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太行兩邊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提及了西南f4,東北四省,甘肅寧夏青海,內蒙西藏新疆,兩廣港澳,湖南湖北,浙江,江蘇,安徽,福建,陝西和江西的門派。
分別為,
四川:鐵劍門,青城山,峨眉山,哥老會,灌江廟,美姑盟,火神派,藥王穀八大派。
重慶:唐門。
貴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雲南:天龍寺,點蒼派,雪山派,沐王府,無量宮。
遼寧:淨衣派,神龍派,馬仙會。
吉林:天池派,棒棒幫,渤海派。
黑龍江:極樂穀,冰火派。
海南:南海派
甘肅:靈鷲宮,崆峒派。
寧夏:迴教,一品堂。
青海:青海劍派,血刀門,明教,昆侖派。
西藏:密宗。
內蒙:黃金家族。
新疆:天山派,哈族,維族。
廣西:騰蛟庵,華光派,青罡派,紅蓮派,壯族摩教。
廣東:兩廣武術會,十星教,紅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廣東幫。
香港:和聯勝。
澳門:賭皇齋。
湖北:三豐派。
湖南:衡山派,鐵掌幫,神拳派,大澤派,湘西趕屍一脈
浙江:國清寺,諸葛武侯派,桃花島,石梁派,鷹爪門,紫陽派,江南皮革廠,瘋狗派,溫州基督協會,抱樸書院十大門派。
江蘇:三白派,長樂幫,燕子塢,玄武派,上清派。
安徽:紫蓬山,甘露寺,五童派。
福建:一字慧劍門,南少林,閭山派,東海派,媽祖廟五個門派。
江西:龍虎山天師道,西山萬壽閣淨明宗,閣皂山靈寶宗,麻姑山北帝派,和會心書院五個門派。
陝西:全真遇仙派,全真華山派,純陽派。
以上一共88個門派。
今天講講山西和山東。
山西有玄霄派,清涼寺,懸空寺。
山東有泰山派,全真隨山派,全真崳山派,臨清派。
先說說這山西和山東之間這山,為太行山。
太行山脈,又名大形山、五形山。中國東部重要的自然界線,北起北京西山,南達黃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於晉冀之間,呈北北東走向。太行山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太行山脈綿延400餘公裏,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
《列子》《尚書·禹貢》叫太行山。《淮南子》叫五行山。“太”者大也,“行”者行列也,太行者,為一係列高大的山脈也,故名。
太行山形勢險峻,曆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國攻伐韓國,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采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於轉危為安。
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36處要衝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於曹軍。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於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山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發軔於太行山的遊擊戰,迅速發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先後形成許多重要戰略區。
玄霄派是本書主角的門派,繼承了正一玉堂派和天心派的道統,在此也不再多說。
清涼寺位於五台山,五台山(別名:清涼山、金五台)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因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故稱“五台山”。五台山相傳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是中國唯一青廟和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最鼎盛時期為唐代,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現存寺院共47處。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複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五台山即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五台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征與經文描述相符合,佛教徒即把五台山定為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征,法身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征以智慧劍斬煩惱結。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相傳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發現此地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這座山的山勢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並且文殊菩薩有在此顯現,故二人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命名為靈鷲寺。又因漢明帝信佛,加“大孚”兩字。後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寺院。至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隋文帝時,又於五個台頂各建一寺。