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張獻忠、李定國
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 作者:囉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聽到沐天波的問題。
李岩搖搖頭:“具體的我也不清楚,我們接到的是陛下口諭,過後可能會有正式的旨意下達,到時候沐國公自然就清楚了。”
沐天波一臉誠懇:“多謝李大人告知,隻是在擴編的事情上,又該如何著手呢?”
李岩指了指惠安伯:“這個你得問惠安伯了,現在我負責的是水師,對陸軍的具體情況還真沒那麽清楚。”
惠安伯張慶臻說道:“這個事情不急,可以一步一步的來,沐國公可以先了解一下第九兵團的情況,然後照著這個模式來擴編並展開訓練。
至於最終該怎麽做,等到陛下的旨意到達之後,沐國公自然就都清楚了……”
沐天波連連點頭:“多謝三位,我們千裏迢迢再次相聚,這是難得的緣分,也是陛下的恩德,我已經備下了酒水,還請三位賞臉……”
“沐國公真是太客氣了,那我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接著幾人好好的喝了一頓酒,氣氛熱烈,推杯換盞間,眾人的關係拉近了不少。
不過在第 2天早上,晨曦微露之時。
李岩和孫少林率領著大明水師離開了宜賓。
龐大的船隊於江麵上順流而下,比逆流而上的時候速度快多了。
接下來大明水師將會分成兩部分。
其中一部分繼續歸李岩統領,留在長江航道上,還有長江出海口一帶威懾敵人。
另一部分由孫少林統領。
孫少林將返迴天津港,然後前往高麗半島,配合尚可喜他們進攻扶桑。
想要跨海作戰,沒有龐大的船隊可不行。
所以尚可喜他們一直沒有出擊,就是因為戰船和運輸船不足。
現在由於戰船和海船數量不夠,嚴重地限製了大明水師的發展。
幸好從那些禿驢廟裏麵拆出來的大量的木材,造船廠裏麵正在日夜趕工。
而且正在嚐試建造蒸汽動力的海船。
如果用蒸汽機作為動力的戰船建造成功了,那麽大明水師的戰鬥力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想要追擊敵人時,敵人根本跑不掉。
反之如果蒸汽動力的戰船,想要擺脫敵人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跟騎兵對戰步兵的道理類似,速度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但是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不是短時間之內能搞定的……
……
沐天波和張慶臻兩人。
在徹底控製住了宜賓及周邊地區的局勢之後。
沐天波跟著張慶臻,前往第九兵團的營地裏麵,詳細了解朝廷大軍的情況。
沐天波眼中滿是求知的渴望,他不斷地向張慶臻請教各種問題。
因為現在朝廷的各大兵團,跟之前的衛所製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
編製上的差別倒不是特別大,但是在作戰方式與訓練方法等方麵,那差別可就太大了。
沐天波不得不認真學習。
否則他的第十五兵團以後擴編出來了,結果戰鬥力不行的話,那麽上了戰場可就丟臉了。
而張慶臻對於沐天波的問題,全部都會給予耐心的解答,能配合的也盡量配合。
張慶臻這種事情上沒有必要藏私。
以後他們兩個兵團將要並肩作戰,現在搞好關係對大家都有好處。
而沐天波在了解情況之後。
先讓他手下的部隊展開訓練。
準備把從春城帶過來的 1萬多兵力,都給訓練合格了再擴編。
如此忙碌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
沐天波手下的將士們,在嚴格的訓練下已經訓練得稍微有點模樣了。
並且不斷有隊伍前來投奔,那些都是原本的明軍隊伍。
在朝廷大軍到來之前他們比較低調,因為他們並沒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和命令。
基本上等於是被朝廷給放棄掉了。
現在朝廷大軍殺了過來,他們趕緊主動過來靠攏。
希望能夠得到朝廷和皇上的認可。
所以過來投奔的隊伍非常配合,讓他們做什麽就做什麽。
那些兵馬大部分都歸入了沐天波的麾下,使得第 15兵團的兵力極速擴充。
現在沐天波此時已經不缺兵力了,張慶臻就率領部隊返迴了山城。
沐天波統領的第十五兵團,將會駐紮在宜賓地區。
而張慶臻率領的第九兵團,將會駐紮在山城那一帶。
他們牢牢地控製住兩地之間的長江航道,並對成都平原形成巨大的威懾。
這一點朝廷大軍能夠看明白。
占據著四川的大西王張獻忠,自然也能夠看得明白。
而也正是因為看明白了局勢。
這讓張獻忠變得越來越不安……
……
成都府。
大西王張獻忠召集眾人議事。
張獻忠開門見山地問道:“朱明朝廷的大軍,把整個蜀中都給包圍起來了,對方出兵攻打我們那隻是早晚的事情,各位可有何良策?”
