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量子力學的一些誤解
中科院來娛樂圈撈人!黑粉全蒙了 作者:老雪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果迴過頭再去看量子糾纏和雙縫幹涉,它們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observer,
中學物理課本上將其稱之為觀察者。
這個名詞具有極強的誤導性,
觀察,
什麽是觀察?
就像是眼睛看著小球在桌麵上滾動,
眼睛的注視不會給小球一個向前的力,也不會改變桌麵的摩擦力。
在經典物理觀下,人們普遍認為觀察是不會影響運動結果的。
所以,帶入這個觀察的概念,
人們再去看量子力學的時候,就充滿了神秘和詭譎。
雙縫幹涉實驗,觀察或者不觀察竟然改變了結果!
在兩個粒子在進行糾纏的時候,觀察其中一個,竟然能決定另外一個的狀態!
峨眉子寧啊!
接著,人們就開始天馬行空的暢想了起來。
這個世界太詭異了,
或許人在閉眼的時候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人一睜眼,量子才開始坍縮,形成了人類看到的宇宙!
更進一步,一些人也就由此開始延伸出了許多抽象的念頭,
將這個本來很科學的事情,向宗教、玄學靠攏,
然後拿著先賢的思想著作,開始往物理學上拉扯。
因為邏輯上說的通,再加上對於字麵上的意思理解的也沒有什麽問題,於是諸如此類玄之又玄的內容,也就在良莠不齊的互聯網上廣為流傳,
因為惰性的存在,再加上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弄清楚量子力學帶不來什麽經濟價值,對於生活也沒有什麽幫助,
所以人們也隻是隨意一聽,覺得邏輯通順挺有道理,就緊接著滑向了下一個視頻,壓根沒有求證的念頭。
起初,對於這些充滿歧義和片麵的視頻,很多人還是比較清醒的,
人們大概知道量子力學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學科,不說學習起來如何困難,
光是量子力學中解決問題的一些工具,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極為複雜和晦澀的。
所以,沒有人相信在互聯網上能夠學到真正的量子力學。
但當片麵和歧義的視頻傳播的足夠多、足夠久之後,
量變也就產生了質變,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在真實的量子力學之外,已經又產生了一套“互聯網”式的山寨版的量子力學。
而更加不幸的是,對於絕大部分人而言,他們已經開始嚐試把“互聯網版量子力學”和真正的量子力學去劃等號了。
就拿雙縫幹涉實驗來說,
麵對流傳甚廣的實驗動畫,沒有人會去思考為什麽隻有動畫沒有現實的畫麵,
也沒有人思考光子難道真的是像小球一樣,一粒一粒的嗎?
更沒有人會去思考,隻能通過一個光子的縫隙該怎麽切割出來,
光子的直徑多少?
普朗克長度?
那怎麽在遮擋上切兩個普朗克長度的縫隙出來,讓光子恰好通過?
