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上朝旁聽
清穿:擺爛後康熙聽到了我的心聲 作者:止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見到這樣混亂的場麵,康熙覺得自己應該生氣,可奇怪的是,他的心中並沒有多少怒火。
站在窗戶邊看了一會兒,康熙又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毓慶宮。
迴乾清宮的路上,康熙想到了自己年幼的時候。
其實五歲之前的記憶他都已經模糊不清了,隻依稀記得他避痘的時候,身邊的嬤嬤給他提及的最多的,就是他那個高高在上的阿瑪。
可惜的是,他並沒有躲過天花,四歲時還是染上了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病症。
後來他奇跡般熬過了那段可怕的日子,可也沒被接迴宮裏,而是一直都住在那個狹小的,種了幾棵老枯樹的庭院裏讀書習字。
直到八歲那年,他的阿瑪也染上了天花,病重之時才將他接迴去,立為了太子。
所以在八歲之前,他對幾個兄弟完全沒有記憶。
而八歲之後,他是君,二哥他們是臣,所以每次見麵,他們都要給他行跪拜之禮,像胤礽幾人這樣的相處方式,他從未體會過。
有那麽一瞬間,康熙竟有些羨慕。
或許在所有人眼中,康熙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手中握著對所有人生殺予奪的權力,可隻有他自己知道他有多孤獨。
八歲失去阿瑪,九歲沒了額娘,在八歲之前,他甚至連這兩個人長什麽樣都不清楚。
更甚至,當時的他都沒有一個真正的名字,旁人隻喚他三阿哥,或者三爺。
梁九功跟在康熙身後,心裏有些沒底。
他總覺得萬歲爺雖然什麽都沒說,但是身影看起來莫名的……孤寂。
對,就是孤寂。
梁九功也搞不懂這份孤寂是從何而來,可光是看著,他就有些心疼。
梁九功自十三歲就跟隨康熙,到如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人都是血肉之軀,哪能沒有感情呢?
主仆兩個很快就迴了乾清宮,大殿裏燈火通明,康熙再看那禦案上的奏折,就沒了再批下去的興致。
“梁九功。”
“奴才在。”
“保成的脈案如何?”
“迴皇上,胡太醫今兒早上給太子爺診脈,說是已經大好了。”
“嗯……”
康熙沉吟,隨即開口,
“去告訴那小子,讓他明日上朝旁聽。”
梁九功躬身,
“嗻。”
他倒是沒多少意外,畢竟太子爺今年時常上朝旁聽。
而胤礽在高高興興把幾個弟弟送出毓慶宮之後,就從乾清宮來傳旨的太監嘴裏聽到了這個消息。
那一瞬間,胤礽感覺天都塌了。
咋又要上朝?
他不是還沒銷假嗎?
可就算再怎麽不情願,康熙的旨意胤礽也不敢違抗。
這不第二天寅時初刻,何柱兒就把睡得正香的胤礽叫了起來。
胤礽困的眼睛都睜不開,機械的任由內侍伺候他穿衣洗漱。
洗漱完連口水都不能喝,就上了轎輦往乾清門而去。
胤礽上輩子沒上朝之前,也以為上朝就像是影視劇裏演的那樣,皇帝坐在金鑾殿上,各部門的大臣站在底下,太監總管抑揚頓挫唱朝——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於是劇情就這麽展開。
但上了一次朝之後,胤礽又扒拉了一下原身的記憶,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麽迴事兒。
他今日要上的早朝又叫禦門聽政,以前他爺爺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每個月頂多三次常朝,五次禦門聽政。
到了他親爹康熙,就成了如無意外,每天都得去。
這個意外也就是禦駕親征、外出巡幸以及各大重要節日,得舉行大朝會祭天的時候。
禦門聽政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在禦門下聽政。
這個禦門,就是乾清門。
他爹康熙就坐在這個大門前頭聽政,夏季和秋季禦門聽政的時間是卯時,持續一個時辰。
