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本真的是煩透了。


    錢謙益這個老梆子,隔三岔五就跑過來絮絮叨叨、唧唧歪歪。


    朱由本滿心盼望著朝廷大軍能早日殺過來,將這些亂臣賊子統統剿滅。


    唯有如此,他方能從這無盡的折磨中解脫出來,不必再每日擔驚受怕,過著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


    可是事情的發展卻與他所預期的大相徑庭。


    朝廷大軍竟然毫無動靜。


    除了寫文章相互對罵搞輿論戰之外,朝廷並沒有采取別的行動。


    因為朱慈烺他們確實沒那麽多精力。


    他們此時正忙著科舉之事。


    這一次參加科考的人數多得超乎想象。


    隻因朱慈烺此次放寬了一些條件限製,允許捕快衙役及其子孫後代、工匠本身及其家人和冷籍之人參加科舉。


    衙役捕快和工匠的情況自不必說,眾人皆能一目了然。而所謂的冷籍之人,指的是其家族三代以內未曾有過當官之人,或者三代以內都無人中過秀才。


    朱慈烺僅僅是放開了這三個群體的限製,可這三個群體的規模卻極為龐大。


    想要大力發展工業並培育技術人才,允許工匠及其家族子弟參與科舉,乃是勢在必行之舉。


    至於衙役捕快和冷籍之人,此舉無疑是為更多人打開了向上晉升的通道,同時也是為了打破讀書人對學問以及上層資源的壟斷。


    簡單舉個例子來講,若某地出現一位在讀書做學問方麵,或者搞技術方麵極具天賦的人才。


    卻因出生於這三個群體的家庭,便失去了階層躍升的機遇。


    隻能在社會底層掙紮求存。


    這樣的話,那些既得利益者豈不是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這正是朱慈烺的科舉改革中,令許多人難以接受的一點。


    另外,對科考內容的大幅改動,無疑也是觸動了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所以改革遭遇重重阻礙,這實屬正常。


    在朝廷實際控製的區域內,許多地方都已設立起了新式學堂。


    加上這一次科考內容的變動極大,誰也無法確切知曉達到何種水平方能考中?


    故而各地初級學堂和中級學堂裏邊,那些自認為稍有基礎的人,紛紛參加了此次科考。


    這使得參加科考的人數急劇增多,負責組織科考事宜的人員忙得焦頭爛額。


    各地的考場都請了地方守備營的人員,與捕快衙役一同維持秩序。


    否則人數眾多,極易引發混亂。


    不但參加科舉的人數眾多,每一處考場之外,都聚集著大量的家屬在焦急等待。


    哪怕僅僅是最初級的縣試和府試。


    對於絕大多數家屬而言,這都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倘若第一關都無法通過,後續的一切皆為空談。


    所以家屬們都極為關注考試的情況。


    在天津港這邊亦是如此。


    眾多家屬在考場外等候著考生出來。


    由於是初級考試,此次考試難度不大,且僅考一天。


    不像原本的縣試和府試那般繁瑣,累計要考七八天。


    這一迴早上考的是文化,側重於基本的讀書識字和理解能力,下午考的則是數學,以及其他各學科的基礎知識。


    那些內容在朝廷刊印發行的書籍上均有涉及。


    考題雖不會完全相同,但基本上都能在書本中找到類似的題目或內容。


    好在內容都很基礎,完全沒有超綱。


    隻要通過了這一關,便能進入中級學堂繼續學習,也可以繼續參加下一輪的考試。


    有兩個飽經風霜的婦女。


    手上各自提著一個食盒,裏麵裝著熱氣騰騰的包子饅頭。


    她們站在人群後方,小聲嘀咕著。


    “趙家嫂子,這人咋這麽多呀?咱們來得也不算晚,咋還有那麽多人比咱們更早到!”


    “魯家妹子,咱們跟人家沒法比喲,家裏頭那麽多事兒,還得出去打零工掙錢,所以來得晚些也正常。有些人呐,從早上就一直守在這兒啦!”


    “趙家嫂子,你說孩子們會考得咋樣啊?”


    “這我哪能曉得呀?我跟你一樣,大字不識一個,而且咱們兩家都是匠戶,要不是皇上開恩,咱們的孩子哪有參加考試的機會!”


    “你們家趙小金腦子靈光,文化課學得好,算術啥的他也都會,這次應該能考得上。”


    “這可不好說,你們家魯大山也不賴,聽說你們家還是魯班傳人,要是我們家小金能考上,你們家大山肯定也能考上。”


    “啥魯班傳人,那不過都是瞎扯罷了。要真是魯班傳人,咋會隻是個普通工匠呀?早就升成大工匠了……”


    原來這兩個婦女皆是造船廠的匠婦。


    兩家人的孩子年齡相仿,此次也都參加了縣試。


    像她們這樣的人家為數不少。


    朱慈烺登基之後,對工匠進行了分級,工匠的級別越高,待遇自然也就越好。


    想要成為中級工匠,乃至高級工匠,光靠技術可不行,往往還得識文斷字,能看懂圖紙、會計算尺寸等等。


    因比、原本也有一些人讀書識字,但數量極為稀少。


    而在工匠分級製度推行之後,讀書的匠戶子弟數量大幅增加。


    這個魯家和趙家都算是比較有見識的,在孩子尚小的時候,就送去讀書識字了。


    所以在這一次參加科舉時。


    他們的孩子相較於其他匠戶子弟,已然占據了一定的優勢。


    不過她們心裏仍舊毫無把握,在人群後方焦急地等待著。


    終於等到考試結束,考生們排著隊有序地走了出來,考生的家屬立刻蜂擁而上。


    現場瞬間變得喧鬧嘈雜起來。


    趙家和魯家的媳婦也趕忙向前擠去,想要問問孩子考得如何,肚子餓不餓?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而這一場科舉考試,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囉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囉說並收藏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