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迴,國公爺以元日為題讓衛照臨在閑書閣現場作詩一首,於是衛照臨就寫下了這首詩。
元日
玉雪無聲潤千山,春風輕柔撫柳梢。
宰羊烹酒團圓日,最是人間溫情時。
劉先生眉眼喜開,笑道:“瑞雪豐年,春風化雨,闔家團圓,人間溫情,應景應情,好呀,雖無上一首詩氣勢,卻多了份自然拙真味,人間煙火情。小姐能隨口吟出,可見感受親情頗深呀。”
國公爺也是滿臉喜色,哈哈笑道:“好,爺爺最喜歡‘最是人間溫情時’這句。多少平民百姓辛苦一年,不就盼望著一家舉杯團圓,闔家歡樂,共話親情嗎?也是所有家庭的願望。好,但願來年更好。”說完就走出了學堂。
衛照臨目送爺爺離去,又看了看劉先生,沒說話。劉先生對她微笑了一下道:“散學。”
這府內年味越來越重了。衛照臨不知道這個時代大年三十是否和前世一樣,祭祖、祭灶、貼對聯、門神和窗花,吃餃子、放鞭炮還有壓歲錢。這些都不用衛照臨去操心。大年三十這天巳時(九點),祠堂大門大開,國公爺沐浴更衣,帶著衛抱陽及聶管家進入祠堂,焚香禱告,叩跪祭祖。
不一會國公爺走出祠堂,麵情肅穆。衛照臨站在門邊,弱聲問候道:“爺爺。”
國公爺嗯了一聲沒停腳步,突又停住轉身,向衛照臨輕聲問道:“簡簡,天氣寒冷為何不迴屋?找爺爺有事?”
衛照臨麵似凝重,低身正言道:“爺爺,孫女知道女子不能進祠堂,所以孫女有一事相求。”
國公爺眉眼一凝,沉聲道:“何事?”
衛照臨身形未動,靜立試探道:“孫女知道朝廷聖旨及封冊等重要賞賜均放在祠堂,孫女想借一聖旨一閱,不知可否?”
國公爺身形一怔,聲調高拔,疑問道:“哪道聖旨?何用?”
衛照臨仍輕聲細語道:“就是貞道十三年皇上賜我為三皇妃的那道。”她沒解釋何用。
國公爺麵沉稍思後,緩道:“聶管家,把那道聖旨拿給小姐。”
聶管家沒有猶豫,恭敬溫言迴道:“是,國公爺。”隨即進祠堂找到那道聖旨交給衛照臨。
衛照臨麵如常色,不作解釋道:“爺爺,那孫女就迴去觀閱聖旨了。”
國公爺點點頭,目送衛照臨離去。
衛照臨迴到閑月齋,在書桌上慢慢攤開聖旨。聖旨內容很簡單: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敕曰:衛車騎將軍大成、衛車騎校尉不窮忠勇。聖恩甚眷,將軍之女照臨賢良淑德,賜三皇子邦正妃;將軍之子抱陽德才兼備,賜二皇子家伴讀。
欽此。
敕命 貞道十三年二月十八日之寶。
衛照臨看著聖旨,其實就是一封敕封,這個“敕”字意味深長。這人戰死了什麽說法也沒有,國公府就得了這麽個東西?這叫聖恩甚眷?六歲的孩子哪來的賢良淑德、德才兼備?淨扯淡。連哥哥的世子位都沒給。常人口中的世子,估計也是人們的一種尊稱或習慣叫法罷了。衛照臨總覺得這聖旨有點奇怪,好像隱藏著什麽陰謀。衛照臨一遍又一遍讀著聖旨,心起疑雲,有了猜想。
吃中飯時,衛照臨精神甚高,朗聲對王嬤嬤三人道:“王嬤嬤,和上次製鹽一樣浸些草木灰,然後把那水用紗布多滲濾幾遍。剁些牛羊肉和白菜,盡量碎些,碎白菜擠淨水,拌入油、鹽、薑、蔥、胡椒和料酒做成餡。和麵時加些草木灰水,然後發麵成團,要用厚褥子蓋上。多備些蔥薑。鐵鍋刷幹淨,晚上小姐露一手,給除夕夜加個菜。”
王嬤嬤等人不知小姐何為,但現在小姐出口成章,親手造物,早已不同往日,便毫無猶豫迴道:“是,小姐。”
除夕飯由府內大廚房做。王嬤嬤等人尋思,這小姐和草木灰幹上了,也從來沒有做過飯,不知小姐能玩出什麽花樣。各人準備去了。
申時(十六點)中,四人來到小廚房,掀開麵盆一看麵發起來。衛照臨示範把麵揪成一個個小圓球,叫王嬤嬤把小圓球擀成胡餅大小,但比胡餅薄小。
王嬤嬤經常做胡餅,輕車熟路,但她感覺這麵和以前的有點不一樣,於是稱讚道:“小姐,這麵比以前的勁道。”
看出來了。衛照臨嗯了一聲也不想解釋原因,拿起一塊麵皮,用勺子挖了些肉餡放入麵皮,雙手一攏抱住肉餡,然後右手指在皮縫處捏幾下就形成好看的褶子,一個餃子就包好了。
白蘇觀瞧小姐做法,似懂非懂道:“小姐這是要包餛飩?”
