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無聲的對抗
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 作者:千年後的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以這麽說,其實在對朝政的失控程度和擺爛方麵,嘉靖是遠遠比不上他的孫子萬曆的。
別看被文官們罵成了什麽樣子,好像都快成天下第一無道昏君了。
但在修道的同時,對於國家的掌控卻是無比細微的。
甚至你可以說嘉靖這老小子格局低,隻會玩弄權術,要點小聰明。
畢竟這個老陰逼確實是色厲內荏,暴虐多疑,駕馭群臣、整人搞人在行,在治國理政上麵卻沒有太值得稱道之處。
還狠辣陰險,私心自用,擅殺首輔,廷杖百官,保守排外,厲行海禁,軍事不行,武備不修,北虜南倭,兵臨兩京,修玄齋醮,荒淫無道,殘暴不仁,推殘宮人,任用奸相,禍亂朝綱……
然而,不上朝並不意味著不理朝政。
實際上,就算是海瑞寫出來的那篇名震天下的《治安疏》中,對於嘉靖的批評重點也不在於說不上朝,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
重點還是在修玄煉丹,任用奸相,不聽諫言,窮奢極欲,等等。
與之相比,不上早朝真的算不了什麽大事。
相對嘉靖帝而言,真正被罵的最狠的,還是他的孫子萬曆皇帝,比如雒於仁的《酒色財氣四箴疏》差不多是直接針對萬曆帝本人人品指著鼻子罵了。
以及當時很多朝野士人描述萬曆晚期各級官府幾近癱瘓停擺的現狀,基本都感歎亙古未有,還有後世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明實亡於萬曆“等等。
這主要是因為中晚期的萬曆帝,或因為身體原因,或因為厭煩百官的聒噪,及其本人極強的權力欲作崇,不肯使權柄下移。
所以故意甚至是惡意將大量奏疏留中,不報不批,缺官不補,也長期不召見大臣麵議政事,中外各衙門幾乎癱瘓,原本還算正常的政務運轉卡在他這裏無法進行下去,使得朝中各種政事長期不決。
還放縱黨爭加劇,對官員們長期扯皮互鬥聽之任之,對各種糜爛的國事視而不見,能拖則拖,光縱容高淮在遼東胡作非為,就幾乎葬送整個遼東。
有人說,嘉靖太自私了,他的精明幹練,政治能力,全部都沒有用在正事上麵。
可事實卻是,在嘉靖二十一年以前,他確實想做事,想幹事。
偏偏遇到的阻力卻無比的巨大,以至於後麵變得心灰意冷。
嘉靖明白,如果自己在這樣一味蠻幹下去,下場不會比堂兄朱厚照好多少。
今日是宮女暗殺,明日呢?後日呢?
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嘉靖想明白了,你們不是能嗎,那我索性撂挑子不幹。
這朝會誰愛開誰開,老子是不伺候了。
躲在南宮中安安心心的修仙問道,多好。
當然了,嘉靖不是傻子,之所以敢這麽幹,還是老祖宗留下的基業打的好。
從什麽內閣啊,錦衣衛啊,東廠西廠等等,足以讓他的皇權做到即便不出宮門,也能盡可能知天下事的局麵了。
甚至就算擺爛,嘉靖也沒擺的太徹底。
奏折照看,工作照做。
隻不過和以往的坐班辦公,現在變成了居家辦公罷了。
比起孫子萬曆那種直接消失,簡直不知道好了多少。
很多形象中,嘉靖代表的都是無道昏君的模樣。
實際上,他卻是整個大明朝為數不多幾個清醒的皇帝。
影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對於海瑞《治安疏》中的訓示就很清晰的表達了這一點:
“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
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
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麽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
隻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隻能不能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這個海瑞不懂這個道理,在奏疏裏勸朕隻能用長江而非黃河,朕豈可乎?
