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淩峰微微一怔,隨即坦然承認:“學生的確心存疑惑,還請老先生解惑。”


    朱熹示意他坐下,自己則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深沉的夜色,緩緩說道:“老夫畢生致力於弘揚儒學,所求不過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你所推行的改革,在老夫看來,卻與我儒家經典背道而馳,與聖賢之道格格不入!”


    郭淩峰明白朱熹的擔憂,他耐心地解釋道:“先生所言極是,學生也並非要全盤否定舊學。學生所求,不過是希望能夠打破門戶之見,讓更多寒門子弟有機會接觸知識,為國家培養更多棟梁之才。這與先生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理念,難道不是殊途同歸嗎?”


    接下來,兩人就教育的本質、改革的方向以及儒家經典的解讀等問題展開了長達數個時辰的辯論。朱熹博古通今,引經據典,言語犀利,句句直指要害;郭淩峰則旁征博引,以史為鑒,用現代的視角闡釋自己的觀點。


    窗外夜色漸深,書房內的燭火卻越發明亮,映照著兩人你來我往的身影。


    不知過了多久,朱熹長歎一聲,語氣中多了幾分感慨:“老夫與你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你所言之改革,雖與老夫所想有所不同,卻也有其可取之處。是老夫太過執著於舊製,未曾真正了解你的良苦用心。”


    郭淩峰見朱熹態度有所鬆動,心中一喜,趁熱打鐵道:“先生能夠理解學生的苦心,學生感激不盡。不知先生可否引薦幾位舊學名宿,讓學生有機會當麵向他們闡述改革的理念?”


    朱熹沉吟片刻,點頭道:“也罷,老夫這就修書一封,明日你帶著書信前往白鹿洞書院,那裏聚集著不少舊學名流,或許他們會願意聽你一談。”


    第二天一早,郭淩峰帶著朱熹的親筆信,馬不停蹄地趕往白鹿洞書院。在那裏,他見到了許多在學術界德高望重的宿儒,並與他們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辯論。


    郭淩峰深知,要化解舊學派對改革的抵觸情緒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選擇用最大的誠意和耐心去溝通、去交流。


    與此同時,陶夭夭也在為改革的事情奔走。她深知,這場改革能否順利推行,關鍵在於能否得到那些真正有才華的學子的支持。於是,她親自前往國子監,與那些被視為“問題學生”的天才們促膝長談,向他們解釋改革的意義,並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其中。


    “你們都是天縱奇才,擁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天賦,為何要將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抗爭上呢?”陶夭夭目光炯炯地望著眼前的少年們,語氣中充滿了期盼,“與其固步自封,不如放開眼界,擁抱變化,用你們的才華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然而,她的這番話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其中一位才華橫溢卻性格孤傲的少年更是當場反駁道:“我們為什麽要相信你?你口口聲聲說改革是為了我們好,可誰知道這背後是不是另有目的?”


    陶夭夭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地解釋道:“我理解你們的顧慮,但請你們相信,我和淩峰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


    她的話還沒說完,就被那位少年不耐煩地打斷了:“夠了,我不想聽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你們所謂的改革,不過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罷了!我絕不會……”


    就在這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門口……陶夭夭的話語戛然而止,因為她看到郭淩峰踏入了國子監的大門。他風塵仆仆,顯然是馬不停蹄地從白鹿洞書院趕來的。看到屋內的景象,郭淩峰先是一愣,隨即明白過來,朝著陶夭夭投去一個安撫的眼神。


    那位性格孤傲的天才學生看到郭淩峰,眼中的敵意更甚。他冷哼一聲,別過頭去,不願與之為伍。然而,郭淩峰並沒有因此而退縮,他徑直走到那位少年麵前,語氣誠懇地說道:“我知道你對我,對改革還有很多疑慮,但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向你解釋清楚。”


    少年依舊沉默不語,但郭淩峰沒有放棄,他將自己這些日子在白鹿洞書院與那些老學究辯論的經曆娓娓道來。他坦言自己一開始也遇到過很多阻力,但最終還是用真誠和行動打動了那些固執的老人。


    “我相信,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這一點,我們並沒有分歧。”郭淩峰語氣堅定地說道,“我希望能和你一起,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共同努力。”


    少年的眼中閃過一絲動搖,他一直以來都對自己過人的天賦充滿自信,但也渴望得到認可,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郭淩峰的話語,似乎在他心中打開了一扇窗,讓他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就在這時,一位衣衫襤褸的貧苦學子站了出來,他激動地對郭淩峰說道:“郭大人,我之前也曾對改革心存疑慮,但我親眼看到您為了推廣新式學堂,不辭辛勞地奔波,看到您為了說服那些老先生,不惜放下身段,據理力爭,您的真誠和決心,我們都看在眼裏!”


