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個元旦喝了通宵,還是跟男的喝,今兒個再水一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道教的主要節日和二十四節氣。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真正意義上的“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為道教較早供祀的神靈。


    據《元始天尊說三官寶號經》記載,此三位天帝之名及其職掌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


    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說得詳細一點,正月也稱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 俗稱七月半,是祭祀先人的日子。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 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凡有新喪的人家, 定要上新墳, 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


    民間稱,中元節那天,鬼門大開,直至八月十五才結束,謂地官赦罪。所以, 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 係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穀帝君解厄之辰。農曆十月十五,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亦稱“下元日”、“下元”,亦是祭祖的節日。


    曆史上,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廟,都會舉辦盛大的慶賀活動。隨著日月的流逝,這三個節日,在民間有了不小的變化。


    “上元節”、也即“元宵節”的盛況,從宋朝大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可見一斑: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現在,隻有“上元節”在民間還比較隆重,有比較正規的活動,像廟會、燈展、吃元宵等等。


    “中元節”也即“鬼節”,在很多地方,也隻是各家祭祀祖先,並沒有重大活動。


    \"初秋當望夜,平楚帶斜曛。暑氣能昏月,砧聲不隔雲。華燈浮白水,老衲誦冥文。漫說中元節,儒書惜未聞。\"


    下元節,古代還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自民國以後,傳統的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消失,隻有曆史記得,它亦是祭祀祖先的節日。有詩作證:


    “良露初冬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


    天地水府風調順,消災降福國民安。”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係。二十四節氣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經曆史發展,農曆吸收了幹支曆的節氣成分作為曆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迴歸年,形成陰陽合曆,“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立春,為廿四節氣之首,是春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後陽氣開始上升,日照增加,風和日暖,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生長的季節,萬物至此漸次複蘇。


    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立”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時至立春,在南方的北迴歸線及其附近一帶,早春的氣息已撲麵而來。而在北方,萬物仍蕭索,有的地方還在下雪,立春,更多隻能說是春天的前奏,並沒進入春天。在我國現氣候學(候平均氣溫)中,春季是指候(約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c至22c的時段。


    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進入雨水節氣,我國北方陰寒未盡,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雨水節氣後,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這時的北半球,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氣溫迴升較快,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並漸漸向北挺進,降雨逐漸增多,但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迴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驚蟄”標誌著仲春卯月的開始。作為全年氣溫迴升最快的節氣,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至0c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區為8c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至15c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時數也有了明顯的增加。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時節,春雷始響,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紛紛破土而出。一年十二個月,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卯”是指萬物從地下冒出的意思,也就是草木都從地下麵冒出為卯,卯也就代表著生命力,代表著生機,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標示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麵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長江中下遊流域以南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春分時,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上,此後太陽直射點繼續北移,故春分也稱“升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在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自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南半球各地夜漸長晝漸短。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均進入了明媚的春天。這時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明史·曆一》:“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我國四季劃分的傳統方法,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如春季以立春(鬥指東北,後天八卦震位)為始點,春分(鬥指東)為中點,立夏(鬥指東南)為終點。與我國不同的是,西方四季劃分以“二分二至”作為四季的起始點,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西方國家所處的緯度較高,離黃赤相交點較遠,以“二分二至”作為四季的起始點比“四立”更能實際反映西方當地氣候。西方這種以“二分二至”劃分的四季比我國傳統“四立”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清明,鬥指乙,太陽黃經為15°,於公曆4月04-06日交節。“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鬥七星鬥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鬥柄從“寅位”開始,然後順時針旋轉,當鬥柄指向“乙位”時,為清明節氣。漢代至清初使用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采用立杆測影(土圭)測定黃河流域日影最長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作為二十四節氣起點,每個節氣時間15天;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後第105天。現行的“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確定,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


    古代曆書所說的“清明風”是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周易》所說的巽方。《周易》又有萬物“齊乎巽”之語,“齊”即“潔齊”之意,清明時節一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曆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的含義是氣候暖和,草木萌動,杏桃開花,處處給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榮的感覺。此時氣候清爽溫暖,萬物“吐故納新”,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所謂“春雨貴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穀雨與雨水、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此時降水明顯增加,雨水促使穀類作物生長發育。


    穀雨時節,在我國南方地區,往往開始明顯多雨,而特別是華南,一旦冷空氣與暖濕空氣交匯,往往形成較長時間的降雨天氣。“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氣候分界線。冬天,秦嶺夠阻擋寒潮南下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濕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秦嶺、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區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劇減少。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標誌著逐漸升溫、炎暑將臨,雷雨增多,是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前後,我國隻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是真正的“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c上下。若按現代氣候(候平均氣溫)學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c以上為夏季開始。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節氣,天氣漸漸由暖變熱,並且降水也會逐漸增多,民諺有“小滿江河滿”的說法。小滿節氣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小滿和雨水、穀雨、小雪、大雪等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小滿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氣候特征:“小滿江河滿”(南方)。另有解釋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隻是小滿,還未大滿(北方)。


