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地處秦國都城長安南部,自古就是道教聖地,奇峰秀樹、清溪飛瀑、溝幽澗深、奇石異洞、隱士家園,素有“仙都”之稱。“壽比南山”、“終南捷徑”等典故就誕生此處,更有東晉五柳先生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佳句。人們熟知的道士鍾離權、呂洞賓也是出自終南山。
七月十三日,得微道人李乘風在老子仰天池棲真亭憑欄望山,也在等待風雨的到來。這中年道人李乘風字道紀,喜歡雲遊四海,一年在觀中也待不了幾日,不久前才迴到終南山。他通過幾日風向變化及地表現象以及往日氣象記錄,算出今天必有雨降。
戌時(十九點)剛過,大風霎起,珠雨滂沱,三柱閃電合一,直插黃河以東大地。這大雨並無異常,但那閃電似鳳展翅,然後合似龍體,直奔世間。這一異象驚到了道人李乘風。李乘風掐指一算,星目頓開,自語驚道:“化鳳成龍,人在平安,一統江山。”
你說這同樣是得道高人怎麽差距就那麽大呢?袁坤罡隻看到了龍入人間,而李乘風卻多看兩層:鳳身龍體,山河歸一。其實這兩道人是師兄弟,李乘風為師兄,袁坤罡是師弟,師從陳寶熾。而且這李乘風年齡還比袁坤罡小兩歲,隻是早修道一年,所以是師兄了。
這李乘風雖天賦異稟,但不喜習道,卻願行遊山河,廣結人緣,尋找一人。他一生誌願就是輔佐此人功成名就,然後歸隱山林,正式收徒布道,廣播善緣。當年師傅就對他道:“你雖為道人,卻有救世之心。為師這觀小困不住你,你就下山尋找一人,若有心就迴來看看為師吧。”可師傅也沒告訴他找何人,也沒教他如何做。
你看看,一個道人不好好研究道德經,深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之道,做人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之理,隻想著出去救世創業、有為一方,這心思連師父也看出來了。這是不是有點像一個叫道衍的和尚——朱棣身邊的和尚姚廣孝?一個和尚不專心吃齋念佛,大慈大悲,不叫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整天慫恿燕王朱棣造反殺人,這是一個和尚幹的事嗎?你要幹這事何必當和尚?朱棣多次勸他還俗,他就是不肯。要不說這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也許和尚姚廣孝隻想證明自己:他能。李乘風就是這樣的道士,不幹行事,盡做它事,在秦周楚三國尋找此人,五年過去了,師傅都仙逝了也沒找到,但他一直不灰心,師傅說有這人肯定就有。
這不一見到異象,李乘風心中大喜,這不找到了嗎,還是在自己的道觀中找到的,何必當初到處亂竄?也許當年師傅並非真心讓他尋人,而是讓他見識這世間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曆練他罷了。隻是之前打死他也不會相信這人是個女的。於是當即決定再次啟程前往大周探個究竟。
你還別說,這國公府的小孫女在奶娘王嬤嬤和府醫華老的精心嗬護下還真活著,就連已任太醫令的李德泉聽說此事也驚唿不可思議。要不古人說彎彎扁擔不得斷。這不這女嬰就活到了周歲。這日國公府就剩下喜慶了,沒有了不安。國公府大門大開,門前車馬如龍,人頭攢動,朝廷中幾乎所有官員的女眷都前來祝賀,太後代表皇家也送來了賀禮。衛超然應皇上召迴商談北疆軍事,剛好也在家,有詩《宴賓客》道是:
門前車馬何處歇?人熙客攘遮門樓。
庭院花草豔勝昔,滿座賓朋皆一流。
隻是這國公爺沒讓王嬤嬤將孫女抱出來參加周歲宴,怕身弱的小孫女染上風寒,隻讓丫環把孫子抱了出來。這男孩長得白白胖胖,活潑可愛,招人喜歡,不怕生人,誰都能抱一抱,為宴會增添了不少氣氛。這生日宴從巳時四刻(十點)一直持續到未時四刻(十四點)才結束,賓客陸續離去,國公府才逐漸安靜下來。
話說這李乘風從終南山出發一路向東,北過黃河風陵渡進入大周境內,然後又轉東經虞州、邵州、懷州,然後一路北上過淇水來到周朝京城——平安城的崇陽門。這老道也是算好了時間,一路走走停停,遊山玩水,遍訪名觀,喝酒結友,洞識民情,整整逛蕩了一年。
這老道站在城門外,就想著這要找的人具體位置在哪兒。這難不倒他。他在崇陽門對守衛有禮道:“無量天尊,請問軍爺這平安城近日可有喜事?”