大西政權的左丞相汪兆麟率先拱手說道:“王上,現在形勢於我不利,不如集中所有兵力,一舉突破長江防線,然後殺進江南去。”
右丞相嚴錫命緊接著附和道:“江南地區的各方勢力已經聯合起來,正在跟朱明朝廷大軍作戰,李自成他們也跑去了南邊,目前想要跟朱明朝廷繼續對抗,那麽去江南確實是最好的辦法。”
平東王孫可望卻搖了搖說道:“兩位丞相所說看似不錯,但是去了江南未必就是出路,因為他們跟朱明朝廷作戰的時候,從來沒有占過一次上風,我們去了又能如何?”
撫南王劉文秀也一臉嚴肅地說道:“自從小皇帝朱慈烺登基之後,朱明朝廷完全變得不一樣了,朱明朝廷的大軍戰鬥力強的離譜,去江南這條路風險太高。”
中軍都督王尚禮問道:“那麽兩位王爺認為,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劉文秀迴道:“此事我們已經私下討論過了,安西王倒是有了一個提議,但是我們也不確定是否可行!”
這下子所有人都看向了李定國。
曆史上的明末戰神李定國,此時還是大西國的安西王。
李定國鄭重地說道:“論打仗我們從來都沒有怕過,但是現在的朱明朝廷以及他們的大軍,短時間之內發生了太多的變化,現在的朱明朝廷大軍,跟我們遇到過的任何軍隊都不同。
並且從小皇帝朱慈烺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是要做一個手握兵權,真正掌控天下的皇帝,再加上他們的部隊的戰鬥力太強,朝廷大軍收複江南那隻是遲早的事情……”
汪兆麟問道:“那安西王覺得我們該何去何從?”
其實李定國剛才說的那些話。
在場的很多人都是不愛聽的。
合著留在蜀中沒有活路,去了江南也沒有活路,難不成你想投降還是咋的?
李定國:“所以我們想要繼續跟朱明朝廷對抗,那麽我覺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向西,隻有進入吐蕃高原,我們可能才會有活路……”
李定國的話剛剛說完,現場立刻一片嘩然。
吐蕃高原那是什麽地方?
那是典型的蠻荒加苦寒之地。
誰會願意去那種鬼地方呀?
右丞相嚴錫命皺著眉頭說道:“安西王這個辦法看似不錯,但是去了吐蕃高原那樣的苦寒之地,我們又該如何立足?難不成我們全都去放牧?”
汪兆麟也是一臉不屑:“安西王誇大其詞了,我承認朱明朝廷的大軍很厲害,但我們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之前的那麽多年,王上統領著大軍征戰八方,所向披靡。沒道理說朝廷的大軍還沒來,我們自己就不戰而逃吧?這不是在長他人的誌氣,滅自己的威風嗎?”
定北王艾能奇趕忙打圓場:“兩位丞相不必激動,安西王所說的辦法確實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采不采用這個辦法,不是還需要大家商議的嗎?”
武將們是從打仗的角度考慮問題,而這些文官卻不一定。
他們在大西國位高權重,不是丞相就是尚書。
說起來好像挺牛逼的樣子。
實際管理的地方就那麽大一點。
但是官職和手上掌握著的權力,卻給他們一種位極人臣的感覺。
本著寧為雞頭,不當鳳尾的原則。
他們既不想投降朝廷,也不想去吐蕃那樣的苦寒之地。
留在蜀地早晚完蛋,所以他們想去的是江南。
至於這一路上會發生多少戰鬥,又會死掉多少人?
