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太平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果然底線和原則這兩玩意兒誕生的價值就是用來打破的。
今天吾觀天地元氣有變,適合水一水,給大家講個故事。
假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成功,並且張角長壽健康會怎麽樣。
引言
簡述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背景及曆史事件。假設黃巾起義成功統一中國,並創建了一個長達300年的政教合一政權。介紹本文的主要議題:政權的政治、科技、軍事、社會、文化、外交等方麵的發展,以及對未來中國的影響。
第一章:黃巾起義的勝利與張角的統治黃巾起義的成功原因分析:黃巾軍如何突破東漢軍隊的防線,戰勝劉備、曹操、孫權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的戰略與實施過程。張角建立“黃巾朝”的過程:張角作為太平教領袖,將宗教權力與政治權力合二為一的策略。新政權的初期改革與社會秩序的重建。
第二章:黃巾朝的政治體係政教合一體製的架構:太平道作為國家信仰的地位,如何將神權與皇權相結合。全國推行太平道信仰,宗教祭祀製度的確立。政治官員與宗教祭司的雙重角色,製度化的政教聯合管理。社會等級製度的變化,教徒在政權中的特權。皇權的傳承與鞏固:張角之後的繼位者如何維持政權穩定。王朝在處理宮廷政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手段。
第三章:科技與農業的發展假設黃巾朝政權對農業、醫藥等技術的重視:基於張角對“氣”的理解,國家大力支持傳統醫學,可能會有醫學的飛躍。黃巾朝如何利用道教思想推動科技發展。農業改進技術及水利工程的發展:由道教“太平”思想引導的大規模生態工程。航運與商業貿易的興起:如何利用道教的自然崇拜理念來推動航海和貿易。
第四章: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假設黃巾朝的社會結構改革:廢除或弱化漢代的士族特權,建立一個以教徒為中心的社會。土地製度改革,實施“均貧富”的理想政策如何影響社會穩定與發展。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效果,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國家對於商貿與經濟發展的幹預與支持。道教思想對商業活動、貨幣政策等經濟事務的影響。
第五章:軍事製度與對外擴張軍事製度的重構:如何利用宗教思想強化軍隊的忠誠度與紀律。黃巾軍隊的組織與裝備,可能的軍事改革。持久戰爭中,宗教戰爭精神的激勵作用。對外擴張與外交政策:向外擴展的征服戰爭:如何以宗教為旗幟對外進行征服。對匈奴、羌族、鮮卑等少數民族的軍事與外交策略。海外擴張與對鄰國的影響(如朝鮮、日本、東南亞地區)。
第六章:文化與思想的發展道教思想的普及與演變:道教作為國教,如何影響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麵的發展。張角後世對太平道教義的深化與修訂。黃巾朝的文化成就:如新文學形式的誕生、宗教建築風格的演變等。與傳統儒家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儒道之爭的結局與儒學在黃巾朝的地位。如何看待道教與儒家倫理的融合與對社會道德觀的影響。
第七章:黃巾朝的外交與國際影響對周邊國家與地區的宗教傳播與文化輸出:太平道作為國教,如何通過外交手段傳播到周邊國家。對亞洲、東歐等地區的國際影響。與西域及羅馬帝國的外交聯係:假設黃巾朝成功與西方文明(如羅馬帝國、波斯)建立貿易與文化交流。宗教外交與戰爭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第八章:黃巾朝的衰落與終結長期政教合一體製下的衰退:政教體製下的權力鬥爭與腐敗。社會與經濟危機的積累。外部入侵與內部叛亂的共同打擊。黃巾朝如何走向滅亡:最終瓦解的原因分析。後繼政權的興起與黃巾朝的曆史遺產。
第九章:未來的中國:黃巾朝對曆史的影響政教合一對後世中國政治體係的影響:政教合一體製對中國後續朝代的製度影響。宗教思想如何持續影響未來中國的社會文化。假設黃巾朝未滅亡,延續到現代的可能性:如果黃巾朝延續到近代,其政教合一體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適應與變革。假設現代中國依然在黃巾朝的統治下,如何參與全球政治經濟事務。
結論
總結黃巾朝的統治曆程及其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長遠影響。思考政教合一體製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獨特性及其曆史地位。最後,探討這一架空曆史設定下,未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太平道,是中國出現的最早民間宗教之一,張角以黃天為至上神,認為黃神開天辟地,創造出人類。又信奉黃帝和老子,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事情。在這個太平世界裏,既無剝削壓迫,也無饑寒病災,更無詐騙偷盜,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礎上,張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
“太平道”創始於漢靈帝時钜鹿人張角。《後漢書·皇甫嵩傳》說:“初钜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入州之人無不畢應。”《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說:“張角為太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不信道。”《後漢書·襄楷傳》說:“初,順帝時,琅琊宮崇旨闕,上其師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太平道”的開始,緣起於事奉“黃老道”;它的主要經典則是《太平經》;它的發展情況,是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為基礎,十數年間,徒眾數十萬,遍布八州。