這守衛一看這道人長得道貌岸然,仙氣飄飄,便迴禮道:“道長,要說這京城今日喜慶之處,當屬國公府孫兒的周歲宴,那真是全城達官貴人的家眷全到場,國公府門前的平安道都堵住了。我勸道長要是想討杯喜酒,還等客人散去為好。”
李乘風一聽是這麽迴事,點頭道:“軍爺有理,謝過軍爺,但不知這國公府距崇陽門幾何?”
那位守衛轉身看了眼平安道,迴道:“一直向北,慢走要兩刻鍾。”
李乘風抬頭看了看日頭,估摸著兩刻鍾賓客也離席了,便客氣道:“多謝軍爺。”
於是李乘風不緊不慢就來到了國公府門前,果然客人都離去了。他看了看大門,便來到便門敲了敲門。
一男仆從門房探出頭,一看是個道士,便恭敬道:“道長何事?”
李乘風也語氣淡然道:“無量天尊,聽聞國公府今日有喜事,所以貧道終南山李乘風想討杯喜酒,沾沾喜氣,煩請通報。”
這門房和氣一團,微笑著道:“道長客氣,請道長稍等,小的這就去通報。”說完就去了內院向國公爺通報了情況。
國公爺一聽,這道士名字沒聽過,但終南山他知道呀,當朝國師就出自終南山。今日是自己孫兒的周歲,有道士前來也是喜事一樁。這古人對道士僧人都非常尊重。於是國公爺起身欣然道:“我親自出去從大門去迎他進府。”
國公爺從大門出來,便來到便門,見到李乘風便作揖道:“道長好,我是府邸之主。不知道長尊號?”
李乘風一手拂塵,一手單掌豎胸道:“貧道來自終南山,姓李名乘風,字道紀,人稱得微道人。”
國公爺豪氣飄逸,朗聲道:“原來是李道長。道長光臨,福澤府邸,請隨我從大門入,來者都是客。”
李乘風一聽這國公爺心胸不俗,待人周到,心裏舒坦,做大官的也不是都一樣,人各有別,便笑道:“國公爺,恭敬不如從命,那貧道就不客氣了。”
李乘風就隨國公爺從大門進府,看到照壁上的圖案道:“國公府保家衛國,忠心可嘉。”
國公爺正色凜然道:“道長過譽了,職責所在,不敢忘國。”
李乘風看那國公府威嚴而不淩勢,肅穆不失溫和,是個知進退的府院,這在功勳貴族、豪門大家中尤為難得。
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緣來緣去緣山中。
七月十三日,得微道人李乘風在老子仰天池棲真亭憑欄望山,也在等待風雨的到來。這中年道人李乘風字道紀,喜歡雲遊四海,一年在觀中也待不了幾日,不久前才迴到終南山。他通過幾日風向變化及地表現象以及往日氣象記錄,算出今天必有雨降。
戌時(十九點)剛過,大風霎起,珠雨滂沱,三柱閃電合一,直插黃河以東大地。這大雨並無異常,但那閃電似鳳展翅,然後合似龍體,直奔世間。這一異象驚到了道人李乘風。李乘風掐指一算,星目頓開,自語驚道:“化鳳成龍,人在平安,一統江山。”
你說這同樣是得道高人怎麽差距就那麽大呢?袁坤罡隻看到了龍入人間,而李乘風卻多看兩層:鳳身龍體,山河歸一。其實這兩道人是師兄弟,李乘風為師兄,袁坤罡是師弟,師從陳寶熾。而且這李乘風年齡還比袁坤罡小兩歲,隻是早修道一年,所以是師兄了。
這李乘風雖天賦異稟,但不喜習道,卻願行遊山河,廣結人緣,尋找一人。他一生誌願就是輔佐此人功成名就,然後歸隱山林,正式收徒布道,廣播善緣。當年師傅就對他道:“你雖為道人,卻有救世之心。為師這觀小困不住你,你就下山尋找一人,若有心就迴來看看為師吧。”可師傅也沒告訴他找何人,也沒教他如何做。
你看看,一個道人不好好研究道德經,深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無為而治之道,做人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之理,隻想著出去救世創業、有為一方,這心思連師父也看出來了。這是不是有點像一個叫道衍的和尚——朱棣身邊的和尚姚廣孝?一個和尚不專心吃齋念佛,大慈大悲,不叫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整天慫恿燕王朱棣造反殺人,這是一個和尚幹的事嗎?你要幹這事何必當和尚?朱棣多次勸他還俗,他就是不肯。要不說這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也許和尚姚廣孝隻想證明自己:他能。李乘風就是這樣的道士,不幹行事,盡做它事,在秦周楚三國尋找此人,五年過去了,師傅都仙逝了也沒找到,但他一直不灰心,師傅說有這人肯定就有。
