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長風破浪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 作者:安知小鍋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強光過後,遺跡內一片寂靜。郭淩峰掙紮著睜開雙眼,發現自己和陶夭夭安然無恙地躺在寶箱旁邊。黑鯊和他的海盜卻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從未出現過。
“我們這是……迴到了大宋?”陶夭夭環顧四周,熟悉的房間陳設讓她確信,自己已經迴到了現實世界。
“看來寶藏的秘密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郭淩峰沉吟道,他隱隱覺得,這趟尋寶之旅隻是一個開始,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
迴到京城後,郭淩峰沒有沉溺於劫後餘生的喜悅,他心中始終牽掛著一件事——教育普及。在大宋,隻有富家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寒門子弟鮮有讀書的機會。郭淩峰深知知識改變命運,他決定盡自己所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讀書識字。
這天早朝,郭淩峰向皇帝遞交了一份奏折,詳細闡述了普及教育的設想。他的提議得到了部分開明官員的支持,但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郭大人,您的想法固然美好,但現實情況是國庫空虛,哪有那麽多銀子用來辦學堂、請先生?”戶部尚書率先發難,語氣中帶著幾分嘲諷。
“是啊,就算有錢,師資力量也跟不上啊。難道要讓那些飽讀詩書的進士們去教導農家子弟嗎?”吏部尚書也提出了質疑。
麵對質疑,郭淩峰早有準備。“諸位大人,下官認為,普及教育利國利民,刻不容緩!”他語氣堅定,擲地有聲,“資金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社會募捐和稅收調整來解決。至於師資力量,可以招募一些有學識的秀才,並由朝廷統一培訓……”
郭淩峰的提議得到了陶夭夭的支持,她補充道:“我們可以先在幾個試點地區進行嚐試,待模式成熟後再逐步推廣。”
然而,推行新政的阻力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大。社會募捐的款項遲遲不到位,稅收調整更是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郭淩峰四處奔走,卻收效甚微,改革陷入僵局。
“難道……真的要放棄嗎?”看著案牘上堆積如山的奏折,郭淩峰感到一陣無力。
“還沒到放棄的時候。”陶夭夭端著一杯熱茶走到他身邊,“我已經派人去請朱夫子了,或許他能給我們一些建議。”
郭淩峰眼前一亮,朱熹是當世大儒,桃李滿天下,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普及教育的阻力將會小很多。
然而,朱熹對郭淩峰的教育改革方案並不看好,他認為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
“郭大人,老夫知道你一心為民,但治國如同治學,需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朱熹的話還沒說完,就被門外傳來的喧鬧聲打斷……
##第245章長風破浪(續)
“……豈有此理!簡直是胡鬧!”朱熹話未說完,門外傳來一聲怒喝,打斷了屋內的談話。
郭淩峰和陶夭夭對視一眼,心中升起一絲不祥的預感。他們快步走到門外,隻見院子裏站著幾個氣喘籲籲的年輕人,其中一人正是郭淩峰最為器重的學生——李文軒。李文軒天資聰穎,卻性格孤傲,平日裏眼高於頂,鮮與他人為伍。此刻他衣衫淩亂,臉上帶著幾分淤青,卻難掩眼中熊熊燃燒的怒火。
“怎麽迴事?誰把你打成這樣?”郭淩峰眉頭緊鎖,沉聲問道。
“老師,我們……我們隻是想……”李文軒語氣哽咽,卻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
站在他身旁的,是幾個衣著樸素的少年,他們都是來自偏遠山區的貧苦學子,因為郭淩峰的教育改革計劃,才有機會進入官學讀書。他們看到李文軒被打,也義憤填膺,卻又敢怒不敢言,隻是低著頭,不安地搓著衣角。
“說,到底發生了什麽事?”陶夭夭見郭淩峰臉色越來越難看,連忙上前詢問。
“我們……我們去城外宣傳教育普及的事情,卻被一群人……圍攻了……”一個瘦弱的少年怯生生地說道,聲音小得像蚊子哼哼。
原來,李文軒深受郭淩峰理念的影響,主動聯合了幾位來自貧困家庭的同學,組成宣傳小組,利用課餘時間到城外鄉村宣傳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希望能夠爭取更多百姓的支持。然而,他們的行為卻遭到了部分鄉紳和村民的誤解和抵製,認為他們是“不務正業”、“蠱惑人心”,甚至對他們動了手。
聽到這裏,朱熹不禁搖了搖頭,長歎一聲:“唉,老夫早就說過,此事急不得啊!”
