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燧發槍,出現在16世紀初的德國。


    有一位鍾表匠突然產生了奇思妙想。


    他覺得,能否想利用金屬和燧石摩擦能夠產生火花的原理,進而順勢點燃火槍彈膛裏的火藥呢?


    抱著這種想法,經過多次的嚐試,這個鍾表匠最終研製出了一種燧石簧輪打火機構,研製出了轉輪槍機,也被稱為輪燧槍。


    這種槍裝完火藥和彈頭後,先給動槍身側邊的簧輪上發條,再扣動扳機,扳機釋放簧片使得齒盤飛速轉動,齒盤轉動摩擦旁邊點火石,火石摩擦產生火花,火花順著傳火口點燃發射藥完成一次擊發。


    雖然點火方式與之前的火繩槍有了變化,但在填彈方麵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子彈也和火繩槍類似,運用鉛丸對敵人造成巨大傷害。


    與火繩槍相比。


    這種輪燧槍的優點在於他更加安全可靠,不用像火繩槍那樣小心翼翼。


    同時,由於是采用燧石點火的方式,哪怕在陰雨天氣或是潮濕環境中也能進行有效的擊發,算是彌補了火繩槍這種對環境和天氣要求苛刻的缺陷。


    並且這種槍械還能進行單手操作,這極大的提升了便攜性的同時,就算騎在馬背上也可以進行射擊。


    然而,雖然說這種新式的擊發機構在當時很有應用前景,但是由於其擊發後上發條困難,機構設計很複雜,可靠性不佳等種種原因,沒有普及開來更沒有取代火繩槍。


    一直到了16世紀中期,法國人發明了一種用擊錘燧石擊打火鐮產生火花擊發槍彈的燧發槍。


    這種燧發槍與之前的輪燧槍原理上類似,都是利用了燧石來產生火花。


    不同的是,這種結構更加出色,擊錘迴轉機構比簧輪迴轉機構要簡單可靠一些,製作成本也更低廉。


    最終燧發槍完美勝出,取代了部分火繩槍和輪燧槍。


    這種燧發槍比起之前,無論是火門槍也好,還是火繩槍也好,都是巨大的進步。


    首先就是安全可靠,不用再擔心什麽炸膛啊,發射失效這樣的問題。


    同時他的裝置簡單堅固,造價低,維修也很方便,就算是惡劣環境中也能使用。


    燧發槍的擊發成功率基本上保持在85%以上。


    或許對於現代來說,這種是什麽垃圾槍都不知道,竟然隻有85%的擊發成功率。


    可在當時,這已經算得上了不起的進步。


    比起大明現在用的火繩槍與火門槍,更是能稱得上降維式打擊。


    畢竟,一兩分鍾才能發射一次的槍械,怎麽碰瓷熟練掌握下能達到每分鍾2到3發的燧發槍呢。


    哪怕精度還是一如既往的差,但沒人會關心這種問題了。


    造價低廉便宜又很好上手,大規模搞就行了。


    幾次輪射下來,哪怕準度再差也得死一大片。


    更何況,燧發槍的有效射程在100米左右,極限射程可達400米。


    不過那種情況下,早就沒什麽太大的殺傷力了,而且子彈偏到哪裏去了也不知道。


    即使這樣,燧發槍依舊能完美的取代火門槍與火神槍。


    而且,在燧發槍被發明出來後,200年內的時間裏,槍械都沒有再發生大革新。


    一直到了十九世紀前葉這個時間點。


    由於工業革命的發生以及雷酸汞的出現後,才對槍械的革新產生了新一輪的衝擊。


    這個倒可以暫時按下不表。


    不管是朱元璋時代還是朱棣時代,想要完成初步的工業革命,哪怕有薑餅和後世數百年知識的幫助下,也需要數年乃至十年左右的時間。


    在此之前說這個毫無意義。


    倒不如老老實實的先製作並裝備一批燧發槍再說。


    等工業革命結束之後,發展出近現代的槍械來,燧發槍也就可以淘汰了。


    當理論上說,就算隻是裝備了燧發槍的大明軍隊,在當時的環境下,已經算得上降維打擊了。


    這對戰略戰術上而言都是一次不小的革新。


    在槍械正式跟隨著戰爭出現之前。


    打仗講究的是排兵布陣,奇襲先登。


    比的是誰家軍隊的訓練素養高,夥食良好,裝備精良,哪一方的將領勇猛等等。


    可在槍械出現之後,一切都變了。


    你就算裝備再好,士兵再勇猛,可我都不跟你近身打你有毛用啊。


    直接擺出線性隊列來,每一個士兵肩對肩排排站好,搞上這麽十幾排幾十排,最前方的士兵放射結束後立馬半蹲下換彈,交給後排士兵進行射擊。


    剛好一杆燧發槍每分鍾能發射2到3次,在換彈的間隙間,後排的兄弟彌補了火力空隙這一缺點。


    就問在平原地區,誰能扛得住這麽一波掃射啊?


    前方的人都還沒到跟前就死了,軍隊戰損達到一定的程度,整個隊伍自己也就潰散了,甚至都不用全部殺死。


    而要是處在山地或是守城狀態,燧發槍的作用簡直發揮到了極致,輕而易舉就能擊殺對麵,隱蔽性或許不如弓箭,但在簡便和易上手這兩個反麵,簡直就是完虐。


    並且,這種燧發槍甚至還能上刺刀,子彈打完了,或者敵人近身的時候,立馬轉換成白刃戰。


    退可攻進可守,隻要普及並且得到良好訓練,對十四十五世紀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不過弱點還是有,這種槍仿製比較簡單,如果麵對大規模騎兵的衝殺,由於射速問題,也很容易被打散陣營,到時候威力就大大減弱了。


    可和他的優點比起來,完全就不值一提。


    當朱元璋和朱棣聽完了薑餅的講述,內心直接大受震撼。


    他們已經暢想著倘若大明的軍隊盡數裝備了刺刀式燧發槍,那將會是怎樣的一番場景啊。


    沒毛病。


    蒸汽機我暫時搞不出來,先弄燧發槍總行了吧。


    這種沒太大技術含量的東西,隻要把圖紙和方法交給了工匠們,仿製出來那就是分分鍾的事情。


    並且,薑餅想了想,為了讓製造的速度再提高幾個檔次,甚至還超前提出了流水線生產方式。


    在給老朱一家科普完了流水線的運作後,二人更是驚為天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年後的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年後的我並收藏從崇禎開始的祖宗集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