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算算舊賬
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 作者:千年後的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乾清宮中,大玉兒抱著福臨坐在龍椅上,麵帶愁容,看著前方不斷踱步的多爾袞,蠕動了下嘴唇,想要說些什麽,可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整個宮殿中,無論是太監也好,宮女也好,此刻全都靜默無聲。
那“明軍威武”的聲音,可不隻是大玉兒這位太後以及攝政王多爾袞聽到,每一個太監、宮女,全都聽的一清二楚。
他們自然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麽,每個人都臉色慘淡。
如果明軍攻破了紫禁城,別說清朝的皇子皇孫了,他們又能有什麽好下場呢?
這座皇宮在曆經了明朝皇室、大順李自成,以及清朝皇室的入住後,短短一年間,宮人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
早就不是崇禎朝當時遺留下的那些人了。
再者說,就算還有崇禎朝的老人,可明軍攻破了城,又哪裏會管這些,他們隻知道你是為滿清效力的,肯定不由分說直接砍死了算了。
反正太監宮女爾等命也不值錢。
所以,此時此刻,每個人全都翹首以盼,希望他們大清的軍隊能成功擋住明軍的進攻,否則,隻怕自己小命也難保!
為了穩定人心,多爾袞自然也將自己派兵前去鎮守一事告知了所有宮人。
在他的刻意宣揚下,大清勇士威猛無比,天下無敵。
而明軍呢?
隻是一群軟弱無能之人,不消多少功夫,他們大清絕對能將叛軍盡數殺死的,一定!
可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場麵話,現在連多爾袞自己也說不清楚了。
之前滿天的砰砰聲,可是直接傳到了深宮當中,每個人都聽得一清二楚。
那些宮女太監,包括皇帝福臨和大玉兒在內,可能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麽。
但也帶兵打過仗的多爾袞卻一清二楚,這是火器的聲音。
聽這密集程度,火器數量還不少!
難不成,自己判斷失誤了,這突然出現在城中的明軍人數在幾萬人以上?
多爾袞不斷的踱步,暗自焦急。
否則,又怎麽能發出這麽密集的火器聲音呢?
實際上他還真沒猜錯,現在朝著皇宮而來的軍隊,的確有幾萬人以上。
可並非所有人都攜帶火器,而且,剛才射擊的聲音,也隻是兩千餘人的火器所造成的罷了。
隻是多爾袞沒有遠超時代的見識,自然無法知曉,這是一種新式火器造成的威勢。
現如今,他心中早就沒了底氣。
留守京城的那一萬餘護衛,如果說對付普通明軍還算湊合,就算人數眾多,但守住紫禁城應該是沒什麽問題,到了那個時候,自己在徐徐圖之也行。
可這幾萬人帶著火器的明軍,那些老卒當真能守住麽?
隻怕是個謎團。
這一刻,多爾袞有些後悔把所有的兵馬都派出去了,若是能留個幾萬人在城中,自己也不會這麽被動啊!
他負手看著乾清宮外照射進來的那抹陽光,心中不斷祈禱,希望這些老卒能爭點氣。
隻要能度過這次難關,自己絕對不會吝嗇賞賜的。
同時,他看著門外,有些焦躁不安。
“今日是怎麽了,這麽久了還沒有什麽消息傳來,皇宮外的戰鬥到底怎麽樣了啊!”
多爾袞心中焦急,隨手點了一名小太監:“你!迅速去外麵探聽消息,本王要知道我大清勇士和明軍的戰鬥現在怎麽樣了!”
“啊,我?”
小太監心中充滿了一百個不情願,現在這種情況,就算躲在深宮當中都不一定安全,何況是出去探查消息呢。
可多爾袞都已經指著自己了,他又如何能拒絕。
換句話說,出去探查不一定死,可不去,現在攝政王就能讓自己喪命啊!
誰讓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消息,也不知道清軍到底能不能打得過明軍。
而隻要滿清皇室占據紫禁城一日,攝政王就始終還是攝政王,權力在手,要弄死自己一個小太監,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是,是,奴婢這就去!”
