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川渝門派名錄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卷的故事發生在四川,主角也是四川人,那麽也介紹一下四川+重慶的本土門派。
川渝一共九家修行門派,分別為唐門,鐵劍門,青城派,峨眉派,火神派,藥王穀,美姑盟,灌江廟,哥老會。
唐門的總部唐家堡在重慶,以唐門三絕的暗器,輕功和毒聞名。
鐵劍門在四川的劍閣縣,人丁稀少,以一把鐵劍作掌門辨認之物。這個門派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劍”字,門派中的規矩,見到鐵劍猶如見到祖師,掌握鐵劍的人就是本門派的掌門人。
鐵劍門除了劍法以外,其門派的輕功神行百變也是享譽江湖,神行百變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腳底抹油’,練成之後,日行千裏,任他是何等的輕功高手也難追上;第二層為‘壁虎爬牆’練成之後翻牆入戶如履平地;第三層為‘泥鰍鑽洞’,顧名思義,練成之後渾身如泥鰍一般滑,任何高手都抓你不著。
青城派自然就在青城山和唐澤他們剛剛收迴來的祖天師道場是挨著的。
青城派是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相傳起始於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習傳之。青城丹法的“無為”修持集中體現在曆代的口訣上,即“守無致虛”。其中分三個層次:初步入手功夫為“守中致和”;第二步為“了一化萬”,第三步為“萬化歸一,一歸虛無”。然而其“訣中訣”久已不傳,故修持者通常難以把握見驗。
青城派分三大支係,道家武術講輕靈飄逸,舒展大方,佛家講小手連環,輕步行走,俠家講擅長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作戰,總體來說,都受青城山道教文化影響很深,擅吐納養生,重實戰搏擊,步型,身法,手法奇特
青城功法雖采南派陰陽雙修法,但僅限於上乘雙修法,即男不寬衣,女不解帶,“千裏神交,萬裏心通”。
相傳青城丈人說:“采補之道,非房中采陰補陽之事。而係采天地之氣以補我之氣,
采天地之精以補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補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續我之命;天地之氣不息,則我之氣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則我之化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壞,則我命亦不不壞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則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亦常新矣。”(引自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這種雙修法實際上是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氣交身不交,神交體不交。因而青城派之雙修法可稱為“清修中主雙修者”。據蕭天石介紹,《青城秘錄》中對陰陽逆用法、乾坤返還法、大灌頂法、小灌頂法、闔辟天機法、鉤提秘術、鑄劍九法、三溫鼎法、九溫鼎法、采攝秘要、火候詳指、煉藥九訣、龍虎丹法別傳、出神還虛指等均有詳實闡釋。尤其對女子修煉法有詳盡論述。
峨眉派在峨眉山,不同於電視小說裏麵的佛家門派,全妹子門派,真正的峨眉派是個資格的道家門派。
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進裂驚沙走。
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鑽針眼透。
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餘奇未竟己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
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
真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倏忽神奇,變化萬方,難怪要引起詩人的極大興奮了。
有“天下秀”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經》雲:“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茲當第七洞天,一名虛靈洞天,一名靈陵太妙洞天。”《洞天福地記》雲:“第七洞天峨眉山,周迴三百裏,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葛洪在《抱樸子》中雲:“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
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據史籍記載,曾來峨眉修道和參訪的道教人物頗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與道教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嵋山。其中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名白衣三,號動靈子,上圖)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
《中國神仙大全》一書中,敘寫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錘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這則記載中的神秘和誇張成分,也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功力和過硬的技法。
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五個地區,即豐都的青牛,通江的鐵佛,開縣的黃陵,涪陵的點易,灌縣的青城。八葉則指的是:僧、嶽、杜、趙、洪、會、字、化八大門派。其中僧門最為顯赫,為峨眉八大門之首。
峨眉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盤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峨眉刺)、針法(暗器)。峨眉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眉劍法,其劍歌雲:玉女素心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身若驚鴻鶯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臨敵隻須出半手,縱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劍法和簪法,姿勢優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絕技。
