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由多人完成,約成書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在東漢至隋唐時期仍繼續修訂和補充,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


    該書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看作品目錄


    該書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漢書·藝文誌·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被收錄於“醫經”中。


    所謂“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並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隻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素問》之名最早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


    林億、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說: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小大不同的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本義。隋代楊上善整理《內經》,逕稱為《黃帝內經太素》是頗有見地的。


    《素問》自戰國時代成書到齊梁間全元起作《素問訓解》時,一直保持九卷的舊製,隻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王冰認為是“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的緣故。王冰自謂“得先師張公秘本”,“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於王冰補入了《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大論,並將《素問》全文廣為次注,所以才從原來的九卷大大地擴展為二十四卷,從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黃帝內經素問》。當然還有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統年間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內容、篇目次第並無變動,一如王冰舊作。


    《靈樞》最早稱《針經》。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相當於自我介紹。後來又稱為《九卷》,晉皇甫謐複又稱之為《針經》,再後又有《九虛》《九靈》《黃帝針經》等名。


    《靈樞》一名,始見於王冰《素問》序及王冰的《素問》注語中。王冰在注《素問》時,曾兩次引用“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這句話,在《三部九候論》中引用時稱“《靈樞》曰”,在《調經論》中引用時又稱“《針經》曰”,可知《靈樞》即《針經》。而其他《素問》注中所引《針經》,皆為《靈樞》之文,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靈樞》名稱的演變大略如此,而其命名之義則需具體分析。馬翃和張介賓認為是因為樞機之玄奧。《靈樞》主要研究的是針刺問題,故稱《針經》;因其卷帙為九卷,故名曰《九卷》,並因此而有《九靈》《九虛》等名。


    至於《靈樞》,雖有《九卷》《九虛》《九靈》和《針經》等幾個傳本係統,但隋唐以後都亡佚了。宋代林億、高保衡等人校正醫書時也因其殘缺過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所獻的《靈樞經》雖與王冰所引之《靈樞》及王唯一所引之《靈樞》在內容上均有所不同,但畢竟是存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將《靈樞》改成二十四卷,也隻是為了與王冰所注之《素問》卷數相同而別無深意。因為原本這兩部書都是九卷,所以最終都成了二十四卷。


    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刊本將《靈樞》並為十二卷,也是與其所刊《素問》十二卷本相匹配。至於明刊《道藏》本之《靈樞》隻有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則是因為《靈樞》較《素問》文字量少的緣故。


    總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問》是現存最早、又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的版本。


    史崧改編的二十四卷本《靈樞》是現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版本。


    《素問》重點論述了髒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髒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黃帝內經》基本內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


    “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係的。


    “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理論。


    “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髒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為主要內容的。


    “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


    “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


    “預防養生”係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說,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


    “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一、“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鈃、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後才生成宇宙萬物。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於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二、人與自然的關係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生影響。《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人生天地之間,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才能生存。


    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顯然是水液代謝方麵對外環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樣是由於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此達到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病變。就是一日之內、日夜之間,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也會受到損害。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係在《黃帝內經》中是隨處可見的。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無論是養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三、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這在生命開始時已經決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生命體形成之後,陰陽二氣存在於其中,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互聯係、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又相互鬥爭。


    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還把每一髒、每一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一層次,無論整體與局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一。


    四、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係統的協調統一體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髒,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係統。


    以心為例:心居胸中,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主神明,主血脈,心合小腸,生血、榮色,其華在麵,藏脈、舍神、開竅於舌、在誌為喜。在談心的生理、病理時,至少要從以上諸方麵係統地加以考慮才不至於失之片麵。因此可以每一髒都是一大係統,五大係統通過經絡氣血聯係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體。這五大係統又按五行生克製化規律相互協調、資生和抑製,在相對穩態的情況下,各係統按其固有的規律從事各種生命活動。


    五、生命觀


    《黃帝內經》否定超自然、超物質的神的存在,認識到生命現象來源於生命體自身的矛盾運動。認為陰陽二氣是萬物的胎始。對整個生物界,則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的產物。陰陽二氣是永恆運動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黃帝內經》把精看成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的原動力。在《靈樞·經脈》還描繪了胚胎生命的發展過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這種對生命物質屬性和胚胎發育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


    六、形神統一觀


    《黃帝內經》對於形體與精神的辯證統一關係做出了的說明,指出精神統一於形體,精神是由形體產生出來的生命運動。


    在先秦諸子中對神以及形神關係的認識,沒有哪一家比《黃帝內經》的認識更清楚、更接近科學。關於形神必須統一、必須相得的論述頗多,如《靈樞·天年》和《素問·上古天真論》。如果形神不統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問·湯液醪醴》和《素問·逆調論》。《黃帝內經》這種形神統一觀點對中國古代哲學有非常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以五行為框架,以人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係。


    曆代醫家用分類法對《黃帝內經》進行研究。其中分類最繁的是楊上善,分做18類;最簡的是沈又彭,分做4卷。各家的認識較為一致的是髒象(包括經絡)、病機、診法和治則四大學說。這四大學說是《黃帝內經》理論體係的主要內容。


    《漢書·藝文誌·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因此,《黃帝內經》便成了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以生命為中心,從宏觀角度論述了天、地、人之間的相互聯係,討論和分析了醫學科學最基本的命題——生命規律,並創建了相應的理論體係和防治疾病的原則和技術,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麵學科的豐富知識,是一部圍繞生命問題而展開的百科全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靖字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靖字輩並收藏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