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過了川渝九大門派,唐門,哥老會,美姑盟,鐵劍門,藥王穀,火神派,青城派,峨眉派,灌江廟。


    雲南有點倉派,天龍寺,雪山派,沐王府和無量宮五家。


    貴州有摩教和五毒教分庭抗禮。


    青海有血刀門,青海劍派,昆侖派和明教。


    甘肅有靈鷲宮和崆峒派。


    寧夏有迴教和一品堂。


    全國128個門派裏已經介紹了24家了。


    今天給大家介紹西藏,新疆,內蒙古三個少數民族大自治區的。


    先說西藏,因為某種原因這裏隻有一個修行門派,密宗。


    藏傳佛教,又稱藏語係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係,歸屬於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


    藏傳佛教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而從大乘佛教的判別來看,藏傳佛教密教與大乘佛教顯教顯然是相對的。


    藏傳佛教的流傳地集中在中國藏族主要聚居地區(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拉達克),蒙古,尼泊爾,不丹,印度的喜馬偕爾邦、和達蘭薩拉,俄羅斯的卡爾梅克、圖瓦和布裏亞特。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藏傳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 ,也就是 \"雍仲本波佛法”(簡稱\"本教\"),“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所傳的如來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曆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科研課題。


    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後,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內容,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於當時的社會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的“藏傳佛教”。


    在藏傳佛教的教派中,不單單是寧瑪派,連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也都在運用著 “本教” 中的世間本教儀軌,包括、醫學、天文、曆算、招財、招壽、替身儀軌、煙供等等,“本教”僅僅在煙供、薈供、火供等方麵的各種儀軌就超過了五百多涵,其內容也非常廣泛豐富。


    我們現代藏民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民的婚喪嫁娶、天文曆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藏民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本教的遺俗


    在富饒燦爛的藏族文化遺產中,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得到發展,由於本教文明產生的年代久遠,傳播地域廣闊,對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影響。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連許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他們隻認為印度文化對西藏文化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所有來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偉大的價值,並且錯誤地認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東西對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沒什麽貢獻和價值。就連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誤認為,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後等等。這種荒謬的說法被一些正統的狂熱者宣揚了數個世紀,正是由於這種狀況的長期延續,導致了西藏真實曆史和本土文化的遺失,同時也限製了學者們對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興趣,但此狀況已經有所改變。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民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年至年的曆史了。那麽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久遠古老的藏民族文化,它的源頭究意在何方?”答案是:就在西藏古老的本教!


    在阿裏“穹窿銀城” 城堡遺址,考古學者發現了120多組古代建築遺跡,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鐵器、骨雕,昭示著這裏曾是一個繁榮和發達的聚落、這裏還發現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喪葬習俗迥然不同,在這裏的出土的青銅雙麵的本尊雕像,其風格也與現代藏傳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這一切都說明,在印度佛教傳入之前,在所謂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著一個輝煌的文明,這個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本教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紀之前,藏地象雄地區的所有天文學家、教育學家、譯師、醫師、卦師、算命師、風水師、以及有文化的學者等等都可稱為“本波”,當時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稱為 “本教”。“本教” 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民族的文化體係、哲學思想、文明禮儀、民風民俗、民族精神和社會教育。


    “本教”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大藏經《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匯藏民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丹珠爾有三百九十多部,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獻和經典的總結,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習俗、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等各個方麵發揮著深遠的影響。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在《雍仲昌盛法界經》中開示說:“語句多如恆河沙,但千言萬語終歸不二法。” 意思就是無論傳授多少法門,多少了義法和不了義法,從所敘內容而言隻有一個含義,那就是我們的本性,除了本性別無佛,除了本性別無法,這就是不動搖的意思。救度即是如果你學習它,了解它,就會幫你解決困惑、煩惱、自我和無明,因為它強調的是無我、無私的愛心,反對我執。“本性無我” 就是本教的最高境界。