火神派和藥王穀前文講過了,都是醫道門派。盧先生就是火神派的當代火神,不過他一心當公務員躺平,現任掌門是他親弟弟。藥王穀在綿陽藥王山,為藥王孫思邈所創。
美姑盟在大涼山美姑縣,是大涼山彝族的各個畢摩家族組成的聯盟。
畢摩是 彝語音譯,“畢”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是一種專門替人禮讚、祈禱、 祭祀的 祭司。畢摩神通廣大,學識淵博,主要職能有作畢、司祭、行醫、占卜等活動;其文化職能是整理、規範、傳授 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曆史、天文、醫藥、農藥、工藝、禮俗、文字等典籍。畢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喪、疾病、節日、 出獵、播種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畢摩既掌管 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著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畢摩作為彝族人的祭司,不但為族人主持祭祀,編造典籍,醫治疾病,還擔任 黑彝 奴隸主的家庭老師(1956年民主改革前),是彝族 奴隸社會五個等級中最受尊重的人。彝族是一個多種崇拜的民族,歸納起來有 祖靈崇拜、 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類。在彝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 三觀,即 三界觀(天界、地界、地下界)、萬物有靈觀、萬物雌雄觀。介於彝族根深蒂固的認識和觀念,構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 畢摩文化。在 大涼山腹心地 美姑,關於彝族畢摩的作畢儀式及其神話傳說,仍在彝族民間廣為流傳。四川 美姑縣是著名的“畢摩之鄉”,這裏有7個畢摩派別,200餘種宗教儀式。
畢摩有嚴格的傳承慣製,它要與彝族社會的父係繼承製度相適應,所以畢摩的傳承奉行傳男不傳女的原則。在彝族人看來,畢摩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必須限製在族體內部傳承延續,使家支永遠保持畢摩世家的殊榮和地位。而女性17歲以後無論結婚與否都不再視為是父親家支的成員,因而沒有繼承畢摩神職身份和地位的權利和機會。
還有一種方式是以畢摩世家家傳的傳承為主導,以非畢摩世家的傳承為輔,以保證少數畢摩家支永遠保留畢摩傳承的特權。非畢摩家支的人在一定情況下,也可向有家傳背景的畢摩拜師學畢,彝語稱之為“之畢”,意思是非正宗的畢摩。“之畢”在畢摩中的地位是很低的,由於沒有因血緣的畢摩祖先助陣護法,也沒有祖傳的經書法具,“之畢”的法力不高,不能主持祭祖、咒人、咒鬼、招魂等大型的儀式。“之畢”大多一代人做畢摩,而不能將畢摩之職傳遞給兒孫,永遠都不能發展成為畢摩世家。
灌江廟為都江堰的灌口二郎廟。二郎神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唐代崔令欽《教坊記》,於宋代開始記載入史書。
《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是明代小說,所以我們這傳承了上千年的門派跟楊戩沒啥關係
也不是道教體係中,宋真宗敕封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趙昱趙二郎。
而是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的二兒子李家二郎。二郎神,有功德於民者祀之,能扞大迷大患者祀之,禹之明德遠矣,三代以降,遠續禹功而大庇民者,其惟蜀之二郎,香火千年,蜀人尊為川主,思其德而歌舞之宜。
二郎神是三隻眼,而且中間的眼睛是立著的,功能:天眼,就像上天的眼睛一般,邪惡無法可逃。三隻眼是這位神祗較為明顯的外觀特征之一。神州各地的二郎廟裏,神像都有天眼是最顯著標誌之一。關於第三隻眼,來源於古蜀王蠶叢。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結果。第三隻眼形成的條件是古蜀“崇目”的信仰。《灌江備考》記載道:“二郎為蠶叢之後,故額上有一縱目。”
哥老會的總舵在四川眉山的青神縣,青神縣以崇祀蠶叢氏“青衣而教民農桑,民皆神之”得名。哥老會曾經是個幫會性質的組織,現在已經成了古蜀國杜家的家族門派,家族傳承著古蜀國巫術和一氣化三清之法。
自古以來,被稱為“鬼道”的巫教在巴蜀地區即十分流行。據《山海經》所載,有眾多被稱為“鬼”族的部落,居住在昆侖地區,如女魃、後土、魅、有窮等,他們皆奉行巫教。
在鍾山有女子, “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 …後置於赤水之北。”這個部落曾助黃帝伐蚩尤而立大功,後被演化為中國民間信仰的旱神。有祝融降處江水,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後土。《國語·魯語》說:“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為社。”後土居住在昆侖之北的“幽都”。
漢王逸注:“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幽都本為氐羌部落聚居的地方,至秦漢時神奇怪誕的傳說四起,幽都便成為令人恐怖的鬼域地府,後土也被稱之為鬼王。《楚辭·招魂》謂後土為幽冥世界的統治者,他有老虎的頭,額上有三隻眼,一對明晃堅利的角,逐趕著哀叫奔跑的鬼魂。有被稱為“縱目人”的鬼國。所謂“縱目”,即在兩眉之間的額際上,尚有一縱立的眼目,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三隻眼睛,這正是上古巴蜀鬼族最鮮明的民族標誌。《大荒北經》曰: “有人一目,當麵中生,一曰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中”就是“縱”,威、鬼音近相通,故其部落又稱鬼國。
這些被稱為諸鬼的部落,皆居住在海內昆侖地區。據考證,《山海經》所言的“海內昆侖”即指四川西部的岷山地區。《海內西經》曰:“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麵有九井,以玉為檻。麵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有壯麗的宮闕,精美的園圃,各種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更奇妙的有不死樹、不死藥,食之令人長生不死,死者亦可用藥救活。
這些以諸鬼命名的上古部落,居住在昆侖(岷山)地區。從地理上看,岷山綿亙於四川、甘肅兩省邊境,為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岷江、嘉陵江,它座落在我國的西部高原,為上古鬼族即氐羌民族的發祥地。共工、後土、鬼國、魃、槐鬼、有窮鬼等部落聚居在岷山北部、東部地區;黃帝、少昊、祝融、炎帝、魅、氐人國等生活在岷山西部、南部的岷江流域。
隨著曆史的發展,鬼族由部落、聯盟,至殷商時成為西北地區的強大種族。這就是《易·即濟》中所謂的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的“鬼方”。《古本竹書紀年》中周王征伐的“鬼戎”。
