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田鄉,這個坐落於安江縣最東隅的偏遠之地,與鄰市餘陽市的橫山縣緊緊相鄰,仿佛被世人遺忘的角落。


    這裏,往往不為外人所矚目,交通閉塞,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將繁華與喧囂隔絕在外。


    在這片被忽視的土地上,官田鄉管轄著三萬多人口,下轄十一個行政村。


    然而,這裏的人均年收入卻不足百元,與整個信英市人均年收入九百餘元的水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即便是與安江縣的五百多元相比,也僅為其五分之一。


    這冰冷的數字,無疑是對官田貧困現狀最為直觀的寫照,其貧窮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盡管官田鄉距離安江縣城不過短短三十多公裏,但那條蜿蜒曲折、坑窪不平的道路,卻仿佛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將官田與縣城緊緊相隔。


    車輛在這條路上顛簸前行,每一次震動都似乎在訴說著這裏的艱辛與不易。


    李達康坐在車內,眉頭微蹙,望著窗外那條坎坷不平的路,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


    難怪官田如此貧困,看看這條路就知道了,要想改變這裏的麵貌,修路,勢在必行。


    這是一條漫長而又艱辛的道路。


    “每次走這條路,我都感覺自己像是被人在搖籃裏搖晃一樣”。


    黃立新在一旁打趣道,語氣中帶著幾分無奈與習慣。


    這條路不僅是一條物理上的阻隔,更是官田鄉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


    “達康同誌,我看過你的檔案,你是水木大學經濟學的高材生,對於如何將官田的經濟搞上去,你有沒有什麽想法?”。


    黃立新話鋒一轉,將話題引向了正題。


    李達康聞言,目光堅定地說道:“隻要縣裏能支持我們把這條路修好,我就有信心帶領官田人民走出貧困,走向富裕”。


    黃立新聞言,臉上露出一絲苦笑:“縣裏的財政也不寬裕啊,修這條路起碼要幾百萬,恐怕……”。


    他深知,修路絕非易事,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而縣裏的財政狀況並不樂觀。


    然而,他也明白,如果這條路能夠修通,對於官田鄉的經濟發展來說,無疑將是一次質的飛躍。


    李達康自然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但他更明白,麵對困難,不能退縮,必須迎難而上。


    “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路是肯定要修的,我就是希望到時候縣裏能多少給予一些支持”,他的語氣中充滿了堅定與自信。


    黃立新聞言,點了點頭:“這個沒問題,縣裏也不能讓你們鄉裏全部承擔”。


    雖然他知道縣裏出錢修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也明白,李達康這是在為鄉裏爭取最大的利益。


    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這是官場上的遊戲規則,能爭取到一點是一點,減輕鄉裏的負擔。


    此刻的李達康,已經站在了官田鄉鄉長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他的心中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責任。


    他知道,自己肩負的使命艱巨而光榮。


    但他也相信,隻要心中有信念,腳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夠帶領官田人民走出貧困的泥潭。


    ……


    然而,就在李達康與黃立新在車內交談之際。


    遠在江省省委大樓的一間明亮辦公室裏,一位年約五十歲的中年男子正端坐在辦公桌前,認真地批示著文件。


    他的身後掛著一幅名家手筆的字帖,上麵“寧靜致遠”四個大字蒼勁有力,彰顯著主人的豁達與超脫。


    突然,桌上的紅色電話鈴聲打破了室內的寧靜。


    中年男子並未抬頭,隻是隨手拿起電話,平靜地說道:“喂,我是高育良”。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沉穩而有力的聲音:“育良啊,我是李宏繼”。


    聽到這個名字,高育良那平靜如水的臉色瞬間變得恭敬起來。


    他立刻站起身來,語氣中帶著幾分敬意與關切:“您好,老領導,最近身體還好吧?”。


    這一幕若是被熟悉高育良的人看到,定會大跌眼鏡。


    因為高育良,作為江省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乃是站在江省權力金字塔頂端的佼佼者。


    即便是麵對省委書記趙立春時,他也未曾有過如此恭敬的態度。


    然而,麵對李宏繼,他卻如同一個學生麵對恩師一般,畢恭畢敬。


    這不僅是因為李宏繼曾是他的老領導,更因為李宏繼對他的知遇之恩,讓他至今難以忘懷。


    “還好,勞你掛念了”。


    李宏繼的聲音中帶著幾分溫暖與親切,“育良啊,我今天是有一件私事找你”。


    “老領導,您有什麽指示?”,高育良連忙說道。


    “我家老二達康,去江省工作了,在信英市安江縣一個鄉當鄉長”。


    李宏繼的話語中帶著幾分擔憂與期許,“這小子不懂官場上的殘酷性,一點鬥爭經驗都沒有”。


    “我擔心他被人算計了,你也知道基層工作不好幹啊。所以想讓你幫我看著點”。


    高育良聞言,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李宏繼能將兒子托付給他,這是對他極大的信任與肯定。


    他連忙說道:“老領導,您言重了”。


    “達康這孩子雖然涉世不深,但畢竟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無論是見識還是為人處世方麵都不差,唯一欠缺的就是經驗而已”。


    “您放心,我一定替您好好看著他”。


    “那就拜托你了育良”。


    “你不用刻意去關照他,就讓他在下麵吃點苦頭,曆練曆練”。


    “好的老領導,有問題我會及時跟您匯報”,高育良鄭重地說道。


    掛完電話後,高育良立刻在紙上寫下了“信英市安江縣”這幾個字。


    對於他來說,李宏繼能將兒子托付給他,這不僅是老領導對他的信任,更是他與李宏繼加強聯係的紐帶。


    迴想起與李宏繼的過往,高育良不禁感慨萬千。


    當年,他不過是山省某市下屬的一位縣委書記,而李宏繼則是該市的市委書記。


    因為工作得力,他很快進入了李宏繼的視線當中。


    在李宏繼的提拔與栽培下,他先後擔任了市委常委、副市長,常務副市長,市長,市委書記,副省長等職務。


    可以說,李宏繼就是他的伯樂,對他的成長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官場如戰場,派係林立,關係錯綜複雜。


    到了副部級以後,再想繼續往上走,沒有派係的鼎力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要想得到派係的支持,除了自身能力要突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與派係大佬關係密切。


    雖然李宏繼調往部委之後,他們也經常電話聯係。


    有時高育良去京城公幹也會去李宏繼那裏走動一下,但畢竟不如以前在一起工作時能夠時常麵見那麽親密了。


    這也一直讓高育良感到有些焦躁與不安。


    如今,李宏繼的兒子竟然到江省工作了,這對於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隻要將老領導的兒子照顧好了,不僅能夠加強與李宏繼的聯係與感情,更有可能在未來的仕途上繼續得到李宏繼的支持與幫助。


    想到這裏,高育良的眼神越發深邃了起來。


    他明白,自己必須抓住這次機會,不能讓老領導失望。


    同時,他也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將李達康照顧好,讓他在基層得到曆練與成長。


    可憐天下父母心。


    雖然李達康離京時,李宏繼曾說家族不會給他什麽支持。


    然而,李宏繼仍舊將李達康托付給了昔日的老部下高育良。


    有了高育良的庇護,在江省,李達康的成長之路想必會順暢許多。


    畢竟,一個省委常委所掌握的權力,遠超常人所能想象。


    而這,僅是李宏繼作為父親給予李達康的個人助力,與家族無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混官場是要講背景的,而我正好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莊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莊屋並收藏混官場是要講背景的,而我正好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