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王朝東麵的雲南。


    元梁王府中,寬敞的廳堂內,匝剌瓦爾密身著華麗的服飾,端坐在主位之上,神色嚴峻,正全神貫注地聽著斥候的匯報。


    早在匝剌瓦爾密收到阿瓦國王言辭懇切的求援信後,他便敏銳地察覺到局勢的複雜性與重要性。


    為了一探究竟,了解毗奢耶那伽羅那令人聞風喪膽的神器究竟為何物,他毫不猶豫地往阿瓦王朝派出了大量訓練有素的斥候。


    “王爺,據我們多方打探,曆經艱難險阻,終於對毗奢耶那伽羅軍隊所用的神器有了些許了解。”


    斥侯單膝跪地,上身挺直,雙手抱拳,聲音清晰而沉穩,帶著一絲緊張與敬畏。


    “那神器由金屬精心打造,個頭不算大,卻極為便於攜帶,士兵們能輕鬆將其安置在行軍途中。”


    “經暗中觀察,戰鬥之時,士兵們會將點燃的神器放置在投石車上,而後用力拋出。”


    “落地瞬間,便會引發極為劇烈的爆炸,那威力簡直超乎想象,方圓數丈內的一切皆被吞噬,隻留下一片狼藉。”


    “同時,他們在阿瓦境內點燃了森林,那火勢兇猛得驚人,用水根本難以撲滅。”


    “據我們推測,似是在火中添加了某種奇異的助燃之物,使得大火所到之處,皆化為灰燼。”


    斥侯繼續說道,臉上露出凝重的神情。


    “還有一種形似長筒的器物,神奇無比,能讓使用者看清極遠處的景象。”


    “他們的斥候憑借此物,在很遠之外就能敏銳地發現我們的行動。”


    “正因如此,我方多名英勇的斥候不幸暴露行蹤,慘遭殺害。”


    “更有甚者,他們的士兵騎著一種奇特的鐵坐騎,速度極快,行動敏捷,在戰場上往來穿梭,如入無人之境。”


    “常常能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而後迅速撤離,讓敵人防不勝防。”


    匝剌瓦爾密聽聞,眼中閃過一絲驚訝與貪婪,來迴踱步,口中喃喃自語。


    “如此詭異的神器,若真能為我所用,對抗大明或許真能增添幾分勝算。”


    旋即,他停下腳步,目光緊緊盯著斥候,眼神中透露出急切與渴望,連聲音都不自覺地提高了幾分。


    “可曾探聽到他們這些神器的製作材料與方法?”


    “又是從何處得來?有無售賣的可能?快,細細說來!”


    “王爺,那神器被毗奢耶那伽羅軍隊視作珍寶,防範極為嚴密。”


    斥侯麵露難色,眼中閃過一絲無奈。


    “我們隻能看到其外在模樣,至於製作材料,僅從外觀推測,那金屬外殼似乎並非尋常鐵銅,質地堅硬且光滑,在陽光下還隱隱泛著奇異光澤,一看便知絕非普通之物。”


    “內部填充的引發爆炸燃燒之物,更是神秘莫測,我們毫無頭緒,根本無從得知其究竟為何物。”


    “關於來源,據當地傳言,皆是一個自稱梵天帶來的。”


    “此人身份神秘,沒人知曉他從何處尋得這些神器。”


    “至於售賣,他們在戰場上憑借神器肆意殺戮,對財物似無太多渴求。”


    “目前,我們並未聽聞有售賣的跡象,他們似乎將這些神器視為征服世界的利器,絕不可能輕易售賣。”


    斥侯微微搖頭,臉上寫滿了失望。


    繼續深入打探,不惜動用所有眼線,無論是威逼還是利誘,務必在最短時間內給本王探出神器的秘密。”


    匝剌瓦爾密眼神中透露出決絕與狠厲。


    “若能知曉製作方法,重金招募工匠仿製。”


    “隻要能仿製出哪怕一件,那也是大功一件。”


    “若能搞到一件神器,本王定有重賞,金銀財寶、高官厚祿,任你挑選。”


    “這關乎我元梁王的未來,也是對抗大明的關鍵,明白嗎?”


    “是,王爺!”