唐代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名僧輩出。至唐德宗貞元年間,全山僧尼達萬人之多。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 敕內侍張廷訓造金銅文殊像置於真容院(即今菩薩頂),重修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十寺。明末又重建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顯通寺的銅殿塔等。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廟(漢僧所住)和黃廟(蒙藏喇嘛所住)。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步調查,全山有“青廟”(漢僧所住)97處,“黃廟”(蒙藏喇嘛所住)25處。現存寺廟台內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禪寺等8座。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該寺建成於1400年前北魏後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是世界上現存建於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後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相傳很多年前,懸空寺對麵山上,有一座寺廟。寺廟不大,山高坡陡,除了一些家中有重病的香客外,很少有人來。寺裏有個和尚,名叫白馬法師,寺院也叫白馬寺。白馬法師不守佛規,每當看到懸空寺的香客來來往往就很嫉妒。
一天,白馬法師決心要和靜悟道人見個高低,他用拂塵向南一指,唐峪河發起大水,水勢很兇,很嚇人;再用手一指,大水向懸空寺衝來。靜悟道人正在寺裏打坐,聽見水聲,知道是白馬法師作怪。他不慌不忙,口中念念有詞,衝來的水慢慢退下去了。一連七次,水離懸空寺隻有五尺遠,但一點兒水也上不去。白馬法師沒法子,又用手一指,水順流而下,把渾源城刮掉一角。
靜悟道人見白馬法師尋事,也火了,向空中大喊:“黑鷹,你在哪裏?”話音剛落,從山洞裏飛出一隻大黑鷹,落在懸空寺角樓上。靜悟道人說:“黑鷹,白馬行為不正,是佛門的敗類,如果不管教,百姓將不得安寧,你去教訓教訓他,不要傷了性命。”黑鷹啪啦啦,展開翅膀飛起來。白馬法師不知靜悟道人的道行有多大,更不知大弟子的神通,隻見黑鷹飛來白馬寺,用翅膀一扇,唿啦一聲,眨眼間大火熊熊。白馬法師閃在一邊,好險啊,一座寺院很快化為灰燼。白馬法師怕了,忙騎了一把掃帚,向空中逃去。臨走時,一甩拂塵,把大水抽出一股,朝黑鷹窩衝去,怎奈他法力有限,隻把黑鷹洞口的碎石、泥渣衝洗了個幹淨。
人們到懸空寺,走進唐峪口半裏地,抬頭仰望,就能看到半山上有一個洞。再往裏走,與懸空寺相對的恆山山峰上,有一塊平地,隱約可見一些殘垣斷壁,這就是黑鷹洞和白馬寺的遺址。
山東四派裏,全真隨山派和崳山派前文介紹過這裏也不再多說。
泰山派也是個道家門派,創派始祖東靈道人傳下掌門鐵劍,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已成為泰山派掌門人的信物,得鐵劍者即為掌門,並有遺言“見此鐵劍,如見東靈”。
七星落長空是泰山派劍法的精要所在。七星落長空分為兩節,第一節以劍氣罩住敵人胸口七大要穴,當敵人驚慌失措之際,再以第二節中的劍法擇一穴而刺。劍氣所罩雖是七穴,致敵死命,卻隻一劍。挺劍向對手當胸刺到,劍光閃爍,長劍發出嗡嗡之聲,單隻這一劍,便罩住了他胸口「膻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幽門」、「通穀」七處大穴,不論他閃向何處,總有一穴會被劍尖刺中,這一招刺出,對方須得輕功高強,立即倒縱出丈許之外,方可避過,但也必須識得這一招「七星落長空」,當他劍招甫發,立即毫不猶豫的飛快倒躍,方能免去劍尖穿胸之禍,而落地之後,又必須應付跟著而來的三招淩厲後著,這三招一著狠似一著,連環相生,實所難當。
臨清派,是以譚腿著稱的門派。
在漢族武術裏一直有“南拳北腿“之稱,這裏的南拳指的就是洪拳,而“北腿”就是潭腿。潭腿套路樸實工整,左右對稱,氣勢連貫。在攻防技擊方麵,較強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點,腿法多變,迴環轉折進退順暢。
潭腿源出於山東臨清龍潭寺,故亦稱臨清潭腿,以其獨到精湛的腿功在武壇享有盛譽。潭腿講究“拳三腿七”和“拳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臨清潭腿套路,氣勢連貫,起伏轉折,節奏清楚。在攻防技擊方麵,較強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點,腿法多變,迴環轉折進退順暢。演練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一致,又融內、外功於一體。
臨清潭腿始創於五代宋初時期,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曆史。創始人為五代時期後周名將昆侖大師。大師當時奉命遠征,在此期間後周為宋所滅,大師因迴軍路遠,又被大勢所迫,自知難以挽迴,當即解散軍隊,“自焚”隱身,在臨清龍潭寺(今河北省臨西縣尖塚鎮龍潭村)隱姓埋名,削發為僧,法號昆侖,後人尊為“昆侖大師”。
昆侖大師身懷武術絕技,並且精通醫術,恐其年久失傳,即在龍潭寺內立門收徒以繼傳承,大師將武術、醫術共溶一爐,合成一體,研創出內外兩功並用的武術——潭腿。大師因見當時世上所習武功多重拳法,而失於腿法,為填補缺失,精心地研練出腿法傳世。因本門派多重腿功、腿法,故用法上講的是“拳打三成腳踢七”。潭腿的“潭”字是借用發源地龍潭寺的“潭”字,故而稱之為“潭腿”。
趙匡胤即位後不久,便發下皇榜文書昭告天下,舉行“全國性質”的比武大賽,以選出最好的拳種。結果,昆侖大師的徒弟們以譚腿一舉奪得了當時的第一位,成為了“宋朝十八家”(指最厲害的十八種武學門派)之首,並與串拳、大洪拳、小洪拳、華拳和少林拳並稱為當時的“六大名門”!