麵對一個充滿漏洞的視頻,整個評論區除了跟風說6的,就是一群又一群樂子人。
實際上對於真正學物理的人而言,對這個現象是匪夷所思的,
再比如前段時間中科院前腳剛公布中微子,互聯網後腳就開始宣稱人類發現了鬼魂,
營銷號為了互聯網上的廣泛傳播,實際上傳輸出來的觀念已經和真正的物理大相徑庭,
麵對評論區一波又一波忍俊不禁的發言,
對於真正了解中微子的人,甚至連解釋的欲望都沒有,
最後隻是打趣一聲“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而作罷,
於是,正確的聲音逐漸消失,胡說八道的言論因為符合互聯網的傳播規則而甚囂塵上,
一個巨大的繭房也就這麽被悄然構成。
而實際上,
相比較於互聯網上日以億計的流言蜚語,
物理學上的謠言其實破除非常簡單,
因為宇宙就在那裏,
祂不會欺騙每一個去主動探索他的人,
而量子糾纏和雙縫幹涉,也的確沒有那麽匪夷所思,
關鍵的問題就出現在observer這個詞上麵,
觀察者。
或者說觀測。
但在量子力學中,它稱之為量子測量。
實際上,隻要弄清楚量子觀測的概念,基本上就擁有了區別營銷號和正經科普賬號的能力,
量子測量和經典物理觀的觀察一個巨大的區別就在於,
量子測量會對被測量係統產生影響。
簡而言之,
在經典物理觀下,用眼睛看一個小球,不會改變小球的運動軌跡,
但在量子測量下,因為你的注視,小球的運動被改變了。
就這麽簡單。
當然,在雙縫幹涉實驗和量子糾纏實驗中,這個量子測量肯定不是用人眼,
而是有專業的粒子捕獲儀器。
那麽,知道量子測量之後,再去看雙縫幹涉實驗,也就豁然開朗了。
按照顧然的單位波假設,
光子是物質波激發產生的基本粒子,
而量子觀測,是用新的單位波去觀察這個物質波,
這就必然產生幹涉,
所以實際上當觀測這個動作出現的同時,就已經讓物質波發生了變化。
葉知寒迴想著顧然描述的單位波假設,
然後又將這個假設套入到雙縫幹涉和量子糾纏之中,
很快就有了一些想法。
“你這個假說用來解釋波粒二象性似乎有奇效啊,”葉老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光子和電子等既有粒子的特性,也有波的特性,這個問題困擾了物理學家很長時間。”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自此物理學家開始意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設之後,認為一切基本粒子和光一樣,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緊接著就是數十年的爭辯和討論。
雖然後來的實驗雖然陸續證明了兩位大佬的正確性,
但該怎麽解釋這個現象,讓無數物理學家為之撓頭。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
“好像有時我們必須用一套理論描述粒子的行為,有時候又必須用另一套理論來描述,有時候又必須兩者都用。我們遇到了一類新的困難,這種困難迫使我們要借助兩種互相矛盾的的觀點來描述現實,兩種觀點單獨是無法完全解釋光的現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
那就是observer,
中學物理課本上將其稱之為觀察者。
這個名詞具有極強的誤導性,
觀察,
什麽是觀察?
就像是眼睛看著小球在桌麵上滾動,
眼睛的注視不會給小球一個向前的力,也不會改變桌麵的摩擦力。
在經典物理觀下,人們普遍認為觀察是不會影響運動結果的。
所以,帶入這個觀察的概念,
人們再去看量子力學的時候,就充滿了神秘和詭譎。
雙縫幹涉實驗,觀察或者不觀察竟然改變了結果!
在兩個粒子在進行糾纏的時候,觀察其中一個,竟然能決定另外一個的狀態!
峨眉子寧啊!
接著,人們就開始天馬行空的暢想了起來。
這個世界太詭異了,
或許人在閉眼的時候這個世界是不存在的,人一睜眼,量子才開始坍縮,形成了人類看到的宇宙!
更進一步,一些人也就由此開始延伸出了許多抽象的念頭,
將這個本來很科學的事情,向宗教、玄學靠攏,
然後拿著先賢的思想著作,開始往物理學上拉扯。
因為邏輯上說的通,再加上對於字麵上的意思理解的也沒有什麽問題,於是諸如此類玄之又玄的內容,也就在良莠不齊的互聯網上廣為流傳,
因為惰性的存在,再加上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弄清楚量子力學帶不來什麽經濟價值,對於生活也沒有什麽幫助,
所以人們也隻是隨意一聽,覺得邏輯通順挺有道理,就緊接著滑向了下一個視頻,壓根沒有求證的念頭。
起初,對於這些充滿歧義和片麵的視頻,很多人還是比較清醒的,
人們大概知道量子力學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學科,不說學習起來如何困難,
光是量子力學中解決問題的一些工具,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極為複雜和晦澀的。
所以,沒有人相信在互聯網上能夠學到真正的量子力學。
但當片麵和歧義的視頻傳播的足夠多、足夠久之後,
量變也就產生了質變,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在真實的量子力學之外,已經又產生了一套“互聯網”式的山寨版的量子力學。
而更加不幸的是,對於絕大部分人而言,他們已經開始嚐試把“互聯網版量子力學”和真正的量子力學去劃等號了。
就拿雙縫幹涉實驗來說,
麵對流傳甚廣的實驗動畫,沒有人會去思考為什麽隻有動畫沒有現實的畫麵,
也沒有人思考光子難道真的是像小球一樣,一粒一粒的嗎?
