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請農業專家
混官場是要講背景的,而我正好有 作者:老莊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天,李達康端坐在辦公室內,正專心致誌地翻閱著《江省日報》。
在那個年代,報紙無疑是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尤其是對於像《江省日報》這樣的官方權威報紙,更是每一位江省官員案頭必備的讀物。
它不僅承載著上級的政策導向與指示精神,還全麵反映了全省各地的實際情況與發展動態。
對於李達康這樣的地方主政者來說,《江省日報》更是他決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與依據。
突然,一篇題為《加快建設“菜籃子”工程,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文章吸引了李達康的注意。
他細細品讀起來,文章深刻剖析了當前江省在農產品自給自足方麵所麵臨的嚴峻挑戰,特別是在蔬菜、肉類等生活必需品供應上的緊張局勢,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
文章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耕地資源的日益減少和農業生產效率的不盡如人意,已經嚴重製約了江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力。
因此,亟需通過一係列創新舉措,大力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以確保人民群眾餐桌上的安全與豐富多樣。
讀完這篇文章,李達康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他迴想起之前在石溪村養殖場調研時,大量牲畜糞便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當時,他就敏銳地感覺到這裏麵大有文章可做,甚至萌生了在官田鄉建設一個蔬菜基地,將這些牲畜糞便變廢為寶的想法。
隻不過,他還沒來得及找人去深入調研和摸底。
沒想到,今天竟然在《江省日報》上看到了這篇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的文章。
這讓他倍感振奮,也更加堅定了他在官田鄉建設蔬菜基地的決心。
一旦這個蔬菜基地建成,不僅能夠積極響應上級的政策號召,還能夠為官田鄉的群眾開辟一條新的增收渠道,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想到這裏,李達康毫不猶豫地撥通了郭明先的電話。
郭明先接到李達康的電話後,顯得非常高興,連聲問道:“達康啊,今天怎麽有空給我打電話了?最近工作還順利吧?”。
李達康微笑著迴答道:“一切安好,郭爺爺。我是有件事想請您幫忙的”。
“什麽事?說說看,看看我這個老頭子能不能幫上忙”。
郭明先在電話那頭笑嗬嗬地說道。
李達康便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是這樣的,郭爺爺,我準備在鄉裏建設一個蔬菜基地”。
“但是對於種植什麽品種比較好,心裏還沒個底,所以想請您幫我聯係幾位農業方麵的專家,過來指導一下”。
郭明先聽後,爽朗地笑道:“這個簡單,省農業大學那邊有的是這方麵的專家,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我馬上給農業大學那邊打個電話,讓他們派幾個人過去”。
對於郭明先來說,這不過是舉手之勞。
雖然他已經退休了,但是作為曾經的省農業廳廳長,他在農業領域的威望和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
更何況,現任江省農業大學的校長,也是從他曾經任職的江省農業廳調過去的,兩人關係頗為融洽。
“郭爺爺那就麻煩您了,等改天有空了,我再去明州看望您”。
李達康滿懷感激地說道。
“好啊,我就等著你這句話呢。達康啊,你可一定要來啊!”。
郭明先在電話那頭爽朗地笑道。
……
幾天後,江省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來到了安江縣。
李達康親自帶人去安江縣車站迎接的。
為首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專家,旁邊跟著的幾位是他的助手和帶的學生。
這位老專家姓楊,李達康事先已經托人打聽過了,此人乃是江省農業領域的大拿,在農業方麵的專業性毋庸置疑。
要不是郭明先的麵子,農業大學的校長親自開口了,一般人還真請不動他。
