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神嫁(上)
盜筆:從大清開始的盜墓生涯 作者:蒸不好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海桐臉上戴著剛剛買的麵具,在大街上收集之後可能會用到的物資。這幾天正街人很多,讓他想起上輩子擠地鐵的感覺。
麵具是隨手買的,因為祭典的緣故,攤販們都在售賣這種類似於儺麵的麵具。手法原始,審美粗獷,有一種詭異的美感。
在南部檔案館有一個名叫“髒麵”的手段。其實對於現在的張海桐來說,南部檔案館那種麵具才符合他的審美。
對於普通人來說,儺麵及其衍生的麵具已經很詭異了。但真的論起可怕,髒麵更勝一籌。
張海桐認為這種髒麵應該也脫胎於儺麵的製作理論,主要用於精神攻擊。但儺麵比較抽象,髒麵更具體一點。
張海樓對麵具倒是不挑,不過觀點和張海桐一樣。這玩意兒確實差了點意思。他和張千軍兩人再次改頭換麵,混在人群裏行動。
三個人分散開,互相離得卻不遠。隨時可以照應,方便行動也方便跑路。
今夜是新娘出嫁的日子。他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往前走動,裝著泉水的竹筒放在懷裏,避免丟失。
寨民手裏拿著火把,熊熊火焰燃燒,熱量抵消山風,竟然讓人覺得熱。從空中看,大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擠滿了人。寨民匯聚成一條條火焰的長河,流向寨子最中央的廣場。
張海桐走到石板廣場。彩燈照的這裏燈火通明,周圍的寨樓已經掛上了更加鮮豔的彩燈。
廣場中央還有燃燒篝火的痕跡。之前阿雅出逃的時候,這裏在舉辦大寨裏所謂的祭典。鐵筷子三人原本要被火祭,除了阿雅,另外兩個人不知道死沒死。
今夜廣場上安排了大量青年男女大跳儺舞,廣場正中央——也就是原本燃燒篝火的地方架起高台。
新娘端正坐在其中,祭司戴著插著羽毛的巨大儺麵在高台上跳著更加誇張的儺舞。他們個個高唿,嘴裏念著當地語言。這種語言張海桐聽不懂,應該是為了祭典專門寫的祭詞。
鼓樂聲聲入耳,敲擊所有人的心房。
這是一場送新娘出嫁前的儀式,根據這些人的說法,應該是為了淨化新娘濁氣並驅除邪祟。
廣場裏裏外外圍滿了人,大多寨民臉上都戴著麵具,有些則隻是綁在頭上。
他們齊齊望向廣場中央,仿佛一隻隻野獸看著他們的“王”。靜默中透著瘋癲。
張海桐在廣場停留片刻,感覺身後有人靠近。本以為是張海樓,但又覺得不對。
他轉頭去看,竟然是個賣藥人。
……
“大爺,我這有好藥,您來點?”
賣藥人剛想拍年輕人的肩膀,但那人很機警,立刻轉頭來看。
一張青麵獠牙的儺麵瞬間出現在眼前,兩人靠的很近,此時距離更是一線之隔。賣藥人是當地人,倒不是被麵具嚇到,而是麵具空空的眼洞後麵那雙眼睛。仿佛賦予這張麵具靈魂,整張儺麵都活了一瞬。
“沒錢。”
張海桐頭也不迴走了。
“好藥”就是泉水的意思。泉水被土司命令禁止私下售賣,但這玩意兒實在暴利,因此許多二道販子趨之若鶩。
這個世界上,隻要是有市場的東西都能變成商品。隻要賺錢,再離譜的市場都會有黃牛。越靠近新娘出嫁的日子,賣泉水的二道販子就越多。為了榮華富貴,人何止是膽大包天?
膽大包天都算膽兒小的。
張海桐懷疑這些人都是托兒。正規渠道售出的泉水價格高,而且一水難求。二道販子的價格比那個還貴,不是抬價是什麽?
