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我做以下部署,你記一下
謝邀,剛到中世紀,準備開砍 作者:我料到你料到我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開墾出來的耕地裏麵現在主要種植的胡蘿卜、芥菜、甜菜等耐較為寒的蔬菜。
差不多一個月後便能收獲,然後開春開始種植麥子。
等到秋收,莫爾小鎮的糧食便能扭轉入不敷出的局麵。
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開墾出足夠的耕地。
目前這點耕地,對於安蘇擁有的龐大領民數量顯然是不夠的。
幸好莫爾堡領主領導一切的生產生活,集體勞作勞動成果集體分配,頗有一種莫爾公社的感覺。
唯一的區別就是生產資料歸於領主,而不是全體領民。
操作起來在安蘇的熟悉區域,符合他集中力量才能幹大事的觀念。
把小鎮建設起來,發展越繁榮自己能得到的稅收越多。
先把蛋糕做大,安蘇這個先進理念已經擊敗百分之九十九的領主同行了。
巡視小鎮完畢之後,安蘇迴到城堡,讓保羅、卡讚、韋蘭德等一同用餐。
“目前來說,耕地的麵積是遠遠不夠的。”
安蘇放下筷子,語重心長的對卡讚說道。
刀叉他也是用的,筷子和刀叉都用,隨心所欲不逾矩。
在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下,擁有一份地的家庭算是小康,一份地就是三十英畝。
也就是家庭耕種一百八十畝地,才能算富農。
那是在之前傳統的落後生產力下。
至少在安蘇這個東方靈魂看來,這裏的人們的農業生產簡直差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從一開始的播種就相當沒技術含量,與其說是播種,不如說他們是撒種子。
能播種的地方都撒上種子,數量不一,沒有規律。
有的地方進步一點,知道先在地上戳個洞然後把種子放進去。
真是純純的蠻子,啥也不會。
撒完種子,也就隻會除除草等收獲了,哪多哪少憑感覺,產量高地憑天意。
開荒方式也很硬核,把一塊野生土地圈起來,然後一把火燒過去。
燒毀的灌木與野草的灰燼,正好成為作物的肥料。
標準的刀耕火種。
隻不過種上兩次後,土壤肥力就下降的厲害。
輪作養地也隻能維持在低肥力狀態,糧食不可避免的產量低。
剛燒過的土地,畝產還能達到百公斤,後麵輪作則就畝產七十公斤就算是好的了。
這還是老天爺賞臉的情況下。
如果老天爺心情不好,大風減半,暴雨全完,沒有絲毫抗風險能力。
連個引水灌溉的水渠都不會修,這不是種地,這簡直是糟蹋土地。
於是種地血脈覺醒了的安蘇,決定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並革新農業技術。
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三分之一輪作,也叫三圃式輪作。
即把地分為三份,每份按照冬穀類-→春穀類-→休耕的順序輪換。
三份地中每年有一塊休耕,一塊種植種冬穀,一塊種植春穀。
中農家庭則是九十畝的耕地。
三分之一輪作下,六十畝地才能保證一個五口之家吃飽飯。
因此,擁有四十五畝耕地的家庭隻能算貧農。
擁有三十畝以下耕地的家庭,則是赤貧農了。
而且,這種生產方式下,種子和收獲的比例那叫一個低,差不多是1:4。
這就意味著,一粒麥子埋進土裏,平均下來隻能收獲四粒麥子。
太粗放式了,安蘇老爺看不下去了,要求他們開始精耕細作。
“卡讚,我做以下部署,你記一下。首先是優選糧種,也就是鹽水選種……”
把種子丟進有一定濃度的鹽水裏,就能靠浮力把好種子和壞種子給區分開。
隻有粒大飽滿的種子才會沉下去,浮起來的種子不適合做糧種。
農奴們的糧種都是由城堡供應,這點鹽不算大問題,曬幹了能重複使用。
在安蘇的命令下,農奴們稀裏糊塗的抓一把穀物就撒種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此舉的話,應該能將種子和收獲的比例提高到1:8。