    進入小滿節氣後,我國南方地區一般會降雨多、雨量大。由於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黃赤交角的華南一帶交匯,這時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地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江南地區往往也是江河湖滿,如果這個階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勢力較弱,位置偏南了,意味著到了黃梅時節。在北方,小滿節氣期間降雨很少,氣溫上升很快,與南方的溫差進一步縮小。


    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是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耕播的節令,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這個時節,我國華南東南季風雨帶穩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江南地區進入梅雨時節;西南地區也開始進入了一年中的多雨時節。北方地區也即將進入雨季。


    曆書記載:“鬥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穀,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意思是講,芒種節氣是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稻、黍、稷等。芒種也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於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種作都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


    芒種節氣作為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是一個播種忙碌的節氣,民間也稱其為“忙種”。因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了。農諺“芒種忙,忙著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時節,正是南方養稻與北方收麥之時;南方地區人們忙著插秧播種,北方地區人們則忙著收麥。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麵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於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夏至是一年裏太陽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陽北行的極致。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迴頭路”,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北迴歸線(北緯23°26'')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將會逐日減短。夏至日過後,北迴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也開始逐日降低。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表示盛夏正式開始。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小暑開始進入伏天,天氣變化無常。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有利於農作物成長。小暑時節,天氣炎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頻繁、台風。 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這個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起點。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俗言中的“春暖、夏熱、秋涼、冬冷”隻是對季節氣候(氣溫)特點的概括,並不代表進入“立秋”氣溫立馬就變涼。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後一伏”之說,立秋後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並沒有過完,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並不是在立秋節氣。


    “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熱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進入“立秋”節氣並不代表氣溫就此下降。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誌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於受短期迴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後仍有持續高溫,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後。處暑節氣處在短期迴熱天氣(秋老虎)期內,“秋老虎”一般發生在公曆8—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處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義,就是提醒人們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要注意預防“秋燥”。


    白露是一個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令。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前後,夏日殘留的暑氣逐漸消失,天地的陰氣上升擴散,天氣漸漸轉涼。白露節氣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 白露過後,天高雲淡、氣爽風涼。


    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從這一天起,陽光直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南半球相反。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


    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絲絲寒意。古人將寒露作為寒氣漸生的表征。從氣候特點上看,寒露時節,南方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幹燥;北方廣大地區已從深秋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由於“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後,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


    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自此進入了冬季,意味著風雨、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秋收冬藏”,萬物在冬季閉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四立”標示著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麵變化規律,如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以及日照、降雨、氣溫等等的變化規律。我國南方地區(低緯地區),多雨、多風暴、光照足、濕度大,季節轉換時降雨量、風暴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少雨、少風暴,季節轉換時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北方地區(中緯地區)四季氣溫變化分明。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半球的太陽高度變小,白晝時間縮短,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於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還不很冷。孟冬(立冬至小雪)期間,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說。在南方部分地區初冬(孟冬)這時期一般不會很冷,但隨著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北方地區,在進入冬季前至春季這段時間都很寒冷,冬季幾個節氣的氣候變化不明顯,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小雪和大雪、雨水、穀雨、小滿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節氣的小雪與天氣的小雪無必然聯係,小雪節氣中說的“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所說的“小雪”意義不同,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而天氣預報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強度較小的雪。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嶺南的南部與北部溫差較大,冬天一般隻有北部降雪,南部極少降雪。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南方有的地區降雪還要晚兩個節氣,而北方,已進入封凍季節。


    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漸增多。大雪節氣最常見的就是降溫、下雨或下雪。大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即氣溫與降水量。


    節氣的大雪與天氣預報中的大雪意義不同。實際上,大雪節氣的雪卻往往不如小雪節氣來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節氣也不是在小雪、大雪節氣。


    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麵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變長了。


    冬至節氣,意味著開始進入寒天。時至冬至,民間便開始“數九”計算寒天了,“數九”是中國民間一種計算寒暖日期的方法。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數九是從冬至逢壬日開始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類推。一般“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所謂“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當數到九個“九天”(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天氣就暖和了。


