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先生,我等有意與你長談……”劉大儒的聲音低沉而渾厚,在喧鬧的書院門口顯得格外突兀。


    郭淩峰心中了然,改革的風潮席卷郡縣,自然會招致保守勢力的反彈,而劉大儒作為德高望重的宿儒,無疑是他們中的領袖人物。


    他拱手道:“大儒請講。”


    劉大儒並未立刻開口,而是環顧四周,見來往學子眾多,便示意郭淩峰移步到書院後院的竹林深處。


    竹影婆娑,清風徐徐,卻吹散不了二人之間凝重的氣氛。


    “郭先生,你的新學,我等已經有所耳聞。”劉大儒緩緩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壓抑的怒氣,“你教授格物之法,提倡工商皆本,甚至還將女子納入教育體係,這簡直是聞所未聞,離經叛道!”


    郭淩峰神色平靜,他知道今日之事無法避免,早有心理準備。“大儒此言差矣,我所做的一切,皆是為了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知識,改變命運。”


    “一派胡言!”劉大儒怒喝一聲,“自古以來,唯有熟讀聖賢書,才能明辨是非,治國齊家!你卻將奇技淫巧之術,與聖人之道相提並論,這是對先賢的褻瀆!”


    “大儒,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難道我們不應該與時俱進嗎?”郭淩峰據理力爭,“我所教授的格物之法,並非奇技淫巧,而是探究事物規律的學問,可以應用於農業、水利、建築等諸多方麵,造福百姓。”


    “強詞奪理!”劉大儒拂袖而去,身後幾位老學究也紛紛搖頭歎息,留下郭淩峰一人站在竹林中,身影顯得格外孤寂。


    這場爭論並非個例,很快便從書院蔓延到朝堂之上。劉大儒聯合其他保守派官員,對郭淩峰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指責他擾亂綱常,蠱惑人心。


    李紅郡主頂著巨大的壓力,力保郭淩峰,但朝中的反對聲音依然不絕於耳。


    一時間,郭淩峰的名字成為了風暴的中心,有人讚揚他是開明的先驅者,也有人唾罵他是離經叛道的罪魁禍首。


    這日傍晚,郭淩峰正在書房中批閱學生作業,忽然聽到門外傳來一陣輕叩聲。


    “進來。”


    房門輕輕推開,一個熟悉的身影走了進來,正是與郭淩峰相識已久,教授儒家經典的孫夫子。


    他麵色凝重,欲言又止,最終隻是長歎一聲:“子瞻兄,你……唉……”孫夫子緩緩步入房間,聽到他的歎息,郭淩峰放下手中的筆,微微抬頭,看著多年摯友那張堆滿愁雲的臉。孫夫子輕輕關上門,走到書桌前,坐下,一雙眼睛直視著郭淩峰,仿佛要從他的眼神中尋找到某種慰藉。


    “子瞻兄,”孫夫子終於開口,聲音仿佛穿透了多年積壓的沉重,“你可曾想過,如今這般激起民憤,究竟值不值?”


    郭淩峰緩緩點頭,沉著而堅定地迴應:“凡事皆有代價,無論是保守還是改革,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若因畏懼反對聲而停步不前,那我們何以求變?又何以將這方大好河山帶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孫夫子的眉頭微微鎖緊,又鬆開,像是在和自己的內心做一場對抗。他沉默許久,最終歎息道:“或許你說的是對的。子瞻兄,不瞞你說,我也心有疑慮,但你所倡導的教育理念,確有其獨到的價值。文道並重,這才是我們應走的長路。”


    郭淩峰露出一絲欣慰的笑意,拍了拍孫夫子的肩膀,道:“有你這番話,足矣!”


    深夜的書院裏,二人對坐而談,細數改革之困難,共商應對之法。雖然爭論不斷,意見相左,但相知的心意,未曾變過。


    次日,富商趙四聞訊前來,他與郭淩峰有過多次合作,深知這位穿越者胸懷大誌。趙四一麵細致地向郭淩峰匯報商業上的新動向,一麵暗示自己願意支持他的改革理念。


    “郭兄,劉大儒雖能在學術界掀起波瀾,但民意尚未定論。我有心在各地設立書院,以你所提倡的工業、商業、女子教育為核心課程,逐步引導百姓接受新學問。”趙四眼中閃過一抹智慧的光芒。


    郭淩峰點頭稱讚:“趙老哥果然目光長遠,若能將新學推廣開來,那我們的改革就有了堅實的根基。”


    趙四撫掌大笑:“既如此,那就這麽定了!我會盡全力動用商業網絡,為你爭取更多支持。”


    幾天後,郡主李紅也不斷奔走,試圖在朝堂上爭取更多支持者。雖然麵對巨大的壓力,但她那一腔熱血與不屈精神,令不少人開始重新審視郭淩峰的改革理念。


    就在這風雲變幻,撲朔迷離之時,學生小明悄悄完成了一項農業改良計劃。他利用郭淩峰教授的格物之法,改良了農田灌溉係統,大幅提高了糧食產量。這一成就迅速傳開,引來了眾多村民和士紳的圍觀和稱讚。


    “郭老師,這是真的嗎?”小明滿懷激動地將成果帶到郭淩峰麵前,“我…我真的做到了!”