餛飩?現在沒餃子?餛飩就餛飩。衛照臨也不想解釋,便隨他人心意道:“對,包餛飩。你們也包。”
王嬤嬤看出門道,便喜色解釋道:“以前餛飩下鍋很容易散,最後皮歸皮,餡歸餡了,老奴看小姐這餛飩不會散。”
白蘇也看出些許差別,興奮道:“小姐,這餛飩比以前的大,有褶皺好看。”餃子包好後,大概一百來個,排列整齊先放著。
古時年夜飯較晚。亥時(二十一點)差一刻,王嬤嬤進入捧月閣,溫聲對衛照臨道:“小姐,內院來報,亥時到勤敘堂準時開席。”
衛照臨點點頭,利落起身道:“好,我們到小廚房炒個菜帶過去。”
於是眾人來到小廚房。衛照臨親自動手打了十來個雞蛋,放了點鹽,一通攪和,將蛋打碎,然後切了蔥花,準備好之後開灶燒火,等鍋熱後,放入牛油,等牛油化開,小火倒入雞蛋,一頓翻炒,加入蔥花,一盤黃中帶綠的小蔥炒雞蛋就成了。
王嬤嬤聞香識色,又喜又憂道:“香,就是有點耗油。”白檀白蘇也跟著點頭。這老做飯的一看就明白。
衛照臨才不是個吝嗇的人,不就是多用點油嘛,毫無拖泥帶水道:“走,帶上小蔥雞蛋到勤敘堂吃年夜飯。”
眾人來到勤敘堂,按序坐下。總共十人:愛淑院四人,國公爺和世子二人,曆恃父子二人及聶管家和華老。本來主仆不能同席的,但衛照臨說今年自己大病康複是喜事,且國公府最親近的也就這幾個人,雖為主仆卻勝似親人,過年時就坐在一起吃頓年夜飯表示慶祝。國公爺想都沒想就答應了。衛照臨一看桌上,好家夥,大罐小罐,不是煮就是燉。
國公爺看到王嬤嬤端的雞蛋,就覺得奇怪,訝問道:“嬤嬤,怎麽帶了盤雞蛋來?”
王嬤嬤笑眯眯迴道:“國公爺,這是小姐親手炒的雞蛋,拿來讓國公爺嚐嚐。”
國公爺一愣,麵轉衛照臨,饒有興趣問道:“簡簡,你還會做菜?”
衛照臨嘻哈一笑道:“爺爺,孫女哪會做菜,就是瞎搗鼓,到時你嚐嚐,別嫌我丟人。”
國公爺大手一揮,不再詢問,遂高聲道:“好,開席。”
每人杯中都倒了酒,國公爺先舉杯,眾人端起才飲。衛照臨嚐了一下,沒啥味。
國公爺就用筷子夾了雞蛋嚐了,眼睛一亮,驚喜道:“這雞蛋香,也不爛,你們各位也嚐嚐。簡簡,這雞蛋怎麽做的?”