《太平經》的問世,標誌著早期道教基本教義的初步形成,對漢代原始道教的創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太平經》,張角是太平道的創始人。
《太平青領書》一般都認為就是現在《道藏》中的《太平經》。它脫胎於西漢時齊人甘忠可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是戰國時代陰陽家騮衍學說的繼承,秦漢之際燕齊方士們就把它作為傳授的資料。《漢書·李尋傳》說,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傳授夏賀夏、丁廣世、郭昌等人,但由於劉向反對,說他“假鬼神罔上惑眾”,忠可因此死於獄中。哀帝時,由於李尋讚助,此書一度大行;後來夏賀良等也終以左道亂政罪名伏誅,李尋亦獲重罪。此書遂成為禁書,秘密地流傳在民間,日久年深,由於傳經者遞相增補,篇幅日繁,到了宮崇手中時,已變成一部一百七十卷的钜著了。
關於《太平經》的內容,《襄楷傳》中說得很簡單,僅說:“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又說:“而多巫覡雜語”。這與今日《道藏》中殘留的《太平經》內容也差不多,並不帶有革命意味。惟《前漢書·李尋傳》引證了甘忠可《天官曆包元太平經》,“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赤精子下教我此道。”這樣話不見於今曰殘本《太平經》中,但張角等黃巾起義時所宣傳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那種讖記式的標語,未必沒有來源,也許受了甘忠可預言的影響。
自從黃巾軍失敗以後,太平道在中原的龐大聲勢也同時受了打擊而一蹶不振。再過十餘年,最初傳授《太平青領書》的人於吉又出現於吳(江蘇吳縣)、會(浙江會稽縣)等地方,仍舊以符水治愈,吸引了許多徒眾,並且博得孫策手下諸將士的信仰,因此觸動孫策之怒,慘遭殺害。太平道後來遂無複興的機會。
他最初出現在農民大眾麵前,是一個 善道教化 的 大賢良師.約在東漢靈帝建寧年間(公元168- 171年),張角開始其布道傳教活動。他通過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廣泛地在社會上活動,大收徒眾,發展力量,擴大影響。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發展成為遍布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個州,連結郡國,道徒達幾十萬的道教組織。
張角傳道的方式,在史書中有較多的記載。《後漢書·皇甫嵩傳》說: 初,巨鹿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 ,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連結郡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 又《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說: 光和中,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此人不信道。 從這些記載看出,張角的傳道活動,主要是以符水、符咒為人治病,同時還廣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此外,張角對道徒所宣傳的教義中,溶合了《太平經》和黃老道的思想。
張角信奉《太平經》,他把自己創立的道教組織命名為 太平道 ,就是直接來源於《太平經》。所謂太平道,即 行太平之前 之義,因為 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 。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 ,亦來源於《太平經》。卷九十: 今行逢千斤之金,萬雙之璧,不若得明師乎· 學而不得明師,知何從得發乎·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卷九十八: 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張角把自己稱之為 大賢良師 ,實際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賢,目的就是要行大順之道,以教救世賑民,實現天下太平。
張角傳道的主要法術,是教人 叩頭思過 ,以符水治病。這 叩頭思過 ,也來源於《太平經》。在張角看來, 天以至道為行,地以至德為家,共以生萬物,無所匿,無所私 。人之過,是違天犯過所致,要治病,就得 跪拜首過 ,跪拜首過的方法是 常以除日於曠野四達道上四麵謝,叩頭各五行,先上視天,迴下叩頭於地。……解子過於天地也。後有過者,皆像子也 。天是看得見人間行為,聽得懂人間語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請求天神地隻寬恕自己,解除自己的罪過與痛苦, 所以當於曠野者,當於鮮明地;所以四達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達者,當付於四時。天之使氣也,且為子上通於天也。四時者,仁而生成,且解子過於天地也 。
張角傳道的另一重要法術,就是用符水咒說療病。符水療病亦稱吞符、吞精。《太平經》說得很清楚: 請問重複之字何所主,主導正,導正開神為思之也。……精者吞之,謂之神也。……以丹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將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麵西麵南麵東麵告之,使其嚴以善酒,如清水己飲,隨思其字,終古以為事身。……或見其字,隨病所居而思之,名為還精養形 。所謂 重複之字 即複文,亦即最早道教的 神符. 吞精 即吞符。 以丹為字 即以朱筆書寫的神符,為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