然後就是深耕,要發展生產,加大鐵質農具的供應量。
同時提高耕牛的數量,算上安蘇此次歸來帶來的牛,莫爾堡一共五十頭牛。
六百多戶領民,使用五十頭牛,怎麽看都是極其緊張的。
可把牛牛累壞了,駑馬也能用於耕地,但是最好用的還是牛。
增加耕牛數量勢在必行。
雖然沒有禁止殺牛的禁令,而且貴族們更重視戰馬,但是牛的價格也是居高不下。
農奴們一無所有,一頭耕牛一枚金郎也就是一百第爾一頭。
如今戰火之後,物價翻了數倍,且有價無市。
安蘇向來到莫爾堡的商賈們訂購了一些牛,三百第爾一頭,有多少買多少。
他們現在積極調貨去了,不過預測不會太理想,能不能讓安蘇手中耕牛翻倍還在兩可之數。
一頭耕牛每天大概可耕種五畝地,春耕、秋耕的時間大約持續二十天。
也就是一頭耕牛理想狀態下,可以照料的耕地是一百畝。
莫爾小鎮南邊的三萬畝耕地全部開發的話,需要三百頭耕牛。
這還是理想狀態下,耕牛保有量如果達到三百三十頭。
莫爾小鎮就是實現牛耕農業的飽和式發展了。
這樣一來,應該能將種子和收獲的比例提高到1:12。
然後便是農業化肥,莫爾小鎮內部人不許傾倒汙穢,小鎮南北有兩個大型公共廁所,四周也分布著小型公廁。
酒館、旅店的廁所也是必須建築,否則就要懲罰他們高昂的賦稅。
一個個都是無情的造糞機器,小鎮有一支專門的隊伍負責處理此事。
化糞池未來將成為莫爾小鎮的重要產業。
另外就是加大生產投入,鐵質的鋤頭、犁耙、鐮刀等最起碼也要勞動力人手一個。
集體農業下,工具也是集體的。
沒有工具,開墾荒地難,種地也難。
這或許也就是那群士兵們喜歡軍功折現,而不是要一百畝荒地的原因。
也是,誰的理想是有錢了去麵朝黃土背朝天地種一大片地啊。
而隻要他們能夠將必然躲不掉的那些賦稅都繳納齊備,領主也不會太幹涉自由民的生活。
而當手裏的錢花光了,可就是要勞動交稅的。
安蘇雖然廢除了一大批苛捐雜稅,但是人頭稅、宅邸和店鋪租稅、農稅,什一稅,汙穢稅,超齡單身稅以及棄地稅還是保留著的。
就這,已經比隔壁領主少收三分之二的稅目了。
這些,一方麵是稅收支柱,另一方麵也是規範領民行為。
汙穢稅是為了衛生,畢竟清理糞、漚肥這一項行動也是需要相應的預算。
超齡單身稅是為了促進領民結婚生育,棄地稅則是遏製領民人口流失。
差不多一個月後便能收獲,然後開春開始種植麥子。
等到秋收,莫爾小鎮的糧食便能扭轉入不敷出的局麵。
但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開墾出足夠的耕地。
目前這點耕地,對於安蘇擁有的龐大領民數量顯然是不夠的。
幸好莫爾堡領主領導一切的生產生活,集體勞作勞動成果集體分配,頗有一種莫爾公社的感覺。
唯一的區別就是生產資料歸於領主,而不是全體領民。
操作起來在安蘇的熟悉區域,符合他集中力量才能幹大事的觀念。
把小鎮建設起來,發展越繁榮自己能得到的稅收越多。
先把蛋糕做大,安蘇這個先進理念已經擊敗百分之九十九的領主同行了。
巡視小鎮完畢之後,安蘇迴到城堡,讓保羅、卡讚、韋蘭德等一同用餐。
“目前來說,耕地的麵積是遠遠不夠的。”
安蘇放下筷子,語重心長的對卡讚說道。
刀叉他也是用的,筷子和刀叉都用,隨心所欲不逾矩。
在這個時代的生產力下,擁有一份地的家庭算是小康,一份地就是三十英畝。
也就是家庭耕種一百八十畝地,才能算富農。
那是在之前傳統的落後生產力下。
至少在安蘇這個東方靈魂看來,這裏的人們的農業生產簡直差到令人發指的地步。
從一開始的播種就相當沒技術含量,與其說是播種,不如說他們是撒種子。
能播種的地方都撒上種子,數量不一,沒有規律。
有的地方進步一點,知道先在地上戳個洞然後把種子放進去。
真是純純的蠻子,啥也不會。
撒完種子,也就隻會除除草等收獲了,哪多哪少憑感覺,產量高地憑天意。
開荒方式也很硬核,把一塊野生土地圈起來,然後一把火燒過去。
燒毀的灌木與野草的灰燼,正好成為作物的肥料。
標準的刀耕火種。
隻不過種上兩次後,土壤肥力就下降的厲害。
輪作養地也隻能維持在低肥力狀態,糧食不可避免的產量低。