小太監哭喪著臉,跪在地上行了個滿清的禮節,小跑著衝了出去。
他隻在心中祈禱,大軍可千萬別失敗啊!
然而越擔心什麽,越來什麽。
他明明已經在朝著上帝、如來、道祖等等神仙祈禱,千萬別遇到明軍了,現實卻還是給了他當頭一棒。
小太監從乾清宮出去沒多久,就看見了朱棣的大軍如天兵一般,雄赳赳的湧了進來。
此時,整個紫禁城中的宮女太監乃至侍衛都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
除了乾清宮中,幾個主子都在的地方,這些人不敢擅離職守外,其他地方的宮女太監和護衛全都已經躲了起來,唯恐火燒到了自己身上。
唯有剛剛那名小太監,被多爾袞臨時指認,想躲都沒地方躲。
也怪他運氣不好,此時紫禁城宛如死了一樣,平日裏到處可見的太監宮女侍衛,現如今全都不知道躲在了什麽地方去,偌大的宮中竟然隻有他一人走動,朱棣等人想不注意到他都難。
直到現在,小太監還在心中祈禱明軍心善,不要為難他這種小人物。
可惜,這也隻是他生前最後的心願了。
既然跟著滿清皇室在這裏享受了福貴,也應該承擔相應的代價。
覆巢之下無完卵,朱棣親自率領大軍衝殺進來,自然是不打算放過任何一人。
“老二,你帶人去把皇宮全部封鎖了,不準放走任何一人,可能做到?”
戰馬上,朱棣剛擦拭完沾了血的刀,就冷聲朝著朱高煦問了過來。
“爹,你放心,有我在別說人了,就連一隻鳥都不會放走!”
朱高煦抱了抱拳,已經明白了對方的心思。
“很好,要多少人手你自己去挑,不要讓我失望。”
“是!”
朱高煦眼中閃過一道寒芒,紫禁城可是他家修的,閉著眼睛都會走,又怎麽會放跑了韃子呢。
很快,一大批人馬跟著朱高煦離開了,剩下的人,跟在朱棣身後,隨時聽候調令。
在他的身邊,一左一右,分別是崇禎和朱瞻基。
“走吧,是時候該算算舊賬了,酋首就在乾清宮中!”
整個宮殿中,無論是太監也好,宮女也好,此刻全都靜默無聲。
那“明軍威武”的聲音,可不隻是大玉兒這位太後以及攝政王多爾袞聽到,每一個太監、宮女,全都聽的一清二楚。
他們自然知道這些意味著什麽,每個人都臉色慘淡。
如果明軍攻破了紫禁城,別說清朝的皇子皇孫了,他們又能有什麽好下場呢?
這座皇宮在曆經了明朝皇室、大順李自成,以及清朝皇室的入住後,短短一年間,宮人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
早就不是崇禎朝當時遺留下的那些人了。
再者說,就算還有崇禎朝的老人,可明軍攻破了城,又哪裏會管這些,他們隻知道你是為滿清效力的,肯定不由分說直接砍死了算了。
反正太監宮女爾等命也不值錢。
所以,此時此刻,每個人全都翹首以盼,希望他們大清的軍隊能成功擋住明軍的進攻,否則,隻怕自己小命也難保!
為了穩定人心,多爾袞自然也將自己派兵前去鎮守一事告知了所有宮人。
在他的刻意宣揚下,大清勇士威猛無比,天下無敵。
而明軍呢?
隻是一群軟弱無能之人,不消多少功夫,他們大清絕對能將叛軍盡數殺死的,一定!
可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場麵話,現在連多爾袞自己也說不清楚了。
之前滿天的砰砰聲,可是直接傳到了深宮當中,每個人都聽得一清二楚。
那些宮女太監,包括皇帝福臨和大玉兒在內,可能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麽。
但也帶兵打過仗的多爾袞卻一清二楚,這是火器的聲音。
聽這密集程度,火器數量還不少!
難不成,自己判斷失誤了,這突然出現在城中的明軍人數在幾萬人以上?
多爾袞不斷的踱步,暗自焦急。
否則,又怎麽能發出這麽密集的火器聲音呢?