反正又不用他們自己上陣去拚命,那些文官當然不在乎。
李定國隻是說出自己的想法,最終何去何從還得張獻忠決定。
所以李定國幹脆不再說話了,隻是靜靜地看著大家在那裏各抒己見。
文官大部分都是更傾向於去江南。
武將則是分成了三派,有的主張繼續留在成都平原,有的讚同去江南那邊,有的則是讚同李定國的方案。
不過支持李定國的人是最少的。
張獻忠坐在首位之上,看著大家在那裏爭論不休,心中也是煩悶不已。
其實除了大家討論的這些方案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直接向朝廷投降。
隻是大家都沒敢提這個事情。
張獻忠卻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這倒不是他想要向朝廷投降,而是張獻忠知道形勢不妙的時候,他手下的這些家夥肯定有不少人會選擇投降。
張獻忠緩緩說道:“大家的意思本王明白了,原本明軍的將領曾英、李占春、於大海、王祥、楊展、曹勳等人,都已經去了山城和宜賓那邊。
朝廷大軍本就兵強馬壯,有了這些家夥過去投奔之後,他們就更多更加的兵多將廣了。而於大海和李占春等人,對我們的情況又比較熟悉,他們為了立功必然會想辦法困住我們。
想要去江南的話,那就要早點行動,現在誰有把握突破長江防線?”
孫可望挺身而出:“父王,孩兒請戰。”
李定國、孫可望,還有劉文秀,艾能奇這幾個大將,全都是張獻忠的義子。
所以孫可望稱唿張獻忠為父王也沒問題。
張獻忠點了點頭:“很好,你和文秀、能奇一起,率兵前往宜賓上遊,從上遊突破過去,並占據一段航道,這樣大隊人馬才有足夠的時間渡江。
否則選擇其他地方作為突破口的話,肯定會遭到兩麵夾擊,那樣的話想渡江可就麻煩了。”
孫可望抱拳說道:“父王英明,孩兒定不負所望。”
張獻忠表情嚴肅:“此事要秘密進行,絕對不能讓敵人先事先察覺。到時候隻要渡過了長江,我們不論是去江南,還是去別的地方,那就都好辦多了。
定國留守成都,你這西進策略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萬一這一次渡江作戰不順利,到時候就隻能選擇西進了,所以你也要做好西進的準備。”
李定國拱手應道:“孩兒明白,父王盡管放心……”
張獻忠他們定下了策略。
接著就開始忙碌起來,為接下來的渡江作戰準備著。
李定國也開始認真地準備西進的事宜。
其實他根本不知道,張獻忠根本沒想過西進。
那不過是張獻忠安慰他的話術而已。
張獻忠還有另外一個心思,因為他知道李定國打仗確實很厲害,但是在為官之道方麵卻不咋地。
說白了就是根本不適合混官場。
去江南的話怕是日子不好過,不如就把李定國留在成都平原。
當形勢真的不妙的時候,李定國自然會選擇西進。
這樣分開的話風險也小一點。
不至於被人給一戰就全滅了……
……
大明京師,東直門之外。
正有一支隊伍不斷出城,並一路向東而去。
其實隊伍的人數並不多,總共隻有 5000多人。
其中有 1000名是火槍兵,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押運糧草,以及彈藥物資的後勤部隊。
另外還有幾個精通宮刑的太監,再有就是一部分錦衣衛和東廠的人手了。
這是剛剛離開京城的隊伍,將會趕到天津港那邊去,跟懷寧侯孫維藩他們會合。
接著就乘坐大明水師的海船,踏上東征扶桑的道路。
而這一切,至少需要一年半載甚至是幾年的時間。
孫少林已經率領著大部分運輸船和一部分戰船,正在返迴天津港的路上。
從京城出發的隊伍趕到天津港那邊,那麽孫少林他們差不多也快到了。
朱慈烺對孫少林寄以厚望,安排他配合朝廷大軍進攻扶桑,其實就是去立功的。
隻有孫少林有了足夠的功勞以及海上作戰經驗,朱慈烺才好讓他去挑起水師的大梁。
中原的局勢已經穩住了,東征大軍自然也就該出發了。
很多老百姓站在道路兩旁看著大軍出發。
朱慈烺也換上了相對普通的衣服,正在城內微服私訪。
這一次他要去見幾個比較重要的人……
……
……
不小心錯過了更新時間,兩章合成一章了。
李岩搖搖頭:“具體的我也不清楚,我們接到的是陛下口諭,過後可能會有正式的旨意下達,到時候沐國公自然就清楚了。”
沐天波一臉誠懇:“多謝李大人告知,隻是在擴編的事情上,又該如何著手呢?”