反之,黃河一旦泛濫,朕便治理,這就是朕為什麽罷嚴嵩殺嚴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泛濫,朕也要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麽要罷黜楊廷和、夏言,殺楊繼盛、沈鏈等人的道理。
比方這個海瑞,自以為清流,將君父比作為山,水卻淹沒了山頭,這便是泛濫。”
薑餅說完,嘉靖用看知己的眼神看著他。
好!
說的太好了!
簡直是說到了朕的心趴上,就連嚴嵩都沒你這麽懂朕啊!
一旁,朱瞻基和兒子朱祁鈺卻不約而同的沉默了。
都知道文官集團在整個明朝十分的猖獗,但是卻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惡劣啊。
甚至可以這麽說。
在整個明代官修的史料中。
凡大臣,10個裏麵有9個都是好的。
凡皇帝,10個裏麵有9個都是壞的。
凡太監,10個裏麵有9個都是壞的。
皇帝和太監這兩個職業是有毛病,還是有詛咒?大臣這個職業是有buff?
正常好人,壞人的比例就按規律也是50對50%。
如果按儒家那套理論,那得是80%好人,20%壞種,你說太監壞,很多太監也是窮苦孩子出身吃不上飯,不得不進宮。
自從明宣宗改革後,從小也要在內書堂上課,讀的也是孔孟之書。
一個個培養出來就90%都是壞種?
皇帝一個個從小也是四書五經的讀,還都是大臣當的老師。
教出來也是個頂個的壞?
稍稍想想都知道,這其中絕對大有貓膩。
皇帝想集權,文官想分皇帝的權利。
皇帝想收稅,文官想特權免稅。
皇帝想官營,文官背後的家族想私營。
這些都是鬥爭的重點。
文官內部當然不是鐵板一塊,但是涉及到全體文官的政策,文官自然會集體對抗。
可以說,嘉靖的不上朝,本質上也是一種與士紳官僚集團之間的對抗。
顯然,在當時是產生了一定成效的,可惜,並沒有徹底改變這種過度扭曲的局麵。
以至於到明末之時,崇禎上位後,已經成了積重難返的局麵。
別看被文官們罵成了什麽樣子,好像都快成天下第一無道昏君了。
但在修道的同時,對於國家的掌控卻是無比細微的。
甚至你可以說嘉靖這老小子格局低,隻會玩弄權術,要點小聰明。
畢竟這個老陰逼確實是色厲內荏,暴虐多疑,駕馭群臣、整人搞人在行,在治國理政上麵卻沒有太值得稱道之處。
還狠辣陰險,私心自用,擅殺首輔,廷杖百官,保守排外,厲行海禁,軍事不行,武備不修,北虜南倭,兵臨兩京,修玄齋醮,荒淫無道,殘暴不仁,推殘宮人,任用奸相,禍亂朝綱……
然而,不上朝並不意味著不理朝政。
實際上,就算是海瑞寫出來的那篇名震天下的《治安疏》中,對於嘉靖的批評重點也不在於說不上朝,基本上就是一筆帶過。
重點還是在修玄煉丹,任用奸相,不聽諫言,窮奢極欲,等等。
與之相比,不上早朝真的算不了什麽大事。
相對嘉靖帝而言,真正被罵的最狠的,還是他的孫子萬曆皇帝,比如雒於仁的《酒色財氣四箴疏》差不多是直接針對萬曆帝本人人品指著鼻子罵了。
以及當時很多朝野士人描述萬曆晚期各級官府幾近癱瘓停擺的現狀,基本都感歎亙古未有,還有後世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明實亡於萬曆“等等。
這主要是因為中晚期的萬曆帝,或因為身體原因,或因為厭煩百官的聒噪,及其本人極強的權力欲作崇,不肯使權柄下移。
所以故意甚至是惡意將大量奏疏留中,不報不批,缺官不補,也長期不召見大臣麵議政事,中外各衙門幾乎癱瘓,原本還算正常的政務運轉卡在他這裏無法進行下去,使得朝中各種政事長期不決。
還放縱黨爭加劇,對官員們長期扯皮互鬥聽之任之,對各種糜爛的國事視而不見,能拖則拖,光縱容高淮在遼東胡作非為,就幾乎葬送整個遼東。
有人說,嘉靖太自私了,他的精明幹練,政治能力,全部都沒有用在正事上麵。
可事實卻是,在嘉靖二十一年以前,他確實想做事,想幹事。
偏偏遇到的阻力卻無比的巨大,以至於後麵變得心灰意冷。
嘉靖明白,如果自己在這樣一味蠻幹下去,下場不會比堂兄朱厚照好多少。
今日是宮女暗殺,明日呢?後日呢?
