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濟世藥堂:精研岐黃路
穿越之我在明朝開藥房 作者:花曦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拿下縣城那間鋪子,濟世藥堂眾人愈發幹勁十足,一邊繼續用心經營著村裏的老店,一邊緊鑼密鼓籌備分店事宜。這日,藥堂裏一如往常般熱鬧,抓藥區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胡斐,快幫我拿一下防風,這方子上頭要五錢。” 胡秋水一邊對照著藥方,一邊高聲喊道。胡斐應了一聲,身形敏捷地穿梭在高大的藥櫃之間,精準地拉開寫有 “防風” 字樣的抽屜,熟練地用小秤稱出五錢防風,遞到胡秋水手中,還順口說道:“秋水哥,這防風性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祛風解表、勝濕止痛,配在這方子裏,估摸是給人驅風除濕的,病人可是受了寒濕之症?”
胡秋水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沒錯,這位大爺晨起總覺得關節酸痛,遇寒加重,郎中開的這劑羌活勝濕湯,防風正是關鍵藥材。你這學得愈發透徹了,不僅認得藥、抓得準,藥理也明白不少。”
此時,又有一張藥方遞了過來,上麵列著好幾味藥材:“金銀花三錢、連翹三錢、桔梗二錢、薄荷一錢半、竹葉二錢、生甘草一錢、荊芥穗一錢半、淡豆豉二錢、牛蒡子三錢。” 小川子看著藥方撓撓頭:“這方子好複雜,胡斐,你快瞅瞅。”
胡斐接過藥方,稍作思忖:“這是銀翹散的方子,用來治風熱感冒的。你瞧,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是君藥;薄荷、牛蒡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輔助君藥發力;桔梗、甘草宣肺止咳,竹葉、淡豆豉清熱除煩,這配伍精妙得很。” 說完,他便有條不紊地依次抓取藥材,每一味都分量精準,動作行雲流水。
有個來抓藥的年輕書生,在一旁瞧得新奇,忍不住發問:“這位小哥,我聽聞中藥方講究頗多,為何這銀翹散如此配伍,可有說法?” 胡斐拱手行了個禮,謙遜地答道:“公子有所不知,人之染風熱,風邪與熱邪相搏,需多味藥材各司其職。先以銀花、連翹直擊熱邪,再用薄荷、牛蒡子這類輕清之品疏散風邪,又佐以桔梗、甘草顧護肺氣,防邪入裏,如此一來,風熱之症自能消解。” 書生恍然大悟,讚道:“原來如此,今日真是長見識了,多謝小哥解惑。”
抓藥間隙,胡斐還不忘和胡秋水討論:“秋水哥,我瞧這幾日風熱感冒的病人不少,咱能不能備些現成的銀翹散,方便那些急症之人?” 胡秋水點頭認可:“你這想法不錯,等會兒閑下來,咱就炮製一批。不過,這銀翹散製成後,保存也有講究,得幹燥、陰涼處存放,還得定期查看有無受潮變質。”
正說著,一位老婦人匆匆走進藥堂,焦急地說道:“大夫啊,我家孫兒昨夜突然高熱不退,還咳嗽得厲害,可咋整啊?” 問診區的老郎中趕忙招唿老婦人坐下,一番望聞問切後,開了張藥方遞給胡秋水:“這孩子是肺熱熾盛,用麻杏石甘湯,趕緊抓藥。”
胡秋水接過,轉手遞給胡斐:“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分量可得精準些,孩子病情急。” 胡斐神色凝重,迅速從藥櫃裏取出藥材,嘴裏默念著:“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這方子出自《傷寒論》,麻黃配石膏,一清一宣,杏仁降氣止咳,甘草調和諸藥,定能讓孩子熱退身安。”
待藥材抓好包好,老婦人付了錢,千恩萬謝地走了。小川子望著老婦人遠去的背影,感慨道:“咱這抓藥雖說忙累,可每一包藥遞出去,都承載著救人的希望,值了!”
