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凱裏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一秀麗之地名曰凱裏,亭台吊樓,孑立絕頂。碧江溪水,遊人嬉嬉,徐徐微風,潺潺清水,聰聰秀木;奪驕陽之烈焰,黯碧月之銀光,享百俗之稱冠。
有一黯然之地名曰凱裏,望不見子衿青青,難擷蒹葭之蒼蒼;目及窮者,處處新人。
駐他鄉以望兮尤念,過凱裏以憶兮神傷,棄而去兮不忍,留以用兮難決。
今過凱裏,憂心忡忡,著此短賦以記之。”
一夜輾轉難眠,唐澤幹脆起身修煉靜功直到早上。
莫約有個十點來鍾,三美也陸續起來了。
“好餓啊,我們去吃啥子。”第一個喊餓的一般都是林依。
“羊肉粉,昨天梁老三推薦的。”唐澤迴應道。
然後四人收拾好行李便去了寨裏一家連招牌都沒有的粉店。
“老板,三個小碗一個大碗的羊肉粉,大的那碗不要香菜韭菜,再來四份骨頭四碗湯”唐澤看著菜單,覺得這價是真便宜,小碗的二兩10塊,三兩12,用小碗裝的羊骨頭8塊一份。
“你們吃饃不?”唐澤又看向三美
“吃!”林依說道
“再來兩個饃饃。”唐澤又跟店家補充道。
“有一個小碗的也不要香菜韭菜那些。”丟丟對店家說道。
唐澤聞言和丟丟對視一眼,但是互相都可以說話。
四人找了張桌子坐下,沒過一會兒粉就燙好端上來了,唐澤先是喝了口熱湯,一字之曰:爽。
宿醉的第二天嗦碗粉是真的爽。
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再加點這邊特色胡辣子,一口粉下肚感覺整個身子都熱了。
“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諺有之曰:“羊幾貫,帳難算,生折對半熟對半,百斤止剩念餘斤,縮到後來隻一段。”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數也。但生羊易消,人則知之;熟羊易長,人則未之知也。羊肉之為物,最能飽人,初食不飽,食後漸覺其飽,此易長之驗也。凡行遠路及出門作事,卒急不能得食者,啖此最宜。秦之西鄙,產羊極繁,土人日食止一餐,其能不枵腹者,羊之力也。《本草》載羊肉,比人參、黃芪。參芪補氣,羊肉補形。予謂補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當留腹中餘地,以俟其長。倘初食不節而果其腹,飯後必有脹而欲裂之形,傷脾壞腹,皆由於此,葆生者不可不知。”——《閑情偶寄》李漁。
“閑情” 指的是休閑生活的樂趣,“偶寄”則是一種少有束縛的記敘方式。其實閑書不閑,格物而來的都是真理。
全書囊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共有234個小題。
論及戲劇表演、妝飾打扮、園林建築、家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樹、醫療養生等諸多方麵。
古人雲: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崖之生!
千百年來,中國的文人都是飽讀聖賢之書,謹遵聖賢之道。懷著追比聖賢的願望,把治國平天下作為畢生追求。
但是,也有一類文人,他們將目光投向了花鳥蟲魚和風花雪月,專門研究些 “無益之事”。
他們用 “閑賞美學”,把文人從聖賢之夢拉迴到了現實的生活之中,告訴他們人生除了理想抱負,還有實實在在的生活。
李漁,正是這樣一個文人。
在曆史上,李漁有很多頭銜:文學家、戲劇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李漁堪稱 “古代娛樂圈第一大佬”:
他大半生從事戲劇創作,著述五百多萬字,稱為中國戲劇界的 “東方莎士比亞”;
他組建李家班,首創全國巡演的先河,“全國九州,曆其六七”;
最重要的是,他是第一個純粹靠著商演、賣劇本來賺錢的人,堪稱 “中國古代文化產業第一人”!