清中葉,臨清潭腿達到鼎盛時期。清廷為穩固江山,發表《禁武令》,嚴禁民間習武。臨清潭腿受到清政府的圍剿。僧格林沁帶兵圍剿龍潭寺,殺死僧眾二百餘口,並焚燒了寺院。據有關資料記載,逃出劫難的僧人不過五、六十人,他們分散於全國各地。為保安全,部分弟子隱藏於皇宮大內,才使臨清潭腿這一拳種得以保存。1956年,殘餘寺廟被拆除,之後潭水逐年下降,1958年潭水幹枯。時至今日,龍潭仍在,古井尚存,廟基可見。
分別為,
四川:鐵劍門,青城山,峨眉山,哥老會,灌江廟,美姑盟,火神派,藥王穀八大派。
重慶:唐門。
貴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雲南:天龍寺,點蒼派,雪山派,沐王府,無量宮。
遼寧:淨衣派,神龍派,馬仙會。
吉林:天池派,棒棒幫,渤海派。
黑龍江:極樂穀,冰火派。
海南:南海派
甘肅:靈鷲宮,崆峒派。
寧夏:迴教,一品堂。
青海:青海劍派,血刀門,明教,昆侖派。
西藏:密宗。
內蒙:黃金家族。
新疆:天山派,哈族,維族。
廣西:騰蛟庵,華光派,青罡派,紅蓮派,壯族摩教。
廣東:兩廣武術會,十星教,紅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廣東幫。
香港:和聯勝。
澳門:賭皇齋。
湖北:三豐派。
湖南:衡山派,鐵掌幫,神拳派,大澤派,湘西趕屍一脈
浙江:國清寺,諸葛武侯派,桃花島,石梁派,鷹爪門,紫陽派,江南皮革廠,瘋狗派,溫州基督協會,抱樸書院十大門派。
江蘇:三白派,長樂幫,燕子塢,玄武派,上清派。
安徽:紫蓬山,甘露寺,五童派。
福建:一字慧劍門,南少林,閭山派,東海派,媽祖廟五個門派。
江西:龍虎山天師道,西山萬壽閣淨明宗,閣皂山靈寶宗,麻姑山北帝派,和會心書院五個門派。
陝西:全真遇仙派,全真華山派,純陽派。
以上一共88個門派。
今天講講山西和山東。
山西有玄霄派,清涼寺,懸空寺。
山東有泰山派,全真隨山派,全真崳山派,臨清派。
先說說這山西和山東之間這山,為太行山。
太行山脈,又名大形山、五形山。中國東部重要的自然界線,北起北京西山,南達黃河北岸,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於晉冀之間,呈北北東走向。太行山大部分海拔在1200米以上,北端最高峰為小五台山,海拔高2882米;南端高峰為陵川的佛子山、板山,海拔分別為1745米、1791米。太行山脈綿延400餘公裏,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
《列子》《尚書·禹貢》叫太行山。《淮南子》叫五行山。“太”者大也,“行”者行列也,太行者,為一係列高大的山脈也,故名。
太行山形勢險峻,曆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國攻伐韓國,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采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於轉危為安。
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36處要衝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於曹軍。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於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山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發軔於太行山的遊擊戰,迅速發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先後形成許多重要戰略區。
玄霄派是本書主角的門派,繼承了正一玉堂派和天心派的道統,在此也不再多說。