所謂符水療病 ,就是把神符焚燒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飲下,即為吞符。
吞符就是使符存於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隨之發出,神力發出,百病被驅散,人就會恢複健康狀態,精神飽滿,所以《太平經》說: 今日吞吾字,後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應,其為道,須臾之間,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間,精神隨而行治病。 這就是張角的符水療病咒,亦作 祝 ,即神的言辭,它法力無邊,念念它,就可祛疾治病。
《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第七十五》稱咒語為 神祝 :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之'' 神祝'' 也。
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位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讖語也。又說: 此者,天上神語也,本以召唿神也。相名字時時下漏地,道人得傳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 《後漢書·襄楷傳》注引《太平經》這段話說: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眾得之謂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為除災疾,用之所向無不愈也。張角的 咒語療病 ,就是對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讖書,它是神言要語,具有無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
張角傳道, 師持九節杖為符祝.九節杖,即權杖之義,傳道之具,也來源於《太平經》。《太平經》卷四十二說: 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氣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 所謂九人,即 其無形委氣之神人,職在理元氣;大神人職在理天;真人職在理地;仙人職在理四時;大道人職在理五行;聖人職在理陰陽;賢人職在理文書,皆授語;凡民職在理草木五穀;奴婢職在理財貨.《太平經》卷七十一說: 道有九度。……一名為元氣無為,二為凝靖虛無,三為數度分別可見,四為神遊出去而還反,五為大道神與四時五行相類,六為刺喜,七為社謀,八為洋神,九為家先。
一事者各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異文密用之,則共為一大根,以神為使……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其道多耶。 就是說,九節杖就是類似於權杖,既能招神又能劾鬼,持杖即職可理九人九氣之事,可以統攝天地萬物;可以度人得道。
張角事奉黃老道,在傳道的過程中,他以黃老 善道 教化天下。黃老道成了張角宣傳民眾、組織道徒的工具。其時,東漢朝野多有信黃老道者,許多統治者也都相信他是以 善道教民 ,以至 青、符、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 。經過十餘年的傳教,張角的教徒發展到幾十萬人。
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其奉祀的神為黃老,也尊奉 中黃太乙. 太乙 又作 太一.《史記·天官書》說太一居紫微宮北辰: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張守節《正義》說: 泰一,天帝之別名也。 秦漢時期,太一被認為是紫微宮北極天帝或 天帝大皇 ,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記·封禪書》說: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兩漢時期,太一又被視為比北鬥神黃帝更高明的神仙。《漢書·王莽傳》引《紫閣圖》文:太一、黃帝皆仙上天。 緯書《春秋合誠圖》又有黃帝問太乙長生之道 之說。在《太平經》中也出現太一信仰,並有 太一 位於中央的觀念。《太平經》說: 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乃上從天太一也,朝於中極,受符而行,周流洞達六方八遠,無窮時也。 太平道在 太一之前冠以中黃二字,當與 五德終始說 有關。東漢光武帝得赤符稱帝,以火德自居。五行相生說是以木- 火- 土- 金- 水的次序,火可生土,五行中土居中,色尚黃,黃為大吉之色。
太平道以 土 為吉,信仰 中黃太一 ,崇尚黃色,隱含著主運土德的張角太平道即將取代主運火德的東漢王朝,建立黃天太平 社會的願望。張角自稱黃天,頭裹黃巾,提出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的口號,奉 中黃太一 為尊神,原因就在這裏。
張角除了在家鄉冀州傳道以外,還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傳道。短短的十餘年間,全國十二個州當中就有八個州的百姓參加太平道,道徒達幾十萬人之多。為了便於組織和管理,張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道徒編為以 方 為單位的教區組織,全國共設三十六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設渠帥總領其事。
這樣,張角經過十餘年的創教活動,終於建立了一個擁有幾十萬教徒,遍及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龐大的道教組織——太平道。
今天吾觀天地元氣有變,適合水一水,給大家講個故事。