他的作品在當時暢銷到什麽地步呢?一部新作,數日之內,三千裏外就能見到刻本,以致時人感歎 “今天下婦人孺子,無不知有湖上笠翁”。
“清朝第一暢銷書作家” 李漁,一生相當高產,而他最為得意的著作,當屬《閑情偶記》。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獨《閑情偶記》一書,其新人耳目,較他刻為尤甚。”
無人不愛的 “古今第一閑書”
《閑情偶寄》不僅在當時受到了各方人士賞識,後人也對其讚不絕口。
清初學者餘懷評價道:“ 糊塗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聰明;狹隘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曠達;笨拙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靈巧;愁悶的人讀了它將會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讀了它將會霍然而愈。”
周作人先生稱這部作品 “ 文字思想均極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
梁實秋先生認為:“ 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林語堂先生對這部“閑書”不吝盛讚:“ 在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個重要部分是專門研究生活樂趣的,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係列。”
詩人馮唐更是對這部書推崇備至:“ 我人生中有些缺憾,既想立言,又想立功,還琢磨著怎麽立德,結果沒了生活。當我終於有了時間,怎麽用時間,怎麽閑下來?李漁教會了我生活。享受生活並不等於要花很多錢,這是李漁帶給我們的重要認識。”
打開《閑情偶寄》,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滿腹牢騷的落魄文人,而是一位充滿貴氣的“閑人”的妙筆生花。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閑適恬淡、雅趣橫生、充滿人情味的生活狀態。
那麽,李漁緣何著得這樣一本 “閑書”?
一切還要從這位奇人異士的身世說起。
生為仙人,渴慕賢人
卻終成“古今第一閑人”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
據說李漁出生時,其母三天三夜未能分娩。有一道人路過,說這孩子是星宿降地,李家地盤太輕,載不動,建議把產婦移到祠堂後,李漁才呱呱墜地。
正因為道人說他是神仙下凡,所以取名李仙侶,字謫凡,李漁是他中年後自己改的名字。
李漁自幼聰穎,繈褓識字,總角之年便能賦詩作文,下筆千言。他每年在自家後院的梧桐樹上刻詩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虛度年華。
那時的李漁,還是一個傳統的文人,他讀書的目的,自然就是為了考取功名,以圖仕進。
崇禎八年(1635年),李漁去金華參加童子試,成為五經童子。首戰告捷,使李漁嚐到了讀書成名的甜頭,他信心更足,讀書也更加刻苦。
然而,追比聖賢終究隻是一個願望,曆史上大多數的文人,並沒有得到治國平天下的機會。
崇禎十二年,李漁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原以為穩操勝券,但卻名落孫山。
很快,清軍鐵騎南下,李漁的功名之路,最終化為泡影。一介文人,仕途阻隔,功名無望,麵對日益窘迫的生活,李漁逐漸走上了賣文為生的道路。
李漁舉家遷往杭州,開始了作品創作以及戲班演出生涯。他組建的劇團得到很多達官顯貴的賞識,紛紛邀請他們去演出。
52歲時,李漁舉家移居金陵,一住就是20年。在此,修了一座小園題為“芥子園”。這期間,他開設書鋪,刊行了不少包括他自己作品在內的戲曲小說及其他雜著,還有諸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金瓶梅》《芥子園畫譜》等大家想看又在市麵上買不到的書。
