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從李旦開始
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 作者:千年後的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先生,這話是何意思?”
李泰硬著頭皮問了一句。
薑餅笑道:“因為李旦他們一家人,可以組團做皇帝!
李旦的爺爺李世民是皇帝,父親李治是皇帝,母親武則天是皇帝,他哥哥李顯是皇帝,他侄子李重茂是皇帝,他兒子李隆基還是皇帝!
更有趣的是,李旦一生做過兩次皇帝,但這兩次登基,都不是他自己爭取來的。
第一次是母親武則天,把皇位送到了他手裏。
第二次則是他的兒子李隆基,再次把皇位送給了他。
縱觀中國數千年古代曆史,有著這種離奇經曆的皇帝,恐怕隻有李旦一人了。”
“什麽!”
此時此刻,哪怕李世民的養氣功夫再好,也忍不住驚唿出了聲。
顯然,並不是因為李旦的奇葩經曆。
而是這其中出現的幾個重要信息,讓他徹底破防。
李旦的母親是武則天?
此人不是朕的妃子,還被封為了五品才人,賜號武媚麽。
怎麽會成了他李旦的母親。
關鍵是李旦的父親也不是朕,是稚奴啊。
一瞬間,種種情緒湧上了李世民的心頭,他隻覺得自己的頭上綠油油的。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會產生這種感覺,但毫無疑問的是,現在的他出離的憤怒。
再加上那句話中,武則天居然成了他李家大唐的皇帝?
這又是怎麽一迴事。
一個女人怎麽成了皇帝的?
自古以來從未聽說。
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李世民隻覺得有一團邪火集聚在心中,整張臉陰沉的可怕。
身旁的房遺愛和李泰這會兒正襟危坐,麵對盛怒的李世民,動都不敢動上一分。
同時李泰心中不免暗自在想:
稚奴也太膽大包天了吧,日後做了皇帝,居然敢納父皇的武才人為妃,最後居然還讓其成了女皇帝,這一點我不如他遠矣。
當然,這話多半隻是調侃之言,順便帶上了幾分幸災樂禍的意味。
在他看來,有了這麽一檔子事,隻怕後麵再發生太子李承乾謀反一事,父皇也會慎重考慮,很難立李治為太子了。
這對他而言自然是有好處的。
畢竟在李世民的幾個兒子中,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除了李承乾之外,也就是他和李治。
哦對了,還有一個吳王李恪,李世民曾經評價其“英果類我”,可惜對方的生母為隋煬帝的女兒,本身的政治身份就注定與皇位無緣了。
否則,就算李世民廢了李承乾和李泰,這皇位也很難輪得到李治來坐。
相比戰戰兢兢的李泰和房遺愛,薑餅就顯得淡定的多。
見了這麽多的皇帝,他什麽大風大浪沒有見過。
比李世民恐怖一百倍的朱元璋他也能一起談笑風生,更別提是李世民這種公認的好皇帝了。
看著對方陰沉的麵孔,薑餅知道,現在的他絕對很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麽一迴兒,也不等他詢問,順理成章的就講述了起來。
“太宗皇帝,想來你對於武才人是怎麽成了兒子李治的皇後一事,隻怕不怎麽感興趣。
最想知道的,無非是其如何成了皇帝,李旦為何又被稱作六位帝皇丸一事吧、”
這話說出,李世民點了點頭。
雖然在剛開始知道自己的妃子居然成了兒子的皇後時,的確讓他整個人被憤怒所裹挾。
但很快冷靜下來後,雖然李世民的一張臉冷若冰霜,實則相較於這等微末小事,他更想知道,這稚奴究竟是搞的什麽名堂,怎麽會讓一個女人當了李家皇帝的。