假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成功,並且張角長壽健康會怎麽樣。
引言
簡述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背景及曆史事件。假設黃巾起義成功統一中國,並創建了一個長達300年的政教合一政權。介紹本文的主要議題:政權的政治、科技、軍事、社會、文化、外交等方麵的發展,以及對未來中國的影響。
第一章:黃巾起義的勝利與張角的統治黃巾起義的成功原因分析:黃巾軍如何突破東漢軍隊的防線,戰勝劉備、曹操、孫權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的戰略與實施過程。張角建立“黃巾朝”的過程:張角作為太平教領袖,將宗教權力與政治權力合二為一的策略。新政權的初期改革與社會秩序的重建。
第二章:黃巾朝的政治體係政教合一體製的架構:太平道作為國家信仰的地位,如何將神權與皇權相結合。全國推行太平道信仰,宗教祭祀製度的確立。政治官員與宗教祭司的雙重角色,製度化的政教聯合管理。社會等級製度的變化,教徒在政權中的特權。皇權的傳承與鞏固:張角之後的繼位者如何維持政權穩定。王朝在處理宮廷政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手段。
第三章:科技與農業的發展假設黃巾朝政權對農業、醫藥等技術的重視:基於張角對“氣”的理解,國家大力支持傳統醫學,可能會有醫學的飛躍。黃巾朝如何利用道教思想推動科技發展。農業改進技術及水利工程的發展:由道教“太平”思想引導的大規模生態工程。航運與商業貿易的興起:如何利用道教的自然崇拜理念來推動航海和貿易。
第四章: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假設黃巾朝的社會結構改革:廢除或弱化漢代的士族特權,建立一個以教徒為中心的社會。土地製度改革,實施“均貧富”的理想政策如何影響社會穩定與發展。經濟發展:社會財富再分配的效果,如何解決貧富差距。國家對於商貿與經濟發展的幹預與支持。道教思想對商業活動、貨幣政策等經濟事務的影響。
第五章:軍事製度與對外擴張軍事製度的重構:如何利用宗教思想強化軍隊的忠誠度與紀律。黃巾軍隊的組織與裝備,可能的軍事改革。持久戰爭中,宗教戰爭精神的激勵作用。對外擴張與外交政策:向外擴展的征服戰爭:如何以宗教為旗幟對外進行征服。對匈奴、羌族、鮮卑等少數民族的軍事與外交策略。海外擴張與對鄰國的影響(如朝鮮、日本、東南亞地區)。
第六章:文化與思想的發展道教思想的普及與演變:道教作為國教,如何影響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麵的發展。張角後世對太平道教義的深化與修訂。黃巾朝的文化成就:如新文學形式的誕生、宗教建築風格的演變等。與傳統儒家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儒道之爭的結局與儒學在黃巾朝的地位。如何看待道教與儒家倫理的融合與對社會道德觀的影響。
第七章:黃巾朝的外交與國際影響對周邊國家與地區的宗教傳播與文化輸出:太平道作為國教,如何通過外交手段傳播到周邊國家。對亞洲、東歐等地區的國際影響。與西域及羅馬帝國的外交聯係:假設黃巾朝成功與西方文明(如羅馬帝國、波斯)建立貿易與文化交流。宗教外交與戰爭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第八章:黃巾朝的衰落與終結長期政教合一體製下的衰退:政教體製下的權力鬥爭與腐敗。社會與經濟危機的積累。外部入侵與內部叛亂的共同打擊。黃巾朝如何走向滅亡:最終瓦解的原因分析。後繼政權的興起與黃巾朝的曆史遺產。
第九章:未來的中國:黃巾朝對曆史的影響政教合一對後世中國政治體係的影響:政教合一體製對中國後續朝代的製度影響。宗教思想如何持續影響未來中國的社會文化。假設黃巾朝未滅亡,延續到現代的可能性:如果黃巾朝延續到近代,其政教合一體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適應與變革。假設現代中國依然在黃巾朝的統治下,如何參與全球政治經濟事務。
結論
總結黃巾朝的統治曆程及其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長遠影響。思考政教合一體製在中國曆史發展中的獨特性及其曆史地位。最後,探討這一架空曆史設定下,未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太平道,是中國出現的最早民間宗教之一,張角以黃天為至上神,認為黃神開天辟地,創造出人類。又信奉黃帝和老子,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事情。在這個太平世界裏,既無剝削壓迫,也無饑寒病災,更無詐騙偷盜,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礎上,張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
“太平道”創始於漢靈帝時钜鹿人張角。《後漢書·皇甫嵩傳》說:“初钜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黃老道,蓄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說以療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角派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入州之人無不畢應。”《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說:“張角為太平道。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病或自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不信道。”《後漢書·襄楷傳》說:“初,順帝時,琅琊宮崇旨闕,上其師於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青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藏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