其中的一部分族人則沿岷江而下,進取川西平原,在西蜀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王國———蜀國。
關於蜀國,《華陽國誌·蜀誌》曰:“蜀之為國,肇於人皇。”這個人皇可不簡單,據說他是“有人皇,九男相象,其身九章,胡洮龍軀。”至西周時,蜀侯稱王立國。《華陽國誌·蜀誌》曰: “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也就是說,蜀族都是“三星堆”遺址中人像那樣的“縱目”,為三眼鬼族之後裔。
蜀人崇尚赤色。據王家佑先生言,成都紅石柱街舊有炎帝炳靈祠,有明建石坊,坊之有對聯曰:“帝德被全蜀,神妙通兩間”。其中所謂的神,是炎帝,即為縱目三眼。這種崇拜炎帝的習俗在巴蜀有著悠久的曆史,時至近代,樂山在五月初一祀火神,城區內外各廟輪流迎賽, 鬥奇爭靡,務極其盛,來悅人耳目。
由於他們有共同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並集中地反映在古蜀的巫教文化中,而被史籍稱之為“鬼道”。《逸周書·史記篇》說:“昔者玄都賢鬼道,廢人事天,謀人不用,龜策是從,神巫用國。”玄都即幽都。這種神巫主宰的鬼道在氐羌族中極為盛行,其主教巫師往往多為部落酋長,被人稱之為“鬼主”、“鬼王”、“鬼帥”。
三國時期反叛季漢政權的的雍闓就是一位名聲顯赫的鬼王。
《三國誌·張裔傳》說:“耆帥雍闓,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遠通孫權,乃以裔為益州太守,徑往至郡。遂趑趄不賓,假鬼教曰: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實粗,不足殺。”這裏所說的“鬼教”,這是流行在巴蜀地區的氐羌巫教。這種鬼道在巴蜀地區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即使是異族的征服者也必須對其表示相當的敬意。
《華陽國誌·南中誌》中說: “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盟詛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羊、馬;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當時的漢相諸葛亮為夷人作圖譜,正是希望借助鬼道的力量,安撫巴蜀的氐羌族人。
與其它地區、其它民族相比較,巴蜀氐羌族人的鬼道有幾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對縱目三眼神的崇拜,二是對三官的崇拜,三是追求長生不老的仙道傳統,四是驅鬼降魔的原始巫術。
其一,對縱目三眼神的崇拜。
在四川、甘南以及西藏地區,縱目三眼神受到民間廣泛的信仰。如唐宋以來巴蜀、甘南民間信仰中影響甚大的二郎神楊戩,實則即為文縣、武都白馬氐族的狩獵神。這種特殊的信仰,起源於氐羌民族的祖先崇拜,如蜀人的祖先人皇、蠶叢即為縱目。其後的川主大帝、青衣神(青羌神)、鬥姆、馬王(彝族神)、炳靈等皆為三眼神。
民國《邛崍縣誌》卷二說:“蜀中古廟多有藍麵神像,麵上磈礧如蠶,金色,頭上額中有縱目,當即沿蠶叢之象。”據說縱目人現在西藏及不丹尚有。在光緒三十年左右,成都有人看見有二十幾個三隻眼人,從西藏到北京去朝貢,路過成都,被人圍觀。他們所謂正中額上的一隻眼,並非真的眼睛。而是係其於幼時以刀劃其額為一直孔,含以黑珠。長大了,珠含肉內,肉縫裂開,洽似縱立著一隻眼睛。
巴蜀氐羌鬼族的這種宗教信仰,後來被道教吸收,大量的三眼神被納入道教的神係中。如《清微玄降大法》中就有二十餘位三眼神,衝玄流光上將朱興、圓明威光大元帥羅法通、通天元陽上將歐陽華等,皆為三眼之神。
其二,對三官的崇拜。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在有關上古氐羌族的文獻中,可以尋覓到三官崇拜的發展痕跡。最早的地官似為後土。《國語·魯語》曰:“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島,故祀以為社。”最早的水官即河伯,則為氐羌之祖伯夷。《海內北經》說:“昆侖虛南所,有汜林方三百裏,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麵,乘兩龍。” “冰夷”即“伯夷”,皆為河伯之名。這位大神,甲骨文中所見祭典相當隆重。
三官崇拜本為氐羌民族的固有信仰,這在道書中也有所披露。《洞神八帝妙精經》說人皇(蜀族之祖)主領天、地、水三官。正因為這樣,甘肅、雲南等地的氐羌族人也都篤信三官。《晉書·姚萇載記》談到殺了符堅後,“夢符堅將天官使者、鬼兵數百突入營中,萇懼,走入宮”,甚致“寤而諄悸”,狂言而死。這說明氐族符堅和羌族姚萇都崇信三官。到了唐代,雲南南詔(本為羌族)也崇信三官。樊綽《蠻書》卷十記載,唐德宗貞元十年(794)西川節度使韋皋派巡官崔佐時到雲南,與南詔訂盟,共擊吐蕃。
《盟文》曰:“上請天、地、水三官,五嶽四瀆,及管山穀諸神,同請降臨,永為證據。”
這種對三官的崇拜,起源於氐羌族人對天地山川的自然崇拜。上古時代的氐羌族人主要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區,他們以遊牧漁獵為生,山川河流對人們的影響很大。因此他們認為每座山、每條河都有其神在主管,必須對他們表示膜拜以求庇護。我們在《山海經》中可以看到,這種自然崇拜十分盛行。由自然崇拜發展為三官的崇拜,並在氐羌族人中廣泛流行。
後來張陵、張修的道教,又把這種信仰吸收,成為早期道教的中心信仰。《三國誌·張魯傳》引《典略》說張魯設有專門為教徒講解《老子五千文》的“奸令祭酒”;還設有“鬼吏”一職,專門給那些請求治病者來主持祈禱儀式。
其三,曆史悠久的仙道傳統。
巴蜀地區的氐羌族有著十分悠久的仙道傳統,追求長生不老的理想在《山海經》中有充分的顯示,其鬼族居住的海內昆侖就是神仙聚會的仙境。據《蜀王本紀》記載,氐羌鬼族的後裔蜀王蠶叢、柏灌、魚鳧,各自統治百年,皆神化不死。《華陽國誌》說,古蜀先王魚鳧、杜宇皆於此地“仙化”。
昆侖是氐羌族人的發祥地,故蜀人有魂歸昆侖之說。《蜀王本紀》記載: “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雲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蜀人亡者魂歸昆侖,獲不死之藥,又可複生,這就叫作“化民”。“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複出”。蜀王鱉靈也是這樣的化民,“靈死,其屍溯流而上,至汶山,忽複生”。這種死而複生的觀念,後來演變為道教的屍解之說。《後漢書·王和平傳》李賢注雲:“屍解者,言將登仙,假托為屍以解化也。”
氐羌民族的這些仙道傳統,被張陵道教繼承發展,其長生不老的觀念遂成為中國道教思想的核心。
其四,驅鬼降魔的原始巫術。
在巴蜀氐羌民族中,驅鬼降魔的鬼道巫師有極大的勢力。他們為人們驅鬼去邪,治病卻疾,祈神求福,支配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東漢時張陵在西蜀創道,其基礎就是氐羌民族的鬼道。
《後漢書·劉焉傳》說:“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張陵學道的鶴鳴山,在今成都大邑縣境內,兩漢時屬益州蜀郡江原縣。這一帶多為氐羌民族居住,有什麽“道”可學呢?