之後他的後人又是如何從武則天的手中搶迴來的權利。
現在的他迫切的想知道這些。
相比之下,李隆基的事情倒是可以往後順延了。
薑餅笑道:“既然之前是說的李旦,那咱們就順著此人的故事線梳理,其中涉及了他母親武則天,父親李治,哥哥李顯和兒子李隆基的故事線。
正好能完整的梳理下來。”
“公元662年,李旦出生於長安。
李旦出生的時候,唐朝正處於空前強大的時期。
他的父親李治,已經在位十餘年,將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但同時,因為李治有嚴重的頭疼病,所以李治選擇讓自己的皇後,也就是李旦的母親武則天,幫自己一起打理朝政。
夫妻二人共同處理朝政,這被後世稱之為‘二聖臨朝’。
關於武則天這人,雖為女子,卻能力出眾,處理起政事來井井有條,甚至比李治親自處理的還要完美。
或許在很早的時候,她心中多半是沒有滋生出權利的欲望來。
但在李治的培養下,不斷的接觸政事,讓她的野心逐漸膨脹。
隨著時間的積累,武則天或許已經淪陷在了龐大的權利中,也才變成了後世那個權傾天下的女帝的。”
說到這裏,李世民心中的怒意已經逐漸平息了下來。
不管怎麽樣,這都是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既然相較於自己還未發生,他自然還有改變的機會,也不再過多的糾結。
此刻聽著薑餅這話,他讚同的點了點頭。
這話說的沒錯。
如果當初自己沒有受封天策上將,如果沒有帶著那麽多將士們馳騁沙場,或許也不會覬覦大哥的皇位……
當然,這都過去多少年了。
李世民隻是短暫失神,便繼續聽了起來。
“李旦作為李治與武則天的兒子,其實並非長子,反而在他的上麵,還有三個哥哥。
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
李弘更是早在數年前就被冊封為了太子。
前麵有了三個哥哥,照理來說,李旦是絕對沒機會做皇帝的。
所以李旦從懂事的那天開始,就從未想過自己以後能做皇帝,隻想做一個閑散王爺了事。
李旦少年時所接受的教育,也都是以一個閑散王爺的標準進行的,這讓李旦少了所謂的帝王才能,卻在書法、文學等方麵,頗有建樹。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本來不出意外,將來繼承大統者非李弘莫屬。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李旦14歲那年,他的大哥李弘,卻突然因病暴斃。
太子之位就此空懸出來。”
李泰硬著頭皮問了一句。
薑餅笑道:“因為李旦他們一家人,可以組團做皇帝!
李旦的爺爺李世民是皇帝,父親李治是皇帝,母親武則天是皇帝,他哥哥李顯是皇帝,他侄子李重茂是皇帝,他兒子李隆基還是皇帝!
更有趣的是,李旦一生做過兩次皇帝,但這兩次登基,都不是他自己爭取來的。
第一次是母親武則天,把皇位送到了他手裏。
第二次則是他的兒子李隆基,再次把皇位送給了他。
縱觀中國數千年古代曆史,有著這種離奇經曆的皇帝,恐怕隻有李旦一人了。”
“什麽!”
此時此刻,哪怕李世民的養氣功夫再好,也忍不住驚唿出了聲。
顯然,並不是因為李旦的奇葩經曆。
而是這其中出現的幾個重要信息,讓他徹底破防。
李旦的母親是武則天?
此人不是朕的妃子,還被封為了五品才人,賜號武媚麽。
怎麽會成了他李旦的母親。
關鍵是李旦的父親也不是朕,是稚奴啊。
一瞬間,種種情緒湧上了李世民的心頭,他隻覺得自己的頭上綠油油的。
雖然不知道為什麽會產生這種感覺,但毫無疑問的是,現在的他出離的憤怒。
再加上那句話中,武則天居然成了他李家大唐的皇帝?
這又是怎麽一迴事。
一個女人怎麽成了皇帝的?
