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目光平靜地看著朝堂上這跪成一片、聲淚俱下的儒士們,緩緩開口:“都平身吧。”
聲音不高,卻瞬間讓朝堂上嘈雜的哭訴聲戛然而止。
待儒士們紛紛站起身來,不約而同地朝著孔希學投去鄙夷的一瞥,眼神中滿是不屑與憤怒。
朱元璋目光緩緩掃過眾人,“諸位所言,朕都聽進去了。”
“但改革之事,關乎我大明的興衰,朕絕不能僅憑一麵之詞就倉促決定。”
說罷,他轉頭看向朱標,眼神中帶著期許與信任,“標兒,你主掌中書省,主持改革事宜,他們所說的這些情況,都是真的麽?”
朱標自信滿滿,向前踏出一步,“父皇,並非如此。”
“兒臣以為,他們可能並未深入細致地觀察,僅僅是道聽途說,便匆忙地下了論斷。”
他轉身目光炯炯,直視著陳老,“您說因允許女子進入工坊做工,工錢有所減少,還導致男子失業,這實在是無稽之談。”
“事實上,女子進入工坊,憑借她們的心靈手巧,在一些精細工作上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為工坊帶來了更高的效益。”
“工錢方麵,朝廷早有明確規定,秉持同工同酬原則,絕不存在刻意壓低女子工錢的情況。”
“這是維護公平正義的基本準則,也是改革穩步推進的重要保障。”
“至於男子失業一事,更是毫無根據。”
“據孤所知,城外新成立的工廠,發展勢頭迅猛,一直都在大量招人。”
“隻要男工們願意放下偏見,積極應聘,根本不存在失業的問題。”
說完,朱標再次轉身,麵向朱元璋恭敬地拱手道,“父皇,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兒臣深知責任重大。”
“因此,早命錦衣衛對各工坊主宣讀朝堂政令,明確告知他們改革的要求與規範,絕不容許他們試圖鑽空子,破壞改革大局。”
陳老聽了朱標的話,臉上瞬間一陣紅一陣白,眼神中閃過一絲慌亂,下意識地低下頭,不敢與朱標對視。
朱元璋聽了朱標的迴答,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標兒,做得好。”
“改革就是要這樣,有理有據,不能被無端的質疑擾亂了步伐。”
隨後,朱元璋目光看向那個江南老儒士,問道,“那江南的新規和寶鈔之事,你又作何解釋?”
“百姓兌換寶鈔困難,影響生計,這可不是小事,關乎著江南萬千百姓的生活。”
朱標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禮,“父皇,此事兒臣全權交由誠意伯操辦,其中詳情,還請誠意伯來詳細說明,以便父皇能全麵了解情況。”
劉伯溫上前一步,雙手抱拳,“陛下,江南作為京師之後,第二個成立大明銀行的地方,當地確實頒布了相關新規。”
言罷,將目光轉向那個江南的儒士,拱手示意,言辭懇切地問道,“這位先生,你可親自去過大明銀行?”
江南的儒士趕忙拱手迴應,“去過。”
劉伯溫微微點頭,繼續有條不紊地說道,“可注意到,大明銀行的兩側商鋪,皆是收百姓糧食和其他實物的地方?”
“朝廷設立這些商鋪,便是充分考慮到百姓習慣用實物交易的情況,其初衷就是讓百姓能夠拿家中餘糧或其他實物,去這些商鋪換取寶鈔。”
“這些商鋪,皆由朝廷嚴格監管,定價公平合理,絕無欺瞞百姓之舉,百姓無需擔憂被壓價吃虧。”
“而且,為了方便百姓,銀行和商鋪都安排了專人引導,百姓隻需按流程操作,並非難事。”
“先生,據你所見,在這兌換寶鈔的流程裏,究竟是哪一步出現了問題,導致百姓兌換困難,進而影響生計呢?”