經曆了著書、遊曆、演出、經商、出版等精彩人生的李漁,舉家遷迴杭州,開始了隱居生活。行至暮年,他將自己多年來娛樂養生、種植花草、衣食起居的生活經驗,用簡潔生動的文字著成一部《閑情偶寄》。
李漁想他人之所未想,樂他人之所未樂,在吃喝拉撒、雞毛蒜皮中玩出妙趣。
唐澤是非常喜歡吃羊肉的,而且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其實都有那麽一道兩道以羊肉為主材的菜品。
先秦有六畜的說法:馬,牛,羊,豬,狗
馬主要是戰備和交通資源,還能用來耕田,基本上不允許宰殺,犯法的。
牛呢,上古時期亦用於祭祀與食用。但自從春秋後期鐵犁、牛耕出現後,牛成為重要的勞動工具,曆朝曆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殺耕牛,一如唐武宗所言,“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遂令牛肉逐漸淡出肉食行列。
而在漢代,基本上是豬和羊各吃一半。既有“澤中千足彘(250隻豬),此其人皆與千戶候等”的記載,亦有許多人家擁有“千足羊(250隻羊)”的說法,足見養豬與養羊難分伯仲。
並且當時的豬也不是現在菜市場的那種大白豬。羊與豬的養殖相比是要麻煩許多,但魏晉以後羊便遠遠超過豬作為中國人的主要食用肉類,大概是因為從東漢末年到天下三分這中土大陸因為戰爭死掉了超過六成的人口吧。
羊肉的統治地位持續了千年之久直到明代。
這時中國的人口已經穩穩超過了一億,再加上從海外逐漸引進了土豆,紅薯,玉米讓人口接連躍過了兩億三億四億。
隨著中國人口空前規模的繁衍,人均占有的土地日益減少,在“寸土無閑”的情況下,在有限的土地上從事畜牧生產將越來越不足以維持基本的食物能量需求,人們必將被迫越來越多地犧牲美味的肉食,逐漸減少畜牧生產的比重,同時增加穀物生產--因為同樣麵積的種植業可以養活的人口是畜牧業的十倍以上。於是豬肉終於翻身了。
一方麵,豬對飼料的要求遠遠比其他牲畜要簡單得多,可以吃人不願意食用的一些下腳料,如所有的剩菜、糠麩等,臨時野放時也可以吃植物的地上部分,甚至可以吃地下部分。人們總會有殘羹剩菜,借助於人不能吃的剩餘農副產品,一個家庭一年養1-2頭豬,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另一方麵,可能比提供肉食更重要的是,養豬可以提供大田所需要的肥料。雖然豬不能像牛那樣為大田生產提供動力,但中國很早就廢除了土地的休耕製度,牲畜的糞便作為肥料對於恢複土壤的肥力,起到重要作用。清代蒲鬆齡在《養蠶經》中說道:“歲與一豬,使養之,賣後隻取其本,一年積糞二十車,多者按車給價,少者使賣豬賠補。”即一口豬一年能夠積肥20車,能夠很好地促進糧食增產,“棚中豬多,困中米多,養豬乃種田之要務”。這正適合明清時期農區發展畜牧業的需要,因此豬的養殖反而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麵。也就是好豬糞都喂了白菜了。
而這些養豬的優點偏偏是養羊的劣勢。誠然,養羊亦可以與養豬一樣提供農業種植所需要的肥料,所謂“羊壅宜於地,豬壅宜於田”,還可以提供豬所無法提供的服裝原料。但養羊通常需要較為廣闊的牧場,人口稠密的農區卻已無荒閑之地可以用於放牧。最後再說說狗吧。
狗在現代之前一直是主要用來食用的。
對人類的幫助沒有馬和牛高,大量養殖又不如羊和豬肉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勾老兄弟當年忍辱負重國內政策鼓勵生產。於是出台了這麽一條: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
生兒子吃狗肉,生女兒吃豬肉。狗狗那麽可愛怎麽能吃狗狗啊。兔兔更可愛我可喜歡吃兔兔了。
狗有靈性不能吃狗狗,我告訴你豬比狗聰明得多也有靈性的多好不好。
雖然唐澤以及作者本人沒吃過狗肉,狗肉也是屬於道士需要戒的肉類之一。但是啊,狗從來不是人類的好朋友,更多的是人類的自我滿足罷了。
吃過粉,四人便驅車去了凱裏市區,離西江苗寨也就四十公裏左右。
到了市區的第一件事唐澤便是找了個郵政快遞把梁老太給的東西寄迴去給師父。
唐澤知道自己向來不是一個意誌堅定的人。
在凱裏唐澤也沒有安排什麽旅遊景點,主打一個吃吃喝喝。
