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飛天娃登場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時候看陳浩民版的封神榜,總覺得西岐三兄弟是哪吒,楊戩和雷震子。
噴火娃,三眼娃和飛天娃。
《封神演義》是明代許仲琳(存在爭議)創作的長篇小說,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一百迴。
該小說講述了由商紂王題詩調戲女媧、蘇妲己進宮魅惑紂王開端,以薑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的中國曆史為背景,描寫了商朝與周朝的對抗,以及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法、破陣封神的故事,最後以薑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做結尾。情節融合了當時的史實人物和神話人物,包括人類、道士、神仙和各種妖精,情節虛實交錯,奇幻色彩濃厚,塑造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
《封神演義》對道教中神職神位的增補,如以下幾例:
1、財神趙公明,封神榜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自此自此尊趙公明為財神。
2、二郎神傳說的改變,受《封神演義》影響,二郎神由李冰次子“李二郎”衍變為隋代嘉州太守趙昱“趙二郎”,最後衍變為楊戩“楊二郎”。
3、泰山之神
東嶽大帝及其子炳靈公,神位來源很早。在本書行世後,一般信奉東嶽大帝的人便認為是黃飛虎,炳靈公是黃天化。
4、甲子太歲神像,雖姓名為金辨,但形象卻為目眶中生兩支手,手心中有二目,很明顯是受小說中楊任形象的影響,而且楊任在書中便是封為甲子太歲。
5、北京東嶽廟的瘟神殿,也是明代所增修,即本書成書的年代。
6、道觀中供奉慈航道人(即觀世音菩薩),也是本書成刊之後開始的。
實際道教神位受本書影響,不止僅此幾例。
另外在民俗以及民間信仰方麵也有不小的影響,如在舊社會大殯葬行列中,前麵均有開路神方弼、方相的紙紮像;民間在建房豎柱時,貼一紅紙上書“薑太公在此,諸神迴避。”,就是因為薑太公是封神之人,可鎮兇煞。
曆史
另外《封神演義》畢竟是以商朝末年史實為基礎的小說,由於史書和古代文獻上對這段時間的曆史隻有言片語的記載和朦朧含糊的記錄,它將其情節化、故事化、形象化,對這段曆史的傳播做出了有力的宣傳與普及。
文化
《封神演義》以薑子牙公布封神榜做結,此後的小說家也常常以“榜”作為小說的一種結構模式,將紛雜眾多的人物與事件統合起來,給讀者一個總體和明確的印象。比如《儒林外史》揭“幽榜”,《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的“情榜”等等。
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期商周鬥爭特別是紂王失敗周代商興的曆史麵貌。如《史記·殷本紀》中所寫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已,妲己之言是從”,“百姓怨望”,“重刑辟,有炮烙之法”,“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羑裏”,“剖比幹,觀其心”,“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紂王“赴火而死”,周武王殺妲己等,在小說中均有形象的描述。值得重視的,是作者所表現的進步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為了充分肯定武王伐紂戰爭的正義性、必要性與合理性,小說第一部分對紂王荒淫殘暴罪行進行了集中揭露,說明“君失其道,便不可為民之父母,而殘賊之人稱為獨夫。今天下叛亂,是紂王自絕於天”。“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因此對待老百姓的態度如何,是國君是否符合天意也就是能否當政的根本條件。