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嘉靖風雲下的藥堂新程:破冰之艱
穿越之我在明朝開藥房 作者:花曦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嘉靖八年,春寒仍如絲絲冷線,纏綿在空氣之中,不肯輕易褪去。年僅二十歲的胡秋水,已然在這陌生又熟悉的大明朝度過了六個年頭。他深知,村子雖安穩,卻困不住自己那顆渴望闖出一番大事業的心,於是,毅然決然地將悉心經營的村中藥堂托付給胡斐,帶著滿心期許與淩雲壯誌,領著二蛋、小川子、小櫻桃等一行人,踏入了縣城的地界。
彼時的大明王朝,嘉靖帝初登大寶不久,朝堂之上暗流湧動,新的政令像投入湖水的巨石,激起層層漣漪,民間的商貿格局也隨之悄然生變。縣城裏,大街小巷仿若一張繁密的蛛網,縱橫交錯,各類店鋪商號密密麻麻地排列著,行人摩肩接踵,小販叫賣聲、騾馬嘶鳴聲、客人談笑聲,匯聚成一曲熱鬧非凡的市井交響樂。然而,於胡秋水等人而言,這看似熱鬧的場景,實則是一座迷霧重重的迷宮,滿是未知與陌生。初來乍到,人脈、口碑皆如一張未經著墨的白紙,沉甸甸的挑戰已然壓頂而來。
他們新租下的鋪麵,坐落在縣城一條看著還算熱鬧的街道旁。這條街道平日裏人流量不小,可周邊皆是經營多年的老字號藥鋪,相比之下,濟世藥堂就顯得極為寒酸。單薄的木質門板,在微風中晃晃悠悠,仿佛下一秒就會不堪重負。嶄新的招牌剛掛上去沒幾日,油漆味還未散盡,孤零零地懸於門楣之上,絲毫引不起路人的注意,更莫說勾起他們進店一探究竟的興致。胡秋水站在鋪子裏頭,望著那一排排空蕩蕩的藥櫃,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雜陳。二蛋撓撓頭,滿臉困惑與無奈,嘟囔著:“秋水哥,咱這地兒看著咋這麽冷清嘞,在村裏的時候,好歹還有鄉親們照應著,不愁沒人來。”
人脈的匱乏,無疑是他們亟待翻越的第一座巍峨大山。在鄉下,鄰裏鄉親的關係淳樸得如同山間清泉,清澈且緊密。哪家有個頭疼腦熱,消息瞬間就能傳遍全村,無需刻意吆喝。藥堂靠著這日積月累的鄉情與信任,客源似潺潺溪流,源源不斷。可這縣城,卻是另一番天地。家族勢力在這裏盤根錯節,猶如粗壯的老樹根,深深紮入各行各業。每一處產業,都被或大或小的門閥把控著,外人想要涉足,難如登天。
胡秋水帶著眾人,懷揣著希望去拜訪幾位本地有名望的鄉紳。他們精心備好了薄禮,滿心期待能得到些許指點與支持。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一擊。來到鄉紳府邸前,那高門大院透著一股拒人千裏的威嚴。門房見是一群生麵孔,連通報一聲都懶得理會,直接揮揮手,將他們拒之門外,嘴裏還不陰不陽地嘟囔著:“哪來的毛頭小子,也不看看這是什麽地方,隨便什麽阿貓阿狗都想往裏闖。” 這冷冰冰的態度,讓眾人心裏涼了半截,但胡秋水知道,放棄絕不是出路。
口碑積累更是難如登天。環顧四周,那些老牌藥鋪動輒傳承數代,歲月為它們鍍上了一層厚厚的金漆。家中的郎中妙手迴春的傳奇故事,在百姓間口口相傳,一代又一代,早已根深蒂固,成了百姓們心中看病抓藥的不二之選。相比之下,濟世藥堂這個初來乍到的新麵孔,在百姓眼中就像個來曆不明的外鄉人。路人路過時,眼神裏滿是狐疑與戒備,偶爾有幾個膽大些的進店,也是腳步匆匆,走馬觀花地掃一眼,便生怕沾染上什麽晦氣似的匆匆離去。小櫻桃看著那些冷漠又疏離的背影,滿心氣餒,不禁向胡秋水抱怨:“秋水哥,咋才能讓大夥相信咱們呀?感覺咱說破了嘴皮子,人家也不信呢。”