“太平道”的開始,緣起於事奉“黃老道”;它的主要經典則是《太平經》;它的發展情況,是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為基礎,十數年間,徒眾數十萬,遍布八州。
《太平經》的問世,標誌著早期道教基本教義的初步形成,對漢代原始道教的創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太平經》,張角是太平道的創始人。
《太平青領書》一般都認為就是現在《道藏》中的《太平經》。它脫胎於西漢時齊人甘忠可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是戰國時代陰陽家騮衍學說的繼承,秦漢之際燕齊方士們就把它作為傳授的資料。《漢書·李尋傳》說,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傳授夏賀夏、丁廣世、郭昌等人,但由於劉向反對,說他“假鬼神罔上惑眾”,忠可因此死於獄中。哀帝時,由於李尋讚助,此書一度大行;後來夏賀良等也終以左道亂政罪名伏誅,李尋亦獲重罪。此書遂成為禁書,秘密地流傳在民間,日久年深,由於傳經者遞相增補,篇幅日繁,到了宮崇手中時,已變成一部一百七十卷的钜著了。
關於《太平經》的內容,《襄楷傳》中說得很簡單,僅說:“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又說:“而多巫覡雜語”。這與今日《道藏》中殘留的《太平經》內容也差不多,並不帶有革命意味。惟《前漢書·李尋傳》引證了甘忠可《天官曆包元太平經》,“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赤精子下教我此道。”這樣話不見於今曰殘本《太平經》中,但張角等黃巾起義時所宣傳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那種讖記式的標語,未必沒有來源,也許受了甘忠可預言的影響。
自從黃巾軍失敗以後,太平道在中原的龐大聲勢也同時受了打擊而一蹶不振。再過十餘年,最初傳授《太平青領書》的人於吉又出現於吳(江蘇吳縣)、會(浙江會稽縣)等地方,仍舊以符水治愈,吸引了許多徒眾,並且博得孫策手下諸將士的信仰,因此觸動孫策之怒,慘遭殺害。太平道後來遂無複興的機會。
他最初出現在農民大眾麵前,是一個 善道教化 的 大賢良師.約在東漢靈帝建寧年間(公元168- 171年),張角開始其布道傳教活動。他通過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廣泛地在社會上活動,大收徒眾,發展力量,擴大影響。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發展成為遍布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個州,連結郡國,道徒達幾十萬的道教組織。
張角傳道的方式,在史書中有較多的記載。《後漢書·皇甫嵩傳》說: 初,巨鹿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 ,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連結郡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 又《三國誌·張魯傳》注引《典略》說: 光和中,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此人不信道。 從這些記載看出,張角的傳道活動,主要是以符水、符咒為人治病,同時還廣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此外,張角對道徒所宣傳的教義中,溶合了《太平經》和黃老道的思想。
張角信奉《太平經》,他把自己創立的道教組織命名為 太平道 ,就是直接來源於《太平經》。所謂太平道,即 行太平之前 之義,因為 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 。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 ,亦來源於《太平經》。卷九十: 今行逢千斤之金,萬雙之璧,不若得明師乎· 學而不得明師,知何從得發乎·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卷九十八: 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張角把自己稱之為 大賢良師 ,實際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賢,目的就是要行大順之道,以教救世賑民,實現天下太平。
張角傳道的主要法術,是教人 叩頭思過 ,以符水治病。這 叩頭思過 ,也來源於《太平經》。在張角看來, 天以至道為行,地以至德為家,共以生萬物,無所匿,無所私 。人之過,是違天犯過所致,要治病,就得 跪拜首過 ,跪拜首過的方法是 常以除日於曠野四達道上四麵謝,叩頭各五行,先上視天,迴下叩頭於地。……解子過於天地也。後有過者,皆像子也 。天是看得見人間行為,聽得懂人間語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請求天神地隻寬恕自己,解除自己的罪過與痛苦, 所以當於曠野者,當於鮮明地;所以四達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達者,當付於四時。天之使氣也,且為子上通於天也。四時者,仁而生成,且解子過於天地也 。
張角傳道的另一重要法術,就是用符水咒說療病。符水療病亦稱吞符、吞精。《太平經》說得很清楚: 請問重複之字何所主,主導正,導正開神為思之也。……精者吞之,謂之神也。……以丹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將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麵西麵南麵東麵告之,使其嚴以善酒,如清水己飲,隨思其字,終古以為事身。……或見其字,隨病所居而思之,名為還精養形 。所謂 重複之字 即複文,亦即最早道教的 神符. 吞精 即吞符。 以丹為字 即以朱筆書寫的神符,為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