據李膺《蜀記》記載,張陵在鶴鳴山學道,“避病瘧於丘社之中,得咒鬼之術書,為之,遂解使鬼法”。這裏所說的“丘社”,當即鶴鳴山中的一巫教團體,“咒鬼之術書”即是氐羌民族的巫經。張陵進入了這一團體,學習咒鬼治病的巫術。據載,張陵在山中精思煉誌,感動太上下凡,授以印劍法簶,此太上即為太上老君的化身李弘。《老君變化無極經》曰:
“木子為姓諱口弓,居在蜀郡成都宮。赤名之域出淩陰,弓長合世建天中。乘三使六萬神崇,寘列三師有姓名。二十四治氣當成,分符券契律令名。誅符伐廟有常刑,老君正法道自明,仙官簿錄隨所請,陰陽中經無人明。”
正是在老君神授的名義下,張陵正一盟威之道應運而生。
漢安帝元年(142年)張道陵托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其為“天師”;同年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命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於漢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區機構):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囑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於是張道陵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進而設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宰守。從這時起,道教開始有了正規教團組織“正一盟威道”,後世也稱之為“天師道”。
《雲笈七簽》中說,張道陵於臨邛縣渠亭山赤石城潛修靜思,“有千乘萬騎來下至赤石城前,金車羽蓋步從、龍虎鬼兵,不可稱數。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時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老君也,一人雲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黃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漢師張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漢子淵天師外祖也。子骨法合道,當承老君忠臣之後,今授字鬼號,傳世子孫,為國師撫民無期。”
張陵得道創教,就是繼承了上古以來盛行巴蜀地區的巫術。他說:“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謂之新者,物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
這位降授正一道法的新出老君李弘,他世世為帝王師,臨危濟厄。《太上洞淵神咒經》說:“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樂。”李弘就是重建太平盛世的太平真君,《太平經》中稱之為“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唐李少微曰:“聖君者,金闕後聖太平李真君也。諱弘。來劫下為人主,故預稱後聖君也。《尹氏玄中記》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宮,一號天皇大帝,一號太乙天尊,一號金闕聖君,天地萬物,莫不由其造化焉。”究其宗教的深層含義,李弘就是老君的化身,就是開劫度人的“新出老君”。
這位新出老君,不僅是張角、李弘等教派的精神領袖,亦是張陵道教的天命所在。漢晉時期的巴蜀道教,無論是三張的正一道,還是李弘的李家道,他們都是在太上老君神授天命的旗幟下,致力於開劫度人,建立一個以道教信仰為主體的太平王國。
當時巴蜀地區人鬼雜混,巫妖橫行,殘害百姓,時西城房陵間,“有白虎神好飲人血,每歲其民殺人祭之,真人召其神戒之,遂滅。”梓州有大蛇害民,北平山有猛獸擾戶,張陵降而伏之。
青城山為鬼魔盤踞的“鬼域”,有鬼城鬼市。傳說張陵親率弟子,掃蕩鬼域龍宮,降伏諸天鬼魔,張道陵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鍾扣磬,唿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他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張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迴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張道陵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迴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隻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隻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隻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被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裏麵,動彈不得。
原來張陵的兩位親信弟子王長、趙升,本為鬼帥,而二十四治,亦為鬼獄。故葛洪《神仙傳》載:天師“戰六天魔鬼,奪二十四治,改為福庭,名之化宇。降其帥為陰官。先時,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罹其害。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後,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於晝,鬼行於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戮。於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並天師誓鬼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 也就是說,原先盤踞在西蜀地區的眾鬼部落,紛紛皈依道教,成為張天師的部屬,其趙公明遂被封為玄壇大將,主持賜福添財,成為中國民間最為崇拜的財神。
張陵到處降妖驅魔,巴蜀鬼怪消跡,社會日益安定。這些神奇的傳說,曲折地反映了張陵吸納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創立中國道教的曆史過程。所謂“鬼”、“魔”、“龍”、“虎”,實際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數民族,鬼王、鬼帥,即是氐羌民族的大巫師。如“龍族是古蜀族,鬼族(虎族)是巴人,兩族都是現實的人民。”