考慮到經濟實惠,所以唐澤在征求了大家意見之後決定往後要是住酒店的話,如果沒有其他需求那就都訂電競四人間。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四人都是那種隻對美食有興趣,美景什麽的就一個字——“哦”。
於是四人開好房之後在唐澤的帶領下鏟到了下午兩點,然後第一個餓的林依就攛掇著眾人打完這一把就出去吃飯了。
“你知道為啥平時都是你第一個喊餓嗎?”唐澤對林依說道
“為啥?”不僅是林依,楊柳和丟丟也好奇的看了過來
“因為窮胸極餓啊哈哈哈哈”唐澤說道
五秒後,房間裏便充斥著唐澤的慘叫,林依的叫罵,以及丟丟和楊柳笑出的豬叫。
然後唐澤一邊擦著鼻血一邊開車帶她們去了市區邊上的一個侗族寨子,去試試侗族特色的百草湯。
百草湯 ,也叫牛癟湯,是貴州省黔東南州侗族的傳統特色食物。牛癟湯呈暗綠色,入口清涼,略為苦澀,是侗族人調理腸胃的良方。
牛癟湯製作工序比較複雜。選用長期隻吃青草、野菜的牛的胃,取出進到胃裏但還沒消化的植物殘渣並擠出汁液,即得到生癟汁;再加入牛肉、牛雜及花椒、生薑、陳皮、香草等佐料放入鍋內煮沸,文火慢熬並除掉泡沫及雜質,熬煮至湯汁變濃便可起鍋。
食用牛癟湯的習俗自古已有,宋代朱鋪寫的《溪蠻叢笑》中就有記載:“牛羊腸髒,略洗擺羹,以饗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則大喜”。牛癟湯以前隻有在節日慶典、祭祀祖先、婚喪嫁娶時才會食用;如今,侗族人把牛癟當作宴席上招待客人的珍貴佳肴。
與牛癟湯同理的還有苗族特有的美食“羊癟湯”,是用羊的內髒清理出的未消化完的草熬煮出來的。
看著麵前這一鍋冒著泡泡並散發著臭氣的綠色濃湯,林依和一丟丟一臉“你帶我們來吃屎?”的表情看著唐澤。
“這跟臭豆腐一樣的,看著醜吃著香啊。”唐澤解釋道。
“當地人還會拿這個屎泡飯,不對,湯來泡飯的。”
“你他媽!”林依提起拳頭對著唐澤又是一頓削。
不過最後呢,隻能說這屎....這湯,真香。
有一黯然之地名曰凱裏,望不見子衿青青,難擷蒹葭之蒼蒼;目及窮者,處處新人。
駐他鄉以望兮尤念,過凱裏以憶兮神傷,棄而去兮不忍,留以用兮難決。
今過凱裏,憂心忡忡,著此短賦以記之。”
一夜輾轉難眠,唐澤幹脆起身修煉靜功直到早上。
莫約有個十點來鍾,三美也陸續起來了。
“好餓啊,我們去吃啥子。”第一個喊餓的一般都是林依。
“羊肉粉,昨天梁老三推薦的。”唐澤迴應道。
然後四人收拾好行李便去了寨裏一家連招牌都沒有的粉店。
“老板,三個小碗一個大碗的羊肉粉,大的那碗不要香菜韭菜,再來四份骨頭四碗湯”唐澤看著菜單,覺得這價是真便宜,小碗的二兩10塊,三兩12,用小碗裝的羊骨頭8塊一份。
“你們吃饃不?”唐澤又看向三美
“吃!”林依說道
“再來兩個饃饃。”唐澤又跟店家補充道。
“有一個小碗的也不要香菜韭菜那些。”丟丟對店家說道。
唐澤聞言和丟丟對視一眼,但是互相都可以說話。
四人找了張桌子坐下,沒過一會兒粉就燙好端上來了,唐澤先是喝了口熱湯,一字之曰:爽。
宿醉的第二天嗦碗粉是真的爽。
熱氣騰騰的羊肉湯再加點這邊特色胡辣子,一口粉下肚感覺整個身子都熱了。
“物之折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諺有之曰:“羊幾貫,帳難算,生折對半熟對半,百斤止剩念餘斤,縮到後來隻一段。”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數也。但生羊易消,人則知之;熟羊易長,人則未之知也。羊肉之為物,最能飽人,初食不飽,食後漸覺其飽,此易長之驗也。凡行遠路及出門作事,卒急不能得食者,啖此最宜。秦之西鄙,產羊極繁,土人日食止一餐,其能不枵腹者,羊之力也。《本草》載羊肉,比人參、黃芪。參芪補氣,羊肉補形。予謂補人者羊,害人者亦羊。凡食羊肉者,當留腹中餘地,以俟其長。倘初食不節而果其腹,飯後必有脹而欲裂之形,傷脾壞腹,皆由於此,葆生者不可不知。”——《閑情偶寄》李漁。
“閑情” 指的是休閑生活的樂趣,“偶寄”則是一種少有束縛的記敘方式。其實閑書不閑,格物而來的都是真理。
全書囊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共有234個小題。
論及戲劇表演、妝飾打扮、園林建築、家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樹、醫療養生等諸多方麵。
古人雲: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崖之生!
