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簡單的了解了一些更遙遠的未來後,曹操現在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赤壁之戰到底是怎麽輸。


    他不甘心啊,籌備了這麽久,征了許多民夫,軍隊,就是為了一舉拿下大漢的另外半壁江山。


    隻要打下了長江以南以東,那剩下的,不過隻是些困獸罷了。


    自己想要收拾,不就是輕而易舉之事嗎。


    他問出了心中疑惑。


    薑餅很快也為他分析了起來。


    那麽,此時大漢的局麵是如何呢。


    就拿這禦三家來說。


    劉備:諸葛亮在關鍵的這一年前來報到。


    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


    孫權:幹掉了把守荊州東大門的黃祖。


    最開始,曹操是並沒有南下的計劃,連年的征戰,全軍都疲憊不堪(從192年收編青州軍開始,戰袁術、張繡、陶謙、呂布、袁紹、袁譚兄弟、烏桓,這幫老兵幾乎沒有休整,再強的人也需要休整)


    此外,真要與劉表決戰,還需要一支強大的水軍。


    曹操在鄴縣開辟玄武池訓練水軍,且不說這和正在的長江黃河本質上就有著天然差距,就算真的練成了,但要形成戰鬥力還需要時間。


    但這個時候,一則重要的消息傳到北方,卻令他改變了主意。


    劉表去世了!


    得知此消息,曹操立馬整軍待發,直抵荊州。


    否則要麽便宜了劉備,要麽被孫權拿下。


    無論便宜誰,局麵都不是他想看到的,所以必須要快,去晚了麻煩事可就大了。


    當他抵達荊州時,劉表次子劉琮已經即位,但曹操大軍一到達新野,文聘立馬就率領軍隊投降了。


    就連整個荊州上下,也基本上保持著投降的姿態。


    尤其是那些豪門望族們,誰會想打呢。


    此時的曹操高舉的還是漢室的旗號。


    出師也是名正言順。


    人家是奉大漢天子之詔,討令不臣!


    至於誰是不臣?


    誰不聽話誰要跳,誰就是不臣。


    你別管這到底是漢帝的意思,還是曹操的意思,但大義卻在人家的手中拽著。


    隨便就可以把你打為不臣。


    原先荊州被劉表占據,再怎麽說也是漢室宗親,還是當年的皇帝親封的州牧,大義上多多少少還算過得去。


    可現在你劉表死了,朝廷自然要派遣新的州牧管轄,你一個兒子繼位是什麽道理,當你爹是諸侯分封呢?


    所以說,荊州一派中,真正想打的,其實也隻有劉琮。


    人家豪族們恭恭敬敬的把曹操請進來了,不還照樣是豪族嗎?


    可你劉琮呢,這個名義上的荊州之主,但凡曹操入主荊州,以前的榮華富貴是別想了,能活著都算幸運。


    所以才會說出: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


    可惜荊州豪族們不理睬他,推出傅巽出麵做劉琮的思想工作。


    而劉備的計劃呢。


    他本來是駐守樊城,與襄陽城互為依托,據險以自守,出兵騷擾曹軍後路,堅持數月,曹操後方未必不會生變。


    即使襄樊二城守不住,還可以退到江陵,逐級抵抗。


    劉備沒有介入劉表二子之爭,就是希望在荊州新主的支持下與曹操決一死戰。


    始料未及的是,劉琮一仗未打,也沒有征求劉備的意見,投降書就遞過去了,皇叔此刻殺人的心都有,他忍住極大的怒氣,才沒有砍來送信的人。


    最後萬般無奈,劉表這兩個兒子這邊是靠不住了,隻能帶著百姓逃亡,途中還差點被曹操軍隊給擊潰了好幾次。


    但當陽擊潰劉備後,曹操並沒有繼續追擊劉備,他的主要目標是江陵的水軍和物資,於是繼續南下,前去占領江陵。


    江陵守將蔡瑁、張允在接到劉琮投降的命令後,沒有進行任何抵抗,獻出了這座荊州重鎮。


    隨後曹操開始了表彰大會,封荊州的15位士人為侯爵,用來收買當地豪族。


    水軍仍由蔡瑁、張允統率,一來表達對荊州降將的信任,二來曹操手下熟悉水軍的將領還真不多。


    本來這個時候把,曹操最初時的目的已經達成。


    占據荊州,收複劉表的地盤,甚至還有意外之喜,獲得了一支強大的水軍。


    這個時候,擺在他麵前的無非就是兩個選項:


    要麽一鼓作氣,解決掉江夏郡的劉備和劉琦,然後沿江東下,攻打孫權。


    或則暫作休整,待明年春天再開戰事。


    大部分人都主張抓緊時間打,畢竟荊州得來太輕鬆了,隻有賈詡提出反對: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太祖不從,軍遂無利。


    事實證明,毒士賈詡的眼光是相當獨到的。


    按照他的說法,您老人家現在都已經拿下荊州了,就應該好好的借這塊富饒之地,安撫百姓,休養生息,不著急搞太大的動作,隻需要慢慢等待,江東自然就會投降的。


    情況也正如他所料的一樣。


    其實對於要不要打,在傑瑞那邊主戰派的聲音是很微弱的。


    尤其是加上帶投大哥張昭天天鼓吹曹操多牛逼多牛逼,何不早降的言論,孫權心中那是無比的糾結。


    連他父兄留下的托孤重臣,內事不決問張昭都說了:愚謂大計不如迎之。


    那他還能怎麽辦。


    對於他來說,其實投降並沒有太大的心理壓力。


    自己雖說是降曹操,表麵上卻是降漢帝。


    更何況他就算真投降了,高官厚祿肯定是少不了的。


    雖然無法再像現在這樣割據一方,但依舊能保存榮華富貴。


    所以說,其實對於曹操來講,最好的方法就是按兵不動。


    什麽赤壁之戰,根本沒必要打的啊。


    著急的就劉備一夥人。


    孫權是處於反複橫跳的境地。


    要不是後麵曹操釋放出的信號是非取江東不可。


    保不齊在張昭等人的鼓吹洗腦,再加上曹操的壓迫下,孫權過不了一兩年自己就屁顛屁顛投降了。


    可惜,在這個抉擇的分叉點上,曹操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當然了,他也不是真的無腦,賈詡的話還是聽進去了一些。


    覺得自己大軍壓境,孫權隻要腦子不犯抽,應該就和劉琮他們一樣降了。


    就算不想說不定也生內亂,就如同自己剛到荊州開城投降的文聘一樣。


    想法是好的,耐不住有諸葛亮過去舌戰群儒,再加上周瑜的鼓吹,孫權最終下定決心,和他娘的拚了!


    而這時,周瑜放出的誘餌黃蓋,在曹操的眼中赫然成了和文聘一樣的投誠派。


    他萬萬想不到,就是自己的一次失誤判斷,造就了一場綿延幾十裏的江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年後的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年後的我並收藏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