藥材采購,更是棘手得讓人頭疼。以往在村裏,和熟悉的采藥人打交道,那是知根知底,藥材品質優劣,隻需一眼便能分辨,價格也公道合理,童叟無欺。可縣城的藥材集市,簡直就是個魚龍混雜的大染缸。各路藥販懷揣著發財夢,為求暴利,使出渾身解數坑蒙拐騙。
胡秋水初次踏入那藥材集市,便險些著了道。集市裏彌漫著一股濃烈的藥材混合氣味,嘈雜擁擠。一個滿臉狡黠的藥販,瞅見胡秋水這群生麵孔,眼睛一亮,立馬熱情地湊上來。他從攤位後拖出一批色澤暗沉、質地綿軟的黃芪,拍著胸脯,信誓旦旦地說:“小哥,這可是正宗隴西的上等貨,藥效那叫一個好,別處可尋不著這麽好的品相,價格還格外實惠嘞!” 邊說邊報出一個誘人的低價。胡秋水心裏 “咯噔” 一下,多年采藥認藥的經驗讓他起了疑,他湊近細瞧,發現斷麵毫無黃芪該有的金盞銀盤特征,當下識破騙局。那藥販見生意要黃,惱羞成怒,周圍幾個同行也跟著起哄,仗著人多勢眾,圍過來惡語威脅:“小娃娃,別在這兒壞了爺的生意!識相的趕緊滾!” 二蛋氣得要理論,被胡秋水趕緊拉住,好漢不吃眼前虧,隻能先離開這是非之地。
店鋪裝修同樣不盡人意,與鄰鋪相比,簡直是黯然失色。隔壁那些大藥鋪,飛簷鬥拱氣派非凡,雕梁畫棟盡顯奢華,店內的藥櫃更是精雕細琢,每一處紋理都仿佛訴說著匠人的精湛技藝,還擺著名貴瓷器裝點門麵,透著一股貴氣與專業。而濟世藥堂不過是簡單粉刷了牆麵,白牆還有幾處塗抹不均的痕跡,粗製的木櫃擺放得稍顯淩亂,毫無吸引人的亮點,就像一個沒打扮好就倉促上台的演員。小川子皺著眉,憂心忡忡地說:“秋水哥,咱這鋪子太簡陋咯,咋能招攬客人喲,人家一看,估計就覺得咱不專業。”
再者,城裏的坐堂郎中各有門派,彼此抱團,形成一個個封閉又排外的小圈子。胡秋水深知,若能邀請幾位有名望的郎中前來坐診,藥堂的號召力必然大增。於是,他帶著誠意,一家一家去拜訪那些有名望的郎中。可現實卻殘酷無比,四處碰壁成了常態。那些郎中有的嫌棄藥堂新開,毫無底蘊可言,擔心來這兒坐診會砸了自己多年積攢的招牌;有的顧及同行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情,不願輕易改換門庭,怕惹來同行側目與排擠。如此一來,藥堂開業之初,問診區冷冷清清,宛如被人遺忘的冷宮,沒有一絲生氣。
然而,胡秋水骨子裏那股不服輸的勁兒,猶如暗火在心底熊熊燃燒。他深知若要在這競爭激烈的縣城醫藥江湖闖出一片天,非得亮出真本事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把從村裏帶來的幾株珍稀藥材 —— 年份十足的靈芝、造型奇異的何首烏,擺放在藥堂最顯眼處。那靈芝菌蓋厚實,色澤溫潤,透著一股神秘的氣息;何首烏根莖扭曲,仿若天然雕琢的藝術品。他還精心製作了解說牌,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寫明產地、神奇功效,甚至編撰了發現它們時的有趣故事。過往行人中,總有幾個懂行的,被吸引過來,圍在展示櫃前小聲議論:“喲,這靈芝看著年份不淺呐!”“這何首烏造型可真稀罕。” 這算是藥堂迎來的第一波小熱度,猶如黑暗中透出的一絲曙光,為了讓這絲曙光更亮一些,胡秋水馬不停蹄地謀劃起新對策。他深知,僅靠這幾株藥材還遠遠不夠,得讓百姓切實感受到藥堂的實惠與本事。於是,他吩咐小櫻桃熬煮幾大鍋用常見藥材配成的養生茶,免費分給路人品嚐。小櫻桃伶俐乖巧,立馬應下。她在藥堂後院支起大鍋,將菊花、枸杞、山楂等藥材按比例投入鍋中,不一會兒,濃鬱的藥香便飄滿了街道。小櫻桃站在門口,笑意盈盈,熱情招唿著:“各位大爺大媽、叔叔嬸嬸,嚐嚐咱藥堂特製的養生茶,清肝明目、消食解膩嘞!” 這免費的甜頭,引得不少路人駐足,有那勞作累了的腳夫,有逛街逛得口幹舌燥的婦人,紛紛湊過來接過茶碗。喝過的人,不少都誇讚味道不錯,順帶進店瞧上兩眼,藥堂的人氣總算有了些許迴升,不再是門可羅雀的慘淡模樣。
