清並不支付師爺的俸祿。
然而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為了治理所管轄的縣區,請一個師爺根本不夠,一個縣令最少都要請五六七八個師爺。
一年光師爺們的工資支出都要大幾千兩,全是縣令一人承擔。
除此之外,縣裏衙役負責執行政令,書吏負責上傳下達,在如今通訊全靠人力的情況下,這兩個職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朝廷是有這兩個職位的編製的。
隻是編製數量少得可憐,一縣之地的衙役和書吏加起來也就幾十個,根本不足以維持縣衙的正常運行。
所以哪怕是最貧瘠的縣衙,裏頭的“幫役”也是正式編製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這一部分開銷自然也要縣令出。
胤礽上輩子曾仔細研究過,哪怕不打點上下官員,一年下來,縣令的固定支出至少都要一萬多兩,而他的俸祿卻隻有可憐的四十五兩。
要是不貪,根本活不下去。
而他們一旦選擇貪汙,僅靠他們一人,或者一家子根本隱瞞不下來,所以他們貪墨的銀子還要上下打點,否則就要麵臨頂頭上司的打壓,以及手下的舉報。
所以明清兩朝推崇的“以德治國”,簡直就跟放屁沒什麽兩樣。
也不怪大清後期腐敗成性,都是被製度逼出來的腐敗。
上輩子,胤礽研究過官員俸祿之後,便向康熙提議要提升大清官員的福利待遇,起碼能暫時叫那些真正廉潔的官員看到希望。
至於編製以及科舉製度的問題,胤礽還沒來得及一一研究解決,人就被噶了。
胤礽迴想到這裏,簡直想替上輩子的自己掬一把辛酸淚。
今生胤礽隻想擺爛,那些事兒並不在他的發愁範圍之內。
他現在要愁的是如何脫離康熙的視線,好好出去騎馬遛一圈兒。
康熙接過奏折,在上頭劃了幾筆,然後單獨放置在一旁,
“如今的官製大多沿用大明,朕知道裏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漢人排外,滿人的統治還沒有穩固之前,不宜大動吏治。”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底層民眾根本判別不了,作為滿人統治者,朕所施行的變革究竟對他們有利還是有弊,他們隻會一味地抵觸。”
說到這,康熙又歎了口氣,
“從古至今,無論哪個王朝,發展至一定的階段,皆會形成階級固化的局麵。若不能於王朝建立之初,便訂立一套令各方都滿意的律法官製,那麽後續想要憑借變法改動,成功的幾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皇阿瑪說的是。”
胤礽點頭表示讚成。
其實大部分勵精圖治,想要做出一番建樹的帝王都有這份眼界,但大多都印證了康熙方才所說的話。
王朝更替之時,若沒有製定一套非常完備的統治體係,時間一長,王朝內部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然而到那時,階級已經固化,不僅底層人民想要出頭千難萬難,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帝王想要變法為百姓謀福祉,替後代子孫抹除隱患,也不是什麽容易之事。
畢竟為百姓謀求出路這件事,其本質上就是在動統治階級的蛋糕。
如今的康熙也麵臨著這樣的問題。
他想要改動官吏製度,不但要麵臨滿洲內部的質疑,還要考慮底層漢人百姓的接受能力。
畢竟在很多漢人眼中,大清與幾百年前的大元並無任何差異。
都是蠻夷篡奪了屬於漢人的正統。
“終有一日漢人會明白,朕乃是誠心想替他們蕩平這世間不公。”
康熙飲了口茶水,在這一方小小的馬車之中立下宏圖大誌。
胤礽抿抿唇。
不知道該如何接茬。
這屁話康熙好意思說,他都不好意思聽。
‘……書盡天下太平事,不肯俯首看蒼生,從沒餓過肚子的人說出這話,也不怕貽笑大方。’
胤礽隻能在心底默默吐槽。
康熙聽了也不生氣。
畢竟他上輩子做出的事,這句評價確實貼切。
僅從那幾個片段,康熙就能看得出來,胤礽推廣的政令都是於民有益的。
胤礽活成了他最初設想的樣子,是他自己沒有守住本心。
失去了一個英明的帝王該有判斷力。
大半個月的行程,康熙並不時常拘束著胤礽。
隻要看見他頻繁掀開簾子往外頭瞄,就打發他出去跑馬。
有時候興致來了,康熙也會跟胤礽、胤禔一起騎馬前行。
隊伍很快便抵達了多倫諾爾。
彼時內外蒙古的各大王公貴族早就已經等候在此處,等在營地外頭迎接康熙的人,都排了好幾裏地。
也叫胤礽胤禔大開眼界。
胤礽將手中的奏折遞過去,想了想道,
“兒子覺得,這幾人挪用鹽稅過多,應當按律處置。”
‘能朝鹽稅伸手的,又有哪個是簡單人物呢?若是基層的縣官貪腐,倒是可以酌情一二……’
依大清官製的規定,知縣的俸祿,一年僅有四十五兩,平均每月還不足四兩。
若是普通人家,這個年收入已經能過上很好的生活了。
但縣令不行,縣令除了要養活自己一家子,還要養活一大票人。
如今的科舉考試所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都對儒家經典鑽研頗深,於詩詞歌賦一道也頗有造詣。
可一旦涉及到公務處理,這些所謂的舉子貢生基本上都成了軟腳蝦。