因此,周武伐商雖為臣伐君,卻是誅獨夫,反暴政,是“奉天命以伐無道”,“代天以彰天討,救民於水火”的正義之師。從另一方麵說,“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文武尚德,百姓歸心,才能周代商興,這是西周初年以來出現的為曆代進步思想家所繼承的古代民主思想。在把封建綱常“天理”化的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明代,《封神演義》所宣揚的這種思想,顯然具有與封建專製主義相抗衡的叛逆意義。
在曆史上,商和周是兩個不同的部族。《封神演義》卻把它們寫成了君臣的關係,並且強調武王伐紂的事業是“以臣伐君”,是“以下伐上”,是“滅獨夫”。這正是封建社會裏的進步觀點的反映。它再三地宣傳:“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這樣一種思想實際上是封建社會裏的農民起義的理論根據之一。
《封神演義》反映了和封建倫理觀念相違背的思想。這突出地表現在哪吒剔骨還肉的故事裏。哪吒打死了兇惡的龍王三太子,為了不連累怕事的父親李靖,就自殺而死。後來,李靖一再對他的魂魄進行無理的逼迫。他已“還了父母骨肉”,不能再忍受下去,在得到蓮花化身成形以後,就采取“下山報仇”的舉動。他把自己的父親當作“對頭”看待,見麵直唿其名,用槍刺去。李靖大敗而逃,他還緊追不舍。哪吒的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裏,被看成是“忤逆亂倫”。而哪吒故事的可貴就在於它批判了“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的封建道德原則。然而,作者所表現的這種思想還是不夠徹底的,沒有完全突破封建倫理觀念的束縛。因此,哪吒的反抗並未獲得最後的勝利,終於在燃燈道人的玲瓏塔下屈服,向李靖認罪。
而且,《封神演義》的作者在很多地方表現了宿命論的觀點。所謂“成湯氣數已盡,周室天命當興”,幾乎已經成為全部故事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關鍵。作者對於婦女有時持著一種不正確的看法。妲己被當成“禍水”來描寫:紂王亡國主要是由於受了她的蠱惑,紂王的一切倒行逆施、慘無人道的行為也仿佛都是出於妲己指使。書內也有少數地方,尤其是在韻語的描述中,表現了不明是非的客觀主義態度。
雷震子,明代神怪小說《封神演義》中的神話人物,在第十迴中出場,雷震子形象的突出特征是肋生雙翅,即\"羽人\"能飛,其是玉虛第三代門人之一,也是幫助武王伐紂的眾周將之一。
雷震子商末年間誕生於燕山,與周文王姬昌在避雨時相遇後,被收養為義子,因其現身時霹靂交加,電閃雷鳴,所以取名雷震子。他自幼修行學藝,拜在闡教門下福德真仙雲中子為師。
文王姬昌第一百子,雲中子弟子。麵如青靛,發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齒橫生,出於唇外;身軀長有二丈。“兩枚仙杏安天下,一條金棍定乾坤。
雷聲大作之後誕生於燕山的將星,被周文王姬昌躲雨時遇見,收其為螟蛉義子(天賜西伯侯的第一百子),因隨天雷而生,並取名為雷震子。降世後就拜終南山玉柱洞的煉氣士雲中子為師,成為闡教第三代門人之一,從小上山讀書學藝習武修仙,在雲中子座下修行七年有餘,練就一身本領後,又得雲中子所贈之兩枚紅杏食下,背生風雷二翅,長成藍麵獠牙、發似朱砂、外表怪異的鳥人模樣,手使一根師傳的風雷黃金棍。七歲時曾奉師命下山飛去臨潼關救父姬昌逃出五關,嚇走商紂王的追兵,背著父親姬昌飛到金雞嶺就暫時告別,後迴山又修煉了一段時間。西周武王姬發開始伐紂時,雷震子再次被師父雲中子派下山,正式出道與其他的闡教眾門人一起合力助周伐紂,建立功勳,成為周軍大將之一,多次幫助薑子牙打仗殺敵,功名顯著。擅長空中作戰,曾打敗同樣是背生雙翅的鳥人敵將“辛環”,後期出場戲份不算多,因此各方麵優勢表現不明顯,但武力高強,攻城有功,勇猛純孝,按其師承與家傳而舉止有禮,憨厚老實。運氣較好,雖然接連失敗,但終於挺到了最後武王伐紂成功,薑子牙封神結束後,同門戰友隻剩下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雷震子、韋護共七人。其本應在人間享受榮華富貴,但都不願留下當官,於是主動選擇請辭拜別薑子牙和周武王等西岐眾人,功成身退後和其他六名闡教門人歸山繼續潛心修煉,最終在多年後順利成為了肉身成聖的七人之一,保護周朝八百年之久。