眾人也都舉筷嚐了嚐,確實香,比燉煮的好吃。衛抱陽最喜歡,幾乎吃了一半。
衛照臨淺淺一笑,溫言軟語迴道:“爺爺,其實很簡單,不光雞蛋能這樣做,別的菜也照樣能做,到時我教嬤嬤多做幾道菜。以前的菜不是燉就是煮,我這是炒菜,炒菜必須用鐵鍋炒才香。”
國公爺心中疑惑,探尋問道:“孫女,你是如何得知這炒菜之法?”
又來了,又得繼續編了。衛照臨仍舊笑靨如花道:“爺爺,前些日子製鹽之時不是買了個鐵鍋嗎,我看平時就是燉煮菜,都膩了,這陶器不好炒東西,但鐵鍋行呀,於是就試試,沒想到就成了。”
國公爺老神在在,似覺孫女言之有理,點點頭道:“嗯,有道理,看來孫女身體是全好了。以後想吃你們就炒。”
衛照臨笑意更濃,轉問道:“爺爺,我也就是想解個饞。對了,這酒怎麽沒味呀。”
國公爺驚望孫女,詫異問道:“簡簡還會喝酒?”
衛照臨連連擺手,急忙解釋道:“爺爺見笑了,我哪會喝酒,就是剛才嚐了一下沒啥感覺,才問了。”
國公爺抿酒一口,自賣自誇道:“這酒在京城也算好酒了,在北方也有烈酒,但也就比這辣一點。”
衛照臨點點頭沒再問。酒喝完後就是準備吃主食,衛照臨道:“爺爺,今天下午孫女和嬤嬤她們包了些餛飩,我看今晚主食就吃餛飩吧。但我包的餛飩有點不一樣。”
國公爺毫無猶豫,利落爽聲道:“行,聽簡簡的,爺爺很期待。”衛抱陽瞟了眼妹妹,爺爺真偏心,什麽都聽妹妹的,往年都吃雜糧飯。
衛照臨起身向後院走去,王嬤嬤三人也跟著出去了,搞得聶管家等人有點不好意思,他們坐著喝酒吃菜,小姐去幹活,這像話嗎?國公爺悠然揮手,安慰道:“聶管家,你們放寬心,小姐喜歡幹就讓她幹。”
正所謂:世間喜事頻頻出,膳堂美食人人饞。
元日
玉雪無聲潤千山,春風輕柔撫柳梢。
宰羊烹酒團圓日,最是人間溫情時。
劉先生眉眼喜開,笑道:“瑞雪豐年,春風化雨,闔家團圓,人間溫情,應景應情,好呀,雖無上一首詩氣勢,卻多了份自然拙真味,人間煙火情。小姐能隨口吟出,可見感受親情頗深呀。”
國公爺也是滿臉喜色,哈哈笑道:“好,爺爺最喜歡‘最是人間溫情時’這句。多少平民百姓辛苦一年,不就盼望著一家舉杯團圓,闔家歡樂,共話親情嗎?也是所有家庭的願望。好,但願來年更好。”說完就走出了學堂。
衛照臨目送爺爺離去,又看了看劉先生,沒說話。劉先生對她微笑了一下道:“散學。”
這府內年味越來越重了。衛照臨不知道這個時代大年三十是否和前世一樣,祭祖、祭灶、貼對聯、門神和窗花,吃餃子、放鞭炮還有壓歲錢。這些都不用衛照臨去操心。大年三十這天巳時(九點),祠堂大門大開,國公爺沐浴更衣,帶著衛抱陽及聶管家進入祠堂,焚香禱告,叩跪祭祖。
不一會國公爺走出祠堂,麵情肅穆。衛照臨站在門邊,弱聲問候道:“爺爺。”
國公爺嗯了一聲沒停腳步,突又停住轉身,向衛照臨輕聲問道:“簡簡,天氣寒冷為何不迴屋?找爺爺有事?”
衛照臨麵似凝重,低身正言道:“爺爺,孫女知道女子不能進祠堂,所以孫女有一事相求。”
國公爺眉眼一凝,沉聲道:“何事?”
衛照臨身形未動,靜立試探道:“孫女知道朝廷聖旨及封冊等重要賞賜均放在祠堂,孫女想借一聖旨一閱,不知可否?”
國公爺身形一怔,聲調高拔,疑問道:“哪道聖旨?何用?”