“楊教授您好,我是官田鄉的黨委書記李達康”,李達康熱情的說道。
“你就是官田鄉的黨委書記?”。
楊教授也有點詫異眼前之人的年輕。
“是的楊教授,您們一路過來辛苦了,先去我們鄉裏休息下吧,住處我們都安排好了”,李達康說道。
楊教授微微點頭,隨即一行人乘車前往官田鄉。
沿途,李達康簡要介紹了官田鄉的基本情況,特別是提及了石溪村養殖場的糞便處理問題以及自己對建設蔬菜基地的初步構想。
楊教授聽得認真,不時點頭,偶爾還會提出幾個關鍵問題,顯示出他的專業。
抵達鄉裏後,李達康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幹淨整潔的住宿環境和豐盛的接待餐。
晚餐時分,雙方圍坐一堂,氣氛融洽。
李達康再次強調了建設蔬菜基地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並誠懇地請求楊教授及其團隊能夠給予專業指導,幫助規劃出最適合官田鄉實際情況的種植方案。
楊教授沉吟片刻,緩緩開口:“李書記,你的想法很好”。
“不過,建設蔬菜基地不僅僅是選對品種那麽簡單,還需要綜合考慮土壤改良、灌溉係統、病蟲害防控、市場銷售等多個環節”。
“楊教授,這正是我請您來的目的,專業的上的事就麻煩您了”。
李達康補充道,“我們鄉裏會全力配合,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與便利,隻希望能盡快啟動蔬菜基地項目,讓群眾多一條增收的路子”。
楊教授聞言點了點頭,對李達康為民的態度很是欣賞。
……
接下來的幾天裏,楊教授和他的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對土壤進行了詳細的檢測分析,同時考察了周邊的水資源與環境條件。
他們還與當地村民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傳統種植習慣與麵臨的挑戰。
基於這些調研結果,團隊提出了一個綜合性的蔬菜種植規劃方案,建議引入耐鹽堿、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的蔬菜品種。
同時推廣滴灌、有機肥料使用等現代農業技術,以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方案中還特別強調了循環利用的重要性,提出將石溪村養殖場的糞便經過無害化處理後,作為有機肥料施用於蔬菜基地,形成“養殖-肥料-種植”的綠色循環農業模式。
這一提議讓李達康眼前一亮,這正是他最初設想的一部分,如今得到了專業團隊的認可與支持,讓他信心倍增。
在那個年代,報紙無疑是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尤其是對於像《江省日報》這樣的官方權威報紙,更是每一位江省官員案頭必備的讀物。
它不僅承載著上級的政策導向與指示精神,還全麵反映了全省各地的實際情況與發展動態。
對於李達康這樣的地方主政者來說,《江省日報》更是他決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與依據。
突然,一篇題為《加快建設“菜籃子”工程,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文章吸引了李達康的注意。
他細細品讀起來,文章深刻剖析了當前江省在農產品自給自足方麵所麵臨的嚴峻挑戰,特別是在蔬菜、肉類等生活必需品供應上的緊張局勢,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
文章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耕地資源的日益減少和農業生產效率的不盡如人意,已經嚴重製約了江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力。
因此,亟需通過一係列創新舉措,大力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以確保人民群眾餐桌上的安全與豐富多樣。
讀完這篇文章,李達康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他迴想起之前在石溪村養殖場調研時,大量牲畜糞便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當時,他就敏銳地感覺到這裏麵大有文章可做,甚至萌生了在官田鄉建設一個蔬菜基地,將這些牲畜糞便變廢為寶的想法。
隻不過,他還沒來得及找人去深入調研和摸底。
沒想到,今天竟然在《江省日報》上看到了這篇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的文章。
這讓他倍感振奮,也更加堅定了他在官田鄉建設蔬菜基地的決心。