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礎上,張陵運用道家之學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於是巴蜀的巫鬼,躍升變化為道教之仙官,“鬼道”遂發展成為“天師道”。張陵的天師道是黃老儒墨在巴蜀地區的土壤上開放的一枝奇花,是吸取了巴蜀的原始巫術(鬼道)與地區傳統民俗,承改造了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教,最終使其成為道教思想重要的組成部份。
川渝一共九家修行門派,分別為唐門,鐵劍門,青城派,峨眉派,火神派,藥王穀,美姑盟,灌江廟,哥老會。
唐門的總部唐家堡在重慶,以唐門三絕的暗器,輕功和毒聞名。
鐵劍門在四川的劍閣縣,人丁稀少,以一把鐵劍作掌門辨認之物。這個門派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劍”字,門派中的規矩,見到鐵劍猶如見到祖師,掌握鐵劍的人就是本門派的掌門人。
鐵劍門除了劍法以外,其門派的輕功神行百變也是享譽江湖,神行百變分為三層,第一層為‘腳底抹油’,練成之後,日行千裏,任他是何等的輕功高手也難追上;第二層為‘壁虎爬牆’練成之後翻牆入戶如履平地;第三層為‘泥鰍鑽洞’,顧名思義,練成之後渾身如泥鰍一般滑,任何高手都抓你不著。
青城派自然就在青城山和唐澤他們剛剛收迴來的祖天師道場是挨著的。
青城派是道教內丹修煉的派別。相傳起始於青城丈人,又有李八百等人習傳之。青城丹法的“無為”修持集中體現在曆代的口訣上,即“守無致虛”。其中分三個層次:初步入手功夫為“守中致和”;第二步為“了一化萬”,第三步為“萬化歸一,一歸虛無”。然而其“訣中訣”久已不傳,故修持者通常難以把握見驗。
青城派分三大支係,道家武術講輕靈飄逸,舒展大方,佛家講小手連環,輕步行走,俠家講擅長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作戰,總體來說,都受青城山道教文化影響很深,擅吐納養生,重實戰搏擊,步型,身法,手法奇特
青城功法雖采南派陰陽雙修法,但僅限於上乘雙修法,即男不寬衣,女不解帶,“千裏神交,萬裏心通”。
相傳青城丈人說:“采補之道,非房中采陰補陽之事。而係采天地之氣以補我之氣,
采天地之精以補我之精,采天地之神以補我之神。因天地之化,以造我之化;因天地之命,以續我之命;天地之氣不息,則我之氣不息矣;天地之化不止,則我之化不止矣;天地之命不壞,則我命亦不不壞矣。因天地之生生不已以成我之生生不已;則天地之命常新,而我之亦常新矣。”(引自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這種雙修法實際上是心交形不交,情交貌不交,氣交身不交,神交體不交。因而青城派之雙修法可稱為“清修中主雙修者”。據蕭天石介紹,《青城秘錄》中對陰陽逆用法、乾坤返還法、大灌頂法、小灌頂法、闔辟天機法、鉤提秘術、鑄劍九法、三溫鼎法、九溫鼎法、采攝秘要、火候詳指、煉藥九訣、龍虎丹法別傳、出神還虛指等均有詳實闡釋。尤其對女子修煉法有詳盡論述。
峨眉派在峨眉山,不同於電視小說裏麵的佛家門派,全妹子門派,真正的峨眉派是個資格的道家門派。
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
忽然豎發一頓足,崖石進裂驚沙走。
來去星女擲靈梭,夭矯矢魔翻翠袖。
自身直指日車停,縮首斜鑽針眼透。
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
餘奇未竟己收場,鼻息無聲神氣守。
道人變化固不測,跳上蒲團如木偶。
真是“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倏忽神奇,變化萬方,難怪要引起詩人的極大興奮了。
有“天下秀”美譽的四川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如《三皇經》雲:“人天中有三十六洞天,茲當第七洞天,一名虛靈洞天,一名靈陵太妙洞天。”《洞天福地記》雲:“第七洞天峨眉山,周迴三百裏,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葛洪在《抱樸子》中雲:“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
其中或有地仙之人。”據史籍記載,曾來峨眉修道和參訪的道教人物頗多,至今峨眉仍有不少與道教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嵋山。其中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名白衣三,號動靈子,上圖)就其中一位,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
《中國神仙大全》一書中,敘寫了唐末五代初峨嵋山道士揚仙公的驚人武功,說他從鐵匠鋪借來鐵錘自擊頭頂,或令人竭力亂打而毫無損傷,還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這則記載中的神秘和誇張成分,也能領略到他的上乘氣功功力和過硬的技法。
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五花指的是五個地區,即豐都的青牛,通江的鐵佛,開縣的黃陵,涪陵的點易,灌縣的青城。八葉則指的是:僧、嶽、杜、趙、洪、會、字、化八大門派。其中僧門最為顯赫,為峨眉八大門之首。
峨眉派武功有所謂“動功十二樁”——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又有所謂“靜功六大專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囊功、指穴功、涅盤功;有“三大器械”一劍法、簪法(峨眉刺)、針法(暗器)。峨眉派的絕技,不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還有峨眉劍法,其劍歌雲:玉女素心妙入神,殘虹一式定乾坤,身若驚鴻鶯穿柳,劍似追魂不離人。臨敵隻須出半手,縱是越女也失魂。峨眉派的劍法和簪法,姿勢優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絕技。
火神派和藥王穀前文講過了,都是醫道門派。盧先生就是火神派的當代火神,不過他一心當公務員躺平,現任掌門是他親弟弟。藥王穀在綿陽藥王山,為藥王孫思邈所創。
美姑盟在大涼山美姑縣,是大涼山彝族的各個畢摩家族組成的聯盟。