    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因為冬至這天北半球雖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但是因地球表麵有大氣和水分,能夠儲存熱量,並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積熱”。冬季的真正寒天是在冬至之後,冬至後雖然太陽高度角漸漸高起來了,但這是一個緩慢的恢複過程,每天散失的熱量仍舊大於接收的熱量,呈現“入不敷出”的狀況。 到了“三九天”,積熱最少,溫度最低,天氣也就越來越冷了。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待到過了這個“冷鋒”之後,天氣就會漸漸變暖。


    小寒,標誌著寒冬正式開始。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它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小寒的天氣特點是:天漸寒,尚未大冷。俗話有講:“冷在三九”,由於隆冬“三九”也基本上處於該節氣之內,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講法。


    大寒同小寒一樣,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民諺雲:“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大寒在傳統節氣中是極冷的時節。在我國部分地區,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大部分地區,全年最低氣溫仍然會出現在大寒節氣內。


    大寒以後,立春接著到來,天氣漸暖。至此地球繞太陽公轉了一周,完成了一個循環。


    中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北鬥七星鬥柄旋轉指向(鬥轉星移)製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這鬥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著密切的關係。北鬥七星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星組成,因北鬥七星曲折如鬥,故而得名。北鬥七星是北半球(中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人們判斷節氣變化的依據,即所謂“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規律。“二十四節氣”是幹支曆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節令,“十二月建”是依據“二十四節氣”而來的節氣月。幹支曆將一歲(攝提)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以北鬥星的運轉計算月令,鬥柄所指之辰謂之“鬥建”(又稱月建)。在古老文化中,幹支時間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聯係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即,鬥柄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為一歲)。寅月為“春正”,立春為歲首。立春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北鬥星鬥柄指向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循環往複。


    二十四節氣正式的文字記載,出現在成書於西漢初年(前179-前121)的《淮南子·天文訓》中。


    西漢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采用土圭測日影(平均時間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均時間法”劃分的節氣,把冬至列為“二十四節氣”首位,始於冬至,終於大雪。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氣法”(太陽黃經度數)是根據太陽在迴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當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迴到春分點,為一迴歸年。黃道圓周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定氣法”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周年視運動,所以“二十四節氣”在公曆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二者前後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時9分10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麵同赤道麵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時稱為冬至。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太陽直射在北迴歸線或南迴歸線時,分別為夏至和冬至。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迴移動。太陽直射點的活動規律為:春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後北移。夏至,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上(即古人所謂“日北至,日長之至),此後南移。秋分,太陽直射點在赤道0°,此後繼續南移。冬至,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上(即古人所謂“日南至,日短之至),在此之後向北移動,循環往複。中國位於北半球,北迴歸線穿越中國境內。北迴歸線代表了很多事物的分界線,是溫度帶(熱帶和北溫帶)的一條劃分界線,是太陽能夠直射的最北緯度線,太陽直射點到達北迴歸線的時候,也意味著北半球到了夏至日(此時鬥柄指向午位,太陽黃經達90°)。北鬥、太陽等天體運行所標示的節氣與這條線有著密切的關係,季節交替時很多物候現象、氣候類型在這條北迴歸線附近漸變。


    廿四節氣的交節時間,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它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準確時間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一年四季由“四立”開始,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季在一年中交替出現,“四立”標示著四季輪換,反映了物候、氣候等多方麵變化,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氣溫等的變化規律。中國地域廣闊,主要位於低、中緯度。低緯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麵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範圍,即30°n至30°s以內,包括熱帶、副熱帶(亞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不同的緯度地帶,其氣候有很大差異。中國低緯地區(南方地區),多雨、多風暴、光照足、濕度大,高溫濕潤,季節轉換時光照、降雨量、風暴等,變化明顯;中緯地區(北方地區)少雨、少風暴,季節轉換變化明顯的是氣溫,中緯地區四季溫差大,氣溫變化分明。


    上古時代人們定天象、法地儀,觀象授時,創製曆法與易書等,文明肇始。《春秋命曆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幹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幹支(攝提),曆史悠久,深奧莫測,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幹支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其基本內容,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北鬥七星鬥柄旋轉指向(鬥轉星移)製定。據文獻記述,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在商時已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漢代是中國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二十四個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製訂了《太初曆》,吸收了幹支曆的節氣成分作為指導農事的曆法補充,采用圭表測日影長度測定“二十四節氣”,以日影最長、白晝最短這天為冬至日,列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測定冬至日因為冬至時影子最長,其相鄰幾天的影長變化最為明顯,更利於觀測記錄。土圭法確定的節氣以黃河遊域的日短至、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現行列入“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按太陽黃經度數(“定氣法“)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在國際通用的公曆日期幾乎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兩天,這也正是因為定氣法“二十四節氣”和公曆一樣,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作為依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靖字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靖字輩並收藏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