    “我相信,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這些寒門子弟能夠有出人頭地的一天!”他握緊拳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我願意加入您,為改革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位貧苦學子的發言,引起了在場其他寒門學子的共鳴,他們紛紛表示願意支持改革,為創造一個更加公平、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郭淩峰看著眼前一張張年輕而充滿希望的麵孔,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改革的道路還很漫長,但隻要人心齊,泰山移,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最終實現教育的革新。


    然而,就在眾人歡欣鼓舞之時,一位宮廷教師匆匆走進國子監,神情凝重地走到郭淩峰身邊,低聲說道:“郭大人,宮裏來人了,皇上召您……”


    宮廷教師的話語猶如一盆冷水,澆滅了眾人心頭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郭淩峰臉上的笑容也逐漸消散,他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他深吸一口氣,轉身對陶夭夭說道:“夭夭,等我迴來。”


    皇宮巍峨莊嚴,卻掩蓋不住其中暗流湧動。郭淩峰走進禦書房,隻見皇帝端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身邊站著幾位老臣,正是以朱熹為首的舊學派代表。


    “臣郭淩峰,參見皇上。”郭淩峰不卑不亢地行禮道。


    “大膽郭淩峰,你可知罪?”皇帝怒喝一聲,將一份奏折扔到郭淩峰麵前,“你推行的改革,弄得國子監烏煙瘴氣,學子們無心向學,整日吵鬧不休,你還有何話說?”


    郭淩峰撿起奏折,仔細閱讀,心中了然。這奏折上所列舉的“罪狀”,無非是抨擊新式學堂課程設置過於激進,教學方式過於隨意,有損聖人教誨等等。


    “皇上,臣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景的未來,為了培養更多有用之才。”郭淩峰不慌不忙地解釋道,“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並非全盤否定傳統經典,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結合當今社會發展需求,加入了實用性更強的學科。”


    “至於教學方式,臣鼓勵學生們自由思考,勇於質疑,這並非不尊重聖人,而是希望他們能夠更好地傳承和發揚聖人之道。”


    郭淩峰的話語擲地有聲,但朱熹等人卻不以為然,他們紛紛出言反駁,一時間,禦書房內爭論不休。


    這場辯論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最終,在皇帝的調停下,雙方達成了初步共識:郭淩峰對改革方案進行部分調整,保留部分傳統經典課程,並加強對學生禮儀規範的教育,使其更具包容性,更容易被舊學派所接受。


    這場風波過後,學政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他親眼目睹了郭淩峰在朝堂上的據理力爭,也感受到了他對教育改革的真誠和決心。他開始轉變態度,積極協調各方資源,為改革提供支持。


    一日,學政來到國子監,將一份名單遞給郭淩峰:“這是我整理的各地優秀教師名錄,其中不乏精通新舊學問的大家,你可以從中挑選合適的人才,充實到新式學堂中。”


    郭淩峰接過名單,感激地說道:“多謝大人支持,下官一定不負期望,將改革進行到底。”


    夜深人靜,郭淩峰獨自一人在書房中翻閱著名單,臉上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誠意與努力逐漸贏得了舊學派的信任,改革似乎迎來了轉機。


    突然,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陶夭夭的聲音焦急地響起:“淩峰,不好了……”“淩峰,不好了!國子監那邊出事了!”陶夭夭語氣急促,俏麗的小臉因為奔跑而微微泛紅,額頭上滲出點點汗珠。


    郭淩峰連忙放下手中的名單,起身迎了上去,眉頭緊鎖,擔憂地問道:“怎麽了?你慢慢說。”


    “是那些天才學生,他們……他們把新來的宮廷教師給打了!”陶夭夭上氣不接下氣地說道,語氣中滿是焦急。


    郭淩峰心頭一緊,他深知這些天才學生自視甚高,難以管教,之前就曾多次與宮廷教師發生衝突,隻是沒想到這次竟然鬧得如此嚴重。他沉聲問道:“傷勢如何?可有報官?”


    “傷勢倒不重,隻是皮外傷,但那些學生態度十分囂張,揚言說寧可退學也不願接受新式教育,還說……”陶夭夭頓了頓,似乎有些難以啟齒。


    “還說什麽?”郭淩峰追問道。


    “還說……說你是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隻會溜須拍馬,根本不懂什麽教育,改革更是無稽之談!”陶夭夭憤憤不平地說道,清澈的眼眸中滿是怒火。


    郭淩峰臉色一沉,他知道,這件事並非簡單的學生鬧事,背後恐怕還有人在推波助瀾,試圖借此打擊他,阻撓改革的進行。


    他深吸一口氣,強壓下心中的怒火,冷靜地說道:“我知道了,你先去休息吧,我去去就來。”


    郭淩峰沒有直接趕往國子監,而是轉身去了書房,鋪開宣紙,提筆寫了起來。他筆走龍蛇,不一會兒便寫好了一封書信。他將信封好,交給心腹侍衛,吩咐道:“將這封信務必親手交給朱熹朱大人。”


    做完這一切,郭淩峰這才動身前往國子監。他倒要看看,究竟是誰在背後興風作浪,阻撓改革!他眼中閃過一絲精光,這一次,他不會再退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知小鍋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知小鍋鍋並收藏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