畢摩是 彝語音譯,“畢”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長者”。是一種專門替人禮讚、祈禱、 祭祀的 祭司。畢摩神通廣大,學識淵博,主要職能有作畢、司祭、行醫、占卜等活動;其文化職能是整理、規範、傳授 彝族文字,撰寫和傳抄包括宗教、哲學、倫理、曆史、天文、醫藥、農藥、工藝、禮俗、文字等典籍。畢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喪、疾病、節日、 出獵、播種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畢摩既掌管 神權,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導著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畢摩是整個彝族社會中的知識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
畢摩作為彝族人的祭司,不但為族人主持祭祀,編造典籍,醫治疾病,還擔任 黑彝 奴隸主的家庭老師(1956年民主改革前),是彝族 奴隸社會五個等級中最受尊重的人。彝族是一個多種崇拜的民族,歸納起來有 祖靈崇拜、 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類。在彝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 三觀,即 三界觀(天界、地界、地下界)、萬物有靈觀、萬物雌雄觀。介於彝族根深蒂固的認識和觀念,構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 畢摩文化。在 大涼山腹心地 美姑,關於彝族畢摩的作畢儀式及其神話傳說,仍在彝族民間廣為流傳。四川 美姑縣是著名的“畢摩之鄉”,這裏有7個畢摩派別,200餘種宗教儀式。
畢摩有嚴格的傳承慣製,它要與彝族社會的父係繼承製度相適應,所以畢摩的傳承奉行傳男不傳女的原則。在彝族人看來,畢摩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必須限製在族體內部傳承延續,使家支永遠保持畢摩世家的殊榮和地位。而女性17歲以後無論結婚與否都不再視為是父親家支的成員,因而沒有繼承畢摩神職身份和地位的權利和機會。
還有一種方式是以畢摩世家家傳的傳承為主導,以非畢摩世家的傳承為輔,以保證少數畢摩家支永遠保留畢摩傳承的特權。非畢摩家支的人在一定情況下,也可向有家傳背景的畢摩拜師學畢,彝語稱之為“之畢”,意思是非正宗的畢摩。“之畢”在畢摩中的地位是很低的,由於沒有因血緣的畢摩祖先助陣護法,也沒有祖傳的經書法具,“之畢”的法力不高,不能主持祭祖、咒人、咒鬼、招魂等大型的儀式。“之畢”大多一代人做畢摩,而不能將畢摩之職傳遞給兒孫,永遠都不能發展成為畢摩世家。
灌江廟為都江堰的灌口二郎廟。二郎神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唐代崔令欽《教坊記》,於宋代開始記載入史書。
《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是明代小說,所以我們這傳承了上千年的門派跟楊戩沒啥關係
也不是道教體係中,宋真宗敕封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趙昱趙二郎。
而是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的二兒子李家二郎。二郎神,有功德於民者祀之,能扞大迷大患者祀之,禹之明德遠矣,三代以降,遠續禹功而大庇民者,其惟蜀之二郎,香火千年,蜀人尊為川主,思其德而歌舞之宜。
二郎神是三隻眼,而且中間的眼睛是立著的,功能:天眼,就像上天的眼睛一般,邪惡無法可逃。三隻眼是這位神祗較為明顯的外觀特征之一。神州各地的二郎廟裏,神像都有天眼是最顯著標誌之一。關於第三隻眼,來源於古蜀王蠶叢。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結果。第三隻眼形成的條件是古蜀“崇目”的信仰。《灌江備考》記載道:“二郎為蠶叢之後,故額上有一縱目。”
哥老會的總舵在四川眉山的青神縣,青神縣以崇祀蠶叢氏“青衣而教民農桑,民皆神之”得名。哥老會曾經是個幫會性質的組織,現在已經成了古蜀國杜家的家族門派,家族傳承著古蜀國巫術和一氣化三清之法。
自古以來,被稱為“鬼道”的巫教在巴蜀地區即十分流行。據《山海經》所載,有眾多被稱為“鬼”族的部落,居住在昆侖地區,如女魃、後土、魅、有窮等,他們皆奉行巫教。
在鍾山有女子, “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 …後置於赤水之北。”這個部落曾助黃帝伐蚩尤而立大功,後被演化為中國民間信仰的旱神。有祝融降處江水,祝融生共工,共工生後土。《國語·魯語》說:“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為社。”後土居住在昆侖之北的“幽都”。
漢王逸注:“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幽都本為氐羌部落聚居的地方,至秦漢時神奇怪誕的傳說四起,幽都便成為令人恐怖的鬼域地府,後土也被稱之為鬼王。《楚辭·招魂》謂後土為幽冥世界的統治者,他有老虎的頭,額上有三隻眼,一對明晃堅利的角,逐趕著哀叫奔跑的鬼魂。有被稱為“縱目人”的鬼國。所謂“縱目”,即在兩眉之間的額際上,尚有一縱立的眼目,也就是後世所說的三隻眼睛,這正是上古巴蜀鬼族最鮮明的民族標誌。《大荒北經》曰: “有人一目,當麵中生,一曰威姓,少昊之子,食黍。”
“中”就是“縱”,威、鬼音近相通,故其部落又稱鬼國。
這些被稱為諸鬼的部落,皆居住在海內昆侖地區。據考證,《山海經》所言的“海內昆侖”即指四川西部的岷山地區。《海內西經》曰:“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麵有九井,以玉為檻。麵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岩。” 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有壯麗的宮闕,精美的園圃,各種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更奇妙的有不死樹、不死藥,食之令人長生不死,死者亦可用藥救活。
這些以諸鬼命名的上古部落,居住在昆侖(岷山)地區。從地理上看,岷山綿亙於四川、甘肅兩省邊境,為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岷江、嘉陵江,它座落在我國的西部高原,為上古鬼族即氐羌民族的發祥地。共工、後土、鬼國、魃、槐鬼、有窮鬼等部落聚居在岷山北部、東部地區;黃帝、少昊、祝融、炎帝、魅、氐人國等生活在岷山西部、南部的岷江流域。
隨著曆史的發展,鬼族由部落、聯盟,至殷商時成為西北地區的強大種族。這就是《易·即濟》中所謂的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的“鬼方”。《古本竹書紀年》中周王征伐的“鬼戎”。
其中的一部分族人則沿岷江而下,進取川西平原,在西蜀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王國———蜀國。