一旦這個蔬菜基地建成,不僅能夠積極響應上級的政策號召,還能夠為官田鄉的群眾開辟一條新的增收渠道,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想到這裏,李達康毫不猶豫地撥通了郭明先的電話。
郭明先接到李達康的電話後,顯得非常高興,連聲問道:“達康啊,今天怎麽有空給我打電話了?最近工作還順利吧?”。
李達康微笑著迴答道:“一切安好,郭爺爺。我是有件事想請您幫忙的”。
“什麽事?說說看,看看我這個老頭子能不能幫上忙”。
郭明先在電話那頭笑嗬嗬地說道。
李達康便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是這樣的,郭爺爺,我準備在鄉裏建設一個蔬菜基地”。
“但是對於種植什麽品種比較好,心裏還沒個底,所以想請您幫我聯係幾位農業方麵的專家,過來指導一下”。
郭明先聽後,爽朗地笑道:“這個簡單,省農業大學那邊有的是這方麵的專家,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我馬上給農業大學那邊打個電話,讓他們派幾個人過去”。
對於郭明先來說,這不過是舉手之勞。
雖然他已經退休了,但是作為曾經的省農業廳廳長,他在農業領域的威望和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
更何況,現任江省農業大學的校長,也是從他曾經任職的江省農業廳調過去的,兩人關係頗為融洽。
“郭爺爺那就麻煩您了,等改天有空了,我再去明州看望您”。
李達康滿懷感激地說道。
“好啊,我就等著你這句話呢。達康啊,你可一定要來啊!”。
郭明先在電話那頭爽朗地笑道。
……
幾天後,江省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來到了安江縣。
李達康親自帶人去安江縣車站迎接的。
為首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專家,旁邊跟著的幾位是他的助手和帶的學生。
這位老專家姓楊,李達康事先已經托人打聽過了,此人乃是江省農業領域的大拿,在農業方麵的專業性毋庸置疑。
要不是郭明先的麵子,農業大學的校長親自開口了,一般人還真請不動他。
“楊教授您好,我是官田鄉的黨委書記李達康”,李達康熱情的說道。
“你就是官田鄉的黨委書記?”。
楊教授也有點詫異眼前之人的年輕。
“是的楊教授,您們一路過來辛苦了,先去我們鄉裏休息下吧,住處我們都安排好了”,李達康說道。
楊教授微微點頭,隨即一行人乘車前往官田鄉。
沿途,李達康簡要介紹了官田鄉的基本情況,特別是提及了石溪村養殖場的糞便處理問題以及自己對建設蔬菜基地的初步構想。
楊教授聽得認真,不時點頭,偶爾還會提出幾個關鍵問題,顯示出他的專業。
抵達鄉裏後,李達康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包括幹淨整潔的住宿環境和豐盛的接待餐。
晚餐時分,雙方圍坐一堂,氣氛融洽。
李達康再次強調了建設蔬菜基地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並誠懇地請求楊教授及其團隊能夠給予專業指導,幫助規劃出最適合官田鄉實際情況的種植方案。
楊教授沉吟片刻,緩緩開口:“李書記,你的想法很好”。
“不過,建設蔬菜基地不僅僅是選對品種那麽簡單,還需要綜合考慮土壤改良、灌溉係統、病蟲害防控、市場銷售等多個環節”。
“楊教授,這正是我請您來的目的,專業的上的事就麻煩您了”。
李達康補充道,“我們鄉裏會全力配合,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與便利,隻希望能盡快啟動蔬菜基地項目,讓群眾多一條增收的路子”。
楊教授聞言點了點頭,對李達康為民的態度很是欣賞。
……
接下來的幾天裏,楊教授和他的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對土壤進行了詳細的檢測分析,同時考察了周邊的水資源與環境條件。
他們還與當地村民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傳統種植習慣與麵臨的挑戰。
基於這些調研結果,團隊提出了一個綜合性的蔬菜種植規劃方案,建議引入耐鹽堿、抗病蟲害、高產優質的蔬菜品種。
同時推廣滴灌、有機肥料使用等現代農業技術,以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方案中還特別強調了循環利用的重要性,提出將石溪村養殖場的糞便經過無害化處理後,作為有機肥料施用於蔬菜基地,形成“養殖-肥料-種植”的綠色循環農業模式。
這一提議讓李達康眼前一亮,這正是他最初設想的一部分,如今得到了專業團隊的認可與支持,讓他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