更沒有人會去思考,隻能通過一個光子的縫隙該怎麽切割出來,
光子的直徑多少?
普朗克長度?
那怎麽在遮擋上切兩個普朗克長度的縫隙出來,讓光子恰好通過?
麵對一個充滿漏洞的視頻,整個評論區除了跟風說6的,就是一群又一群樂子人。
實際上對於真正學物理的人而言,對這個現象是匪夷所思的,
再比如前段時間中科院前腳剛公布中微子,互聯網後腳就開始宣稱人類發現了鬼魂,
營銷號為了互聯網上的廣泛傳播,實際上傳輸出來的觀念已經和真正的物理大相徑庭,
麵對評論區一波又一波忍俊不禁的發言,
對於真正了解中微子的人,甚至連解釋的欲望都沒有,
最後隻是打趣一聲“遇事不決,量子力學”而作罷,
於是,正確的聲音逐漸消失,胡說八道的言論因為符合互聯網的傳播規則而甚囂塵上,
一個巨大的繭房也就這麽被悄然構成。
而實際上,
相比較於互聯網上日以億計的流言蜚語,
物理學上的謠言其實破除非常簡單,
因為宇宙就在那裏,
祂不會欺騙每一個去主動探索他的人,
而量子糾纏和雙縫幹涉,也的確沒有那麽匪夷所思,
關鍵的問題就出現在observer這個詞上麵,
觀察者。
或者說觀測。
但在量子力學中,它稱之為量子測量。
實際上,隻要弄清楚量子觀測的概念,基本上就擁有了區別營銷號和正經科普賬號的能力,
量子測量和經典物理觀的觀察一個巨大的區別就在於,
量子測量會對被測量係統產生影響。
簡而言之,
在經典物理觀下,用眼睛看一個小球,不會改變小球的運動軌跡,
但在量子測量下,因為你的注視,小球的運動被改變了。
就這麽簡單。
當然,在雙縫幹涉實驗和量子糾纏實驗中,這個量子測量肯定不是用人眼,
而是有專業的粒子捕獲儀器。
那麽,知道量子測量之後,再去看雙縫幹涉實驗,也就豁然開朗了。
按照顧然的單位波假設,
光子是物質波激發產生的基本粒子,
而量子觀測,是用新的單位波去觀察這個物質波,
這就必然產生幹涉,
所以實際上當觀測這個動作出現的同時,就已經讓物質波發生了變化。
葉知寒迴想著顧然描述的單位波假設,
然後又將這個假設套入到雙縫幹涉和量子糾纏之中,
很快就有了一些想法。
“你這個假說用來解釋波粒二象性似乎有奇效啊,”葉老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光子和電子等既有粒子的特性,也有波的特性,這個問題困擾了物理學家很長時間。”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電效應的光量子解釋,自此物理學家開始意識到光同時具有波和粒子的雙重性質,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設之後,認為一切基本粒子和光一樣,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緊接著就是數十年的爭辯和討論。
雖然後來的實驗雖然陸續證明了兩位大佬的正確性,
但該怎麽解釋這個現象,讓無數物理學家為之撓頭。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
“好像有時我們必須用一套理論描述粒子的行為,有時候又必須用另一套理論來描述,有時候又必須兩者都用。我們遇到了一類新的困難,這種困難迫使我們要借助兩種互相矛盾的的觀點來描述現實,兩種觀點單獨是無法完全解釋光的現象的,但是合在一起便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