力大無窮,對待身懷異術之人戰績普通,然忠心為周,孝順父親,福緣深厚,是書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話說姬昌行至燕山,躲在茂林避雨,隻見滂沱大雨一似瓢潑盆傾,下有半個時辰。姬伯分付眾人:“仔細些,雷來了!”跟隨眾人大家說:“老爺吩咐,雷來了,仔細些!”話猶未了,一聲響亮,霹靂交加,震動山河大地,崩倒華嶽高山。眾人大驚失色,都擠緊在一處。須臾雲散雨收日色當空,眾人方出得林子來。姬昌在馬上渾身雨濕,歎曰:“雷過生光,將星出現。左右的,與我把將星尋來!”眾人冷笑不止:“將星是誰?那裏去找尋?”然而不敢違命,隻得四下裏尋覓。眾人正尋之間,隻聽得古墓旁邊,像一孩子哭泣聲響。眾人向前一看,果是個孩子。眾人曰:“想此古墓,焉得有這孩兒?必然古怪,想是將星。就將這嬰孩抱來獻與千歲看,何如?”眾人果將這孩兒抱來,遞與姬伯。姬伯看見好個孩子,麵如桃蕊,眼有光華。姬昌大喜,想:“我該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適才之數,該得此兒,正成百子之兆,真是美事。”命左右:“將此孩兒送往前村權養,待孤七載迴來,帶往西岐。久後,此子福分不淺。”
雷震子並未被封神,肉身成聖,文中有言:\"煉就金剛體不昏\",與不死不滅還是有差別的,後來他歸西方做金剛了。韋護是三教護法全真,哪吒是三壇海會大神,李靖降妖除魔大元帥,文中已表述了。嚴格按照封神邏輯,雷震子沒有成為神明,但隨著道教的造神運動其化入雷部,後來世俗其與雷公形象等化。
文中長大後的雷震子第一次出場,不可謂不精彩。最末父子灑淚而別也令人感動,可惜這一別竟成永訣,文王至死也未能再見雷震子一麵。
......雲中子曰:“你速往臨潼關救西伯侯姬昌:乃汝之父,速去速來,不可遲延!你救父送出五關,不許你同父往西岐,亦不許你傷紂王軍,功完速迴終南,再傳你道術;後來你兄弟自有完聚之目。”雲中子吩咐:“你去罷。”雷震子出了洞府,二翅飛起,刹時間飛至臨潼關,見一山岡;雷震子落下來,立在山岡之上,看了一會,不見形跡。雷震子自思:“呀我失了打聽,不曾問我師父;西伯侯文王不知怎麽個樣?教我如何相見?”二言未了,隻見壁廂一見人粉青氈笠,穿了一件皂服號衫,乘一騎自馬飛奔而來。雷震子曰:“此人莫非是吾父也。”大叫一聲曰:“山下的果是西伯侯姬老爺?”文王聽得有人叫他,勒馬抬頭觀看時,又不見人,隻聽得聲氣。文王歎曰:叁日命合休!為何聞聲不見人形?此必鬼神相戲。”原來雷震子麵藍,身上又是水合色,故此與山色交加,文王不曾看得明白,故有此疑。雷震子見文王住馬停蹄,看一迴不言而又行;又叫曰:“此位可是西伯侯姬千歲麽?”文王抬頭猛見一人麵如藍靛,發如朱砂,巨口獠牙,眼如銅鈴,光華閃灼,嚇的魂不附體。文王自思,若是鬼魅,必無人聲,我既到此,也避不得了。他既叫我,我且上山看他如何?文王打馬上山叫曰:“那位傑士,為何認得我姬昌?”
雷震子聞言,連忙倒身下拜,口稱:“父王!孩兒來遲,致父王受驚,恕孩兒不孝之罪。”文王曰:“傑士錯誤了。我姬昌一向無識,為何以父子相稱?”雷震子曰:“孩兒乃是燕山收的雷震子。”文王曰:“我兒你為何生得這個模樣?你是 終南山雲中子帶你上山,算來方今七載,你為何到此?”雷震子曰:“孩兒奉師法旨,下山來救父親出五關去,退追兵,故來到此。”..............雷震子見那裏追兵卷地而來,旗招展,鑼鼓齊鳴,喊聲不息。一派 征塵,遮蔽旭日。雷震子看罷,便把脅下雙翅一聲響,飛起空中,一根黃金棍拿在手裏,就把文王嚇得一交,跌在地下不題。且說雷震子飛在追兵麵前,一聲響落在地下;用 手把一根金棍掛在掌上,大叫曰:“不要來!” 兵卒抬頭看見雷震子麵如藍靛,發似朱砂,巨口獠牙;軍卒報與 殷破敗、 雷開曰:“啟老爺!前麵有一惡神阻路。兇勢猙獰。”殷、雷二大聲喝退,二人縱馬向前來會雷震子。
有詩雲,
天降雷鳴現虎軀,燕山出世托遺孤。
姬侯應產螟蛉子,仙宅當藏不世珠。