    “雍仲本教”(簡稱本教)起源於古象雄(現西藏阿裏地區)岡底斯神山一帶,是以顯、密、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國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萬八千年的曆史。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古象雄文化有著悠久燦爛的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雍仲本教” 就是以人為 “本”,將一切有情眾生都作為普度的對象,令世人破迷開悟、斷障除惑、解今生來世之苦、獲得究竟圓滿解脫的大乘佛法。


    “雍仲本教” 創造了很多個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禮儀規範、天文曆算、藏醫、藏文、宗教信仰、政教製度,以及歌舞繪畫藝術等等,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藏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


    新疆則是由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各自的修行的組織分疆而治,外界也簡單以哈族和維族稱唿他們,另有一漢人門派天山派,居於新疆天山之上不理世事。


    天山派始於明朝,興於清朝。


    最早的源頭是劍術大師霍行仲,當年霍行仲因戰亂避於西域,其心雄萬丈,也曾遠遊中原,矢誌搜集各家劍譜,想以畢生之力,開創天山劍派。


    霍行仲死後將掌門傳給兒子霍天都,均是獨居西域而不為中原武林所重視。


    後在清朝時自唐曉瀾時期天山一脈開始名揚天下。


    天山派剛開始時分成南北兩派,南派為淩雲鳳執掌,北派為霍天都當家,合並後主要定居於天山南高峰,在兩條冰川匯聚之處的冰塔群裏。


    天山派的鎮派之寶是遊龍劍和斷玉劍,獨門暗器是天山神芒,武功主要是天山劍法(另外也有獨門掌法等等)。


    天山派的武功融會各家之長,精深博大,隻因僻處西陲,名頭才不如少林派、武當派之響亮。其實若論真實本領,天山派的高手絕不在中原各大掌門之下。


    天山派劍法融會各家之長,百餘年來,號稱天下第一劍法;天山派的內功心法足可以與少林寺達摩祖師所傳的《易筋經》《洗髓經》內功並駕齊驅;還有一樣天山神芒乃是天下威力最強的暗器,劍法、內功、暗器合成天山派威鎮武林的三大絕技。


    哈薩克族,民族語言為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


    哈薩克族源比較複雜,一般認為,主要是古代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人、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從13世紀初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關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與曆史上的“白帳”汗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烏孫、克烈、乃蠻等部落也被迫西遷。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各有部分地區是哈薩克人的牧地。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金帳汗國新的割據局麵,在今哈薩克斯坦東部地區建立的白帳汗國於14世紀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哈薩克族的祖先建立過區域性政權,這個政權在曆史上稱哈薩克汗國。1456年,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部離開烏茲別克汗國,東遷蒙兀爾斯坦(東察合台汗國)。這些脫離烏茲別克汗國的牧民,被稱為哈薩克人,他們在新的牧區建立起以克烈汗為首的哈薩克汗國,人口有20萬。


    明景泰七年(1456年),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不負眾望,率領哈薩克諸部東遷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獨立的政治實體——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遊牧部落前來加入。


    哈薩克汗國建立以後,哈薩克諸部在政治上獲得獨立,經濟上得到迅速發展,汗國的領土也不斷擴大。15世紀50—70年代初,哈薩克汗國擁有欽察草原和中亞的論答剌、突厥斯坦、烏爾根奇等地。1500年,占領河中地區。到16世紀20年代哈薩克汗國的領地,南麵包括錫爾河流域,東南部包括七河地區,東北部包括巴爾喀什湖東部和南部地區,西部包括玉邪克河流域等地。1698年至1718年,哈薩克族的許多部落,按照部落譜係劃分為三個玉茲。大玉茲被稱為右部,主要分布在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錫爾河的廣闊地區;中玉茲稱左部,主要分布在大玉茲以北,夏牧場在錫爾河中遊及卡臘山脈一帶,冬牧場在托博爾河、伊斯姆河、努臘河、薩雷蘇諸河流域;小玉茲稱西部,領地是現在的哈薩克斯坦西部地區。