郭淩峰沒有說話,他緊握雙拳,眼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他知道,改革之路注定充滿荊棘,但他從未想過,阻力會如此之大,甚至波及到這些無辜的學生。
“郭大人,你的初衷雖好,但也要考慮實際情況啊!”朱熹語重心長地說道,“百姓愚昧,思想頑固,豈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服的?況且,眼下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就算勉強推行教育普及,又能有多少人真正受益呢?”
郭淩峰沉默了,他知道朱熹的話不無道理,但他心中那團教育興國的火焰卻越燒越旺,他絕不能就這樣放棄。
“朱夫子教訓的是,學生受教了。”郭淩峰深吸一口氣,語氣堅定地說道,“學生知道此事不易,但為了大宋的未來,為了千千萬萬的寒門子弟,學生願付出一切代價!”
郭淩峰的決心和毅力打動了朱熹,他雖然對普及教育持保留態度,但也不忍心打擊這位年輕官員的熱情。
“罷了,罷了,老夫雖然年邁,但也願為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朱熹沉吟片刻,緩緩說道,“老夫可以號召門下弟子,為官府編寫教材,提供學術支持。”
郭淩峰聞言大喜,連忙躬身行禮:“多謝朱夫子!學生感激不盡!”
然而,師資力量的缺口依然是橫亙在郭淩峰麵前的一道鴻溝。他深知,僅憑朱熹一己之力遠遠不夠,他必須找到更多更優秀的教師,才能支撐起教育普及的重任。
“來人!”郭淩峰轉身對著門外侍衛吩咐道,“傳令下去,召集所有宮廷教師,明日午時,皇宮太和殿議事!”
翌日午時,太和殿內,氣氛莊嚴肅穆。數十位宮廷教師身著官服,整齊地排列在大殿兩側,他們大多是飽讀詩書、學識淵博的老者,平日裏負責教導皇子公主,鮮少參與政事。此次郭淩峰召集他們前來,是為了商討教育普及的師資培訓事宜。
郭淩峰將自己的計劃和設想詳細地向眾人闡述,並誠懇地表達了對他們的期望。他深知,這些宮廷教師肩負著傳承文化、教化萬民的重任,他們的加入,將會為教育普及注入強大的動力。
“諸位大人都是國之棟梁,學界泰鬥,此次教育改革,關係到我大宋百年基業,還望諸位能夠鼎力相助!”郭淩峰語氣懇切,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的話語激起了在場教師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郭大人心係百姓,憂國憂民,老夫佩服!”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教師顫巍巍地站起身,拱手說道,“我等願盡綿薄之力,為教育普及貢獻一份力量!”
“我等願為郭大人效犬馬之勞!”其他教師也紛紛起身表態,表示願意積極配合郭淩峰的計劃。
看到這一幕,郭淩峰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的火光。他立刻安排人手,製定培訓計劃,組織教材編寫,並親自擔任主講,為教師們講解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管理經驗。
然而,現實的困境遠比想象中更加艱難。宮廷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人數畢竟有限,而且他們長期生活在皇宮之中,對民間疾苦了解甚少,難以適應鄉村教育的環境和需求。
更重要的是,教育普及計劃所需的巨額資金缺口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朝廷財政本就緊張,再加上各地官員對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參差不齊,導致資金籌措舉步維艱。
麵對重重困難,郭淩峰沒有氣餒,他夜以繼日地研究方案,走訪民間,與各方人士商討,試圖尋找解決資金和師資問題的最佳途徑。
“一定還有其他辦法,一定還有……”郭淩峰翻看著各地呈上來的教育經費報告,眉頭緊鎖,自言自語道。
陶夭夭將一杯參茶輕輕放在書桌上,心疼地看著眼前這個消瘦了許多的男人,柔聲說道:“淩峰,已經很晚了,早些休息吧。”
郭淩峰疲憊地揉了揉太陽穴,端起參茶一飲而盡,苦澀的滋味在口中蔓延,卻無法驅散他心中的焦慮和壓力。
“夭夭,你說,我們真的能做到嗎?”郭淩峰抬頭看著陶夭夭,眼神中充滿了迷茫和無助。
陶夭夭握住他的手,堅定地說道:“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
郭淩峰看著陶夭夭堅定的眼神,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深吸一口氣,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默默祈禱著。
次日清晨,郭淩峰帶著侍衛,照例微服出巡,體察民情。途經城郊一片荒涼之地時,他突然發現遠處隱約可見一片殘垣斷壁,在晨霧中顯得格外蕭瑟。
“停車,過去看看。”郭淩峰心中一動,吩咐車夫改變方向。
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座廢棄已久的書院,院牆倒塌,雜草叢生,幾間房屋破敗不堪,隻有門口一塊石碑依稀可見“文華書院”四個字。
郭淩峰看著眼前這片斷壁殘垣,心中突然湧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他仿佛看到昔日這裏書聲琅琅,學子雲集的盛況,又仿佛聽到耳邊傳來陣陣讀書聲,那是希望的聲音,是未來的聲音……
“來人!”郭淩峰猛地轉身,對著身後的侍衛說道,“去查一下,這座文華書院……”他頓了頓,腦海中思緒翻湧,一個大膽的想法逐漸清晰起來,“去查一下,這座文華書院是否還有重建的可能,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盡快向我匯報!”