關於蜀國,《華陽國誌·蜀誌》曰:“蜀之為國,肇於人皇。”這個人皇可不簡單,據說他是“有人皇,九男相象,其身九章,胡洮龍軀。”至西周時,蜀侯稱王立國。《華陽國誌·蜀誌》曰: “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塚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也就是說,蜀族都是“三星堆”遺址中人像那樣的“縱目”,為三眼鬼族之後裔。
蜀人崇尚赤色。據王家佑先生言,成都紅石柱街舊有炎帝炳靈祠,有明建石坊,坊之有對聯曰:“帝德被全蜀,神妙通兩間”。其中所謂的神,是炎帝,即為縱目三眼。這種崇拜炎帝的習俗在巴蜀有著悠久的曆史,時至近代,樂山在五月初一祀火神,城區內外各廟輪流迎賽, 鬥奇爭靡,務極其盛,來悅人耳目。
由於他們有共同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並集中地反映在古蜀的巫教文化中,而被史籍稱之為“鬼道”。《逸周書·史記篇》說:“昔者玄都賢鬼道,廢人事天,謀人不用,龜策是從,神巫用國。”玄都即幽都。這種神巫主宰的鬼道在氐羌族中極為盛行,其主教巫師往往多為部落酋長,被人稱之為“鬼主”、“鬼王”、“鬼帥”。
三國時期反叛季漢政權的的雍闓就是一位名聲顯赫的鬼王。
《三國誌·張裔傳》說:“耆帥雍闓,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遠通孫權,乃以裔為益州太守,徑往至郡。遂趑趄不賓,假鬼教曰: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實粗,不足殺。”這裏所說的“鬼教”,這是流行在巴蜀地區的氐羌巫教。這種鬼道在巴蜀地區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即使是異族的征服者也必須對其表示相當的敬意。
《華陽國誌·南中誌》中說: “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盟詛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羊、馬;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
當時的漢相諸葛亮為夷人作圖譜,正是希望借助鬼道的力量,安撫巴蜀的氐羌族人。
與其它地區、其它民族相比較,巴蜀氐羌族人的鬼道有幾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對縱目三眼神的崇拜,二是對三官的崇拜,三是追求長生不老的仙道傳統,四是驅鬼降魔的原始巫術。
其一,對縱目三眼神的崇拜。
在四川、甘南以及西藏地區,縱目三眼神受到民間廣泛的信仰。如唐宋以來巴蜀、甘南民間信仰中影響甚大的二郎神楊戩,實則即為文縣、武都白馬氐族的狩獵神。這種特殊的信仰,起源於氐羌民族的祖先崇拜,如蜀人的祖先人皇、蠶叢即為縱目。其後的川主大帝、青衣神(青羌神)、鬥姆、馬王(彝族神)、炳靈等皆為三眼神。
民國《邛崍縣誌》卷二說:“蜀中古廟多有藍麵神像,麵上磈礧如蠶,金色,頭上額中有縱目,當即沿蠶叢之象。”據說縱目人現在西藏及不丹尚有。在光緒三十年左右,成都有人看見有二十幾個三隻眼人,從西藏到北京去朝貢,路過成都,被人圍觀。他們所謂正中額上的一隻眼,並非真的眼睛。而是係其於幼時以刀劃其額為一直孔,含以黑珠。長大了,珠含肉內,肉縫裂開,洽似縱立著一隻眼睛。
巴蜀氐羌鬼族的這種宗教信仰,後來被道教吸收,大量的三眼神被納入道教的神係中。如《清微玄降大法》中就有二十餘位三眼神,衝玄流光上將朱興、圓明威光大元帥羅法通、通天元陽上將歐陽華等,皆為三眼之神。
其二,對三官的崇拜。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在有關上古氐羌族的文獻中,可以尋覓到三官崇拜的發展痕跡。最早的地官似為後土。《國語·魯語》曰:“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島,故祀以為社。”最早的水官即河伯,則為氐羌之祖伯夷。《海內北經》說:“昆侖虛南所,有汜林方三百裏,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冰夷人麵,乘兩龍。” “冰夷”即“伯夷”,皆為河伯之名。這位大神,甲骨文中所見祭典相當隆重。
三官崇拜本為氐羌民族的固有信仰,這在道書中也有所披露。《洞神八帝妙精經》說人皇(蜀族之祖)主領天、地、水三官。正因為這樣,甘肅、雲南等地的氐羌族人也都篤信三官。《晉書·姚萇載記》談到殺了符堅後,“夢符堅將天官使者、鬼兵數百突入營中,萇懼,走入宮”,甚致“寤而諄悸”,狂言而死。這說明氐族符堅和羌族姚萇都崇信三官。到了唐代,雲南南詔(本為羌族)也崇信三官。樊綽《蠻書》卷十記載,唐德宗貞元十年(794)西川節度使韋皋派巡官崔佐時到雲南,與南詔訂盟,共擊吐蕃。
《盟文》曰:“上請天、地、水三官,五嶽四瀆,及管山穀諸神,同請降臨,永為證據。”
這種對三官的崇拜,起源於氐羌族人對天地山川的自然崇拜。上古時代的氐羌族人主要生活在西北、西南地區,他們以遊牧漁獵為生,山川河流對人們的影響很大。因此他們認為每座山、每條河都有其神在主管,必須對他們表示膜拜以求庇護。我們在《山海經》中可以看到,這種自然崇拜十分盛行。由自然崇拜發展為三官的崇拜,並在氐羌族人中廣泛流行。
後來張陵、張修的道教,又把這種信仰吸收,成為早期道教的中心信仰。《三國誌·張魯傳》引《典略》說張魯設有專門為教徒講解《老子五千文》的“奸令祭酒”;還設有“鬼吏”一職,專門給那些請求治病者來主持祈禱儀式。
其三,曆史悠久的仙道傳統。
巴蜀地區的氐羌族有著十分悠久的仙道傳統,追求長生不老的理想在《山海經》中有充分的顯示,其鬼族居住的海內昆侖就是神仙聚會的仙境。據《蜀王本紀》記載,氐羌鬼族的後裔蜀王蠶叢、柏灌、魚鳧,各自統治百年,皆神化不死。《華陽國誌》說,古蜀先王魚鳧、杜宇皆於此地“仙化”。
昆侖是氐羌族人的發祥地,故蜀人有魂歸昆侖之說。《蜀王本紀》記載: “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雲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蜀人亡者魂歸昆侖,獲不死之藥,又可複生,這就叫作“化民”。“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複出”。蜀王鱉靈也是這樣的化民,“靈死,其屍溯流而上,至汶山,忽複生”。這種死而複生的觀念,後來演變為道教的屍解之說。《後漢書·王和平傳》李賢注雲:“屍解者,言將登仙,假托為屍以解化也。”
氐羌民族的這些仙道傳統,被張陵道教繼承發展,其長生不老的觀念遂成為中國道教思想的核心。
其四,驅鬼降魔的原始巫術。
在巴蜀氐羌民族中,驅鬼降魔的鬼道巫師有極大的勢力。他們為人們驅鬼去邪,治病卻疾,祈神求福,支配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東漢時張陵在西蜀創道,其基礎就是氐羌民族的鬼道。
《後漢書·劉焉傳》說:“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張陵學道的鶴鳴山,在今成都大邑縣境內,兩漢時屬益州蜀郡江原縣。這一帶多為氐羌民族居住,有什麽“道”可學呢?