    17世紀末,西部蒙古衛拉特四部之一的準噶爾部開始強盛起來,不斷向外擴張。17世紀70年代,準噶爾部噶爾丹向南擴張至青海和新疆西部,哈薩克各部常遭準噶爾部的侵擾。哈薩克汗國一度衰落。自此,哈薩克族展開了反抗準噶爾封建貴族集團的艱苦鬥爭。


    18世紀中葉,清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統一了新疆,從而為西域多民族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1766年,清政府敕令伊犁將軍:“伊犁等處土地遼闊,人煙愈多愈善,哈薩克如不得遊牧地方,或畏懼劫掠,情願內附者,即行收留”。1767年,清政府告知哈薩克中玉茲可汗阿布賚:“哈薩克牧民可以到伊犁等地遊牧”。這樣,從18世紀60年代起,哈薩克開始陸續遷到自己的先民(祖先)的故鄉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遊牧。遷到伊犁地區的主要是中玉茲乃蠻部的黑宰部落,以及大玉茲的阿勒班、素宛部落等;遷到塔城、阿勒泰地區的主要是中玉茲的克烈、乃蠻等部落。此後,哈薩克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1864年,中俄雙方簽署《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侵占了中國西北邊疆大片領土,一些哈薩克部落表示“眾民隨地劃歸俄轄,雖死不從”的堅定立場,紛紛投歸祖國。清政府對所轄哈薩克人在原氏族部落的基礎上,實行千戶製。官員分為千戶長、百戶長、台吉、公等。哈薩克人開始繳納賦稅,履行國民義務,最終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


    辛亥革命期間,哈薩克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翻了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統治,在辛亥革命思潮的影響下迅速覺醒。1912年,阿勒泰紮克熱亞、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克族使團到北京,北洋政府封庫庫岱公第四世孫艾林為郡王,吾木爾泰為公,馬米和紮克熱亞為貝子,下設12個台吉,12個烏庫爾台。


    維吾爾族(維吾爾語:??????,英語:uygur),民族語言為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分為中心、和田、羅布三個方言。


    “維吾爾”是民族自稱,一般認為為“團結”、“聯合”、“協助”之意。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漢文文獻對這個族名有不同的譯寫。4世紀文獻中稱為“袁紇”。6世紀末、7世紀初文獻中稱為“韋紇”。788年以前文獻中稱為“迴紇”。788年以後至13世紀70年代則稱為“迴鶻”。13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稱為“畏兀兒”。17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則稱為“迴部”、“纏迴”。


    內蒙古則是隻有一支修行門派,亦是以種族為核心的黃金家族。


    蒙古族有一個始祖母阿蘭,據記載阿蘭與她丈夫一起生了兩個兒子,在她丈夫死後又生了三個兒子。她的兩個大兒子包括她的親屬對這件事有疑問,阿蘭說這後邊的三個兒子是她與一個金黃色神仙後代,是上天的兒子,從此之後,這三個兒子的後人就被稱為純潔出身的蒙古人。成紀司汗成吉思汗就屬於其中的一支包侕之金氏,貶稱孛兒隻斤氏,除此之外,還有主兒乞氏、泰赤烏氏等。蒙古的可汗都出於這個家族,所以就被稱為“黃金家族”。


    實際上,在成吉思汗死後,隻有他的直係後裔,即術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四人的後代才被稱為“黃金家族”,才有資格繼承各汗國的汗位。拖雷之子蒙哥奪得蒙古大汗之位後,這個範圍又進一步縮小為拖雷的後代,其後的元朝皇帝和明朝時的韃靼可汗(如達延汗)均出自這一係。


    蒙古黃金家族有著草原一般寬闊的胸懷,狼一樣的勇猛和執著,在經曆了種種磨難和艱苦後仍舊昂首挺拔,黃金家族以這樣的氣概,統一了蒙古草原。這樣的精神也一直流傳至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靖字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靖字輩並收藏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