雖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卻無法將其應用於實際操作之中。
紙上談兵不外如是。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職業應勢而生。
那便是師爺。
師爺大多都是科舉不第的讀書人。
他們走科考之路無望,通過拜師,跟在老師爺身邊學習個三五年以後,就能成為司法、財政、行政文書方麵的專業人才。
而後經老師爺推薦,被科舉考出來的縣令聘請,也算半隻腳踏進了官場之中。
師爺們的年薪普遍在一百兩到一千兩不等,哪怕最低的工資水準,都要比縣令一年的工資高出一倍有餘。
然而大清並不支付師爺的俸祿。
然而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為了治理所管轄的縣區,請一個師爺根本不夠,一個縣令最少都要請五六七八個師爺。
一年光師爺們的工資支出都要大幾千兩,全是縣令一人承擔。
除此之外,縣裏衙役負責執行政令,書吏負責上傳下達,在如今通訊全靠人力的情況下,這兩個職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朝廷是有這兩個職位的編製的。
隻是編製數量少得可憐,一縣之地的衙役和書吏加起來也就幾十個,根本不足以維持縣衙的正常運行。
所以哪怕是最貧瘠的縣衙,裏頭的“幫役”也是正式編製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
這一部分開銷自然也要縣令出。
胤礽上輩子曾仔細研究過,哪怕不打點上下官員,一年下來,縣令的固定支出至少都要一萬多兩,而他的俸祿卻隻有可憐的四十五兩。
要是不貪,根本活不下去。
而他們一旦選擇貪汙,僅靠他們一人,或者一家子根本隱瞞不下來,所以他們貪墨的銀子還要上下打點,否則就要麵臨頂頭上司的打壓,以及手下的舉報。
所以明清兩朝推崇的“以德治國”,簡直就跟放屁沒什麽兩樣。
也不怪大清後期腐敗成性,都是被製度逼出來的腐敗。
上輩子,胤礽研究過官員俸祿之後,便向康熙提議要提升大清官員的福利待遇,起碼能暫時叫那些真正廉潔的官員看到希望。
至於編製以及科舉製度的問題,胤礽還沒來得及一一研究解決,人就被噶了。
胤礽迴想到這裏,簡直想替上輩子的自己掬一把辛酸淚。
今生胤礽隻想擺爛,那些事兒並不在他的發愁範圍之內。
他現在要愁的是如何脫離康熙的視線,好好出去騎馬遛一圈兒。
康熙接過奏折,在上頭劃了幾筆,然後單獨放置在一旁,
“如今的官製大多沿用大明,朕知道裏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漢人排外,滿人的統治還沒有穩固之前,不宜大動吏治。”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底層民眾根本判別不了,作為滿人統治者,朕所施行的變革究竟對他們有利還是有弊,他們隻會一味地抵觸。”
說到這,康熙又歎了口氣,
“從古至今,無論哪個王朝,發展至一定的階段,皆會形成階級固化的局麵。若不能於王朝建立之初,便訂立一套令各方都滿意的律法官製,那麽後續想要憑借變法改動,成功的幾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皇阿瑪說的是。”
胤礽點頭表示讚成。
其實大部分勵精圖治,想要做出一番建樹的帝王都有這份眼界,但大多都印證了康熙方才所說的話。
王朝更替之時,若沒有製定一套非常完備的統治體係,時間一長,王朝內部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然而到那時,階級已經固化,不僅底層人民想要出頭千難萬難,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帝王想要變法為百姓謀福祉,替後代子孫抹除隱患,也不是什麽容易之事。
畢竟為百姓謀求出路這件事,其本質上就是在動統治階級的蛋糕。
如今的康熙也麵臨著這樣的問題。
他想要改動官吏製度,不但要麵臨滿洲內部的質疑,還要考慮底層漢人百姓的接受能力。
畢竟在很多漢人眼中,大清與幾百年前的大元並無任何差異。
都是蠻夷篡奪了屬於漢人的正統。
“終有一日漢人會明白,朕乃是誠心想替他們蕩平這世間不公。”
康熙飲了口茶水,在這一方小小的馬車之中立下宏圖大誌。
胤礽抿抿唇。
不知道該如何接茬。
這屁話康熙好意思說,他都不好意思聽。
‘……書盡天下太平事,不肯俯首看蒼生,從沒餓過肚子的人說出這話,也不怕貽笑大方。’
胤礽隻能在心底默默吐槽。
康熙聽了也不生氣。
畢竟他上輩子做出的事,這句評價確實貼切。
僅從那幾個片段,康熙就能看得出來,胤礽推廣的政令都是於民有益的。
胤礽活成了他最初設想的樣子,是他自己沒有守住本心。
失去了一個英明的帝王該有判斷力。
大半個月的行程,康熙並不時常拘束著胤礽。
隻要看見他頻繁掀開簾子往外頭瞄,就打發他出去跑馬。
有時候興致來了,康熙也會跟胤礽、胤禔一起騎馬前行。
隊伍很快便抵達了多倫諾爾。
彼時內外蒙古的各大王公貴族早就已經等候在此處,等在營地外頭迎接康熙的人,都排了好幾裏地。
也叫胤礽胤禔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