    郭淩峰微笑著點點頭,目光似不經意地轉向窗外,在那延綿的山嶺與田野間,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他輕聲道:“這僅僅是個開始,小明。”


    遠處,竹林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一個嶄新的時代正緩緩到來。郭淩峰靜靜望向遠方,內心的澎湃卻像那洶湧的潮水,無法遏製……小明的成功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原本對新學說持觀望態度的百姓們紛紛圍觀詢問,言語間充滿了好奇和期待。消息傳到書院,學生們歡唿雀躍,看向郭淩峰的目光充滿了敬佩和崇拜。就連一些原本對改革持懷疑態度的教習,也不禁動容,開始重新審視郭淩峰的教育理念。


    郡主李紅聞訊後更是喜出望外,她當即決定在自己的封地內設立實驗田,聘請小明為指導,親自驗證新的農業技術。她深知,隻有將新學說付諸實踐,取得切實的成果,才能真正贏得民心,說服那些頑固的反對者。


    實驗田的選址就定在郡主府邸附近的一片荒地上。李紅親自參與了田地的規劃和建設,她不顧身份的尊貴,和農民們一起勞作,學習新的耕種技術。她的行動深深感動了百姓,也讓那些質疑改革的人士刮目相看。


    時間飛逝,轉眼間便到了秋收時節。實驗田裏,金黃的稻穗壓彎了枝頭,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經過改良後的水稻產量比往年翻了一番,這一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郡縣,引來了無數百姓的圍觀和讚歎。


    “這…這真是奇跡啊!”一位老農顫巍巍地撫摸著沉甸甸的稻穗,渾濁的眼中閃爍著淚光,“活了大半輩子,從未見過如此豐收的景象!”


    李紅看著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滿了欣慰和自豪。她知道,這場改革的勝利,離不開郭淩峰的遠見卓識,更離不開那些敢於嚐試、勇於實踐的人們。她看向遠處,郭淩峰正被一群熱情的百姓圍在中間,他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眼神卻一如既往的堅定。


    李紅知道,這場改革之路還很漫長,未來還將麵臨更多的挑戰和阻礙。但她相信,隻要他們堅定信念,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夜幕降臨,郡主府書房內,李紅展開一張地圖,上麵密密麻麻地標注著各個郡縣的情況。她纖細的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目光深邃,不知在思索些什麽……豐收的喜悅並沒有衝昏郭淩峰的頭腦,他知道這僅僅是個開始。果不其然,新學說推廣的消息傳到郡城,如同投入油鍋的一滴水,頓時炸開了鍋。守舊派們紛紛上書,痛斥新學說“離經叛道”、“蠱惑人心”,要求朝廷立即禁止。其中,以德高望重的劉大儒為首的反對聲浪最為強烈。


    麵對排山倒海的壓力,郭淩峰沒有退縮,他深知改革之路從來都是荊棘叢生。他在書院召集了所有教習和學生,語氣堅定地說:“我知道,任何新的事物出現,都會受到質疑和挑戰。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失敗就裹足不前,改革是為了讓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是為了國家的強盛,這是大義,我們問心無愧!”


    他的話語擲地有聲,充滿了感染力,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受鼓舞。孫夫子激動地站起來說:“郭先生,我們都支持你!新學說讓孩子們看到了希望,我們不能讓它被扼殺!”


    富商趙四也站出來表示:“郭先生,你盡管放手去做,錢的事情不用擔心,我願意傾盡家財支持你!”


    看著一張張堅定的麵孔,郭淩峰心中充滿了感動和力量。他知道自己並不孤單,這條路上還有許多誌同道合的人並肩作戰。


    然而,反對派的勢力也不容小覷。如何才能化解他們的阻力,讓改革順利進行下去?郭淩峰陷入了沉思。他想起劉大儒雖然固執,但卻是一位心係百姓、正直無私的學者,或許……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浮現,他猛地站起來,對身邊的孫夫子說道:“孫先生,麻煩你幫我準備一份帖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知小鍋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知小鍋鍋並收藏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