但胡秋水明白,這隻是杯水車薪,要想真正站穩腳跟,還得從根源上解決藥材采購的難題。他不再局限於嘈雜混亂的集市,決定帶著二蛋和小川子,不辭辛勞地訪遍縣城周邊深山老林、偏僻采藥村落。他們背著幹糧,沿著蜿蜒山路前行,腳下的石板路崎嶇不平,稍不留意就會崴腳。山林中,鳥鳴蟲叫,偶爾還有野獸出沒的聲響,透著一股未知的危險。在一個幽靜山坳裏,他們邂逅了一位質樸憨厚的老藥農。老藥農的屋子是幾間破舊的茅草房,周圍晾曬著各類藥材,彌漫著一股純粹的藥香。老藥農獨居深山,采摘的藥材皆是自然生長、年份十足,品質上乘,隻因不善言辭、不懂銷路,隻能低價賣給二道販子。胡秋水與他促膝長談,許下長期合作、公平交易的承諾,不僅解決了藥堂優質藥材來源問題,還收獲一位忠實可靠的夥伴。
有了穩定的藥材供應,胡秋水又琢磨起店鋪裝修的事兒。他另辟蹊徑,既然比不了大藥鋪的奢華,那就走親民質樸又不失專業的路線。他請來幾位手藝精巧的木匠,用堅實的實木打造新的藥櫃,雕上簡約的百草紋路,雖不華麗,但透著一股質樸的雅致;牆壁上掛起一幅幅通俗易懂的藥材圖鑒、養生科普畫,讓百姓進來能一目了然。又在門口支起一個簡易小棚子,放置幾條長椅,供過往行人歇腳,順便聊聊養生之道,藥堂漸漸有了溫馨接地氣的氛圍。
招攬郎中這事,既然強攻不行,那就迂迴智取。胡秋水轉換思路,不再死盯著那些成名已久的大家,而是把目光投向剛出師、有才華卻缺機會的年輕郎中。他在醫館、學堂附近張貼告示,寫明藥堂廣納賢才,提供豐厚報酬與充足的臨床實踐機會。告示一貼出,立刻吸引了不少年輕郎中的目光。很快,幾位年輕氣盛、懷揣抱負的郎中前來應聘,他們雖經驗稍欠,但勝在勤奮好學、思維新穎,為藥堂問診區注入新鮮血液。
為了拉升流量,胡秋水策劃了一場熱熱鬧鬧的酬賓活動。天還未亮,眾人就忙活起來,在鑼鼓喧天中,藥堂門口掛起 “開業大酬賓,義診三日,藥材八折” 的橫幅。二蛋扮作小醜,臉上塗著花花綠綠的顏料,蹦蹦跳跳地發放著寫有養生小貼士的傳單,引得孩子們嬉笑追逐;小櫻桃領著幾位學徒,在一旁熟練地演示藥材炮製過程,展示著切、炒、炙、煆的手藝,引得路人紛紛圍觀。
義診區內,年輕郎中們抖擻精神,認真為每一位病人診治。一位患有多年風濕的老叟,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拄著拐杖,腳步蹣跚地走進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前來。年輕郎中仔細把脈、詢問病症後,開出一副獨活寄生湯,還貼心附上熱敷、按摩的醫囑,耐心地給老叟講解日常保養的要點。老叟半信半疑拿藥迴去,沒幾日,竟覺得疼痛減輕不少,逢人便誇濟世藥堂有能人。
靠著這一點一滴的努力,濟世藥堂在縣城艱難地站穩腳跟。雖說每日客流量仍不及那些老字號,但胡秋水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每一個進店的客人,每一副抓出去的藥,都是他們在這陌生縣城紮根的養分,激勵著眾人向著構建醫藥商業帝國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砥礪前行,不懼風雨,無畏艱難。