隨著抓藥的人漸漸少些,胡斐並沒有閑著,他從藥櫃裏拿出幾味藥材,對小川子說:“川子,趁這會兒有空,咱倆再熟悉熟悉藥材吧,光會抓藥還不夠,得對每味藥的炮製、藥性變化都門兒清。” 說著,拿起一塊炮製過的地黃:“你看這地黃,生用清熱涼血,經酒蒸之後,就成了熟地黃,滋陰補血的效力大增,古人這炮製之法真是神奇。”
小川子好奇地問:“那咱平時抓的藥,大多是炮製過的吧?” 胡斐點頭:“那是自然,炮製能減毒增效、改變藥性、引藥歸經。就像半夏有毒,用薑汁炮製過後,毒性大減,還增強了化痰止嘔的功效。”
兩人正說著,胡秋水走過來:“你們聊得挺熱乎,胡斐,你對藥材炮製這麽上心,過些日子,跟著我去拜訪一位縣城裏的老藥工,他炮製手藝一絕,你跟著學學,日後肯定受益無窮。” 胡斐大喜過望:“真的?太好啦,我正愁沒地兒學更精深的炮製術呢。”
日子過得飛快,轉眼到了約定去拜訪老藥工的日子。胡秋水帶著胡斐,提著幾包村裏的特產和珍貴藥材,來到老藥工的住處。老藥工瞧著胡斐一臉熱忱的模樣,便起了考校之心:“小子,我問你,這烏頭炮製,關鍵在哪?” 胡斐不慌不忙答道:“烏頭毒性猛烈,炮製關鍵在於用水長時間浸泡、蒸煮,以去其毒性,一般得煮到口嚐無麻舌感為佳。” 老藥工微微點頭:“還算有點底子,那你可知不同炮製時長,藥性有何差異?”
胡斐思索片刻:“炮製時間短,毒性雖減,但仍保留較強祛寒止痛之力,適用於寒凝重症、體質壯實之人;炮製久些,毒性大減,藥性趨於溫和,可供體質稍弱或需長期用藥者使用。” 老藥工這才露出笑容:“不錯不錯,有悟性。” 當下便答應收胡斐為徒,傳授他獨家炮製手藝。
胡斐跟著老藥工學藝期間,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劈柴、生火、準備炮製器具,從最基礎的淨選藥材開始,一點點磨煉技藝。老藥工教他炒藥時,強調火候:“這炒白術,小火慢炒,得讓它表麵微微發黃,還得不停翻動,不然受熱不均,藥效就毀咯。” 胡斐謹記教誨,眼睛一眨不眨盯著鍋裏的藥材,手中鏟子不停翻動,不一會兒,額頭上就布滿汗珠。
學成歸來後,胡斐帶迴不少新炮製法子,應用到藥堂藥材處理上,藥堂的藥材品質更上一層樓。一次,一位久病不愈的富商聽聞藥堂藥材精良,特來求藥。老郎中開了一劑八珍湯調養,胡斐精心挑選、炮製藥材,用新學的 “米泔水浸炒” 法處理黨參,讓其健脾之力更強。富商服用一段時間後,麵色紅潤,精神大好,對藥堂讚不絕口,還送來一塊金字招牌,上書 “藥到病除,德厚術精”。
濟世藥堂的名聲愈發響亮,不僅村裏老少信賴有加,周邊城鎮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來。分店的籌備也接近尾聲,店內布局參照老店,又融入一些新元素,更顯寬敞明亮、整潔有序。藥櫃選用上好木料,雕著精美的百草紋路;問診區擺上了舒適的桌椅,方便病人候診;抓藥區新增了幾個備用小秤,以防忙碌時出錯。
開業前夕,胡秋水把眾人召集起來:“咱們從一個小小的藥櫃走到如今,馬上要開分店了,多虧大夥齊心。往後,不論老店新店,都得守住初心,把藥材抓好、把病人治好,讓濟世藥堂的招牌永遠亮堂!” 眾人齊聲應和,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決心,準備在這明朝的醫藥江湖裏,書寫更為絢爛的篇章,用一味味精心炮製的藥材、一張張貼心周到的藥方,護佑更多人的安康。
“胡斐,快幫我拿一下防風,這方子上頭要五錢。” 胡秋水一邊對照著藥方,一邊高聲喊道。胡斐應了一聲,身形敏捷地穿梭在高大的藥櫃之間,精準地拉開寫有 “防風” 字樣的抽屜,熟練地用小秤稱出五錢防風,遞到胡秋水手中,還順口說道:“秋水哥,這防風性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祛風解表、勝濕止痛,配在這方子裏,估摸是給人驅風除濕的,病人可是受了寒濕之症?”
