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趙縣令不解地重複道,順著郭淩峰的目光看去,那些破舊的鋤頭、釘耙在他眼中和平日並無二異,“這……能有什麽辦法?”


    郭淩峰神秘一笑,並未直接解釋,而是向身邊的衙役吩咐了幾句。不多時,幾個衙役便帶著幾個木匠和鐵匠匆匆趕來。郭淩峰將他們帶到一旁,低聲細語地描述著什麽,還不時用手比劃著。


    起初,工匠們聽得一頭霧水,但隨著郭淩峰的講解越來越詳細,他們的臉上逐漸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還不時點頭稱讚。


    “怎麽樣,能做出來嗎?”郭淩峰問道。


    “沒問題,郭公子,您說的這種工具雖然我們沒見過,但並不複雜,給我們兩天時間,保證給您做出來!”一個經驗豐富的鐵匠拍著胸脯保證道。


    兩天後,郭淩峰將一種全新的工具交到了民工們手中。它形似木鏟,但比木鏟更寬大,鏟麵也更加傾斜,底部還加裝了鐵皮,更加耐磨耐用。


    “這是什麽玩意兒?”民工們麵麵相覷,從未見過這種奇怪的工具。


    “這是我新發明的工具,叫做‘清淤鏟’,專門用來清理淤泥,比你們平時用的鋤頭和釘耙效率高多了。”郭淩峰一邊示範著使用方法,一邊解釋道。


    他彎下腰,雙手握住“清淤鏟”的把手,將鏟麵插入淤泥中,然後輕輕一抬,一大塊淤泥就被輕鬆地鏟了起來,遠遠地拋了出去。


    “哇!”民工們看得目瞪口呆,紛紛讚歎不已。


    “怎麽樣,誰願意試試?”郭淩峰笑著問道。


    “我來!”一個身材健壯的民工自告奮勇地站了出來,接過郭淩峰手中的“清淤鏟”,模仿著他的動作嚐試起來。


    一開始,他還有些生疏,但很快便掌握了要領,清淤的速度竟然比郭淩峰還要快上幾分。


    “哈哈,真好用!比鋤頭和釘耙強多了!”那民工興奮地大喊,臉上滿是喜悅。


    有了“清淤鏟”,清理淤泥的效率大大提高,原本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估計半個月就能完成。


    為了進一步激發民工們的積極性,郭淩峰又想出了一個主意——“勞動競賽”。他將所有民工分成若幹個小組,每天統計每個小組清理淤泥的麵積,並設立了豐厚的獎勵,鼓勵大家積極參與。


    這下,民工們幹勁更足了,一個個揮汗如雨,仿佛不知疲倦。田間地頭,隨處可見他們忙碌的身影,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景象,郭淩峰和趙縣令相視一笑。然而,他們心中都清楚,人手短缺的問題依然沒有徹底解決,就在這時……


    河堤上,李寡婦看著來來往往的民工,心中五味雜陳。丈夫早逝,她獨自一人拉扯著兩個孩子,生活十分艱難。看著別人家男人都能參與到河渠修建中,賺取工錢,她也想為家裏出一份力,可是……


    “李家嫂子,你這是怎麽了?愁眉苦臉的。”一位大嬸注意到了李寡婦的神情,關切地問道。


    “哎,還能怎麽了?”李寡婦歎了口氣,“家裏兩個孩子要養活,我也想為修渠出力,可是……”她沒有繼續說下去,但大家都明白她的難處——女人力氣小,幹不了重活,去了也是白費力氣。


    大嬸聽了,也跟著歎氣,正想安慰幾句,卻看到遠處郭淩峰和趙縣令走了過來,頓時眼前一亮,拉著李寡婦就迎了上去。


    “郭公子,趙大人,你們看,我們也想為修渠出一份力,可是……”大嬸將李寡婦的難處說了一遍,語氣中充滿了期盼。


    郭淩峰聽完,沉思片刻,問道:“像李家嫂子這樣情況的,還有多少?”


    “這……”大嬸環顧四周,隻見不少婦女都圍了過來,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沒有一百也有八十吧。”


    郭淩峰點點頭,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他轉頭對趙縣令說道:“大人,我倒是有個想法,或許可以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哦?郭公子請講!”