李岩指了指惠安伯:“這個你得問惠安伯了,現在我負責的是水師,對陸軍的具體情況還真沒那麽清楚。”
惠安伯張慶臻說道:“這個事情不急,可以一步一步的來,沐國公可以先了解一下第九兵團的情況,然後照著這個模式來擴編並展開訓練。
至於最終該怎麽做,等到陛下的旨意到達之後,沐國公自然就都清楚了……”
沐天波連連點頭:“多謝三位,我們千裏迢迢再次相聚,這是難得的緣分,也是陛下的恩德,我已經備下了酒水,還請三位賞臉……”
“沐國公真是太客氣了,那我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接著幾人好好的喝了一頓酒,氣氛熱烈,推杯換盞間,眾人的關係拉近了不少。
不過在第 2天早上,晨曦微露之時。
李岩和孫少林率領著大明水師離開了宜賓。
龐大的船隊於江麵上順流而下,比逆流而上的時候速度快多了。
接下來大明水師將會分成兩部分。
其中一部分繼續歸李岩統領,留在長江航道上,還有長江出海口一帶威懾敵人。
另一部分由孫少林統領。
孫少林將返迴天津港,然後前往高麗半島,配合尚可喜他們進攻扶桑。
想要跨海作戰,沒有龐大的船隊可不行。
所以尚可喜他們一直沒有出擊,就是因為戰船和運輸船不足。
現在由於戰船和海船數量不夠,嚴重地限製了大明水師的發展。
幸好從那些禿驢廟裏麵拆出來的大量的木材,造船廠裏麵正在日夜趕工。
而且正在嚐試建造蒸汽動力的海船。
如果用蒸汽機作為動力的戰船建造成功了,那麽大明水師的戰鬥力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想要追擊敵人時,敵人根本跑不掉。
反之如果蒸汽動力的戰船,想要擺脫敵人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跟騎兵對戰步兵的道理類似,速度就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但是這一切都需要時間,不是短時間之內能搞定的……
……
沐天波和張慶臻兩人。
在徹底控製住了宜賓及周邊地區的局勢之後。
沐天波跟著張慶臻,前往第九兵團的營地裏麵,詳細了解朝廷大軍的情況。
沐天波眼中滿是求知的渴望,他不斷地向張慶臻請教各種問題。
因為現在朝廷的各大兵團,跟之前的衛所製有著很大的不同之處。
編製上的差別倒不是特別大,但是在作戰方式與訓練方法等方麵,那差別可就太大了。
沐天波不得不認真學習。
否則他的第十五兵團以後擴編出來了,結果戰鬥力不行的話,那麽上了戰場可就丟臉了。
而張慶臻對於沐天波的問題,全部都會給予耐心的解答,能配合的也盡量配合。
張慶臻這種事情上沒有必要藏私。
以後他們兩個兵團將要並肩作戰,現在搞好關係對大家都有好處。
而沐天波在了解情況之後。
先讓他手下的部隊展開訓練。
準備把從春城帶過來的 1萬多兵力,都給訓練合格了再擴編。
如此忙碌了大概半個月的時間。
沐天波手下的將士們,在嚴格的訓練下已經訓練得稍微有點模樣了。
並且不斷有隊伍前來投奔,那些都是原本的明軍隊伍。
在朝廷大軍到來之前他們比較低調,因為他們並沒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和命令。
基本上等於是被朝廷給放棄掉了。
現在朝廷大軍殺了過來,他們趕緊主動過來靠攏。
希望能夠得到朝廷和皇上的認可。
所以過來投奔的隊伍非常配合,讓他們做什麽就做什麽。
那些兵馬大部分都歸入了沐天波的麾下,使得第 15兵團的兵力極速擴充。
現在沐天波此時已經不缺兵力了,張慶臻就率領部隊返迴了山城。
沐天波統領的第十五兵團,將會駐紮在宜賓地區。
而張慶臻率領的第九兵團,將會駐紮在山城那一帶。
他們牢牢地控製住兩地之間的長江航道,並對成都平原形成巨大的威懾。
這一點朝廷大軍能夠看明白。
占據著四川的大西王張獻忠,自然也能夠看得明白。
而也正是因為看明白了局勢。
這讓張獻忠變得越來越不安……
……
成都府。
大西王張獻忠召集眾人議事。
張獻忠開門見山地問道:“朱明朝廷的大軍,把整個蜀中都給包圍起來了,對方出兵攻打我們那隻是早晚的事情,各位可有何良策?”