春季和冬季則換成了卯時中,持續時間也是一個時辰。
若是發生什麽重大的事件,這個時間還可能會酌情延長。
品級比較高的大臣跪在大門兩邊,品級比較低的大臣就隻能跪在乾清門前的橫街上,有事兒上皇上跟前說事兒,沒事兒也不能聽別人說事兒。
要是天氣好,溫度高,上個早朝還能舒服點。
但凡下點雨,那跪在橫街上的官員可就遭了老鼻子罪了。
而到了寒冬臘月,除了皇帝老爹身邊放著幾個炭盆,其他地方都得凍的跟孫子一樣。
據他所知,明朝從那個搶了自己侄子皇位的皇帝開始,就實行了禦門聽政,唯一不同的是,那時候地點設在午門。
金鑾殿上朝隻有在每個月的初五、十五以及二十五三天,這種朝會又叫常朝,是為了解決禦門聽政解決不掉的問題設立的。
這個金鑾殿一般是保和殿,能進殿奏報的都是些一品大員。
二品在保和殿門口,三品就隻能跪殿外頭。
你說你是三品以下的官兒,不好意思,你連上常朝的機會都沒有。
最後一種早朝就是大朝會。
一般隻在元旦、冬至以及萬壽節舉行。
別誤會,這個時候的元旦是指每年的正月初一。
大朝會的地點是太和殿,並不作奏報以及解決政務,而是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聚會活動,為了彰顯皇權威嚴以及國家繁榮。
胤礽到乾清門的時候,橫街上以及門簷下已經站滿了人。
見到胤礽的轎輦,眾人都有幾分驚訝,但細想之下,卻也覺得理所當然。
皇太子已經 12 周歲,若不是前幾日那場風寒,禮部都要擬定皇太子出閣的章程了。
“微臣等,叩見太子殿下。”
胤礽落轎之前,朝儀官帶領百官跪拜。
胤礽下轎之後,朗聲道,
“諸卿請起。”
“謝太子。”
這樣繁雜瑣碎的過程,上輩子幾乎每天都在經曆,胤礽輕車熟路。
從乾清門前的台階走上去,胤礽直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定。
期間索額圖還給他拋了幾個媚眼兒。
胤礽心中毫無波瀾。
畢竟索額圖朝他拋媚眼兒時有發生,胤礽見怪不怪。
站著等了一會兒,又有朝儀官擊打禁鞭——
“啪!”
“啪!”
“啪!”
三聲禁鞭響徹乾清門,百官整理儀容,停止交頭接耳。
站在窗戶邊看了一會兒,康熙又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毓慶宮。
迴乾清宮的路上,康熙想到了自己年幼的時候。
其實五歲之前的記憶他都已經模糊不清了,隻依稀記得他避痘的時候,身邊的嬤嬤給他提及的最多的,就是他那個高高在上的阿瑪。
可惜的是,他並沒有躲過天花,四歲時還是染上了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病症。
後來他奇跡般熬過了那段可怕的日子,可也沒被接迴宮裏,而是一直都住在那個狹小的,種了幾棵老枯樹的庭院裏讀書習字。
直到八歲那年,他的阿瑪也染上了天花,病重之時才將他接迴去,立為了太子。
所以在八歲之前,他對幾個兄弟完全沒有記憶。
而八歲之後,他是君,二哥他們是臣,所以每次見麵,他們都要給他行跪拜之禮,像胤礽幾人這樣的相處方式,他從未體會過。
有那麽一瞬間,康熙竟有些羨慕。
或許在所有人眼中,康熙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手中握著對所有人生殺予奪的權力,可隻有他自己知道他有多孤獨。
八歲失去阿瑪,九歲沒了額娘,在八歲之前,他甚至連這兩個人長什麽樣都不清楚。
更甚至,當時的他都沒有一個真正的名字,旁人隻喚他三阿哥,或者三爺。
梁九功跟在康熙身後,心裏有些沒底。
他總覺得萬歲爺雖然什麽都沒說,但是身影看起來莫名的……孤寂。
對,就是孤寂。
梁九功也搞不懂這份孤寂是從何而來,可光是看著,他就有些心疼。
梁九功自十三歲就跟隨康熙,到如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人都是血肉之軀,哪能沒有感情呢?
主仆兩個很快就迴了乾清宮,大殿裏燈火通明,康熙再看那禦案上的奏折,就沒了再批下去的興致。
“梁九功。”
“奴才在。”
“保成的脈案如何?”
