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晉他們準備出發前往東海之濱前,方教授通過自己的人脈資源,得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他的朋友幫忙了解到,扶陽子作為那個時代有名的修士,曾經在明州府慈水縣筆峰山的陽覺殿修行過。


    這個發現讓大家意識到,先去了解一下扶陽子的生平,再去東海之濱尋找,把握會更大一些。


    陽覺殿,這個名稱對於他們來說並不陌生,它不僅是一個曆史悠久的道教聖地,還承載著豐富的曆史和文化價值。據史料記載,陽覺殿始建於元代,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在明、清兩朝,陽覺殿都有毀而複建的記錄。陽覺殿的名稱有兩層含義,一是“前有田似羊角,又名羊角田庵”;另外,人稱“山高陽覺早”,形容山勢峻秀。


    明文學家袁宏道登陽覺殿曾作《陽覺寺》詩一首:“萬壑鬆濤萬竹煙,摩崖直欲挹青天。步穿險蹬雲雙履,笑破濃蘿綠一肩。”


    這首詩描繪了陽覺殿的壯麗景色和其在曆史上的地位。


    進入民國後,陽覺殿由佛教寺廟轉為道教宮宇,地名仍沿襲慣例稱為“陽覺殿”


    。民國5年(1916年)開始,上海清虛觀在此新建了分觀,最初仍名大霖禪寺。隨後住持道人姚善清改僧為道,陽覺殿山頭殿宇遂總稱大霖山清虛觀。


    陽覺殿的規模宏大,引得浙東、上海兩地善士信女紛至遝來,朝山拈香日盛。最多時有道士、道姑三四十人,殿宇100餘間,山地200多畝,三七市還有稻田,可謂人員昌盛、業產頗豐。


    然而,陽覺殿也是抗日戰爭中的一個重要地點。1942年10月,浙江新四軍與侵華日軍在陽覺殿發生激戰,殺死日偽軍22人。隨後,日軍報複性地殺害了新四軍戰士與道士、長工十餘人,並一把火燒毀了這處有著悠久曆史、名揚浙東、香火鼎盛的道觀。


    了解到這些信息後,李晉和同伴們決定先前往陽覺殿遺址,探索扶陽子的過去,尋找可能遺留下來的線索。他們希望能夠通過了解扶陽子的修行之地,找到更多關於靈犀石的線索,以及他可能認為的“天地之極”的位置。


    周澤感慨道:“這一個星期的忙碌雖然讓我們感到疲憊,但現在我們至少有了明確的方向。陽覺殿不僅是扶陽子修行的地方,也是曆史的見證。我們或許能在那裏找到扶陽子留下的線索,指引我們找到靈犀石。”


    李晉點頭同意:“是的,陽覺殿可能是我們尋找靈犀石的關鍵。我們不能放過任何可能的線索,即使是最微小的細節,也可能成為我們成功的關鍵。”


    當李晉和他的同伴們曆經波折,終於來到位於山頂的陽覺殿遺址時,他們不禁感歎歲月的無情。曾經輝煌的陽覺殿如今隻剩下斷壁殘垣,院牆上爬滿了藤蔓,石縫間雜草叢生,昔日的莊嚴與神聖早已被時間的塵埃所掩蓋。


    他們站在這片廢墟之中,四周是倒塌的石柱和破碎的瓦片,隻有那殘存的院牆仿佛還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李晉環顧四周,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哀愁,他輕聲說道:“這裏曾經是扶陽子修行的地方,現在卻隻剩下這些遺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董商尋船日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先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先濱並收藏古董商尋船日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