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夢(二)
清穿:擺爛後康熙聽到了我的心聲 作者:止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還沒等康熙琢磨清楚胤禩是如何運轉這港口的,場景再次變動。
他竟然來到了一處戰場,隻是這戰場在海上。
康熙目瞪口呆的看著雙方運用火炮對轟,大炮將雙方的船隻轟的七零八落,但火力更強的一方是獲勝方。
隨即,康熙瞧見獲勝方的大船上放下來許多小船,上頭的人穿著奇特,但那標誌性的辮子,還是讓康熙認清楚了他們的身份。
竟是大清的水軍嗎?!
不多時,小船來到了敵方慢慢下沉的大船旁。
士兵極為有序的抱著槍支上大船搜尋還活著的敵人,以及搜集戰利品。
不久,大船徹底沉沒,小船則滿載而歸。
等戰利品及俘虜規整完畢,一個軍官打扮的人下令迴營,於是船隊緩緩朝著遠處駛去。
康熙按捺住好奇心,緊緊跟在船隊後頭,發現這船隊並沒有迴大清,而是上了一座不知名的小島。
島上之人皆穿著無袖的奇特衣服,但也依舊留著辮子。
船隻停靠在岸之時,年輕的兵丁們一股腦圍了上去。
康熙又見到了一個莫名熟悉,卻不認得的年輕人,指揮著兵丁往海島內部搬戰利品,以及嘉獎活著迴來的兵丁。
康熙聽到其他人喊他“將軍”,亦或者是“十三爺”。
康熙微微愣神。
不等他反應,畫麵再變。
這次換成了皇宮,康熙看到自己坐在東側殿的椅子上,至於底下站著的人,看衣著,康熙認出那是滿蒙各旗主以及參與議政理事的幾位王爺,滿室冷肅。
“此次皇太子提議取消旗籍優待,叫旗中新生兒失去了分薄田產的資格,皇帝如何看待這件事?”
康熙看清這人的麵容,是代善後人之一,在族中話語權也頗重。
有他打頭陣,底下瞬間群情激憤,
“太子這是在動搖滿人統治的根基,當年跟隨太祖大天下之時,哪個旗人家裏沒為大清流過血?如今這般對待滿洲子民,不怕滿洲子民寒心嗎?”
“太子以滿漢一家為借口,廣泛施恩於漢人,在各地修建官學,廣納漢人學子,朝中的漢臣數量已經逼近滿臣的數量了,太子他這是想推翻滿人的統治嗎?”
“臣請求誅殺太子!以安旗人之心!”
此話一出,滿室寂靜。
康熙看著自己震驚中帶著些憤怒的臉,甚至還有一絲期盼成真的快意。
康熙瞬間焦急起來,想要撲過去取代另一個自己,然而並未奏效。
場景又一次輪轉,地點換成了東宮大殿。
詹事府所有官員皆在,有人滿麵焦急,
“殿下,此舉是否有些操之過急?”
“是啊殿下,您別忘了還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就算皇上答應,議政王爺持反對意見,這政令也是推行不下去的。”
“非是孤操之過急,這十多年的時間裏,大清開通海貿,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窮苦漢人亦知尋求出路,憑雙手為子孫後代拚出一份家業。”
“但滿人全都龜縮在滿城之中,享受著漢人供奉,不思進取,哪怕孤多次上奏,請求在滿人之中征調兵丁擴充海軍,但除了一些有誌之人,其餘滿人皆不願放棄優渥的生活,一分進取之心也無。。”
胤礽滿臉無奈,
“孤對滿人還不夠優待嗎?他們一進兵營就是外委,立寸功就能升任把總,孤何曾這樣優待過漢人?無非是懼怕海軍的傷亡率,不願加入海軍罷了。”
“孤和皇阿瑪總有不在的那天,但凡後人之中有一個皇帝被蠱惑,想要複立舊製,那滿漢之間的矛盾頃刻間就能引爆。現在孤不加以幹涉,等到漢人在朝中,在軍中的話語權真超過滿人的那一天,滿人會是什麽下場?”