老儒士聽到這話,神色微微一滯,臉色瞬間有些發白,下意識地舔了舔幹澀的嘴唇,眼神也開始有些閃躲,不敢直視劉伯溫的目光。
他囁嚅著,“這……這,草民隻是聽聞百姓抱怨,說兌換寶鈔來迴折騰,耗費時日,具體細節,倒也未曾細究。”
聲音越說越小,透著幾分心虛。
劉伯溫微微頷首,臉上依舊掛著溫和的笑容,“先生關心百姓疾苦,這份心意令人敬佩。”
“畢竟,百姓之事無小事。”
“若是先生還有疑慮,不妨再去銀行實地考察看看。”
“若真發現問題,也望先生及時告知朝廷,朝廷定會妥善處理。”
老儒士的臉越發泛白,尷尬地拱了拱手,囁嚅道,“是草民考慮不周,聽誠意伯這般解釋,草民心中已有數。”
朱標聽完劉伯溫的話,嘴角微微上揚,露出滿意的笑容。
側身麵向朱元璋,恭敬地行了一禮,“父皇,看來這位先生相當關心百姓。”
“至於江西儒士提出的科舉改革問題,兒臣則是全權交由宋學士負責,還請宋學士為父皇和諸位詳細闡述一番,以解眾人疑惑。”
宋濂穩步上前,整了整衣冠,向朱元璋行大禮後,神色莊重道,““陛下,江西向來文風昌盛,當地的學子數量眾多,他們對於科舉之事一直極為看重。”
“此次科舉改革,他們心中有所擔憂,這臣十分理解。”
“但此次改革,實乃為我大明培養更全麵之才的必要之舉,關乎著我朝未來的興衰。”
宋濂微微側身,麵向江西來的微胖儒士,“先生憂心學子們多年苦讀四書五經,一朝改革,前路迷茫,這份憂慮合情合理。”
“畢竟,學子們多年的心血,容不得絲毫草率對待。”
“但朝廷並非貿然行事,在推行改革之前,已明文昭告天下,三年以後才正式推行新科舉製。”
“如此一來,便給學子們留出了充裕的時間去適應和學習新知識。”
“在這三年的緩衝期內,朝廷會在各地大力推廣相關書籍。”
“這些書籍都是精心編撰,內容豐富且深入淺出,非常適合學子們入門研讀。”
“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算術格物,都有詳細且易懂的講解。”
“不僅如此,為了讓更多學子,尤其是寒門學子,能夠毫無負擔地接觸到這些書籍,朝廷特意管控價格。”
“每一本書都定價低廉,即便家境貧寒的學子,也能輕鬆購置。”
“至於書籍的數量方麵,先生更無需擔憂。”
宋濂目光平和地看著儒士,眼神中透著自信與篤定,“朝廷有新型的印刷設備,效率較以往大幅提升。”
“如今,這些書籍在各地書肆均有充足備貨,學子們無論身處何地,隨時都能購買。”
“而且,各地學府也已大量采購,供學子們借閱學習。”
“如此一來,即便學子無力購買,也能通過借閱獲取知識。”
“或許您此次迴去後,就會發現老夫所言非虛。”
“此外,朝廷還會長期舉辦各類學術講座與交流活動,邀請知名學者前來講學,為學子們答疑解惑,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新知識。”
江西來的微胖儒士聽著宋濂的話,臉色一陣紅一陣白,不斷變換。
他怎麽也沒想到,自己所言的諸多問題,朝廷早已考慮周全並妥善解決。
半晌,才發出幹澀的聲音,“宋大人,是在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本以為這科舉改革太過倉促,會苦了莘莘學子,卻不知朝廷在背後做了這麽多細致入微的工作。”
“在下一路進京,隻聽聞學子們的抱怨,卻未曾深入了解朝廷的舉措,便貿然在朝堂上哭訴,實在是莽撞。”
說著,“撲通”一聲重重跪地,額頭觸地,向朱元璋叩首,聲音帶著幾分顫抖與惶恐,“陛下,草民有眼無珠,未經查實便妄議朝政,實在罪該萬死,還望陛下恕罪。”
朱元璋看著跪地的儒士,心中對他著實不屑,不過麵上依舊神色溫和,擺出一副寬容大度的姿態,“起來吧,你心係學子,關心科舉,出發點是好的。”
“朕知道你也是為了大明的人才選拔,為了那些寒窗苦讀的孩子們。”
“改革之事,本就需要各方暢所欲言,隻要是為了大明的未來,即便說錯了,朕也不會怪罪。”
微胖儒士緩緩起身,眼中滿是感激,“謝陛下寬宏大量。”
李奧悄悄湊近牛曉乾,壓低聲音道,“老牛,老朱自稱朕了,我敢打賭,老朱要使壞了。”
“以我對他的了解,這看似寬容的背後,肯定憋著大招呢。”
朱元璋起身,目光如炬,緩緩掃過一眾老儒士,朗聲道:“諸位,可還有對改革其他的不滿?”
“但說無妨,朕今日就與大家把這改革之事徹底論個明白。”
“無論大小問題,都可直言,朕定會認真傾聽。”
老儒士們麵麵相覷,眼神中滿是猶豫與忌憚。
一時間,竟無人敢率先開口。
他們心裏都清楚,剛才提出的那些質疑,都被朱標、劉伯溫、宋濂有理有據地完美解決了,毫無反駁的餘地。
尤其是孔希學“叛變”倒向改革派後,他們已經失去了有力的同盟。
聲音不高,卻瞬間讓朝堂上嘈雜的哭訴聲戛然而止。
待儒士們紛紛站起身來,不約而同地朝著孔希學投去鄙夷的一瞥,眼神中滿是不屑與憤怒。
朱元璋目光緩緩掃過眾人,“諸位所言,朕都聽進去了。”
“但改革之事,關乎我大明的興衰,朕絕不能僅憑一麵之詞就倉促決定。”
說罷,他轉頭看向朱標,眼神中帶著期許與信任,“標兒,你主掌中書省,主持改革事宜,他們所說的這些情況,都是真的麽?”
