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流水線生產方式有什麽好處呢。


    每個人各司其職,都不需要什麽太過專業的工匠鐵匠之類的,隻要能按照原先設置好的模具來生產就沒有絲毫問題。


    在提高效率的同時,還有個好處,敵人根本無法滲透進來。


    就算其中某個環節的工匠進行了泄密,可他不知道最後組裝需要多少步驟,需要哪些零件,以及安裝的方式是什麽,一樣白瞎。


    當然了,這隻是一種假設。


    此時的大明周圍可沒有什麽敵人存在,也不可能會有泄密的風險。


    而製作槍械,不可避免的需要大量的鋼鐵才行。


    這要是放在別的國家,或許是個不小的難題,但對於大明而言,灑灑水啦。


    在洪武年間的時候,官辦鋼鐵廠的產量就已經能達到年產近萬噸的水平了。


    正德年間中國的鋼鐵產量,更是相當於整個歐洲的總和,並且冶煉技術也達到世界頂峰。


    當時,炒鋼法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並實現規模化、量產化和生熟鐵連續生產模式。


    煉鐵爐和炒鐵爐是串在一起的,煉鐵爐煉出的生鐵液,直接流入炒鐵爐中,用柳木棍攪拌而形成熟鐵——這樣既提高生產效率,又能減少炭火消耗。


    而歐洲那邊,還要再等兩百多年,才發明類似的攪煉爐。


    中國早在成化年間就有推廣開了。


    並且,歐洲用鐵棍攪煉生鐵液,隻能得到低碳熟鐵。


    而大明用柳木棍攪拌,柳木的碳混入生鐵之中,減緩生鐵去碳的速度,能夠直接得到低碳鋼。


    如果炒鋼師傅的技術和運氣都好,還有幾率炒出中碳鋼,甚至是高碳鋼。


    當然,大部分時候,隻能炒出優質熟鐵。


    這種情況,在官營鐵廠最為多見,比如北方的遵化鐵廠,居然一直用罪犯來炒鋼,謂之“炒煉囚人”。


    隻因為其死亡率極高,相傳十個裏麵要死九個,經常是被打死、病死的。


    炒鋼之人性命都保不住,哪能提高自身炒煉技術?


    民營鐵廠就厲害得多,中國古代曆來鹽鐵專賣,明代官府卻沒有控製冶鐵行業。


    或許按照老朱的思路看,官方生產的鋼鐵量,夠用就行了,沒必要與民爭利。


    當時,有官員發現新鐵礦,建議皇帝立即收歸國有,結果馬屁拍在馬腿上,被朱元璋直接流放海外。


    不過明代的鐵匠戶,服役最繁重的,一年時間有半年給官府做工。


    那些服役最輕的,五年時間就隻有半年給官府做工,剩下的時間,都可以自由分配。


    正是這些有利因素,導致明代的冶鐵煉鋼技術,達到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也達到當時全世界的巔峰。


    不過現在嘛,自從開始了革新之後,各行各業的人才都被老朱給籠絡了起來。


    曾經的什麽鐵匠戶啊,木匠戶啊的身份一下子就高了許多,服徭役也改成了由國家補貼一定的份額,這大大增加了這些匠戶們做工的積極性。


    此外,還有專人一段時間內給他們進行突擊學習。


    有了拚音的存在,至少認字是簡單的多了。


    隻要能基本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字也就夠了,其他的沒必要,又不是考科舉。


    最重要的還是對於自身行業係統性的學習。


    由於老朱搞出了個什麽考試製度,限製在每個行業之內的競爭,搞得好的,能撈個一官半職的做。


    雖然現在各匠戶籍的身份都提高了不少,但自古以來做官都是最大的誘惑,這些家夥們的積極性別提有多高了。


    一杆燧發槍的重量在4到5kg左右這個樣子,其中去除了槍身槍托這些不需要鐵的地方,大概需要3kg左右的鐵,那按照原鐵翻一倍的量來算,也就意味著一杆槍需要鐵6kg左右。


    洪武年間按照年產鋼鐵9000噸來計算的話,不考慮其他因素,一年都能生產近百萬支槍。


    而且這種東西並不複雜,有了流水線之後,大概一個月就能製造完成。


    再算上工匠資源和生產線這些因素,一個月正常的產量大概在個幾萬,倘若開動馬力全速生產的話,十幾萬也不是問題啊!


    朱元璋和朱棣稍微一計算,瞬間嚇了一跳,原來我自己這麽強嗎?


    看著他們驚訝的樣子,薑餅卻笑道:“這才哪到哪啊,等到工業化搞起來了,那才是真正需要大規模用鐵和鋼的時候,不隻是這些,其他各種金屬礦的產量也得跟上,任重而道遠啊!”


    也是,聽到這話,原本二朱還有些激動的情緒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其實大明的鋼鐵產量,在世界上一直都是遙遙領先的,甚至到了崇禎年間,一年的產量更是提到了十幾萬噸,比起後麵的滿清來說不知強了多少。”


    薑餅忽然又提了一嘴,本來隻是在靜悄悄的聽著兩位祖宗和薑先生談話的崇禎忽然聽見自己的名字,忍不住有些尷尬,不過眾人卻顧不上他了。


    朱元璋道:“薑先生,這崇禎年間的產量是如何提升這麽多的?”


    薑餅道:“很簡單啊,除了剛才說的什麽炒鋼法之類的東西外,更重要的是開采的鐵礦資源變多了,不過在工業化之前,這應該能算得上人力的極限了。”


    大明主要在於體量大,人力資源也很多,才能有這麽誇張的數據的,像歐洲那些小國家,你除非讓他進入工業化時代,否則拍馬也趕不上啊。


    好嘛,說來說去,最終又落到工業化這一點上去了。


    朱元璋和朱棣都有些失望。


    看來,在完成工業化之前,能達到這種程度就是瓶頸了。


    可他們也不氣餒。


    現在離真正的極限還差了不小的距離呢。


    在這之前,各方麵都做到極致以後,等到工業化一開始,那瞬間就是爆發式的增長,完全不用急。


    這時,朱棣忽然提道:“崇禎啊,說起來我這邊大方向上已經搞的差不多了,等迴去造他幾萬杆燧發槍出來,就帶著新軍去你那個時空裏練練手如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年後的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年後的我並收藏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