千百年來,中國的文人都是飽讀聖賢之書,謹遵聖賢之道。懷著追比聖賢的願望,把治國平天下作為畢生追求。
但是,也有一類文人,他們將目光投向了花鳥蟲魚和風花雪月,專門研究些 “無益之事”。
他們用 “閑賞美學”,把文人從聖賢之夢拉迴到了現實的生活之中,告訴他們人生除了理想抱負,還有實實在在的生活。
李漁,正是這樣一個文人。
在曆史上,李漁有很多頭銜:文學家、戲劇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李漁堪稱 “古代娛樂圈第一大佬”:
他大半生從事戲劇創作,著述五百多萬字,稱為中國戲劇界的 “東方莎士比亞”;
他組建李家班,首創全國巡演的先河,“全國九州,曆其六七”;
最重要的是,他是第一個純粹靠著商演、賣劇本來賺錢的人,堪稱 “中國古代文化產業第一人”!
他的作品在當時暢銷到什麽地步呢?一部新作,數日之內,三千裏外就能見到刻本,以致時人感歎 “今天下婦人孺子,無不知有湖上笠翁”。
“清朝第一暢銷書作家” 李漁,一生相當高產,而他最為得意的著作,當屬《閑情偶記》。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獨《閑情偶記》一書,其新人耳目,較他刻為尤甚。”
無人不愛的 “古今第一閑書”
《閑情偶寄》不僅在當時受到了各方人士賞識,後人也對其讚不絕口。
清初學者餘懷評價道:“ 糊塗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聰明;狹隘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曠達;笨拙的人讀了它將會變得靈巧;愁悶的人讀了它將會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讀了它將會霍然而愈。”
周作人先生稱這部作品 “ 文字思想均極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
梁實秋先生認為:“ 笠翁《閑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林語堂先生對這部“閑書”不吝盛讚:“ 在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個重要部分是專門研究生活樂趣的,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係列。”
詩人馮唐更是對這部書推崇備至:“ 我人生中有些缺憾,既想立言,又想立功,還琢磨著怎麽立德,結果沒了生活。當我終於有了時間,怎麽用時間,怎麽閑下來?李漁教會了我生活。享受生活並不等於要花很多錢,這是李漁帶給我們的重要認識。”
打開《閑情偶寄》,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滿腹牢騷的落魄文人,而是一位充滿貴氣的“閑人”的妙筆生花。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閑適恬淡、雅趣橫生、充滿人情味的生活狀態。
那麽,李漁緣何著得這樣一本 “閑書”?