可安穩日子沒過多久,麻煩就接踵而至。隔壁一家老牌藥鋪,眼見濟世藥堂生意漸有起色,心生嫉妒,暗中使起了絆子。
彼時的大明王朝,嘉靖帝初登大寶不久,朝堂之上暗流湧動,新的政令像投入湖水的巨石,激起層層漣漪,民間的商貿格局也隨之悄然生變。縣城裏,大街小巷仿若一張繁密的蛛網,縱橫交錯,各類店鋪商號密密麻麻地排列著,行人摩肩接踵,小販叫賣聲、騾馬嘶鳴聲、客人談笑聲,匯聚成一曲熱鬧非凡的市井交響樂。然而,於胡秋水等人而言,這看似熱鬧的場景,實則是一座迷霧重重的迷宮,滿是未知與陌生。初來乍到,人脈、口碑皆如一張未經著墨的白紙,沉甸甸的挑戰已然壓頂而來。
他們新租下的鋪麵,坐落在縣城一條看著還算熱鬧的街道旁。這條街道平日裏人流量不小,可周邊皆是經營多年的老字號藥鋪,相比之下,濟世藥堂就顯得極為寒酸。單薄的木質門板,在微風中晃晃悠悠,仿佛下一秒就會不堪重負。嶄新的招牌剛掛上去沒幾日,油漆味還未散盡,孤零零地懸於門楣之上,絲毫引不起路人的注意,更莫說勾起他們進店一探究竟的興致。胡秋水站在鋪子裏頭,望著那一排排空蕩蕩的藥櫃,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雜陳。二蛋撓撓頭,滿臉困惑與無奈,嘟囔著:“秋水哥,咱這地兒看著咋這麽冷清嘞,在村裏的時候,好歹還有鄉親們照應著,不愁沒人來。”
人脈的匱乏,無疑是他們亟待翻越的第一座巍峨大山。在鄉下,鄰裏鄉親的關係淳樸得如同山間清泉,清澈且緊密。哪家有個頭疼腦熱,消息瞬間就能傳遍全村,無需刻意吆喝。藥堂靠著這日積月累的鄉情與信任,客源似潺潺溪流,源源不斷。可這縣城,卻是另一番天地。家族勢力在這裏盤根錯節,猶如粗壯的老樹根,深深紮入各行各業。每一處產業,都被或大或小的門閥把控著,外人想要涉足,難如登天。
胡秋水帶著眾人,懷揣著希望去拜訪幾位本地有名望的鄉紳。他們精心備好了薄禮,滿心期待能得到些許指點與支持。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一擊。來到鄉紳府邸前,那高門大院透著一股拒人千裏的威嚴。門房見是一群生麵孔,連通報一聲都懶得理會,直接揮揮手,將他們拒之門外,嘴裏還不陰不陽地嘟囔著:“哪來的毛頭小子,也不看看這是什麽地方,隨便什麽阿貓阿狗都想往裏闖。” 這冷冰冰的態度,讓眾人心裏涼了半截,但胡秋水知道,放棄絕不是出路。
口碑積累更是難如登天。環顧四周,那些老牌藥鋪動輒傳承數代,歲月為它們鍍上了一層厚厚的金漆。家中的郎中妙手迴春的傳奇故事,在百姓間口口相傳,一代又一代,早已根深蒂固,成了百姓們心中看病抓藥的不二之選。相比之下,濟世藥堂這個初來乍到的新麵孔,在百姓眼中就像個來曆不明的外鄉人。路人路過時,眼神裏滿是狐疑與戒備,偶爾有幾個膽大些的進店,也是腳步匆匆,走馬觀花地掃一眼,便生怕沾染上什麽晦氣似的匆匆離去。小櫻桃看著那些冷漠又疏離的背影,滿心氣餒,不禁向胡秋水抱怨:“秋水哥,咋才能讓大夥相信咱們呀?感覺咱說破了嘴皮子,人家也不信呢。”
藥材采購,更是棘手得讓人頭疼。以往在村裏,和熟悉的采藥人打交道,那是知根知底,藥材品質優劣,隻需一眼便能分辨,價格也公道合理,童叟無欺。可縣城的藥材集市,簡直就是個魚龍混雜的大染缸。各路藥販懷揣著發財夢,為求暴利,使出渾身解數坑蒙拐騙。