秘授七年玄妙訣,長生兩翅有風雷。
桃園傳得黃金棍,雞嶺先聖主扶。
直到公元1625年,明熹宗天啟五年2月2日,石頭滾落草間,天空突然一陣春雷,霹靂電光,就把華山下的一塊橢圓形石頭劈開,出現一個紅發嬰兒。
華山多野獸,天空突然驚雷,野獸四處逃竄,一隻狐狸正好聽見嬰兒的啼哭之聲。嗅覺靈敏的狐狸非常狡猾,找到嬰兒含在嘴裏叼起就跑。
禹山紅嶺寺住持辛酉去洛陽白馬寺,過潼關,途徑華山,聞聽嬰兒啼哭之聲。尋覓多時,見一隻狐狸嘴裏叼著一個紅發嬰兒,用地上的石頭狐狸趕跑,狐狸丟下嬰兒就遁走草叢跑了。辛酉住持俯身抱起嬰兒,由於地處山林,十裏之內並無人家,辛酉就收留了他。一陣驚雷,風聲如驚弦,辛酉就把紅發嬰兒遂取名為,驚弦。
《封神演義》雷震子形象的突出特征是肋生雙翅,即\"羽人\"能飛。其成因有君權強化後人們對於超驗世界的企慕,中古漢譯佛經飛翔形象的影響,對殊方異域怪異動物的新奇想象等。仙道隱逸之士的詭異行為,也與羽人有翼飛升的傳聞互相生發。唐宋到明清,神仙形象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神仙形象中人性化特征增加,神異功能被愈益用於人世觀念的形象演繹。漢代羽人到雷震子形象的演變,正代表了神仙形象世俗化的變化趨向。
著名大詩人孟郊曾經遊曆華山,經過雲台觀時在鬆樹下乘涼,見石頭上還有一塊藍色石頭不禁感歎,就吟詩一首《遊華山雲台觀》:
華嶽獨靈異,草木恆新鮮。
山盡五色石,水無一色泉。
仙酒不醉人,仙芝皆延年。
夜聞明星館,時韻女蘿弦。
敬茲不能寐,焚柏吟道篇。
噴火娃,三眼娃和飛天娃。
《封神演義》是明代許仲琳(存在爭議)創作的長篇小說,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一百迴。
該小說講述了由商紂王題詩調戲女媧、蘇妲己進宮魅惑紂王開端,以薑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的中國曆史為背景,描寫了商朝與周朝的對抗,以及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法、破陣封神的故事,最後以薑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做結尾。情節融合了當時的史實人物和神話人物,包括人類、道士、神仙和各種妖精,情節虛實交錯,奇幻色彩濃厚,塑造了許多鮮明的人物形象。
《封神演義》對道教中神職神位的增補,如以下幾例:
1、財神趙公明,封神榜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自此自此尊趙公明為財神。
2、二郎神傳說的改變,受《封神演義》影響,二郎神由李冰次子“李二郎”衍變為隋代嘉州太守趙昱“趙二郎”,最後衍變為楊戩“楊二郎”。
3、泰山之神
東嶽大帝及其子炳靈公,神位來源很早。在本書行世後,一般信奉東嶽大帝的人便認為是黃飛虎,炳靈公是黃天化。
4、甲子太歲神像,雖姓名為金辨,但形象卻為目眶中生兩支手,手心中有二目,很明顯是受小說中楊任形象的影響,而且楊任在書中便是封為甲子太歲。
5、北京東嶽廟的瘟神殿,也是明代所增修,即本書成書的年代。
6、道觀中供奉慈航道人(即觀世音菩薩),也是本書成刊之後開始的。
實際道教神位受本書影響,不止僅此幾例。
另外在民俗以及民間信仰方麵也有不小的影響,如在舊社會大殯葬行列中,前麵均有開路神方弼、方相的紙紮像;民間在建房豎柱時,貼一紅紙上書“薑太公在此,諸神迴避。”,就是因為薑太公是封神之人,可鎮兇煞。
曆史
另外《封神演義》畢竟是以商朝末年史實為基礎的小說,由於史書和古代文獻上對這段時間的曆史隻有言片語的記載和朦朧含糊的記錄,它將其情節化、故事化、形象化,對這段曆史的傳播做出了有力的宣傳與普及。
文化
《封神演義》以薑子牙公布封神榜做結,此後的小說家也常常以“榜”作為小說的一種結構模式,將紛雜眾多的人物與事件統合起來,給讀者一個總體和明確的印象。比如《儒林外史》揭“幽榜”,《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的“情榜”等等。