衛照臨仍輕聲細語道:“就是貞道十三年皇上賜我為三皇妃的那道。”她沒解釋何用。
國公爺麵沉稍思後,緩道:“聶管家,把那道聖旨拿給小姐。”
聶管家沒有猶豫,恭敬溫言迴道:“是,國公爺。”隨即進祠堂找到那道聖旨交給衛照臨。
衛照臨麵如常色,不作解釋道:“爺爺,那孫女就迴去觀閱聖旨了。”
國公爺點點頭,目送衛照臨離去。
衛照臨迴到閑月齋,在書桌上慢慢攤開聖旨。聖旨內容很簡單: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
敕曰:衛車騎將軍大成、衛車騎校尉不窮忠勇。聖恩甚眷,將軍之女照臨賢良淑德,賜三皇子邦正妃;將軍之子抱陽德才兼備,賜二皇子家伴讀。
欽此。
敕命 貞道十三年二月十八日之寶。
衛照臨看著聖旨,其實就是一封敕封,這個“敕”字意味深長。這人戰死了什麽說法也沒有,國公府就得了這麽個東西?這叫聖恩甚眷?六歲的孩子哪來的賢良淑德、德才兼備?淨扯淡。連哥哥的世子位都沒給。常人口中的世子,估計也是人們的一種尊稱或習慣叫法罷了。衛照臨總覺得這聖旨有點奇怪,好像隱藏著什麽陰謀。衛照臨一遍又一遍讀著聖旨,心起疑雲,有了猜想。
吃中飯時,衛照臨精神甚高,朗聲對王嬤嬤三人道:“王嬤嬤,和上次製鹽一樣浸些草木灰,然後把那水用紗布多滲濾幾遍。剁些牛羊肉和白菜,盡量碎些,碎白菜擠淨水,拌入油、鹽、薑、蔥、胡椒和料酒做成餡。和麵時加些草木灰水,然後發麵成團,要用厚褥子蓋上。多備些蔥薑。鐵鍋刷幹淨,晚上小姐露一手,給除夕夜加個菜。”
王嬤嬤等人不知小姐何為,但現在小姐出口成章,親手造物,早已不同往日,便毫無猶豫迴道:“是,小姐。”
除夕飯由府內大廚房做。王嬤嬤等人尋思,這小姐和草木灰幹上了,也從來沒有做過飯,不知小姐能玩出什麽花樣。各人準備去了。
申時(十六點)中,四人來到小廚房,掀開麵盆一看麵發起來。衛照臨示範把麵揪成一個個小圓球,叫王嬤嬤把小圓球擀成胡餅大小,但比胡餅薄小。
王嬤嬤經常做胡餅,輕車熟路,但她感覺這麵和以前的有點不一樣,於是稱讚道:“小姐,這麵比以前的勁道。”
看出來了。衛照臨嗯了一聲也不想解釋原因,拿起一塊麵皮,用勺子挖了些肉餡放入麵皮,雙手一攏抱住肉餡,然後右手指在皮縫處捏幾下就形成好看的褶子,一個餃子就包好了。
白蘇觀瞧小姐做法,似懂非懂道:“小姐這是要包餛飩?”
餛飩?現在沒餃子?餛飩就餛飩。衛照臨也不想解釋,便隨他人心意道:“對,包餛飩。你們也包。”
王嬤嬤看出門道,便喜色解釋道:“以前餛飩下鍋很容易散,最後皮歸皮,餡歸餡了,老奴看小姐這餛飩不會散。”
白蘇也看出些許差別,興奮道:“小姐,這餛飩比以前的大,有褶皺好看。”餃子包好後,大概一百來個,排列整齊先放著。
古時年夜飯較晚。亥時(二十一點)差一刻,王嬤嬤進入捧月閣,溫聲對衛照臨道:“小姐,內院來報,亥時到勤敘堂準時開席。”
衛照臨點點頭,利落起身道:“好,我們到小廚房炒個菜帶過去。”
於是眾人來到小廚房。衛照臨親自動手打了十來個雞蛋,放了點鹽,一通攪和,將蛋打碎,然後切了蔥花,準備好之後開灶燒火,等鍋熱後,放入牛油,等牛油化開,小火倒入雞蛋,一頓翻炒,加入蔥花,一盤黃中帶綠的小蔥炒雞蛋就成了。
王嬤嬤聞香識色,又喜又憂道:“香,就是有點耗油。”白檀白蘇也跟著點頭。這老做飯的一看就明白。
衛照臨才不是個吝嗇的人,不就是多用點油嘛,毫無拖泥帶水道:“走,帶上小蔥雞蛋到勤敘堂吃年夜飯。”
眾人來到勤敘堂,按序坐下。總共十人:愛淑院四人,國公爺和世子二人,曆恃父子二人及聶管家和華老。本來主仆不能同席的,但衛照臨說今年自己大病康複是喜事,且國公府最親近的也就這幾個人,雖為主仆卻勝似親人,過年時就坐在一起吃頓年夜飯表示慶祝。國公爺想都沒想就答應了。衛照臨一看桌上,好家夥,大罐小罐,不是煮就是燉。
國公爺看到王嬤嬤端的雞蛋,就覺得奇怪,訝問道:“嬤嬤,怎麽帶了盤雞蛋來?”