侍衛領命而去,郭淩峰久久佇立在殘破的書院門前,目光深邃。他仿佛看到了破敗中孕育的新生,聽到了沉寂中迴響的希望。
迴到府中,郭淩峰立即召集了陶夭夭和幾名心腹謀士,將他在文華書院的所見所想和盤托出。
“你是說,你想將這所廢棄的書院改建成教育普及的試點?”陶夭夭美眸圓睜,驚訝地看著郭淩峰。
“不錯,”郭淩峰點頭道,“與其苦於師資和資金不足,四處碰壁,不如集中力量,先選擇一處合適的地方,打造一個示範性的教育基地。文華書院雖然破敗,但基礎尚存,加以修繕,便可重新投入使用。而且,這裏遠離鬧市,環境清幽,利於學子靜心學習。”
“可是……”一名謀士麵露難色,“大人,文華書院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恐怕難以吸引生源啊。”
“這正是我選擇它的原因之一。”郭淩峰胸有成竹地解釋道,“我們要招收的是那些真正渴望學習,卻苦於沒有機會的孩子,他們不在乎環境艱苦,隻希望能有一處安心讀書的地方。我相信,隻要我們用心辦學,文華書院一定會成為照亮寒門的希望之光!”
眾人聞言,都被郭淩峰的熱情和決心所感染,紛紛表示支持。
“好!既然如此,我們便放手一搏!”郭淩峰一拍桌子,豪情萬丈,“我這就親自去一趟文華書院,實地考察,製定詳細的改造計劃!”
“我們這是……迴到了大宋?”陶夭夭環顧四周,熟悉的房間陳設讓她確信,自己已經迴到了現實世界。
“看來寶藏的秘密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郭淩峰沉吟道,他隱隱覺得,這趟尋寶之旅隻是一個開始,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
迴到京城後,郭淩峰沒有沉溺於劫後餘生的喜悅,他心中始終牽掛著一件事——教育普及。在大宋,隻有富家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寒門子弟鮮有讀書的機會。郭淩峰深知知識改變命運,他決定盡自己所能,讓更多人有機會讀書識字。
這天早朝,郭淩峰向皇帝遞交了一份奏折,詳細闡述了普及教育的設想。他的提議得到了部分開明官員的支持,但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郭大人,您的想法固然美好,但現實情況是國庫空虛,哪有那麽多銀子用來辦學堂、請先生?”戶部尚書率先發難,語氣中帶著幾分嘲諷。
“是啊,就算有錢,師資力量也跟不上啊。難道要讓那些飽讀詩書的進士們去教導農家子弟嗎?”吏部尚書也提出了質疑。
麵對質疑,郭淩峰早有準備。“諸位大人,下官認為,普及教育利國利民,刻不容緩!”他語氣堅定,擲地有聲,“資金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社會募捐和稅收調整來解決。至於師資力量,可以招募一些有學識的秀才,並由朝廷統一培訓……”
郭淩峰的提議得到了陶夭夭的支持,她補充道:“我們可以先在幾個試點地區進行嚐試,待模式成熟後再逐步推廣。”
然而,推行新政的阻力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大。社會募捐的款項遲遲不到位,稅收調整更是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郭淩峰四處奔走,卻收效甚微,改革陷入僵局。
“難道……真的要放棄嗎?”看著案牘上堆積如山的奏折,郭淩峰感到一陣無力。
“還沒到放棄的時候。”陶夭夭端著一杯熱茶走到他身邊,“我已經派人去請朱夫子了,或許他能給我們一些建議。”
郭淩峰眼前一亮,朱熹是當世大儒,桃李滿天下,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普及教育的阻力將會小很多。
然而,朱熹對郭淩峰的教育改革方案並不看好,他認為過於理想化,不切實際。
“郭大人,老夫知道你一心為民,但治國如同治學,需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朱熹的話還沒說完,就被門外傳來的喧鬧聲打斷……
##第245章長風破浪(續)
“……豈有此理!簡直是胡鬧!”朱熹話未說完,門外傳來一聲怒喝,打斷了屋內的談話。