先前他們剛安頓下來的時候,張海桐還看見過霧琅花渣。這小子自從進寨後就跟他們分道揚鑣,這是雙方的意願,沒什麽好說的。
但張海桐曾經看見他也被賣藥人找上。霧琅花渣還挺想要的,不過他的身家買不起。他要那種東西估計是為了治療眼睛——張海樓割他眼皮多少對眼睛造成了一些影響。而且他這樣靠年輕一把力氣吃飯的人,就算沒有眼睛的問題,身體也或多或少會有些問題。
總之賣藥人被這麽幹脆的迴答弄愣了,一時沒反應過來。張海桐已經消失在人群中。
……
張千軍站在人群之中,戴著藍紅相間的儺麵的他安靜的仿佛雕塑。張海樓對他的怪異已經見怪不怪了,自從喝過張海桐的血後,張千軍整個人都變得格外安靜。
病倒是好多了,就是人變了很多。
張海樓從他的眼睛裏看到了惶恐和悲痛。
真奇怪,他到底看到了什麽呢?
窺探別人的秘密不是好習慣。在不影響正事的前提下,張海樓目前也沒空探究這種個人問題。
負責鼓樂的人吹響長長的號角,厚重的聲音蕩出很遠。所有喧鬧為之一靜。
三聲響後,新娘被幾個戴著儺麵的小夥子抬起來。有人用苗語喊:“慶娘娘賜福——”
他們把新娘叫慶娘娘。在苗瑤神話裏,慶娘娘是掌管水的神明。
賜福有點像觀音甩楊枝,象征意義大於實用意義。而後新娘就被抬了下去,她坐的很高,幾乎俯瞰所有人。抬著她的青壯年男子就有八個,將新娘拱衛其中。
張海樓笑了一聲,說:“這是八抬大轎啊。看來鬼水峒裏的新郎官兒是個講究人,不做這一套,娶來的媳婦不安心。”
張千軍的聲音從麵具裏傳來。“用這種儀式娶新娘子,新郎官怕不是個人。”
張海桐心想幸好周圍嘈雜,不然這話被寨民聽去,不得打的小孩屁股開花?
誰家好人辦喜事愛聽這話啊。念及張千軍是病號,所以張海桐捏了一把張海樓的腰。
張海樓可不管張千軍是不是病號,立刻將這份“愛”傳遞出去了。
三個人痛兩下,兩個小的立刻不說話了。
隨著新娘歸隊,整支送親隊伍全部戴上麵具。隊伍最前方的祭司高聲唱祭詞,一句結束,號角再次吹響。
這一聲,代表慶娘娘啟程。
隊伍緩緩移動,手裏有泉水的人紛紛靠近送親隊伍。這些人也不都是六大寨的居民,還有一些外地人。
這些人就不允許戴麵具了,全部露出正臉。
麵具是隨手買的,因為祭典的緣故,攤販們都在售賣這種類似於儺麵的麵具。手法原始,審美粗獷,有一種詭異的美感。
在南部檔案館有一個名叫“髒麵”的手段。其實對於現在的張海桐來說,南部檔案館那種麵具才符合他的審美。
對於普通人來說,儺麵及其衍生的麵具已經很詭異了。但真的論起可怕,髒麵更勝一籌。
張海桐認為這種髒麵應該也脫胎於儺麵的製作理論,主要用於精神攻擊。但儺麵比較抽象,髒麵更具體一點。
張海樓對麵具倒是不挑,不過觀點和張海桐一樣。這玩意兒確實差了點意思。他和張千軍兩人再次改頭換麵,混在人群裏行動。
三個人分散開,互相離得卻不遠。隨時可以照應,方便行動也方便跑路。
今夜是新娘出嫁的日子。他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往前走動,裝著泉水的竹筒放在懷裏,避免丟失。
寨民手裏拿著火把,熊熊火焰燃燒,熱量抵消山風,竟然讓人覺得熱。從空中看,大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擠滿了人。寨民匯聚成一條條火焰的長河,流向寨子最中央的廣場。
張海桐走到石板廣場。彩燈照的這裏燈火通明,周圍的寨樓已經掛上了更加鮮豔的彩燈。
廣場中央還有燃燒篝火的痕跡。之前阿雅出逃的時候,這裏在舉辦大寨裏所謂的祭典。鐵筷子三人原本要被火祭,除了阿雅,另外兩個人不知道死沒死。
今夜廣場上安排了大量青年男女大跳儺舞,廣場正中央——也就是原本燃燒篝火的地方架起高台。
新娘端正坐在其中,祭司戴著插著羽毛的巨大儺麵在高台上跳著更加誇張的儺舞。他們個個高唿,嘴裏念著當地語言。這種語言張海桐聽不懂,應該是為了祭典專門寫的祭詞。
鼓樂聲聲入耳,敲擊所有人的心房。
這是一場送新娘出嫁前的儀式,根據這些人的說法,應該是為了淨化新娘濁氣並驅除邪祟。
廣場裏裏外外圍滿了人,大多寨民臉上都戴著麵具,有些則隻是綁在頭上。
他們齊齊望向廣場中央,仿佛一隻隻野獸看著他們的“王”。靜默中透著瘋癲。
張海桐在廣場停留片刻,感覺身後有人靠近。本以為是張海樓,但又覺得不對。
他轉頭去看,竟然是個賣藥人。
……
“大爺,我這有好藥,您來點?”