王嬤嬤笑眯眯迴道:“國公爺,這是小姐親手炒的雞蛋,拿來讓國公爺嚐嚐。”
國公爺一愣,麵轉衛照臨,饒有興趣問道:“簡簡,你還會做菜?”
衛照臨嘻哈一笑道:“爺爺,孫女哪會做菜,就是瞎搗鼓,到時你嚐嚐,別嫌我丟人。”
國公爺大手一揮,不再詢問,遂高聲道:“好,開席。”
每人杯中都倒了酒,國公爺先舉杯,眾人端起才飲。衛照臨嚐了一下,沒啥味。
國公爺就用筷子夾了雞蛋嚐了,眼睛一亮,驚喜道:“這雞蛋香,也不爛,你們各位也嚐嚐。簡簡,這雞蛋怎麽做的?”
眾人也都舉筷嚐了嚐,確實香,比燉煮的好吃。衛抱陽最喜歡,幾乎吃了一半。
衛照臨淺淺一笑,溫言軟語迴道:“爺爺,其實很簡單,不光雞蛋能這樣做,別的菜也照樣能做,到時我教嬤嬤多做幾道菜。以前的菜不是燉就是煮,我這是炒菜,炒菜必須用鐵鍋炒才香。”
國公爺心中疑惑,探尋問道:“孫女,你是如何得知這炒菜之法?”
又來了,又得繼續編了。衛照臨仍舊笑靨如花道:“爺爺,前些日子製鹽之時不是買了個鐵鍋嗎,我看平時就是燉煮菜,都膩了,這陶器不好炒東西,但鐵鍋行呀,於是就試試,沒想到就成了。”
國公爺老神在在,似覺孫女言之有理,點點頭道:“嗯,有道理,看來孫女身體是全好了。以後想吃你們就炒。”
衛照臨笑意更濃,轉問道:“爺爺,我也就是想解個饞。對了,這酒怎麽沒味呀。”
國公爺驚望孫女,詫異問道:“簡簡還會喝酒?”
衛照臨連連擺手,急忙解釋道:“爺爺見笑了,我哪會喝酒,就是剛才嚐了一下沒啥感覺,才問了。”
國公爺抿酒一口,自賣自誇道:“這酒在京城也算好酒了,在北方也有烈酒,但也就比這辣一點。”
衛照臨點點頭沒再問。酒喝完後就是準備吃主食,衛照臨道:“爺爺,今天下午孫女和嬤嬤她們包了些餛飩,我看今晚主食就吃餛飩吧。但我包的餛飩有點不一樣。”
國公爺毫無猶豫,利落爽聲道:“行,聽簡簡的,爺爺很期待。”衛抱陽瞟了眼妹妹,爺爺真偏心,什麽都聽妹妹的,往年都吃雜糧飯。
衛照臨起身向後院走去,王嬤嬤三人也跟著出去了,搞得聶管家等人有點不好意思,他們坐著喝酒吃菜,小姐去幹活,這像話嗎?國公爺悠然揮手,安慰道:“聶管家,你們放寬心,小姐喜歡幹就讓她幹。”
正所謂:世間喜事頻頻出,膳堂美食人人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