一切還要從這位奇人異士的身世說起。
生為仙人,渴慕賢人
卻終成“古今第一閑人”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
據說李漁出生時,其母三天三夜未能分娩。有一道人路過,說這孩子是星宿降地,李家地盤太輕,載不動,建議把產婦移到祠堂後,李漁才呱呱墜地。
正因為道人說他是神仙下凡,所以取名李仙侶,字謫凡,李漁是他中年後自己改的名字。
李漁自幼聰穎,繈褓識字,總角之年便能賦詩作文,下筆千言。他每年在自家後院的梧桐樹上刻詩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虛度年華。
那時的李漁,還是一個傳統的文人,他讀書的目的,自然就是為了考取功名,以圖仕進。
崇禎八年(1635年),李漁去金華參加童子試,成為五經童子。首戰告捷,使李漁嚐到了讀書成名的甜頭,他信心更足,讀書也更加刻苦。
然而,追比聖賢終究隻是一個願望,曆史上大多數的文人,並沒有得到治國平天下的機會。
崇禎十二年,李漁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原以為穩操勝券,但卻名落孫山。
很快,清軍鐵騎南下,李漁的功名之路,最終化為泡影。一介文人,仕途阻隔,功名無望,麵對日益窘迫的生活,李漁逐漸走上了賣文為生的道路。
李漁舉家遷往杭州,開始了作品創作以及戲班演出生涯。他組建的劇團得到很多達官顯貴的賞識,紛紛邀請他們去演出。
52歲時,李漁舉家移居金陵,一住就是20年。在此,修了一座小園題為“芥子園”。這期間,他開設書鋪,刊行了不少包括他自己作品在內的戲曲小說及其他雜著,還有諸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金瓶梅》《芥子園畫譜》等大家想看又在市麵上買不到的書。
經曆了著書、遊曆、演出、經商、出版等精彩人生的李漁,舉家遷迴杭州,開始了隱居生活。行至暮年,他將自己多年來娛樂養生、種植花草、衣食起居的生活經驗,用簡潔生動的文字著成一部《閑情偶寄》。
李漁想他人之所未想,樂他人之所未樂,在吃喝拉撒、雞毛蒜皮中玩出妙趣。
唐澤是非常喜歡吃羊肉的,而且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其實都有那麽一道兩道以羊肉為主材的菜品。
先秦有六畜的說法:馬,牛,羊,豬,狗
馬主要是戰備和交通資源,還能用來耕田,基本上不允許宰殺,犯法的。
牛呢,上古時期亦用於祭祀與食用。但自從春秋後期鐵犁、牛耕出現後,牛成為重要的勞動工具,曆朝曆代三令五申禁止宰殺耕牛,一如唐武宗所言,“牛,稼穡之資,中國禁人屠宰”,遂令牛肉逐漸淡出肉食行列。
而在漢代,基本上是豬和羊各吃一半。既有“澤中千足彘(250隻豬),此其人皆與千戶候等”的記載,亦有許多人家擁有“千足羊(250隻羊)”的說法,足見養豬與養羊難分伯仲。
並且當時的豬也不是現在菜市場的那種大白豬。羊與豬的養殖相比是要麻煩許多,但魏晉以後羊便遠遠超過豬作為中國人的主要食用肉類,大概是因為從東漢末年到天下三分這中土大陸因為戰爭死掉了超過六成的人口吧。
羊肉的統治地位持續了千年之久直到明代。
這時中國的人口已經穩穩超過了一億,再加上從海外逐漸引進了土豆,紅薯,玉米讓人口接連躍過了兩億三億四億。
隨著中國人口空前規模的繁衍,人均占有的土地日益減少,在“寸土無閑”的情況下,在有限的土地上從事畜牧生產將越來越不足以維持基本的食物能量需求,人們必將被迫越來越多地犧牲美味的肉食,逐漸減少畜牧生產的比重,同時增加穀物生產--因為同樣麵積的種植業可以養活的人口是畜牧業的十倍以上。於是豬肉終於翻身了。