賣藥人剛想拍年輕人的肩膀,但那人很機警,立刻轉頭來看。
一張青麵獠牙的儺麵瞬間出現在眼前,兩人靠的很近,此時距離更是一線之隔。賣藥人是當地人,倒不是被麵具嚇到,而是麵具空空的眼洞後麵那雙眼睛。仿佛賦予這張麵具靈魂,整張儺麵都活了一瞬。
“沒錢。”
張海桐頭也不迴走了。
“好藥”就是泉水的意思。泉水被土司命令禁止私下售賣,但這玩意兒實在暴利,因此許多二道販子趨之若鶩。
這個世界上,隻要是有市場的東西都能變成商品。隻要賺錢,再離譜的市場都會有黃牛。越靠近新娘出嫁的日子,賣泉水的二道販子就越多。為了榮華富貴,人何止是膽大包天?
膽大包天都算膽兒小的。
張海桐懷疑這些人都是托兒。正規渠道售出的泉水價格高,而且一水難求。二道販子的價格比那個還貴,不是抬價是什麽?
先前他們剛安頓下來的時候,張海桐還看見過霧琅花渣。這小子自從進寨後就跟他們分道揚鑣,這是雙方的意願,沒什麽好說的。
但張海桐曾經看見他也被賣藥人找上。霧琅花渣還挺想要的,不過他的身家買不起。他要那種東西估計是為了治療眼睛——張海樓割他眼皮多少對眼睛造成了一些影響。而且他這樣靠年輕一把力氣吃飯的人,就算沒有眼睛的問題,身體也或多或少會有些問題。
總之賣藥人被這麽幹脆的迴答弄愣了,一時沒反應過來。張海桐已經消失在人群中。
……
張千軍站在人群之中,戴著藍紅相間的儺麵的他安靜的仿佛雕塑。張海樓對他的怪異已經見怪不怪了,自從喝過張海桐的血後,張千軍整個人都變得格外安靜。
病倒是好多了,就是人變了很多。
張海樓從他的眼睛裏看到了惶恐和悲痛。
真奇怪,他到底看到了什麽呢?
窺探別人的秘密不是好習慣。在不影響正事的前提下,張海樓目前也沒空探究這種個人問題。
負責鼓樂的人吹響長長的號角,厚重的聲音蕩出很遠。所有喧鬧為之一靜。
三聲響後,新娘被幾個戴著儺麵的小夥子抬起來。有人用苗語喊:“慶娘娘賜福——”
他們把新娘叫慶娘娘。在苗瑤神話裏,慶娘娘是掌管水的神明。
賜福有點像觀音甩楊枝,象征意義大於實用意義。而後新娘就被抬了下去,她坐的很高,幾乎俯瞰所有人。抬著她的青壯年男子就有八個,將新娘拱衛其中。
張海樓笑了一聲,說:“這是八抬大轎啊。看來鬼水峒裏的新郎官兒是個講究人,不做這一套,娶來的媳婦不安心。”
張千軍的聲音從麵具裏傳來。“用這種儀式娶新娘子,新郎官怕不是個人。”
張海桐心想幸好周圍嘈雜,不然這話被寨民聽去,不得打的小孩屁股開花?
誰家好人辦喜事愛聽這話啊。念及張千軍是病號,所以張海桐捏了一把張海樓的腰。
張海樓可不管張千軍是不是病號,立刻將這份“愛”傳遞出去了。
三個人痛兩下,兩個小的立刻不說話了。
隨著新娘歸隊,整支送親隊伍全部戴上麵具。隊伍最前方的祭司高聲唱祭詞,一句結束,號角再次吹響。
這一聲,代表慶娘娘啟程。
隊伍緩緩移動,手裏有泉水的人紛紛靠近送親隊伍。這些人也不都是六大寨的居民,還有一些外地人。
這些人就不允許戴麵具了,全部露出正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