這不一見到異象,李乘風心中大喜,這不找到了嗎,還是在自己的道觀中找到的,何必當初到處亂竄?也許當年師傅並非真心讓他尋人,而是讓他見識這世間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曆練他罷了。隻是之前打死他也不會相信這人是個女的。於是當即決定再次啟程前往大周探個究竟。
你還別說,這國公府的小孫女在奶娘王嬤嬤和府醫華老的精心嗬護下還真活著,就連已任太醫令的李德泉聽說此事也驚唿不可思議。要不古人說彎彎扁擔不得斷。這不這女嬰就活到了周歲。這日國公府就剩下喜慶了,沒有了不安。國公府大門大開,門前車馬如龍,人頭攢動,朝廷中幾乎所有官員的女眷都前來祝賀,太後代表皇家也送來了賀禮。衛超然應皇上召迴商談北疆軍事,剛好也在家,有詩《宴賓客》道是:
門前車馬何處歇?人熙客攘遮門樓。
庭院花草豔勝昔,滿座賓朋皆一流。
隻是這國公爺沒讓王嬤嬤將孫女抱出來參加周歲宴,怕身弱的小孫女染上風寒,隻讓丫環把孫子抱了出來。這男孩長得白白胖胖,活潑可愛,招人喜歡,不怕生人,誰都能抱一抱,為宴會增添了不少氣氛。這生日宴從巳時四刻(十點)一直持續到未時四刻(十四點)才結束,賓客陸續離去,國公府才逐漸安靜下來。
話說這李乘風從終南山出發一路向東,北過黃河風陵渡進入大周境內,然後又轉東經虞州、邵州、懷州,然後一路北上過淇水來到周朝京城——平安城的崇陽門。這老道也是算好了時間,一路走走停停,遊山玩水,遍訪名觀,喝酒結友,洞識民情,整整逛蕩了一年。
這老道站在城門外,就想著這要找的人具體位置在哪兒。這難不倒他。他在崇陽門對守衛有禮道:“無量天尊,請問軍爺這平安城近日可有喜事?”
這守衛一看這道人長得道貌岸然,仙氣飄飄,便迴禮道:“道長,要說這京城今日喜慶之處,當屬國公府孫兒的周歲宴,那真是全城達官貴人的家眷全到場,國公府門前的平安道都堵住了。我勸道長要是想討杯喜酒,還等客人散去為好。”
李乘風一聽是這麽迴事,點頭道:“軍爺有理,謝過軍爺,但不知這國公府距崇陽門幾何?”
那位守衛轉身看了眼平安道,迴道:“一直向北,慢走要兩刻鍾。”
李乘風抬頭看了看日頭,估摸著兩刻鍾賓客也離席了,便客氣道:“多謝軍爺。”
於是李乘風不緊不慢就來到了國公府門前,果然客人都離去了。他看了看大門,便來到便門敲了敲門。
一男仆從門房探出頭,一看是個道士,便恭敬道:“道長何事?”
李乘風也語氣淡然道:“無量天尊,聽聞國公府今日有喜事,所以貧道終南山李乘風想討杯喜酒,沾沾喜氣,煩請通報。”
這門房和氣一團,微笑著道:“道長客氣,請道長稍等,小的這就去通報。”說完就去了內院向國公爺通報了情況。
國公爺一聽,這道士名字沒聽過,但終南山他知道呀,當朝國師就出自終南山。今日是自己孫兒的周歲,有道士前來也是喜事一樁。這古人對道士僧人都非常尊重。於是國公爺起身欣然道:“我親自出去從大門去迎他進府。”
國公爺從大門出來,便來到便門,見到李乘風便作揖道:“道長好,我是府邸之主。不知道長尊號?”
李乘風一手拂塵,一手單掌豎胸道:“貧道來自終南山,姓李名乘風,字道紀,人稱得微道人。”
國公爺豪氣飄逸,朗聲道:“原來是李道長。道長光臨,福澤府邸,請隨我從大門入,來者都是客。”
李乘風一聽這國公爺心胸不俗,待人周到,心裏舒坦,做大官的也不是都一樣,人各有別,便笑道:“國公爺,恭敬不如從命,那貧道就不客氣了。”
李乘風就隨國公爺從大門進府,看到照壁上的圖案道:“國公府保家衛國,忠心可嘉。”
國公爺正色凜然道:“道長過譽了,職責所在,不敢忘國。”
李乘風看那國公府威嚴而不淩勢,肅穆不失溫和,是個知進退的府院,這在功勳貴族、豪門大家中尤為難得。
正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緣來緣去緣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