所謂符水療病 ,就是把神符焚燒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飲下,即為吞符。
吞符就是使符存於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隨之發出,神力發出,百病被驅散,人就會恢複健康狀態,精神飽滿,所以《太平經》說: 今日吞吾字,後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應,其為道,須臾之間,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間,精神隨而行治病。 這就是張角的符水療病咒,亦作 祝 ,即神的言辭,它法力無邊,念念它,就可祛疾治病。
《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第七十五》稱咒語為 神祝 :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之'' 神祝'' 也。
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位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讖語也。又說: 此者,天上神語也,本以召唿神也。相名字時時下漏地,道人得傳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 《後漢書·襄楷傳》注引《太平經》這段話說: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眾得之謂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為除災疾,用之所向無不愈也。張角的 咒語療病 ,就是對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讖書,它是神言要語,具有無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
張角傳道, 師持九節杖為符祝.九節杖,即權杖之義,傳道之具,也來源於《太平經》。《太平經》卷四十二說: 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氣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 所謂九人,即 其無形委氣之神人,職在理元氣;大神人職在理天;真人職在理地;仙人職在理四時;大道人職在理五行;聖人職在理陰陽;賢人職在理文書,皆授語;凡民職在理草木五穀;奴婢職在理財貨.《太平經》卷七十一說: 道有九度。……一名為元氣無為,二為凝靖虛無,三為數度分別可見,四為神遊出去而還反,五為大道神與四時五行相類,六為刺喜,七為社謀,八為洋神,九為家先。
一事者各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異文密用之,則共為一大根,以神為使……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其道多耶。 就是說,九節杖就是類似於權杖,既能招神又能劾鬼,持杖即職可理九人九氣之事,可以統攝天地萬物;可以度人得道。
張角事奉黃老道,在傳道的過程中,他以黃老 善道 教化天下。黃老道成了張角宣傳民眾、組織道徒的工具。其時,東漢朝野多有信黃老道者,許多統治者也都相信他是以 善道教民 ,以至 青、符、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 。經過十餘年的傳教,張角的教徒發展到幾十萬人。
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其奉祀的神為黃老,也尊奉 中黃太乙. 太乙 又作 太一.《史記·天官書》說太一居紫微宮北辰: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張守節《正義》說: 泰一,天帝之別名也。 秦漢時期,太一被認為是紫微宮北極天帝或 天帝大皇 ,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記·封禪書》說: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兩漢時期,太一又被視為比北鬥神黃帝更高明的神仙。《漢書·王莽傳》引《紫閣圖》文:太一、黃帝皆仙上天。 緯書《春秋合誠圖》又有黃帝問太乙長生之道 之說。在《太平經》中也出現太一信仰,並有 太一 位於中央的觀念。《太平經》說: 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乃上從天太一也,朝於中極,受符而行,周流洞達六方八遠,無窮時也。 太平道在 太一之前冠以中黃二字,當與 五德終始說 有關。東漢光武帝得赤符稱帝,以火德自居。五行相生說是以木- 火- 土- 金- 水的次序,火可生土,五行中土居中,色尚黃,黃為大吉之色。
太平道以 土 為吉,信仰 中黃太一 ,崇尚黃色,隱含著主運土德的張角太平道即將取代主運火德的東漢王朝,建立黃天太平 社會的願望。張角自稱黃天,頭裹黃巾,提出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的口號,奉 中黃太一 為尊神,原因就在這裏。
張角除了在家鄉冀州傳道以外,還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傳道。短短的十餘年間,全國十二個州當中就有八個州的百姓參加太平道,道徒達幾十萬人之多。為了便於組織和管理,張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道徒編為以 方 為單位的教區組織,全國共設三十六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設渠帥總領其事。
這樣,張角經過十餘年的創教活動,終於建立了一個擁有幾十萬教徒,遍及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龐大的道教組織——太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