胡秋水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沒錯,這位大爺晨起總覺得關節酸痛,遇寒加重,郎中開的這劑羌活勝濕湯,防風正是關鍵藥材。你這學得愈發透徹了,不僅認得藥、抓得準,藥理也明白不少。”
此時,又有一張藥方遞了過來,上麵列著好幾味藥材:“金銀花三錢、連翹三錢、桔梗二錢、薄荷一錢半、竹葉二錢、生甘草一錢、荊芥穗一錢半、淡豆豉二錢、牛蒡子三錢。” 小川子看著藥方撓撓頭:“這方子好複雜,胡斐,你快瞅瞅。”
胡斐接過藥方,稍作思忖:“這是銀翹散的方子,用來治風熱感冒的。你瞧,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是君藥;薄荷、牛蒡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輔助君藥發力;桔梗、甘草宣肺止咳,竹葉、淡豆豉清熱除煩,這配伍精妙得很。” 說完,他便有條不紊地依次抓取藥材,每一味都分量精準,動作行雲流水。
有個來抓藥的年輕書生,在一旁瞧得新奇,忍不住發問:“這位小哥,我聽聞中藥方講究頗多,為何這銀翹散如此配伍,可有說法?” 胡斐拱手行了個禮,謙遜地答道:“公子有所不知,人之染風熱,風邪與熱邪相搏,需多味藥材各司其職。先以銀花、連翹直擊熱邪,再用薄荷、牛蒡子這類輕清之品疏散風邪,又佐以桔梗、甘草顧護肺氣,防邪入裏,如此一來,風熱之症自能消解。” 書生恍然大悟,讚道:“原來如此,今日真是長見識了,多謝小哥解惑。”
抓藥間隙,胡斐還不忘和胡秋水討論:“秋水哥,我瞧這幾日風熱感冒的病人不少,咱能不能備些現成的銀翹散,方便那些急症之人?” 胡秋水點頭認可:“你這想法不錯,等會兒閑下來,咱就炮製一批。不過,這銀翹散製成後,保存也有講究,得幹燥、陰涼處存放,還得定期查看有無受潮變質。”
正說著,一位老婦人匆匆走進藥堂,焦急地說道:“大夫啊,我家孫兒昨夜突然高熱不退,還咳嗽得厲害,可咋整啊?” 問診區的老郎中趕忙招唿老婦人坐下,一番望聞問切後,開了張藥方遞給胡秋水:“這孩子是肺熱熾盛,用麻杏石甘湯,趕緊抓藥。”
胡秋水接過,轉手遞給胡斐:“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分量可得精準些,孩子病情急。” 胡斐神色凝重,迅速從藥櫃裏取出藥材,嘴裏默念著:“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這方子出自《傷寒論》,麻黃配石膏,一清一宣,杏仁降氣止咳,甘草調和諸藥,定能讓孩子熱退身安。”
待藥材抓好包好,老婦人付了錢,千恩萬謝地走了。小川子望著老婦人遠去的背影,感慨道:“咱這抓藥雖說忙累,可每一包藥遞出去,都承載著救人的希望,值了!”