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期商周鬥爭特別是紂王失敗周代商興的曆史麵貌。如《史記·殷本紀》中所寫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已,妲己之言是從”,“百姓怨望”,“重刑辟,有炮烙之法”,“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羑裏”,“剖比幹,觀其心”,“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紂王“赴火而死”,周武王殺妲己等,在小說中均有形象的描述。值得重視的,是作者所表現的進步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為了充分肯定武王伐紂戰爭的正義性、必要性與合理性,小說第一部分對紂王荒淫殘暴罪行進行了集中揭露,說明“君失其道,便不可為民之父母,而殘賊之人稱為獨夫。今天下叛亂,是紂王自絕於天”。“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因此對待老百姓的態度如何,是國君是否符合天意也就是能否當政的根本條件。因此,周武伐商雖為臣伐君,卻是誅獨夫,反暴政,是“奉天命以伐無道”,“代天以彰天討,救民於水火”的正義之師。從另一方麵說,“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文武尚德,百姓歸心,才能周代商興,這是西周初年以來出現的為曆代進步思想家所繼承的古代民主思想。在把封建綱常“天理”化的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的明代,《封神演義》所宣揚的這種思想,顯然具有與封建專製主義相抗衡的叛逆意義。
在曆史上,商和周是兩個不同的部族。《封神演義》卻把它們寫成了君臣的關係,並且強調武王伐紂的事業是“以臣伐君”,是“以下伐上”,是“滅獨夫”。這正是封建社會裏的進步觀點的反映。它再三地宣傳:“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這樣一種思想實際上是封建社會裏的農民起義的理論根據之一。
《封神演義》反映了和封建倫理觀念相違背的思想。這突出地表現在哪吒剔骨還肉的故事裏。哪吒打死了兇惡的龍王三太子,為了不連累怕事的父親李靖,就自殺而死。後來,李靖一再對他的魂魄進行無理的逼迫。他已“還了父母骨肉”,不能再忍受下去,在得到蓮花化身成形以後,就采取“下山報仇”的舉動。他把自己的父親當作“對頭”看待,見麵直唿其名,用槍刺去。李靖大敗而逃,他還緊追不舍。哪吒的這種行為,在封建社會裏,被看成是“忤逆亂倫”。而哪吒故事的可貴就在於它批判了“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的封建道德原則。然而,作者所表現的這種思想還是不夠徹底的,沒有完全突破封建倫理觀念的束縛。因此,哪吒的反抗並未獲得最後的勝利,終於在燃燈道人的玲瓏塔下屈服,向李靖認罪。
而且,《封神演義》的作者在很多地方表現了宿命論的觀點。所謂“成湯氣數已盡,周室天命當興”,幾乎已經成為全部故事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關鍵。作者對於婦女有時持著一種不正確的看法。妲己被當成“禍水”來描寫:紂王亡國主要是由於受了她的蠱惑,紂王的一切倒行逆施、慘無人道的行為也仿佛都是出於妲己指使。書內也有少數地方,尤其是在韻語的描述中,表現了不明是非的客觀主義態度。
雷震子,明代神怪小說《封神演義》中的神話人物,在第十迴中出場,雷震子形象的突出特征是肋生雙翅,即\"羽人\"能飛,其是玉虛第三代門人之一,也是幫助武王伐紂的眾周將之一。
雷震子商末年間誕生於燕山,與周文王姬昌在避雨時相遇後,被收養為義子,因其現身時霹靂交加,電閃雷鳴,所以取名雷震子。他自幼修行學藝,拜在闡教門下福德真仙雲中子為師。
文王姬昌第一百子,雲中子弟子。麵如青靛,發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齒橫生,出於唇外;身軀長有二丈。“兩枚仙杏安天下,一條金棍定乾坤。