郭淩峰和陶夭夭對視一眼,心中升起一絲不祥的預感。他們快步走到門外,隻見院子裏站著幾個氣喘籲籲的年輕人,其中一人正是郭淩峰最為器重的學生——李文軒。李文軒天資聰穎,卻性格孤傲,平日裏眼高於頂,鮮與他人為伍。此刻他衣衫淩亂,臉上帶著幾分淤青,卻難掩眼中熊熊燃燒的怒火。
“怎麽迴事?誰把你打成這樣?”郭淩峰眉頭緊鎖,沉聲問道。
“老師,我們……我們隻是想……”李文軒語氣哽咽,卻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
站在他身旁的,是幾個衣著樸素的少年,他們都是來自偏遠山區的貧苦學子,因為郭淩峰的教育改革計劃,才有機會進入官學讀書。他們看到李文軒被打,也義憤填膺,卻又敢怒不敢言,隻是低著頭,不安地搓著衣角。
“說,到底發生了什麽事?”陶夭夭見郭淩峰臉色越來越難看,連忙上前詢問。
“我們……我們去城外宣傳教育普及的事情,卻被一群人……圍攻了……”一個瘦弱的少年怯生生地說道,聲音小得像蚊子哼哼。
原來,李文軒深受郭淩峰理念的影響,主動聯合了幾位來自貧困家庭的同學,組成宣傳小組,利用課餘時間到城外鄉村宣傳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希望能夠爭取更多百姓的支持。然而,他們的行為卻遭到了部分鄉紳和村民的誤解和抵製,認為他們是“不務正業”、“蠱惑人心”,甚至對他們動了手。
聽到這裏,朱熹不禁搖了搖頭,長歎一聲:“唉,老夫早就說過,此事急不得啊!”
郭淩峰沒有說話,他緊握雙拳,眼中閃爍著複雜的光芒。他知道,改革之路注定充滿荊棘,但他從未想過,阻力會如此之大,甚至波及到這些無辜的學生。
“郭大人,你的初衷雖好,但也要考慮實際情況啊!”朱熹語重心長地說道,“百姓愚昧,思想頑固,豈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服的?況且,眼下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就算勉強推行教育普及,又能有多少人真正受益呢?”
郭淩峰沉默了,他知道朱熹的話不無道理,但他心中那團教育興國的火焰卻越燒越旺,他絕不能就這樣放棄。
“朱夫子教訓的是,學生受教了。”郭淩峰深吸一口氣,語氣堅定地說道,“學生知道此事不易,但為了大宋的未來,為了千千萬萬的寒門子弟,學生願付出一切代價!”
郭淩峰的決心和毅力打動了朱熹,他雖然對普及教育持保留態度,但也不忍心打擊這位年輕官員的熱情。
“罷了,罷了,老夫雖然年邁,但也願為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朱熹沉吟片刻,緩緩說道,“老夫可以號召門下弟子,為官府編寫教材,提供學術支持。”
郭淩峰聞言大喜,連忙躬身行禮:“多謝朱夫子!學生感激不盡!”
然而,師資力量的缺口依然是橫亙在郭淩峰麵前的一道鴻溝。他深知,僅憑朱熹一己之力遠遠不夠,他必須找到更多更優秀的教師,才能支撐起教育普及的重任。
“來人!”郭淩峰轉身對著門外侍衛吩咐道,“傳令下去,召集所有宮廷教師,明日午時,皇宮太和殿議事!”
翌日午時,太和殿內,氣氛莊嚴肅穆。數十位宮廷教師身著官服,整齊地排列在大殿兩側,他們大多是飽讀詩書、學識淵博的老者,平日裏負責教導皇子公主,鮮少參與政事。此次郭淩峰召集他們前來,是為了商討教育普及的師資培訓事宜。
郭淩峰將自己的計劃和設想詳細地向眾人闡述,並誠懇地表達了對他們的期望。他深知,這些宮廷教師肩負著傳承文化、教化萬民的重任,他們的加入,將會為教育普及注入強大的動力。
“諸位大人都是國之棟梁,學界泰鬥,此次教育改革,關係到我大宋百年基業,還望諸位能夠鼎力相助!”郭淩峰語氣懇切,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的話語激起了在場教師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郭大人心係百姓,憂國憂民,老夫佩服!”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教師顫巍巍地站起身,拱手說道,“我等願盡綿薄之力,為教育普及貢獻一份力量!”