胡秋水初次踏入那藥材集市,便險些著了道。集市裏彌漫著一股濃烈的藥材混合氣味,嘈雜擁擠。一個滿臉狡黠的藥販,瞅見胡秋水這群生麵孔,眼睛一亮,立馬熱情地湊上來。他從攤位後拖出一批色澤暗沉、質地綿軟的黃芪,拍著胸脯,信誓旦旦地說:“小哥,這可是正宗隴西的上等貨,藥效那叫一個好,別處可尋不著這麽好的品相,價格還格外實惠嘞!” 邊說邊報出一個誘人的低價。胡秋水心裏 “咯噔” 一下,多年采藥認藥的經驗讓他起了疑,他湊近細瞧,發現斷麵毫無黃芪該有的金盞銀盤特征,當下識破騙局。那藥販見生意要黃,惱羞成怒,周圍幾個同行也跟著起哄,仗著人多勢眾,圍過來惡語威脅:“小娃娃,別在這兒壞了爺的生意!識相的趕緊滾!” 二蛋氣得要理論,被胡秋水趕緊拉住,好漢不吃眼前虧,隻能先離開這是非之地。
店鋪裝修同樣不盡人意,與鄰鋪相比,簡直是黯然失色。隔壁那些大藥鋪,飛簷鬥拱氣派非凡,雕梁畫棟盡顯奢華,店內的藥櫃更是精雕細琢,每一處紋理都仿佛訴說著匠人的精湛技藝,還擺著名貴瓷器裝點門麵,透著一股貴氣與專業。而濟世藥堂不過是簡單粉刷了牆麵,白牆還有幾處塗抹不均的痕跡,粗製的木櫃擺放得稍顯淩亂,毫無吸引人的亮點,就像一個沒打扮好就倉促上台的演員。小川子皺著眉,憂心忡忡地說:“秋水哥,咱這鋪子太簡陋咯,咋能招攬客人喲,人家一看,估計就覺得咱不專業。”
再者,城裏的坐堂郎中各有門派,彼此抱團,形成一個個封閉又排外的小圈子。胡秋水深知,若能邀請幾位有名望的郎中前來坐診,藥堂的號召力必然大增。於是,他帶著誠意,一家一家去拜訪那些有名望的郎中。可現實卻殘酷無比,四處碰壁成了常態。那些郎中有的嫌棄藥堂新開,毫無底蘊可言,擔心來這兒坐診會砸了自己多年積攢的招牌;有的顧及同行之間錯綜複雜的交情,不願輕易改換門庭,怕惹來同行側目與排擠。如此一來,藥堂開業之初,問診區冷冷清清,宛如被人遺忘的冷宮,沒有一絲生氣。
然而,胡秋水骨子裏那股不服輸的勁兒,猶如暗火在心底熊熊燃燒。他深知若要在這競爭激烈的縣城醫藥江湖闖出一片天,非得亮出真本事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把從村裏帶來的幾株珍稀藥材 —— 年份十足的靈芝、造型奇異的何首烏,擺放在藥堂最顯眼處。那靈芝菌蓋厚實,色澤溫潤,透著一股神秘的氣息;何首烏根莖扭曲,仿若天然雕琢的藝術品。他還精心製作了解說牌,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寫明產地、神奇功效,甚至編撰了發現它們時的有趣故事。過往行人中,總有幾個懂行的,被吸引過來,圍在展示櫃前小聲議論:“喲,這靈芝看著年份不淺呐!”“這何首烏造型可真稀罕。” 這算是藥堂迎來的第一波小熱度,猶如黑暗中透出的一絲曙光,為了讓這絲曙光更亮一些,胡秋水馬不停蹄地謀劃起新對策。他深知,僅靠這幾株藥材還遠遠不夠,得讓百姓切實感受到藥堂的實惠與本事。於是,他吩咐小櫻桃熬煮幾大鍋用常見藥材配成的養生茶,免費分給路人品嚐。小櫻桃伶俐乖巧,立馬應下。她在藥堂後院支起大鍋,將菊花、枸杞、山楂等藥材按比例投入鍋中,不一會兒,濃鬱的藥香便飄滿了街道。小櫻桃站在門口,笑意盈盈,熱情招唿著:“各位大爺大媽、叔叔嬸嬸,嚐嚐咱藥堂特製的養生茶,清肝明目、消食解膩嘞!” 這免費的甜頭,引得不少路人駐足,有那勞作累了的腳夫,有逛街逛得口幹舌燥的婦人,紛紛湊過來接過茶碗。喝過的人,不少都誇讚味道不錯,順帶進店瞧上兩眼,藥堂的人氣總算有了些許迴升,不再是門可羅雀的慘淡模樣。