“迴皇上,胡太醫今兒早上給太子爺診脈,說是已經大好了。”
“嗯……”
康熙沉吟,隨即開口,
“去告訴那小子,讓他明日上朝旁聽。”
梁九功躬身,
“嗻。”
他倒是沒多少意外,畢竟太子爺今年時常上朝旁聽。
而胤礽在高高興興把幾個弟弟送出毓慶宮之後,就從乾清宮來傳旨的太監嘴裏聽到了這個消息。
那一瞬間,胤礽感覺天都塌了。
咋又要上朝?
他不是還沒銷假嗎?
可就算再怎麽不情願,康熙的旨意胤礽也不敢違抗。
這不第二天寅時初刻,何柱兒就把睡得正香的胤礽叫了起來。
胤礽困的眼睛都睜不開,機械的任由內侍伺候他穿衣洗漱。
洗漱完連口水都不能喝,就上了轎輦往乾清門而去。
胤礽上輩子沒上朝之前,也以為上朝就像是影視劇裏演的那樣,皇帝坐在金鑾殿上,各部門的大臣站在底下,太監總管抑揚頓挫唱朝——
“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於是劇情就這麽展開。
但上了一次朝之後,胤礽又扒拉了一下原身的記憶,才發現完全不是那麽迴事兒。
他今日要上的早朝又叫禦門聽政,以前他爺爺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每個月頂多三次常朝,五次禦門聽政。
到了他親爹康熙,就成了如無意外,每天都得去。
這個意外也就是禦駕親征、外出巡幸以及各大重要節日,得舉行大朝會祭天的時候。
禦門聽政顧名思義,就是皇帝在禦門下聽政。
這個禦門,就是乾清門。
他爹康熙就坐在這個大門前頭聽政,夏季和秋季禦門聽政的時間是卯時,持續一個時辰。
春季和冬季則換成了卯時中,持續時間也是一個時辰。
若是發生什麽重大的事件,這個時間還可能會酌情延長。
品級比較高的大臣跪在大門兩邊,品級比較低的大臣就隻能跪在乾清門前的橫街上,有事兒上皇上跟前說事兒,沒事兒也不能聽別人說事兒。
要是天氣好,溫度高,上個早朝還能舒服點。
但凡下點雨,那跪在橫街上的官員可就遭了老鼻子罪了。
而到了寒冬臘月,除了皇帝老爹身邊放著幾個炭盆,其他地方都得凍的跟孫子一樣。
據他所知,明朝從那個搶了自己侄子皇位的皇帝開始,就實行了禦門聽政,唯一不同的是,那時候地點設在午門。
金鑾殿上朝隻有在每個月的初五、十五以及二十五三天,這種朝會又叫常朝,是為了解決禦門聽政解決不掉的問題設立的。
這個金鑾殿一般是保和殿,能進殿奏報的都是些一品大員。
二品在保和殿門口,三品就隻能跪殿外頭。
你說你是三品以下的官兒,不好意思,你連上常朝的機會都沒有。
最後一種早朝就是大朝會。
一般隻在元旦、冬至以及萬壽節舉行。
別誤會,這個時候的元旦是指每年的正月初一。
大朝會的地點是太和殿,並不作奏報以及解決政務,而是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聚會活動,為了彰顯皇權威嚴以及國家繁榮。
胤礽到乾清門的時候,橫街上以及門簷下已經站滿了人。
見到胤礽的轎輦,眾人都有幾分驚訝,但細想之下,卻也覺得理所當然。
皇太子已經 12 周歲,若不是前幾日那場風寒,禮部都要擬定皇太子出閣的章程了。
“微臣等,叩見太子殿下。”
胤礽落轎之前,朝儀官帶領百官跪拜。
胤礽下轎之後,朗聲道,
“諸卿請起。”
“謝太子。”
這樣繁雜瑣碎的過程,上輩子幾乎每天都在經曆,胤礽輕車熟路。
從乾清門前的台階走上去,胤礽直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站定。
期間索額圖還給他拋了幾個媚眼兒。
胤礽心中毫無波瀾。
畢竟索額圖朝他拋媚眼兒時有發生,胤礽見怪不怪。
站著等了一會兒,又有朝儀官擊打禁鞭——
“啪!”
“啪!”
“啪!”
三聲禁鞭響徹乾清門,百官整理儀容,停止交頭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