    斥候領命,迅速起身,消失在夜色中。


    匝剌瓦爾密走出王爺府,凜冽的夜風瞬間拂過他的麵龐,吹得他的衣袂獵獵作響。


    他徑直朝著城牆走去,登上城牆朝著北方,極目遠眺。


    此刻,他的心中思緒翻湧,想著若是自己能掌控那神秘神器,便有了扭轉乾坤的能力。


    以這神器展現出的恐怖威力,在與大明的對抗中,自己或許就能占據上風,不再被大明的強大勢力所壓製。


    恢複元室往日的榮光,重現祖輩們的輝煌,也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這個念頭如同火焰一般,在他心中熊熊燃燒,讓他的眼神愈發堅定,也讓他對神器的渴望變得更加熾熱。


    他暗暗發誓,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要得到神器的秘密,開啟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


    而在大明的李奧和牛曉乾,為了那公爵的名頭以及能名垂青史的宏偉目標,已然投入到忙碌之中。


    由於小南還未完全成長起來,李奧無奈之下,隻好親自帶著牛曉乾踏上了四處奔波的行程。


    此時,他們依照朱元璋的安排,率先抵達了河南境界。


    剛一踏入河南,一幅飽經滄桑、曆經磨難後才稍顯生機,卻又處處透著瘡痍的景象便毫無保留地映入眼簾。


    路邊的村莊,許多房屋依舊保持著災後匆忙修補的模樣,顯得極為簡陋和脆弱。


    牆體歪歪斜斜,像是風一吹便會轟然倒塌,仿佛在訴說著曾經遭受的苦難。


    屋頂的茅草稀稀拉拉,無法為屋內的人提供足夠的遮蔽,在風中無力地搖曳著。


    田野裏,莊稼雖然已經返青,給這片土地帶來了一絲生機的綠意,可那瘦弱的苗兒在風中不住地顫抖,全然沒了往昔應有的茁壯勁兒。


    李奧瞬間想起了臨行前與朱元璋的那次談話。


    當時,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神色凝重,目光深邃地看著李奧和牛曉乾。


    “小李,此次你們先去河南走一圈。”


    “那裏這些年可謂是多災多難,不止經曆了連年戰亂,更是各種天災接踵而至。”


    “洪武三年,黃河突然決口,項城縣境一片汪洋,無數百姓葬身其中,死者甚眾。”


    “從洪武五年開始,河南又遭遇了特大旱情,土地幹裂,莊稼顆粒無收。”


    “可這還不算完,緊接著蝗災又起,鋪天蓋地的蝗蟲所過之處,連樹葉都被啃得精光。”


    “這一連串的災禍,導致河南出現了大饑的慘狀,百姓們食不果腹,流離失所。”


    李奧和牛曉乾靜靜地聽著,臉上都露出了震驚與同情的神色。


    朱元璋接著說道,“如今,情況雖然已經有所改善,但後續恢複民生的工作依舊困難重重,棘手得很。”


    “咱希望你和小牛拿河南當成第一個改革的試點。”


    “那裏現在幅員遼闊,卻人口稀少……”


    李奧一聽,忍不住瞪大了眼睛,直接出口打斷道,“啥?河南你居然說人口稀少??”


    他滿臉的難以置信,畢竟在他的認知裏,河南一直是人口大省。


    “一驚一乍個啥,咱說的是咱這個時候。”


    朱元璋瞥了李奧一眼,繼續說道,“咱這個時期的河南人口隻有不到兩百萬!”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一百八十九萬一千人。)


    “咱合計著,那裏目前即使有鄉紳地主,數量也不算多,推行一些政策相對容易。”


    “可以全力推廣那些高產作物,這些作物耐旱耐瘠,產量又高,適合在河南這種曆經災荒的地方種植。”


    “不僅能快速改善民生,讓百姓們填飽肚子,還能借此彌合南北。”


    “對咱大明的穩定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你們可明白咱的意思?”


    李奧迴想起朱元璋當時那殷切的眼神,那眼神中飽含著對河南民生改善的期盼,對大明未來發展的厚望。


    再看看眼前這一片凋敝的景象,心中不禁泛起一陣酸澀。


    此時此刻,一種莫名的責任感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壓在了他的肩頭。


    同時,他愈發覺得朱元璋的決策蘊含著深遠的深意。


    現在的河南,確實如朱元璋所說,在曆經無數磨難後,人口銳減。


    但換個角度看,這也使得這裏少了許多在其他地方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


    正適合他們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舉措,嚐試新的發展模式,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生機與希望。


    牛曉乾此時同樣也在思索著朱元璋的話。


    “小牛,你和小李此次去河南,咱希望你在那裏找個合適的地方,建造水泥廠和鋼鐵廠。”


    “能一同幫著河南恢複民生,至於那裏是商稅,你自己決定什麽時候開始改。”


    “咱給你幾道空白聖旨裝好,到時候想咋寫,聯係下咱就行。”


    牛曉乾一想到這番話就覺得頭疼不已。


    雖說建造水泥廠和鋼鐵廠有李奧幫忙,而且還帶著朱樉夫婦,以及宋濂培養出的那些學識淵博的學子,在技術和人才方麵有一定的支持,理論上應該相對容易一些。


    然而,現實的難題卻擺在眼前。


    此時的河南人口還不到兩百萬,這就意味著勞動力嚴重匱乏。


    建造工廠需要大量的人力,從廠房的搭建,到設備的安裝調試,再到後續的生產運營,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朱元璋到現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飯不頂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飯不頂飽並收藏朱元璋到現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