但胡秋水明白,這隻是杯水車薪,要想真正站穩腳跟,還得從根源上解決藥材采購的難題。他不再局限於嘈雜混亂的集市,決定帶著二蛋和小川子,不辭辛勞地訪遍縣城周邊深山老林、偏僻采藥村落。他們背著幹糧,沿著蜿蜒山路前行,腳下的石板路崎嶇不平,稍不留意就會崴腳。山林中,鳥鳴蟲叫,偶爾還有野獸出沒的聲響,透著一股未知的危險。在一個幽靜山坳裏,他們邂逅了一位質樸憨厚的老藥農。老藥農的屋子是幾間破舊的茅草房,周圍晾曬著各類藥材,彌漫著一股純粹的藥香。老藥農獨居深山,采摘的藥材皆是自然生長、年份十足,品質上乘,隻因不善言辭、不懂銷路,隻能低價賣給二道販子。胡秋水與他促膝長談,許下長期合作、公平交易的承諾,不僅解決了藥堂優質藥材來源問題,還收獲一位忠實可靠的夥伴。
有了穩定的藥材供應,胡秋水又琢磨起店鋪裝修的事兒。他另辟蹊徑,既然比不了大藥鋪的奢華,那就走親民質樸又不失專業的路線。他請來幾位手藝精巧的木匠,用堅實的實木打造新的藥櫃,雕上簡約的百草紋路,雖不華麗,但透著一股質樸的雅致;牆壁上掛起一幅幅通俗易懂的藥材圖鑒、養生科普畫,讓百姓進來能一目了然。又在門口支起一個簡易小棚子,放置幾條長椅,供過往行人歇腳,順便聊聊養生之道,藥堂漸漸有了溫馨接地氣的氛圍。
招攬郎中這事,既然強攻不行,那就迂迴智取。胡秋水轉換思路,不再死盯著那些成名已久的大家,而是把目光投向剛出師、有才華卻缺機會的年輕郎中。他在醫館、學堂附近張貼告示,寫明藥堂廣納賢才,提供豐厚報酬與充足的臨床實踐機會。告示一貼出,立刻吸引了不少年輕郎中的目光。很快,幾位年輕氣盛、懷揣抱負的郎中前來應聘,他們雖經驗稍欠,但勝在勤奮好學、思維新穎,為藥堂問診區注入新鮮血液。
為了拉升流量,胡秋水策劃了一場熱熱鬧鬧的酬賓活動。天還未亮,眾人就忙活起來,在鑼鼓喧天中,藥堂門口掛起 “開業大酬賓,義診三日,藥材八折” 的橫幅。二蛋扮作小醜,臉上塗著花花綠綠的顏料,蹦蹦跳跳地發放著寫有養生小貼士的傳單,引得孩子們嬉笑追逐;小櫻桃領著幾位學徒,在一旁熟練地演示藥材炮製過程,展示著切、炒、炙、煆的手藝,引得路人紛紛圍觀。
義診區內,年輕郎中們抖擻精神,認真為每一位病人診治。一位患有多年風濕的老叟,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拄著拐杖,腳步蹣跚地走進來,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前來。年輕郎中仔細把脈、詢問病症後,開出一副獨活寄生湯,還貼心附上熱敷、按摩的醫囑,耐心地給老叟講解日常保養的要點。老叟半信半疑拿藥迴去,沒幾日,竟覺得疼痛減輕不少,逢人便誇濟世藥堂有能人。
靠著這一點一滴的努力,濟世藥堂在縣城艱難地站穩腳跟。雖說每日客流量仍不及那些老字號,但胡秋水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每一個進店的客人,每一副抓出去的藥,都是他們在這陌生縣城紮根的養分,激勵著眾人向著構建醫藥商業帝國的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砥礪前行,不懼風雨,無畏艱難。
可安穩日子沒過多久,麻煩就接踵而至。隔壁一家老牌藥鋪,眼見濟世藥堂生意漸有起色,心生嫉妒,暗中使起了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