實際上他還真沒猜錯,現在朝著皇宮而來的軍隊,的確有幾萬人以上。
可並非所有人都攜帶火器,而且,剛才射擊的聲音,也隻是兩千餘人的火器所造成的罷了。
隻是多爾袞沒有遠超時代的見識,自然無法知曉,這是一種新式火器造成的威勢。
現如今,他心中早就沒了底氣。
留守京城的那一萬餘護衛,如果說對付普通明軍還算湊合,就算人數眾多,但守住紫禁城應該是沒什麽問題,到了那個時候,自己在徐徐圖之也行。
可這幾萬人帶著火器的明軍,那些老卒當真能守住麽?
隻怕是個謎團。
這一刻,多爾袞有些後悔把所有的兵馬都派出去了,若是能留個幾萬人在城中,自己也不會這麽被動啊!
他負手看著乾清宮外照射進來的那抹陽光,心中不斷祈禱,希望這些老卒能爭點氣。
隻要能度過這次難關,自己絕對不會吝嗇賞賜的。
同時,他看著門外,有些焦躁不安。
“今日是怎麽了,這麽久了還沒有什麽消息傳來,皇宮外的戰鬥到底怎麽樣了啊!”
多爾袞心中焦急,隨手點了一名小太監:“你!迅速去外麵探聽消息,本王要知道我大清勇士和明軍的戰鬥現在怎麽樣了!”
“啊,我?”
小太監心中充滿了一百個不情願,現在這種情況,就算躲在深宮當中都不一定安全,何況是出去探查消息呢。
可多爾袞都已經指著自己了,他又如何能拒絕。
換句話說,出去探查不一定死,可不去,現在攝政王就能讓自己喪命啊!
誰讓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消息,也不知道清軍到底能不能打得過明軍。
而隻要滿清皇室占據紫禁城一日,攝政王就始終還是攝政王,權力在手,要弄死自己一個小太監,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是,是,奴婢這就去!”
小太監哭喪著臉,跪在地上行了個滿清的禮節,小跑著衝了出去。
他隻在心中祈禱,大軍可千萬別失敗啊!
然而越擔心什麽,越來什麽。
他明明已經在朝著上帝、如來、道祖等等神仙祈禱,千萬別遇到明軍了,現實卻還是給了他當頭一棒。
小太監從乾清宮出去沒多久,就看見了朱棣的大軍如天兵一般,雄赳赳的湧了進來。
此時,整個紫禁城中的宮女太監乃至侍衛都知道了事情的嚴重性。
除了乾清宮中,幾個主子都在的地方,這些人不敢擅離職守外,其他地方的宮女太監和護衛全都已經躲了起來,唯恐火燒到了自己身上。
唯有剛剛那名小太監,被多爾袞臨時指認,想躲都沒地方躲。
也怪他運氣不好,此時紫禁城宛如死了一樣,平日裏到處可見的太監宮女侍衛,現如今全都不知道躲在了什麽地方去,偌大的宮中竟然隻有他一人走動,朱棣等人想不注意到他都難。
直到現在,小太監還在心中祈禱明軍心善,不要為難他這種小人物。
可惜,這也隻是他生前最後的心願了。
既然跟著滿清皇室在這裏享受了福貴,也應該承擔相應的代價。
覆巢之下無完卵,朱棣親自率領大軍衝殺進來,自然是不打算放過任何一人。
“老二,你帶人去把皇宮全部封鎖了,不準放走任何一人,可能做到?”
戰馬上,朱棣剛擦拭完沾了血的刀,就冷聲朝著朱高煦問了過來。
“爹,你放心,有我在別說人了,就連一隻鳥都不會放走!”
朱高煦抱了抱拳,已經明白了對方的心思。
“很好,要多少人手你自己去挑,不要讓我失望。”
“是!”
朱高煦眼中閃過一道寒芒,紫禁城可是他家修的,閉著眼睛都會走,又怎麽會放跑了韃子呢。
很快,一大批人馬跟著朱高煦離開了,剩下的人,跟在朱棣身後,隨時聽候調令。
在他的身邊,一左一右,分別是崇禎和朱瞻基。
“走吧,是時候該算算舊賬了,酋首就在乾清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