“孤倒是想一步一步來,但如今的局勢,已經由不得孤掌控了,大清要是想立在世界之巔,這點陣痛是必須承受的。”
接下來,康熙看著“自己”頻繁召見胤礽,話裏話外都在試探他對為君之道的感觸,對滿人處境的看法,是否能解決朝中滿漢分庭抗禮的局勢。
胤礽對他的忌憚毫無所覺,依舊把他當作最親近的阿瑪,將他對大清未來的隱憂一並說開。
直言不諱大清的吏治需要進一步的優化,然而卻換來了“自己”的厭惡和猜忌。
“他”覺得,胤礽的話是在否定他的統治,否認他頒布的政令。
於是不久,朝堂上的言官頻繁彈劾太子麾下官員,哪怕證據粗淺,“自己”也都表現出了極大的重視。
一個帝王,想要栽贓陷害幾個官員極其輕易。
朝野內外也逐漸流傳出太子治下不嚴,放任麾下欺壓百姓、橫行霸道、欺上瞞下的傳言。
也就是在這時,作為旁觀者的康熙才發覺,原來胤礽所行利國利民之事,全都是打著朝廷的旗號,他一個太子之名聲,竟及不上在朝中辦事的大多皇子響亮。
為了名正言順地廢黜胤礽的太子之位,“他”親自籌謀了那陰險的計策,使胤礽背負了穢亂宮闈的惡名。
胤禛、胤祉等人不相信胤礽會做出這麽大逆不道的事情,紛紛進宮為胤礽求情,而出京辦差的其他兒子收到了消息之後,也都無一例外,選擇快馬加鞭趕迴京城。
“他”看到胤礽在皇子之中的話語權之後,更為忌憚胤礽。
於是不顧勸諫,很快就廢黜了胤礽,並賜了一杯毒酒到毓慶宮。
在胤礽臨死之時,胤禔、胤禔、胤禛、胤祺、胤佑,以及好多他都不認識的人,都冒著被問罪的風險去毓慶宮為胤礽送行。
康熙親眼看著滿身頹喪的胤礽起身,衝著一眾兄弟行大禮,請求他們護住他的妻兒,然後端起那杯毒酒一飲而盡。
“騰”!
康熙從龍床上坐起,大口大口的唿吸著空氣。
“萬歲爺,您怎麽了?”
梁九功略帶焦急的聲音傳來。
“用不用奴才叫太醫?”
康熙沙啞著聲音迴道,
“不必。”
親眼看著胤礽將毒酒一飲而盡,康熙心中的痛楚實非言語所能形容。
原來真的是他親手葬送了胤礽的性命。
他竟然來到了一處戰場,隻是這戰場在海上。
康熙目瞪口呆的看著雙方運用火炮對轟,大炮將雙方的船隻轟的七零八落,但火力更強的一方是獲勝方。
隨即,康熙瞧見獲勝方的大船上放下來許多小船,上頭的人穿著奇特,但那標誌性的辮子,還是讓康熙認清楚了他們的身份。
竟是大清的水軍嗎?!
不多時,小船來到了敵方慢慢下沉的大船旁。
士兵極為有序的抱著槍支上大船搜尋還活著的敵人,以及搜集戰利品。
不久,大船徹底沉沒,小船則滿載而歸。
等戰利品及俘虜規整完畢,一個軍官打扮的人下令迴營,於是船隊緩緩朝著遠處駛去。
康熙按捺住好奇心,緊緊跟在船隊後頭,發現這船隊並沒有迴大清,而是上了一座不知名的小島。
島上之人皆穿著無袖的奇特衣服,但也依舊留著辮子。
船隻停靠在岸之時,年輕的兵丁們一股腦圍了上去。
康熙又見到了一個莫名熟悉,卻不認得的年輕人,指揮著兵丁往海島內部搬戰利品,以及嘉獎活著迴來的兵丁。
康熙聽到其他人喊他“將軍”,亦或者是“十三爺”。
康熙微微愣神。
不等他反應,畫麵再變。
這次換成了皇宮,康熙看到自己坐在東側殿的椅子上,至於底下站著的人,看衣著,康熙認出那是滿蒙各旗主以及參與議政理事的幾位王爺,滿室冷肅。
“此次皇太子提議取消旗籍優待,叫旗中新生兒失去了分薄田產的資格,皇帝如何看待這件事?”
康熙看清這人的麵容,是代善後人之一,在族中話語權也頗重。
有他打頭陣,底下瞬間群情激憤,
“太子這是在動搖滿人統治的根基,當年跟隨太祖大天下之時,哪個旗人家裏沒為大清流過血?如今這般對待滿洲子民,不怕滿洲子民寒心嗎?”