自古以來從未聽說。
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李世民隻覺得有一團邪火集聚在心中,整張臉陰沉的可怕。
身旁的房遺愛和李泰這會兒正襟危坐,麵對盛怒的李世民,動都不敢動上一分。
同時李泰心中不免暗自在想:
稚奴也太膽大包天了吧,日後做了皇帝,居然敢納父皇的武才人為妃,最後居然還讓其成了女皇帝,這一點我不如他遠矣。
當然,這話多半隻是調侃之言,順便帶上了幾分幸災樂禍的意味。
在他看來,有了這麽一檔子事,隻怕後麵再發生太子李承乾謀反一事,父皇也會慎重考慮,很難立李治為太子了。
這對他而言自然是有好處的。
畢竟在李世民的幾個兒子中,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除了李承乾之外,也就是他和李治。
哦對了,還有一個吳王李恪,李世民曾經評價其“英果類我”,可惜對方的生母為隋煬帝的女兒,本身的政治身份就注定與皇位無緣了。
否則,就算李世民廢了李承乾和李泰,這皇位也很難輪得到李治來坐。
相比戰戰兢兢的李泰和房遺愛,薑餅就顯得淡定的多。
見了這麽多的皇帝,他什麽大風大浪沒有見過。
比李世民恐怖一百倍的朱元璋他也能一起談笑風生,更別提是李世民這種公認的好皇帝了。
看著對方陰沉的麵孔,薑餅知道,現在的他絕對很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麽一迴兒,也不等他詢問,順理成章的就講述了起來。
“太宗皇帝,想來你對於武才人是怎麽成了兒子李治的皇後一事,隻怕不怎麽感興趣。
最想知道的,無非是其如何成了皇帝,李旦為何又被稱作六位帝皇丸一事吧、”
這話說出,李世民點了點頭。
雖然在剛開始知道自己的妃子居然成了兒子的皇後時,的確讓他整個人被憤怒所裹挾。
但很快冷靜下來後,雖然李世民的一張臉冷若冰霜,實則相較於這等微末小事,他更想知道,這稚奴究竟是搞的什麽名堂,怎麽會讓一個女人當了李家皇帝的。
之後他的後人又是如何從武則天的手中搶迴來的權利。
現在的他迫切的想知道這些。
相比之下,李隆基的事情倒是可以往後順延了。
薑餅笑道:“既然之前是說的李旦,那咱們就順著此人的故事線梳理,其中涉及了他母親武則天,父親李治,哥哥李顯和兒子李隆基的故事線。
正好能完整的梳理下來。”
“公元662年,李旦出生於長安。
李旦出生的時候,唐朝正處於空前強大的時期。
他的父親李治,已經在位十餘年,將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條。
但同時,因為李治有嚴重的頭疼病,所以李治選擇讓自己的皇後,也就是李旦的母親武則天,幫自己一起打理朝政。
夫妻二人共同處理朝政,這被後世稱之為‘二聖臨朝’。
關於武則天這人,雖為女子,卻能力出眾,處理起政事來井井有條,甚至比李治親自處理的還要完美。
或許在很早的時候,她心中多半是沒有滋生出權利的欲望來。
但在李治的培養下,不斷的接觸政事,讓她的野心逐漸膨脹。
隨著時間的積累,武則天或許已經淪陷在了龐大的權利中,也才變成了後世那個權傾天下的女帝的。”
說到這裏,李世民心中的怒意已經逐漸平息了下來。
不管怎麽樣,這都是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既然相較於自己還未發生,他自然還有改變的機會,也不再過多的糾結。
此刻聽著薑餅這話,他讚同的點了點頭。
這話說的沒錯。
如果當初自己沒有受封天策上將,如果沒有帶著那麽多將士們馳騁沙場,或許也不會覬覦大哥的皇位……
當然,這都過去多少年了。
李世民隻是短暫失神,便繼續聽了起來。
“李旦作為李治與武則天的兒子,其實並非長子,反而在他的上麵,還有三個哥哥。
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
李弘更是早在數年前就被冊封為了太子。
前麵有了三個哥哥,照理來說,李旦是絕對沒機會做皇帝的。
所以李旦從懂事的那天開始,就從未想過自己以後能做皇帝,隻想做一個閑散王爺了事。
李旦少年時所接受的教育,也都是以一個閑散王爺的標準進行的,這讓李旦少了所謂的帝王才能,卻在書法、文學等方麵,頗有建樹。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本來不出意外,將來繼承大統者非李弘莫屬。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李旦14歲那年,他的大哥李弘,卻突然因病暴斃。
太子之位就此空懸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