剛燒過的土地,畝產還能達到百公斤,後麵輪作則就畝產七十公斤就算是好的了。
這還是老天爺賞臉的情況下。
如果老天爺心情不好,大風減半,暴雨全完,沒有絲毫抗風險能力。
連個引水灌溉的水渠都不會修,這不是種地,這簡直是糟蹋土地。
於是種地血脈覺醒了的安蘇,決定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並革新農業技術。
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三分之一輪作,也叫三圃式輪作。
即把地分為三份,每份按照冬穀類-→春穀類-→休耕的順序輪換。
三份地中每年有一塊休耕,一塊種植種冬穀,一塊種植春穀。
中農家庭則是九十畝的耕地。
三分之一輪作下,六十畝地才能保證一個五口之家吃飽飯。
因此,擁有四十五畝耕地的家庭隻能算貧農。
擁有三十畝以下耕地的家庭,則是赤貧農了。
而且,這種生產方式下,種子和收獲的比例那叫一個低,差不多是1:4。
這就意味著,一粒麥子埋進土裏,平均下來隻能收獲四粒麥子。
太粗放式了,安蘇老爺看不下去了,要求他們開始精耕細作。
“卡讚,我做以下部署,你記一下。首先是優選糧種,也就是鹽水選種……”
把種子丟進有一定濃度的鹽水裏,就能靠浮力把好種子和壞種子給區分開。
隻有粒大飽滿的種子才會沉下去,浮起來的種子不適合做糧種。
農奴們的糧種都是由城堡供應,這點鹽不算大問題,曬幹了能重複使用。
在安蘇的命令下,農奴們稀裏糊塗的抓一把穀物就撒種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此舉的話,應該能將種子和收獲的比例提高到1:8。
然後就是深耕,要發展生產,加大鐵質農具的供應量。
同時提高耕牛的數量,算上安蘇此次歸來帶來的牛,莫爾堡一共五十頭牛。
六百多戶領民,使用五十頭牛,怎麽看都是極其緊張的。
可把牛牛累壞了,駑馬也能用於耕地,但是最好用的還是牛。
增加耕牛數量勢在必行。
雖然沒有禁止殺牛的禁令,而且貴族們更重視戰馬,但是牛的價格也是居高不下。
農奴們一無所有,一頭耕牛一枚金郎也就是一百第爾一頭。
如今戰火之後,物價翻了數倍,且有價無市。
安蘇向來到莫爾堡的商賈們訂購了一些牛,三百第爾一頭,有多少買多少。
他們現在積極調貨去了,不過預測不會太理想,能不能讓安蘇手中耕牛翻倍還在兩可之數。
一頭耕牛每天大概可耕種五畝地,春耕、秋耕的時間大約持續二十天。
也就是一頭耕牛理想狀態下,可以照料的耕地是一百畝。
莫爾小鎮南邊的三萬畝耕地全部開發的話,需要三百頭耕牛。
這還是理想狀態下,耕牛保有量如果達到三百三十頭。
莫爾小鎮就是實現牛耕農業的飽和式發展了。
這樣一來,應該能將種子和收獲的比例提高到1:12。
然後便是農業化肥,莫爾小鎮內部人不許傾倒汙穢,小鎮南北有兩個大型公共廁所,四周也分布著小型公廁。
酒館、旅店的廁所也是必須建築,否則就要懲罰他們高昂的賦稅。
一個個都是無情的造糞機器,小鎮有一支專門的隊伍負責處理此事。
化糞池未來將成為莫爾小鎮的重要產業。
另外就是加大生產投入,鐵質的鋤頭、犁耙、鐮刀等最起碼也要勞動力人手一個。
集體農業下,工具也是集體的。
沒有工具,開墾荒地難,種地也難。
這或許也就是那群士兵們喜歡軍功折現,而不是要一百畝荒地的原因。
也是,誰的理想是有錢了去麵朝黃土背朝天地種一大片地啊。
而隻要他們能夠將必然躲不掉的那些賦稅都繳納齊備,領主也不會太幹涉自由民的生活。
而當手裏的錢花光了,可就是要勞動交稅的。
安蘇雖然廢除了一大批苛捐雜稅,但是人頭稅、宅邸和店鋪租稅、農稅,什一稅,汙穢稅,超齡單身稅以及棄地稅還是保留著的。
就這,已經比隔壁領主少收三分之二的稅目了。
這些,一方麵是稅收支柱,另一方麵也是規範領民行為。
汙穢稅是為了衛生,畢竟清理糞、漚肥這一項行動也是需要相應的預算。
超齡單身稅是為了促進領民結婚生育,棄地稅則是遏製領民人口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