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嘉靖想明白了,你們不是能嗎,那我索性撂挑子不幹。
這朝會誰愛開誰開,老子是不伺候了。
躲在南宮中安安心心的修仙問道,多好。
當然了,嘉靖不是傻子,之所以敢這麽幹,還是老祖宗留下的基業打的好。
從什麽內閣啊,錦衣衛啊,東廠西廠等等,足以讓他的皇權做到即便不出宮門,也能盡可能知天下事的局麵了。
甚至就算擺爛,嘉靖也沒擺的太徹底。
奏折照看,工作照做。
隻不過和以往的坐班辦公,現在變成了居家辦公罷了。
比起孫子萬曆那種直接消失,簡直不知道好了多少。
很多形象中,嘉靖代表的都是無道昏君的模樣。
實際上,他卻是整個大明朝為數不多幾個清醒的皇帝。
影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對於海瑞《治安疏》中的訓示就很清晰的表達了這一點:
“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
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
古諺雲‘聖人出,黃河清’,可黃河什麽時候清過?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
隻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隻能不能因水濁而偏廢,自古皆然。
這個海瑞不懂這個道理,在奏疏裏勸朕隻能用長江而非黃河,朕豈可乎?
反之,黃河一旦泛濫,朕便治理,這就是朕為什麽罷嚴嵩殺嚴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長江一旦泛濫,朕也要治理,這便是朕為什麽要罷黜楊廷和、夏言,殺楊繼盛、沈鏈等人的道理。
比方這個海瑞,自以為清流,將君父比作為山,水卻淹沒了山頭,這便是泛濫。”
薑餅說完,嘉靖用看知己的眼神看著他。
好!
說的太好了!
簡直是說到了朕的心趴上,就連嚴嵩都沒你這麽懂朕啊!
一旁,朱瞻基和兒子朱祁鈺卻不約而同的沉默了。
都知道文官集團在整個明朝十分的猖獗,但是卻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惡劣啊。
甚至可以這麽說。
在整個明代官修的史料中。
凡大臣,10個裏麵有9個都是好的。
凡皇帝,10個裏麵有9個都是壞的。
凡太監,10個裏麵有9個都是壞的。
皇帝和太監這兩個職業是有毛病,還是有詛咒?大臣這個職業是有buff?
正常好人,壞人的比例就按規律也是50對50%。
如果按儒家那套理論,那得是80%好人,20%壞種,你說太監壞,很多太監也是窮苦孩子出身吃不上飯,不得不進宮。
自從明宣宗改革後,從小也要在內書堂上課,讀的也是孔孟之書。
一個個培養出來就90%都是壞種?
皇帝一個個從小也是四書五經的讀,還都是大臣當的老師。
教出來也是個頂個的壞?
稍稍想想都知道,這其中絕對大有貓膩。
皇帝想集權,文官想分皇帝的權利。
皇帝想收稅,文官想特權免稅。
皇帝想官營,文官背後的家族想私營。
這些都是鬥爭的重點。
文官內部當然不是鐵板一塊,但是涉及到全體文官的政策,文官自然會集體對抗。
可以說,嘉靖的不上朝,本質上也是一種與士紳官僚集團之間的對抗。
顯然,在當時是產生了一定成效的,可惜,並沒有徹底改變這種過度扭曲的局麵。
以至於到明末之時,崇禎上位後,已經成了積重難返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