據李膺《蜀記》記載,張陵在鶴鳴山學道,“避病瘧於丘社之中,得咒鬼之術書,為之,遂解使鬼法”。這裏所說的“丘社”,當即鶴鳴山中的一巫教團體,“咒鬼之術書”即是氐羌民族的巫經。張陵進入了這一團體,學習咒鬼治病的巫術。據載,張陵在山中精思煉誌,感動太上下凡,授以印劍法簶,此太上即為太上老君的化身李弘。《老君變化無極經》曰:
“木子為姓諱口弓,居在蜀郡成都宮。赤名之域出淩陰,弓長合世建天中。乘三使六萬神崇,寘列三師有姓名。二十四治氣當成,分符券契律令名。誅符伐廟有常刑,老君正法道自明,仙官簿錄隨所請,陰陽中經無人明。”
正是在老君神授的名義下,張陵正一盟威之道應運而生。
漢安帝元年(142年)張道陵托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其為“天師”;同年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命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又托言太上老君於漢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區機構):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囑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於是張道陵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進而設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宰守。從這時起,道教開始有了正規教團組織“正一盟威道”,後世也稱之為“天師道”。
《雲笈七簽》中說,張道陵於臨邛縣渠亭山赤石城潛修靜思,“有千乘萬騎來下至赤石城前,金車羽蓋步從、龍虎鬼兵,不可稱數。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周時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老君也,一人雲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黃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漢師張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漢子淵天師外祖也。子骨法合道,當承老君忠臣之後,今授字鬼號,傳世子孫,為國師撫民無期。”
張陵得道創教,就是繼承了上古以來盛行巴蜀地區的巫術。他說:“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謂之新者,物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
這位降授正一道法的新出老君李弘,他世世為帝王師,臨危濟厄。《太上洞淵神咒經》說:“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樂。”李弘就是重建太平盛世的太平真君,《太平經》中稱之為“太平金闕帝晨後聖帝君”。唐李少微曰:“聖君者,金闕後聖太平李真君也。諱弘。來劫下為人主,故預稱後聖君也。《尹氏玄中記》曰:太上老君常居紫微宮,一號天皇大帝,一號太乙天尊,一號金闕聖君,天地萬物,莫不由其造化焉。”究其宗教的深層含義,李弘就是老君的化身,就是開劫度人的“新出老君”。
這位新出老君,不僅是張角、李弘等教派的精神領袖,亦是張陵道教的天命所在。漢晉時期的巴蜀道教,無論是三張的正一道,還是李弘的李家道,他們都是在太上老君神授天命的旗幟下,致力於開劫度人,建立一個以道教信仰為主體的太平王國。
當時巴蜀地區人鬼雜混,巫妖橫行,殘害百姓,時西城房陵間,“有白虎神好飲人血,每歲其民殺人祭之,真人召其神戒之,遂滅。”梓州有大蛇害民,北平山有猛獸擾戶,張陵降而伏之。
青城山為鬼魔盤踞的“鬼域”,有鬼城鬼市。傳說張陵親率弟子,掃蕩鬼域龍宮,降伏諸天鬼魔,張道陵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鍾扣磬,唿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他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張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迴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張道陵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迴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隻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隻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隻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被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裏麵,動彈不得。
原來張陵的兩位親信弟子王長、趙升,本為鬼帥,而二十四治,亦為鬼獄。故葛洪《神仙傳》載:天師“戰六天魔鬼,奪二十四治,改為福庭,名之化宇。降其帥為陰官。先時,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罹其害。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後,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於晝,鬼行於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戮。於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並天師誓鬼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 也就是說,原先盤踞在西蜀地區的眾鬼部落,紛紛皈依道教,成為張天師的部屬,其趙公明遂被封為玄壇大將,主持賜福添財,成為中國民間最為崇拜的財神。
張陵到處降妖驅魔,巴蜀鬼怪消跡,社會日益安定。這些神奇的傳說,曲折地反映了張陵吸納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創立中國道教的曆史過程。所謂“鬼”、“魔”、“龍”、“虎”,實際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數民族,鬼王、鬼帥,即是氐羌民族的大巫師。如“龍族是古蜀族,鬼族(虎族)是巴人,兩族都是現實的人民。”
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礎上,張陵運用道家之學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於是巴蜀的巫鬼,躍升變化為道教之仙官,“鬼道”遂發展成為“天師道”。張陵的天師道是黃老儒墨在巴蜀地區的土壤上開放的一枝奇花,是吸取了巴蜀的原始巫術(鬼道)與地區傳統民俗,承改造了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教,最終使其成為道教思想重要的組成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