一方麵,豬對飼料的要求遠遠比其他牲畜要簡單得多,可以吃人不願意食用的一些下腳料,如所有的剩菜、糠麩等,臨時野放時也可以吃植物的地上部分,甚至可以吃地下部分。人們總會有殘羹剩菜,借助於人不能吃的剩餘農副產品,一個家庭一年養1-2頭豬,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另一方麵,可能比提供肉食更重要的是,養豬可以提供大田所需要的肥料。雖然豬不能像牛那樣為大田生產提供動力,但中國很早就廢除了土地的休耕製度,牲畜的糞便作為肥料對於恢複土壤的肥力,起到重要作用。清代蒲鬆齡在《養蠶經》中說道:“歲與一豬,使養之,賣後隻取其本,一年積糞二十車,多者按車給價,少者使賣豬賠補。”即一口豬一年能夠積肥20車,能夠很好地促進糧食增產,“棚中豬多,困中米多,養豬乃種田之要務”。這正適合明清時期農區發展畜牧業的需要,因此豬的養殖反而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麵。也就是好豬糞都喂了白菜了。
而這些養豬的優點偏偏是養羊的劣勢。誠然,養羊亦可以與養豬一樣提供農業種植所需要的肥料,所謂“羊壅宜於地,豬壅宜於田”,還可以提供豬所無法提供的服裝原料。但養羊通常需要較為廣闊的牧場,人口稠密的農區卻已無荒閑之地可以用於放牧。最後再說說狗吧。
狗在現代之前一直是主要用來食用的。
對人類的幫助沒有馬和牛高,大量養殖又不如羊和豬肉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勾老兄弟當年忍辱負重國內政策鼓勵生產。於是出台了這麽一條: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
生兒子吃狗肉,生女兒吃豬肉。狗狗那麽可愛怎麽能吃狗狗啊。兔兔更可愛我可喜歡吃兔兔了。
狗有靈性不能吃狗狗,我告訴你豬比狗聰明得多也有靈性的多好不好。
雖然唐澤以及作者本人沒吃過狗肉,狗肉也是屬於道士需要戒的肉類之一。但是啊,狗從來不是人類的好朋友,更多的是人類的自我滿足罷了。
吃過粉,四人便驅車去了凱裏市區,離西江苗寨也就四十公裏左右。
到了市區的第一件事唐澤便是找了個郵政快遞把梁老太給的東西寄迴去給師父。
唐澤知道自己向來不是一個意誌堅定的人。
在凱裏唐澤也沒有安排什麽旅遊景點,主打一個吃吃喝喝。
考慮到經濟實惠,所以唐澤在征求了大家意見之後決定往後要是住酒店的話,如果沒有其他需求那就都訂電競四人間。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四人都是那種隻對美食有興趣,美景什麽的就一個字——“哦”。
於是四人開好房之後在唐澤的帶領下鏟到了下午兩點,然後第一個餓的林依就攛掇著眾人打完這一把就出去吃飯了。
“你知道為啥平時都是你第一個喊餓嗎?”唐澤對林依說道
“為啥?”不僅是林依,楊柳和丟丟也好奇的看了過來
“因為窮胸極餓啊哈哈哈哈”唐澤說道
五秒後,房間裏便充斥著唐澤的慘叫,林依的叫罵,以及丟丟和楊柳笑出的豬叫。
然後唐澤一邊擦著鼻血一邊開車帶她們去了市區邊上的一個侗族寨子,去試試侗族特色的百草湯。
百草湯 ,也叫牛癟湯,是貴州省黔東南州侗族的傳統特色食物。牛癟湯呈暗綠色,入口清涼,略為苦澀,是侗族人調理腸胃的良方。
牛癟湯製作工序比較複雜。選用長期隻吃青草、野菜的牛的胃,取出進到胃裏但還沒消化的植物殘渣並擠出汁液,即得到生癟汁;再加入牛肉、牛雜及花椒、生薑、陳皮、香草等佐料放入鍋內煮沸,文火慢熬並除掉泡沫及雜質,熬煮至湯汁變濃便可起鍋。
食用牛癟湯的習俗自古已有,宋代朱鋪寫的《溪蠻叢笑》中就有記載:“牛羊腸髒,略洗擺羹,以饗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則大喜”。牛癟湯以前隻有在節日慶典、祭祀祖先、婚喪嫁娶時才會食用;如今,侗族人把牛癟當作宴席上招待客人的珍貴佳肴。
與牛癟湯同理的還有苗族特有的美食“羊癟湯”,是用羊的內髒清理出的未消化完的草熬煮出來的。
看著麵前這一鍋冒著泡泡並散發著臭氣的綠色濃湯,林依和一丟丟一臉“你帶我們來吃屎?”的表情看著唐澤。
“這跟臭豆腐一樣的,看著醜吃著香啊。”唐澤解釋道。
“當地人還會拿這個屎泡飯,不對,湯來泡飯的。”
“你他媽!”林依提起拳頭對著唐澤又是一頓削。
不過最後呢,隻能說這屎....這湯,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