大西政權的左丞相汪兆麟率先拱手說道:“王上,現在形勢於我不利,不如集中所有兵力,一舉突破長江防線,然後殺進江南去。”
右丞相嚴錫命緊接著附和道:“江南地區的各方勢力已經聯合起來,正在跟朱明朝廷大軍作戰,李自成他們也跑去了南邊,目前想要跟朱明朝廷繼續對抗,那麽去江南確實是最好的辦法。”
平東王孫可望卻搖了搖說道:“兩位丞相所說看似不錯,但是去了江南未必就是出路,因為他們跟朱明朝廷作戰的時候,從來沒有占過一次上風,我們去了又能如何?”
撫南王劉文秀也一臉嚴肅地說道:“自從小皇帝朱慈烺登基之後,朱明朝廷完全變得不一樣了,朱明朝廷的大軍戰鬥力強的離譜,去江南這條路風險太高。”
中軍都督王尚禮問道:“那麽兩位王爺認為,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劉文秀迴道:“此事我們已經私下討論過了,安西王倒是有了一個提議,但是我們也不確定是否可行!”
這下子所有人都看向了李定國。
曆史上的明末戰神李定國,此時還是大西國的安西王。
李定國鄭重地說道:“論打仗我們從來都沒有怕過,但是現在的朱明朝廷以及他們的大軍,短時間之內發生了太多的變化,現在的朱明朝廷大軍,跟我們遇到過的任何軍隊都不同。
並且從小皇帝朱慈烺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是要做一個手握兵權,真正掌控天下的皇帝,再加上他們的部隊的戰鬥力太強,朝廷大軍收複江南那隻是遲早的事情……”
汪兆麟問道:“那安西王覺得我們該何去何從?”
其實李定國剛才說的那些話。
在場的很多人都是不愛聽的。
合著留在蜀中沒有活路,去了江南也沒有活路,難不成你想投降還是咋的?
李定國:“所以我們想要繼續跟朱明朝廷對抗,那麽我覺得唯一的出路就是向西,隻有進入吐蕃高原,我們可能才會有活路……”
李定國的話剛剛說完,現場立刻一片嘩然。
吐蕃高原那是什麽地方?
那是典型的蠻荒加苦寒之地。
誰會願意去那種鬼地方呀?
右丞相嚴錫命皺著眉頭說道:“安西王這個辦法看似不錯,但是去了吐蕃高原那樣的苦寒之地,我們又該如何立足?難不成我們全都去放牧?”
汪兆麟也是一臉不屑:“安西王誇大其詞了,我承認朱明朝廷的大軍很厲害,但我們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
之前的那麽多年,王上統領著大軍征戰八方,所向披靡。沒道理說朝廷的大軍還沒來,我們自己就不戰而逃吧?這不是在長他人的誌氣,滅自己的威風嗎?”
定北王艾能奇趕忙打圓場:“兩位丞相不必激動,安西王所說的辦法確實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采不采用這個辦法,不是還需要大家商議的嗎?”
武將們是從打仗的角度考慮問題,而這些文官卻不一定。
他們在大西國位高權重,不是丞相就是尚書。
說起來好像挺牛逼的樣子。
實際管理的地方就那麽大一點。
但是官職和手上掌握著的權力,卻給他們一種位極人臣的感覺。
本著寧為雞頭,不當鳳尾的原則。
他們既不想投降朝廷,也不想去吐蕃那樣的苦寒之地。
留在蜀地早晚完蛋,所以他們想去的是江南。
至於這一路上會發生多少戰鬥,又會死掉多少人?