清涼寺位於五台山,五台山(別名:清涼山、金五台)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因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故稱“五台山”。五台山相傳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是中國唯一青廟和黃廟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最鼎盛時期為唐代,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現存寺院共47處。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載:“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複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五台山即在印度的東北方,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五台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征與經文描述相符合,佛教徒即把五台山定為文殊菩薩道場。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征,法身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征以智慧劍斬煩惱結。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相傳漢明帝時,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發現此地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這座山的山勢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並且文殊菩薩有在此顯現,故二人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命名為靈鷲寺。又因漢明帝信佛,加“大孚”兩字。後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寺院。至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隋文帝時,又於五個台頂各建一寺。唐代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名僧輩出。至唐德宗貞元年間,全山僧尼達萬人之多。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 敕內侍張廷訓造金銅文殊像置於真容院(即今菩薩頂),重修真容、華嚴、壽寧、興國、竹林、金閣、法華、秘密、靈境、大賢十寺。明末又重建了大塔院寺的大塔和顯通寺的銅殿塔等。清代,隨著喇嘛教傳入五台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廟(漢僧所住)和黃廟(蒙藏喇嘛所住)。五台山五座台頂合圍的地區,稱為台內,其外圍則稱台外。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步調查,全山有“青廟”(漢僧所住)97處,“黃廟”(蒙藏喇嘛所住)25處。現存寺廟台內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等39座,台外有佛光寺、南禪寺等8座。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該寺建成於1400年前北魏後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是世界上現存建於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懸空寺原來叫“玄空閣”,後來改名為“懸空寺”,是因為整座寺院就像懸掛在懸崖之上,在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
相傳很多年前,懸空寺對麵山上,有一座寺廟。寺廟不大,山高坡陡,除了一些家中有重病的香客外,很少有人來。寺裏有個和尚,名叫白馬法師,寺院也叫白馬寺。白馬法師不守佛規,每當看到懸空寺的香客來來往往就很嫉妒。