“我等願為郭大人效犬馬之勞!”其他教師也紛紛起身表態,表示願意積極配合郭淩峰的計劃。
看到這一幕,郭淩峰心中燃起了一絲希望的火光。他立刻安排人手,製定培訓計劃,組織教材編寫,並親自擔任主講,為教師們講解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以及管理經驗。
然而,現實的困境遠比想象中更加艱難。宮廷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人數畢竟有限,而且他們長期生活在皇宮之中,對民間疾苦了解甚少,難以適應鄉村教育的環境和需求。
更重要的是,教育普及計劃所需的巨額資金缺口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朝廷財政本就緊張,再加上各地官員對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參差不齊,導致資金籌措舉步維艱。
麵對重重困難,郭淩峰沒有氣餒,他夜以繼日地研究方案,走訪民間,與各方人士商討,試圖尋找解決資金和師資問題的最佳途徑。
“一定還有其他辦法,一定還有……”郭淩峰翻看著各地呈上來的教育經費報告,眉頭緊鎖,自言自語道。
陶夭夭將一杯參茶輕輕放在書桌上,心疼地看著眼前這個消瘦了許多的男人,柔聲說道:“淩峰,已經很晚了,早些休息吧。”
郭淩峰疲憊地揉了揉太陽穴,端起參茶一飲而盡,苦澀的滋味在口中蔓延,卻無法驅散他心中的焦慮和壓力。
“夭夭,你說,我們真的能做到嗎?”郭淩峰抬頭看著陶夭夭,眼神中充滿了迷茫和無助。
陶夭夭握住他的手,堅定地說道:“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
郭淩峰看著陶夭夭堅定的眼神,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他深吸一口氣,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默默祈禱著。
次日清晨,郭淩峰帶著侍衛,照例微服出巡,體察民情。途經城郊一片荒涼之地時,他突然發現遠處隱約可見一片殘垣斷壁,在晨霧中顯得格外蕭瑟。
“停車,過去看看。”郭淩峰心中一動,吩咐車夫改變方向。
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座廢棄已久的書院,院牆倒塌,雜草叢生,幾間房屋破敗不堪,隻有門口一塊石碑依稀可見“文華書院”四個字。
郭淩峰看著眼前這片斷壁殘垣,心中突然湧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他仿佛看到昔日這裏書聲琅琅,學子雲集的盛況,又仿佛聽到耳邊傳來陣陣讀書聲,那是希望的聲音,是未來的聲音……
“來人!”郭淩峰猛地轉身,對著身後的侍衛說道,“去查一下,這座文華書院……”他頓了頓,腦海中思緒翻湧,一個大膽的想法逐漸清晰起來,“去查一下,這座文華書院是否還有重建的可能,需要多少人力物力,盡快向我匯報!”
侍衛領命而去,郭淩峰久久佇立在殘破的書院門前,目光深邃。他仿佛看到了破敗中孕育的新生,聽到了沉寂中迴響的希望。
迴到府中,郭淩峰立即召集了陶夭夭和幾名心腹謀士,將他在文華書院的所見所想和盤托出。
“你是說,你想將這所廢棄的書院改建成教育普及的試點?”陶夭夭美眸圓睜,驚訝地看著郭淩峰。
“不錯,”郭淩峰點頭道,“與其苦於師資和資金不足,四處碰壁,不如集中力量,先選擇一處合適的地方,打造一個示範性的教育基地。文華書院雖然破敗,但基礎尚存,加以修繕,便可重新投入使用。而且,這裏遠離鬧市,環境清幽,利於學子靜心學習。”
“可是……”一名謀士麵露難色,“大人,文華書院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恐怕難以吸引生源啊。”
“這正是我選擇它的原因之一。”郭淩峰胸有成竹地解釋道,“我們要招收的是那些真正渴望學習,卻苦於沒有機會的孩子,他們不在乎環境艱苦,隻希望能有一處安心讀書的地方。我相信,隻要我們用心辦學,文華書院一定會成為照亮寒門的希望之光!”
眾人聞言,都被郭淩峰的熱情和決心所感染,紛紛表示支持。
“好!既然如此,我們便放手一搏!”郭淩峰一拍桌子,豪情萬丈,“我這就親自去一趟文華書院,實地考察,製定詳細的改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