反正又不用他們自己上陣去拚命,那些文官當然不在乎。
李定國隻是說出自己的想法,最終何去何從還得張獻忠決定。
所以李定國幹脆不再說話了,隻是靜靜地看著大家在那裏各抒己見。
文官大部分都是更傾向於去江南。
武將則是分成了三派,有的主張繼續留在成都平原,有的讚同去江南那邊,有的則是讚同李定國的方案。
不過支持李定國的人是最少的。
張獻忠坐在首位之上,看著大家在那裏爭論不休,心中也是煩悶不已。
其實除了大家討論的這些方案之外,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直接向朝廷投降。
隻是大家都沒敢提這個事情。
張獻忠卻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
這倒不是他想要向朝廷投降,而是張獻忠知道形勢不妙的時候,他手下的這些家夥肯定有不少人會選擇投降。
張獻忠緩緩說道:“大家的意思本王明白了,原本明軍的將領曾英、李占春、於大海、王祥、楊展、曹勳等人,都已經去了山城和宜賓那邊。
朝廷大軍本就兵強馬壯,有了這些家夥過去投奔之後,他們就更多更加的兵多將廣了。而於大海和李占春等人,對我們的情況又比較熟悉,他們為了立功必然會想辦法困住我們。
想要去江南的話,那就要早點行動,現在誰有把握突破長江防線?”
孫可望挺身而出:“父王,孩兒請戰。”
李定國、孫可望,還有劉文秀,艾能奇這幾個大將,全都是張獻忠的義子。
所以孫可望稱唿張獻忠為父王也沒問題。
張獻忠點了點頭:“很好,你和文秀、能奇一起,率兵前往宜賓上遊,從上遊突破過去,並占據一段航道,這樣大隊人馬才有足夠的時間渡江。
否則選擇其他地方作為突破口的話,肯定會遭到兩麵夾擊,那樣的話想渡江可就麻煩了。”
孫可望抱拳說道:“父王英明,孩兒定不負所望。”
張獻忠表情嚴肅:“此事要秘密進行,絕對不能讓敵人先事先察覺。到時候隻要渡過了長江,我們不論是去江南,還是去別的地方,那就都好辦多了。
定國留守成都,你這西進策略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萬一這一次渡江作戰不順利,到時候就隻能選擇西進了,所以你也要做好西進的準備。”
李定國拱手應道:“孩兒明白,父王盡管放心……”
張獻忠他們定下了策略。
接著就開始忙碌起來,為接下來的渡江作戰準備著。
李定國也開始認真地準備西進的事宜。
其實他根本不知道,張獻忠根本沒想過西進。
那不過是張獻忠安慰他的話術而已。
張獻忠還有另外一個心思,因為他知道李定國打仗確實很厲害,但是在為官之道方麵卻不咋地。
說白了就是根本不適合混官場。
去江南的話怕是日子不好過,不如就把李定國留在成都平原。
當形勢真的不妙的時候,李定國自然會選擇西進。
這樣分開的話風險也小一點。
不至於被人給一戰就全滅了……
……
大明京師,東直門之外。
正有一支隊伍不斷出城,並一路向東而去。
其實隊伍的人數並不多,總共隻有 5000多人。
其中有 1000名是火槍兵,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押運糧草,以及彈藥物資的後勤部隊。
另外還有幾個精通宮刑的太監,再有就是一部分錦衣衛和東廠的人手了。
這是剛剛離開京城的隊伍,將會趕到天津港那邊去,跟懷寧侯孫維藩他們會合。
接著就乘坐大明水師的海船,踏上東征扶桑的道路。
而這一切,至少需要一年半載甚至是幾年的時間。
孫少林已經率領著大部分運輸船和一部分戰船,正在返迴天津港的路上。
從京城出發的隊伍趕到天津港那邊,那麽孫少林他們差不多也快到了。
朱慈烺對孫少林寄以厚望,安排他配合朝廷大軍進攻扶桑,其實就是去立功的。
隻有孫少林有了足夠的功勞以及海上作戰經驗,朱慈烺才好讓他去挑起水師的大梁。
中原的局勢已經穩住了,東征大軍自然也就該出發了。
很多老百姓站在道路兩旁看著大軍出發。
朱慈烺也換上了相對普通的衣服,正在城內微服私訪。
這一次他要去見幾個比較重要的人……
……
……
不小心錯過了更新時間,兩章合成一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