一天,白馬法師決心要和靜悟道人見個高低,他用拂塵向南一指,唐峪河發起大水,水勢很兇,很嚇人;再用手一指,大水向懸空寺衝來。靜悟道人正在寺裏打坐,聽見水聲,知道是白馬法師作怪。他不慌不忙,口中念念有詞,衝來的水慢慢退下去了。一連七次,水離懸空寺隻有五尺遠,但一點兒水也上不去。白馬法師沒法子,又用手一指,水順流而下,把渾源城刮掉一角。
靜悟道人見白馬法師尋事,也火了,向空中大喊:“黑鷹,你在哪裏?”話音剛落,從山洞裏飛出一隻大黑鷹,落在懸空寺角樓上。靜悟道人說:“黑鷹,白馬行為不正,是佛門的敗類,如果不管教,百姓將不得安寧,你去教訓教訓他,不要傷了性命。”黑鷹啪啦啦,展開翅膀飛起來。白馬法師不知靜悟道人的道行有多大,更不知大弟子的神通,隻見黑鷹飛來白馬寺,用翅膀一扇,唿啦一聲,眨眼間大火熊熊。白馬法師閃在一邊,好險啊,一座寺院很快化為灰燼。白馬法師怕了,忙騎了一把掃帚,向空中逃去。臨走時,一甩拂塵,把大水抽出一股,朝黑鷹窩衝去,怎奈他法力有限,隻把黑鷹洞口的碎石、泥渣衝洗了個幹淨。
人們到懸空寺,走進唐峪口半裏地,抬頭仰望,就能看到半山上有一個洞。再往裏走,與懸空寺相對的恆山山峰上,有一塊平地,隱約可見一些殘垣斷壁,這就是黑鷹洞和白馬寺的遺址。
山東四派裏,全真隨山派和崳山派前文介紹過這裏也不再多說。
泰山派也是個道家門派,創派始祖東靈道人傳下掌門鐵劍,千百年來代代相傳,已成為泰山派掌門人的信物,得鐵劍者即為掌門,並有遺言“見此鐵劍,如見東靈”。
七星落長空是泰山派劍法的精要所在。七星落長空分為兩節,第一節以劍氣罩住敵人胸口七大要穴,當敵人驚慌失措之際,再以第二節中的劍法擇一穴而刺。劍氣所罩雖是七穴,致敵死命,卻隻一劍。挺劍向對手當胸刺到,劍光閃爍,長劍發出嗡嗡之聲,單隻這一劍,便罩住了他胸口「膻中」、「神藏」、「靈墟」、「神封」、「步廊」、「幽門」、「通穀」七處大穴,不論他閃向何處,總有一穴會被劍尖刺中,這一招刺出,對方須得輕功高強,立即倒縱出丈許之外,方可避過,但也必須識得這一招「七星落長空」,當他劍招甫發,立即毫不猶豫的飛快倒躍,方能免去劍尖穿胸之禍,而落地之後,又必須應付跟著而來的三招淩厲後著,這三招一著狠似一著,連環相生,實所難當。
臨清派,是以譚腿著稱的門派。
在漢族武術裏一直有“南拳北腿“之稱,這裏的南拳指的就是洪拳,而“北腿”就是潭腿。潭腿套路樸實工整,左右對稱,氣勢連貫。在攻防技擊方麵,較強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點,腿法多變,迴環轉折進退順暢。
潭腿源出於山東臨清龍潭寺,故亦稱臨清潭腿,以其獨到精湛的腿功在武壇享有盛譽。潭腿講究“拳三腿七”和“拳是兩扇門,全憑腿打人”。臨清潭腿套路,氣勢連貫,起伏轉折,節奏清楚。在攻防技擊方麵,較強地突出了北方拳派的特點,腿法多變,迴環轉折進退順暢。演練時要求手、眼、身法、步協調一致,又融內、外功於一體。
臨清潭腿始創於五代宋初時期,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曆史。創始人為五代時期後周名將昆侖大師。大師當時奉命遠征,在此期間後周為宋所滅,大師因迴軍路遠,又被大勢所迫,自知難以挽迴,當即解散軍隊,“自焚”隱身,在臨清龍潭寺(今河北省臨西縣尖塚鎮龍潭村)隱姓埋名,削發為僧,法號昆侖,後人尊為“昆侖大師”。
昆侖大師身懷武術絕技,並且精通醫術,恐其年久失傳,即在龍潭寺內立門收徒以繼傳承,大師將武術、醫術共溶一爐,合成一體,研創出內外兩功並用的武術——潭腿。大師因見當時世上所習武功多重拳法,而失於腿法,為填補缺失,精心地研練出腿法傳世。因本門派多重腿功、腿法,故用法上講的是“拳打三成腳踢七”。潭腿的“潭”字是借用發源地龍潭寺的“潭”字,故而稱之為“潭腿”。
趙匡胤即位後不久,便發下皇榜文書昭告天下,舉行“全國性質”的比武大賽,以選出最好的拳種。結果,昆侖大師的徒弟們以譚腿一舉奪得了當時的第一位,成為了“宋朝十八家”(指最厲害的十八種武學門派)之首,並與串拳、大洪拳、小洪拳、華拳和少林拳並稱為當時的“六大名門”!
清中葉,臨清潭腿達到鼎盛時期。清廷為穩固江山,發表《禁武令》,嚴禁民間習武。臨清潭腿受到清政府的圍剿。僧格林沁帶兵圍剿龍潭寺,殺死僧眾二百餘口,並焚燒了寺院。據有關資料記載,逃出劫難的僧人不過五、六十人,他們分散於全國各地。為保安全,部分弟子隱藏於皇宮大內,才使臨清潭腿這一拳種得以保存。1956年,殘餘寺廟被拆除,之後潭水逐年下降,1958年潭水幹枯。時至今日,龍潭仍在,古井尚存,廟基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