    “我們可以實行‘以工代賑’,將那些家中有困難的百姓都組織起來,參與到修渠工程中來。根據他們的工作量發放糧食或工錢,這樣既能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又能加快工程進度,豈不是一舉兩得?”


    趙縣令聽完,眼前一亮,撫掌讚歎道:“妙啊!郭公子真是足智多謀,本官佩服!”


    於是,在郭淩峰的建議下,趙縣令頒布了“以工代賑”的政令。消息傳開,那些原本生活困苦的百姓們都歡唿雀躍,紛紛報名參加修渠工程。


    李寡婦也帶著家裏的兩個孩子來到了工地上。雖然她們不能像男人那樣幹重活,但郭淩峰也為她們安排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搬運土方、清理雜草等等。


    “娘,你看,這是我今天賺的工錢!”小兒子興奮地將幾枚銅錢遞到李寡婦麵前,眼中閃爍著喜悅的光芒。


    李寡婦看著兒子天真的笑臉,眼眶不禁有些濕潤。她輕輕撫摸著兒子的頭,心中充滿了感激:“峰兒,你真是我們家的福星啊!”


    在“以工代賑”政策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河渠修建中來。原本空曠的工地上,現在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工程進度也一日千裏。看著眼前壯觀的景象,郭淩峰嘴角微微上揚,他知道,自己距離成功越來越近了。


    夕陽西下,郭淩峰獨自一人站在河堤上,望著遠處波光粼粼的河麵,心中思緒萬千。


    “郭公子,時候不早了,該迴去了。”趙縣令的聲音在身後響起。


    郭淩峰轉過身,看著趙縣令意味深長的笑容,他知道,有些事情,是時候攤牌了……河渠的修建因為“以工代賑”的推行,如同枯木逢春般重新煥發了生機。往日裏空曠的河岸邊,如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男人們揮汗如雨,用鐵鍬翻動著泥土,用獨輪車運送著石塊;女人們則三五成群,整理著工具,搬運著輕便的物料。孩子們在田埂上嬉戲奔跑,清脆的笑聲迴蕩在河穀之間,為這原本艱苦的工程增添了幾分活力與希望。


    民工甲抹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看著眼前初具規模的河渠,感慨道:“郭公子真是神人啊!要不是他出的這個主意,咱們哪能吃得上飽飯,還能為家鄉做貢獻!”


    “可不是嘛!”另一個民工附和道,“以前官府修渠,咱們躲都來不及,哪裏還敢奢望能參與進來。郭公子真是為咱們老百姓著想啊!”


    百姓們對郭淩峰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而郭淩峰並沒有因此而自滿。他每日都奔波於工地之間,仔細觀察著工程進度,指導著施工方法,解決著各種難題。他教授工匠們如何利用簡單的工具提高效率,如何加固堤壩以抵禦洪水,他的每一個建議都充滿了智慧和遠見,讓原本經驗老道的工匠們也不禁心生佩服。


    趙縣令看著這一切,心中對郭淩峰的敬佩之情更甚。他知道,郭淩峰的才能遠不止於此,他就像一塊璞玉,一旦雕琢成器,必將光芒萬丈。


    轉眼間,數月時間過去了,河渠的修建已經接近尾聲。看著眼前這條蜿蜒曲折、氣勢磅礴的水利工程,郭淩峰心中充滿了成就感。他知道,這條河渠的建成,不僅能解決當地百姓的灌溉難題,更能造福子孫後代,成為流傳千古的功績。


    這天傍晚,郭淩峰與趙縣令並肩走在河堤上,夕陽的餘暉將他們的身影拉得格外修長。


    “郭公子,河渠即將竣工,本官已經上報朝廷,相信不日便會有旨意下來。”趙縣令語氣中難掩興奮和期待。


    郭淩峰微微一笑,目光深邃地望著遠處波光粼粼的水麵,淡淡地說道:“一切都要等竣工之後再說,現在還不是放鬆的時候。”


    趙縣令聞言,心中一凜,他知道郭淩峰說得有道理。這段時間以來,郭淩峰的風頭太盛,難免會招致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滿,在事情沒有塵埃落定之前,誰也不能保證會不會出現什麽意外。


    幾日後,一匹快馬疾馳而來,停在了郭淩峰的麵前,來人翻身下馬,從懷中掏出一封蓋著火漆印的信函,高聲喊道:“聖旨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知小鍋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知小鍋鍋並收藏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