雷聲大作之後誕生於燕山的將星,被周文王姬昌躲雨時遇見,收其為螟蛉義子(天賜西伯侯的第一百子),因隨天雷而生,並取名為雷震子。降世後就拜終南山玉柱洞的煉氣士雲中子為師,成為闡教第三代門人之一,從小上山讀書學藝習武修仙,在雲中子座下修行七年有餘,練就一身本領後,又得雲中子所贈之兩枚紅杏食下,背生風雷二翅,長成藍麵獠牙、發似朱砂、外表怪異的鳥人模樣,手使一根師傳的風雷黃金棍。七歲時曾奉師命下山飛去臨潼關救父姬昌逃出五關,嚇走商紂王的追兵,背著父親姬昌飛到金雞嶺就暫時告別,後迴山又修煉了一段時間。西周武王姬發開始伐紂時,雷震子再次被師父雲中子派下山,正式出道與其他的闡教眾門人一起合力助周伐紂,建立功勳,成為周軍大將之一,多次幫助薑子牙打仗殺敵,功名顯著。擅長空中作戰,曾打敗同樣是背生雙翅的鳥人敵將“辛環”,後期出場戲份不算多,因此各方麵優勢表現不明顯,但武力高強,攻城有功,勇猛純孝,按其師承與家傳而舉止有禮,憨厚老實。運氣較好,雖然接連失敗,但終於挺到了最後武王伐紂成功,薑子牙封神結束後,同門戰友隻剩下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雷震子、韋護共七人。其本應在人間享受榮華富貴,但都不願留下當官,於是主動選擇請辭拜別薑子牙和周武王等西岐眾人,功成身退後和其他六名闡教門人歸山繼續潛心修煉,最終在多年後順利成為了肉身成聖的七人之一,保護周朝八百年之久。
力大無窮,對待身懷異術之人戰績普通,然忠心為周,孝順父親,福緣深厚,是書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話說姬昌行至燕山,躲在茂林避雨,隻見滂沱大雨一似瓢潑盆傾,下有半個時辰。姬伯分付眾人:“仔細些,雷來了!”跟隨眾人大家說:“老爺吩咐,雷來了,仔細些!”話猶未了,一聲響亮,霹靂交加,震動山河大地,崩倒華嶽高山。眾人大驚失色,都擠緊在一處。須臾雲散雨收日色當空,眾人方出得林子來。姬昌在馬上渾身雨濕,歎曰:“雷過生光,將星出現。左右的,與我把將星尋來!”眾人冷笑不止:“將星是誰?那裏去找尋?”然而不敢違命,隻得四下裏尋覓。眾人正尋之間,隻聽得古墓旁邊,像一孩子哭泣聲響。眾人向前一看,果是個孩子。眾人曰:“想此古墓,焉得有這孩兒?必然古怪,想是將星。就將這嬰孩抱來獻與千歲看,何如?”眾人果將這孩兒抱來,遞與姬伯。姬伯看見好個孩子,麵如桃蕊,眼有光華。姬昌大喜,想:“我該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適才之數,該得此兒,正成百子之兆,真是美事。”命左右:“將此孩兒送往前村權養,待孤七載迴來,帶往西岐。久後,此子福分不淺。”
雷震子並未被封神,肉身成聖,文中有言:\"煉就金剛體不昏\",與不死不滅還是有差別的,後來他歸西方做金剛了。韋護是三教護法全真,哪吒是三壇海會大神,李靖降妖除魔大元帥,文中已表述了。嚴格按照封神邏輯,雷震子沒有成為神明,但隨著道教的造神運動其化入雷部,後來世俗其與雷公形象等化。
文中長大後的雷震子第一次出場,不可謂不精彩。最末父子灑淚而別也令人感動,可惜這一別竟成永訣,文王至死也未能再見雷震子一麵。
......雲中子曰:“你速往臨潼關救西伯侯姬昌:乃汝之父,速去速來,不可遲延!你救父送出五關,不許你同父往西岐,亦不許你傷紂王軍,功完速迴終南,再傳你道術;後來你兄弟自有完聚之目。”雲中子吩咐:“你去罷。”雷震子出了洞府,二翅飛起,刹時間飛至臨潼關,見一山岡;雷震子落下來,立在山岡之上,看了一會,不見形跡。雷震子自思:“呀我失了打聽,不曾問我師父;西伯侯文王不知怎麽個樣?教我如何相見?”二言未了,隻見壁廂一見人粉青氈笠,穿了一件皂服號衫,乘一騎自馬飛奔而來。雷震子曰:“此人莫非是吾父也。”大叫一聲曰:“山下的果是西伯侯姬老爺?”文王聽得有人叫他,勒馬抬頭觀看時,又不見人,隻聽得聲氣。文王歎曰:叁日命合休!為何聞聲不見人形?此必鬼神相戲。”原來雷震子麵藍,身上又是水合色,故此與山色交加,文王不曾看得明白,故有此疑。雷震子見文王住馬停蹄,看一迴不言而又行;又叫曰:“此位可是西伯侯姬千歲麽?”文王抬頭猛見一人麵如藍靛,發如朱砂,巨口獠牙,眼如銅鈴,光華閃灼,嚇的魂不附體。文王自思,若是鬼魅,必無人聲,我既到此,也避不得了。他既叫我,我且上山看他如何?文王打馬上山叫曰:“那位傑士,為何認得我姬昌?”