隨著抓藥的人漸漸少些,胡斐並沒有閑著,他從藥櫃裏拿出幾味藥材,對小川子說:“川子,趁這會兒有空,咱倆再熟悉熟悉藥材吧,光會抓藥還不夠,得對每味藥的炮製、藥性變化都門兒清。” 說著,拿起一塊炮製過的地黃:“你看這地黃,生用清熱涼血,經酒蒸之後,就成了熟地黃,滋陰補血的效力大增,古人這炮製之法真是神奇。”
小川子好奇地問:“那咱平時抓的藥,大多是炮製過的吧?” 胡斐點頭:“那是自然,炮製能減毒增效、改變藥性、引藥歸經。就像半夏有毒,用薑汁炮製過後,毒性大減,還增強了化痰止嘔的功效。”
兩人正說著,胡秋水走過來:“你們聊得挺熱乎,胡斐,你對藥材炮製這麽上心,過些日子,跟著我去拜訪一位縣城裏的老藥工,他炮製手藝一絕,你跟著學學,日後肯定受益無窮。” 胡斐大喜過望:“真的?太好啦,我正愁沒地兒學更精深的炮製術呢。”
日子過得飛快,轉眼到了約定去拜訪老藥工的日子。胡秋水帶著胡斐,提著幾包村裏的特產和珍貴藥材,來到老藥工的住處。老藥工瞧著胡斐一臉熱忱的模樣,便起了考校之心:“小子,我問你,這烏頭炮製,關鍵在哪?” 胡斐不慌不忙答道:“烏頭毒性猛烈,炮製關鍵在於用水長時間浸泡、蒸煮,以去其毒性,一般得煮到口嚐無麻舌感為佳。” 老藥工微微點頭:“還算有點底子,那你可知不同炮製時長,藥性有何差異?”
胡斐思索片刻:“炮製時間短,毒性雖減,但仍保留較強祛寒止痛之力,適用於寒凝重症、體質壯實之人;炮製久些,毒性大減,藥性趨於溫和,可供體質稍弱或需長期用藥者使用。” 老藥工這才露出笑容:“不錯不錯,有悟性。” 當下便答應收胡斐為徒,傳授他獨家炮製手藝。
胡斐跟著老藥工學藝期間,每日天不亮就起身,劈柴、生火、準備炮製器具,從最基礎的淨選藥材開始,一點點磨煉技藝。老藥工教他炒藥時,強調火候:“這炒白術,小火慢炒,得讓它表麵微微發黃,還得不停翻動,不然受熱不均,藥效就毀咯。” 胡斐謹記教誨,眼睛一眨不眨盯著鍋裏的藥材,手中鏟子不停翻動,不一會兒,額頭上就布滿汗珠。
學成歸來後,胡斐帶迴不少新炮製法子,應用到藥堂藥材處理上,藥堂的藥材品質更上一層樓。一次,一位久病不愈的富商聽聞藥堂藥材精良,特來求藥。老郎中開了一劑八珍湯調養,胡斐精心挑選、炮製藥材,用新學的 “米泔水浸炒” 法處理黨參,讓其健脾之力更強。富商服用一段時間後,麵色紅潤,精神大好,對藥堂讚不絕口,還送來一塊金字招牌,上書 “藥到病除,德厚術精”。
濟世藥堂的名聲愈發響亮,不僅村裏老少信賴有加,周邊城鎮也有不少人慕名而來。分店的籌備也接近尾聲,店內布局參照老店,又融入一些新元素,更顯寬敞明亮、整潔有序。藥櫃選用上好木料,雕著精美的百草紋路;問診區擺上了舒適的桌椅,方便病人候診;抓藥區新增了幾個備用小秤,以防忙碌時出錯。
開業前夕,胡秋水把眾人召集起來:“咱們從一個小小的藥櫃走到如今,馬上要開分店了,多虧大夥齊心。往後,不論老店新店,都得守住初心,把藥材抓好、把病人治好,讓濟世藥堂的招牌永遠亮堂!” 眾人齊聲應和,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與決心,準備在這明朝的醫藥江湖裏,書寫更為絢爛的篇章,用一味味精心炮製的藥材、一張張貼心周到的藥方,護佑更多人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