“太子以滿漢一家為借口,廣泛施恩於漢人,在各地修建官學,廣納漢人學子,朝中的漢臣數量已經逼近滿臣的數量了,太子他這是想推翻滿人的統治嗎?”
“臣請求誅殺太子!以安旗人之心!”
此話一出,滿室寂靜。
康熙看著自己震驚中帶著些憤怒的臉,甚至還有一絲期盼成真的快意。
康熙瞬間焦急起來,想要撲過去取代另一個自己,然而並未奏效。
場景又一次輪轉,地點換成了東宮大殿。
詹事府所有官員皆在,有人滿麵焦急,
“殿下,此舉是否有些操之過急?”
“是啊殿下,您別忘了還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就算皇上答應,議政王爺持反對意見,這政令也是推行不下去的。”
“非是孤操之過急,這十多年的時間裏,大清開通海貿,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窮苦漢人亦知尋求出路,憑雙手為子孫後代拚出一份家業。”
“但滿人全都龜縮在滿城之中,享受著漢人供奉,不思進取,哪怕孤多次上奏,請求在滿人之中征調兵丁擴充海軍,但除了一些有誌之人,其餘滿人皆不願放棄優渥的生活,一分進取之心也無。。”
胤礽滿臉無奈,
“孤對滿人還不夠優待嗎?他們一進兵營就是外委,立寸功就能升任把總,孤何曾這樣優待過漢人?無非是懼怕海軍的傷亡率,不願加入海軍罷了。”
“孤和皇阿瑪總有不在的那天,但凡後人之中有一個皇帝被蠱惑,想要複立舊製,那滿漢之間的矛盾頃刻間就能引爆。現在孤不加以幹涉,等到漢人在朝中,在軍中的話語權真超過滿人的那一天,滿人會是什麽下場?”
“孤倒是想一步一步來,但如今的局勢,已經由不得孤掌控了,大清要是想立在世界之巔,這點陣痛是必須承受的。”
接下來,康熙看著“自己”頻繁召見胤礽,話裏話外都在試探他對為君之道的感觸,對滿人處境的看法,是否能解決朝中滿漢分庭抗禮的局勢。
胤礽對他的忌憚毫無所覺,依舊把他當作最親近的阿瑪,將他對大清未來的隱憂一並說開。
直言不諱大清的吏治需要進一步的優化,然而卻換來了“自己”的厭惡和猜忌。
“他”覺得,胤礽的話是在否定他的統治,否認他頒布的政令。
於是不久,朝堂上的言官頻繁彈劾太子麾下官員,哪怕證據粗淺,“自己”也都表現出了極大的重視。
一個帝王,想要栽贓陷害幾個官員極其輕易。
朝野內外也逐漸流傳出太子治下不嚴,放任麾下欺壓百姓、橫行霸道、欺上瞞下的傳言。
也就是在這時,作為旁觀者的康熙才發覺,原來胤礽所行利國利民之事,全都是打著朝廷的旗號,他一個太子之名聲,竟及不上在朝中辦事的大多皇子響亮。
為了名正言順地廢黜胤礽的太子之位,“他”親自籌謀了那陰險的計策,使胤礽背負了穢亂宮闈的惡名。
胤禛、胤祉等人不相信胤礽會做出這麽大逆不道的事情,紛紛進宮為胤礽求情,而出京辦差的其他兒子收到了消息之後,也都無一例外,選擇快馬加鞭趕迴京城。
“他”看到胤礽在皇子之中的話語權之後,更為忌憚胤礽。
於是不顧勸諫,很快就廢黜了胤礽,並賜了一杯毒酒到毓慶宮。
在胤礽臨死之時,胤禔、胤禔、胤禛、胤祺、胤佑,以及好多他都不認識的人,都冒著被問罪的風險去毓慶宮為胤礽送行。
康熙親眼看著滿身頹喪的胤礽起身,衝著一眾兄弟行大禮,請求他們護住他的妻兒,然後端起那杯毒酒一飲而盡。
“騰”!
康熙從龍床上坐起,大口大口的唿吸著空氣。
“萬歲爺,您怎麽了?”
梁九功略帶焦急的聲音傳來。
“用不用奴才叫太醫?”
康熙沙啞著聲音迴道,
“不必。”
親眼看著胤礽將毒酒一飲而盡,康熙心中的痛楚實非言語所能形容。
原來真的是他親手葬送了胤礽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