雷震子聞言,連忙倒身下拜,口稱:“父王!孩兒來遲,致父王受驚,恕孩兒不孝之罪。”文王曰:“傑士錯誤了。我姬昌一向無識,為何以父子相稱?”雷震子曰:“孩兒乃是燕山收的雷震子。”文王曰:“我兒你為何生得這個模樣?你是 終南山雲中子帶你上山,算來方今七載,你為何到此?”雷震子曰:“孩兒奉師法旨,下山來救父親出五關去,退追兵,故來到此。”..............雷震子見那裏追兵卷地而來,旗招展,鑼鼓齊鳴,喊聲不息。一派 征塵,遮蔽旭日。雷震子看罷,便把脅下雙翅一聲響,飛起空中,一根黃金棍拿在手裏,就把文王嚇得一交,跌在地下不題。且說雷震子飛在追兵麵前,一聲響落在地下;用 手把一根金棍掛在掌上,大叫曰:“不要來!” 兵卒抬頭看見雷震子麵如藍靛,發似朱砂,巨口獠牙;軍卒報與 殷破敗、 雷開曰:“啟老爺!前麵有一惡神阻路。兇勢猙獰。”殷、雷二大聲喝退,二人縱馬向前來會雷震子。
有詩雲,
天降雷鳴現虎軀,燕山出世托遺孤。
姬侯應產螟蛉子,仙宅當藏不世珠。
秘授七年玄妙訣,長生兩翅有風雷。
桃園傳得黃金棍,雞嶺先聖主扶。
直到公元1625年,明熹宗天啟五年2月2日,石頭滾落草間,天空突然一陣春雷,霹靂電光,就把華山下的一塊橢圓形石頭劈開,出現一個紅發嬰兒。
華山多野獸,天空突然驚雷,野獸四處逃竄,一隻狐狸正好聽見嬰兒的啼哭之聲。嗅覺靈敏的狐狸非常狡猾,找到嬰兒含在嘴裏叼起就跑。
禹山紅嶺寺住持辛酉去洛陽白馬寺,過潼關,途徑華山,聞聽嬰兒啼哭之聲。尋覓多時,見一隻狐狸嘴裏叼著一個紅發嬰兒,用地上的石頭狐狸趕跑,狐狸丟下嬰兒就遁走草叢跑了。辛酉住持俯身抱起嬰兒,由於地處山林,十裏之內並無人家,辛酉就收留了他。一陣驚雷,風聲如驚弦,辛酉就把紅發嬰兒遂取名為,驚弦。
《封神演義》雷震子形象的突出特征是肋生雙翅,即\"羽人\"能飛。其成因有君權強化後人們對於超驗世界的企慕,中古漢譯佛經飛翔形象的影響,對殊方異域怪異動物的新奇想象等。仙道隱逸之士的詭異行為,也與羽人有翼飛升的傳聞互相生發。唐宋到明清,神仙形象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神仙形象中人性化特征增加,神異功能被愈益用於人世觀念的形象演繹。漢代羽人到雷震子形象的演變,正代表了神仙形象世俗化的變化趨向。
著名大詩人孟郊曾經遊曆華山,經過雲台觀時在鬆樹下乘涼,見石頭上還有一塊藍色石頭不禁感歎,就吟詩一首《遊華山雲台觀》:
華嶽獨靈異,草木恆新鮮。
山盡五色石,水無一色泉。
仙酒不醉人,仙芝皆延年。
夜聞明星館,時韻女蘿弦。
敬茲不能寐,焚柏吟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