朱標自信滿滿,向前踏出一步,“父皇,並非如此。”
“兒臣以為,他們可能並未深入細致地觀察,僅僅是道聽途說,便匆忙地下了論斷。”
他轉身目光炯炯,直視著陳老,“您說因允許女子進入工坊做工,工錢有所減少,還導致男子失業,這實在是無稽之談。”
“事實上,女子進入工坊,憑借她們的心靈手巧,在一些精細工作上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為工坊帶來了更高的效益。”
“工錢方麵,朝廷早有明確規定,秉持同工同酬原則,絕不存在刻意壓低女子工錢的情況。”
“這是維護公平正義的基本準則,也是改革穩步推進的重要保障。”
“至於男子失業一事,更是毫無根據。”
“據孤所知,城外新成立的工廠,發展勢頭迅猛,一直都在大量招人。”
“隻要男工們願意放下偏見,積極應聘,根本不存在失業的問題。”
說完,朱標再次轉身,麵向朱元璋恭敬地拱手道,“父皇,改革正處於關鍵時期,兒臣深知責任重大。”
“因此,早命錦衣衛對各工坊主宣讀朝堂政令,明確告知他們改革的要求與規範,絕不容許他們試圖鑽空子,破壞改革大局。”
陳老聽了朱標的話,臉上瞬間一陣紅一陣白,眼神中閃過一絲慌亂,下意識地低下頭,不敢與朱標對視。
朱元璋聽了朱標的迴答,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標兒,做得好。”
“改革就是要這樣,有理有據,不能被無端的質疑擾亂了步伐。”
隨後,朱元璋目光看向那個江南老儒士,問道,“那江南的新規和寶鈔之事,你又作何解釋?”
“百姓兌換寶鈔困難,影響生計,這可不是小事,關乎著江南萬千百姓的生活。”
朱標恭敬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禮,“父皇,此事兒臣全權交由誠意伯操辦,其中詳情,還請誠意伯來詳細說明,以便父皇能全麵了解情況。”
劉伯溫上前一步,雙手抱拳,“陛下,江南作為京師之後,第二個成立大明銀行的地方,當地確實頒布了相關新規。”
言罷,將目光轉向那個江南的儒士,拱手示意,言辭懇切地問道,“這位先生,你可親自去過大明銀行?”
江南的儒士趕忙拱手迴應,“去過。”
劉伯溫微微點頭,繼續有條不紊地說道,“可注意到,大明銀行的兩側商鋪,皆是收百姓糧食和其他實物的地方?”
“朝廷設立這些商鋪,便是充分考慮到百姓習慣用實物交易的情況,其初衷就是讓百姓能夠拿家中餘糧或其他實物,去這些商鋪換取寶鈔。”
“這些商鋪,皆由朝廷嚴格監管,定價公平合理,絕無欺瞞百姓之舉,百姓無需擔憂被壓價吃虧。”
“而且,為了方便百姓,銀行和商鋪都安排了專人引導,百姓隻需按流程操作,並非難事。”
“先生,據你所見,在這兌換寶鈔的流程裏,究竟是哪一步出現了問題,導致百姓兌換困難,進而影響生計呢?”
老儒士聽到這話,神色微微一滯,臉色瞬間有些發白,下意識地舔了舔幹澀的嘴唇,眼神也開始有些閃躲,不敢直視劉伯溫的目光。
他囁嚅著,“這……這,草民隻是聽聞百姓抱怨,說兌換寶鈔來迴折騰,耗費時日,具體細節,倒也未曾細究。”
聲音越說越小,透著幾分心虛。
劉伯溫微微頷首,臉上依舊掛著溫和的笑容,“先生關心百姓疾苦,這份心意令人敬佩。”
“畢竟,百姓之事無小事。”
“若是先生還有疑慮,不妨再去銀行實地考察看看。”
“若真發現問題,也望先生及時告知朝廷,朝廷定會妥善處理。”
老儒士的臉越發泛白,尷尬地拱了拱手,囁嚅道,“是草民考慮不周,聽誠意伯這般解釋,草民心中已有數。”
朱標聽完劉伯溫的話,嘴角微微上揚,露出滿意的笑容。
側身麵向朱元璋,恭敬地行了一禮,“父皇,看來這位先生相當關心百姓。”
“至於江西儒士提出的科舉改革問題,兒臣則是全權交由宋學士負責,還請宋學士為父皇和諸位詳細闡述一番,以解眾人疑惑。”
宋濂穩步上前,整了整衣冠,向朱元璋行大禮後,神色莊重道,““陛下,江西向來文風昌盛,當地的學子數量眾多,他們對於科舉之事一直極為看重。”
“此次科舉改革,他們心中有所擔憂,這臣十分理解。”
“但此次改革,實乃為我大明培養更全麵之才的必要之舉,關乎著我朝未來的興衰。”
宋濂微微側身,麵向江西來的微胖儒士,“先生憂心學子們多年苦讀四書五經,一朝改革,前路迷茫,這份憂慮合情合理。”
“畢竟,學子們多年的心血,容不得絲毫草率對待。”
“但朝廷並非貿然行事,在推行改革之前,已明文昭告天下,三年以後才正式推行新科舉製。”
“如此一來,便給學子們留出了充裕的時間去適應和學習新知識。”
“在這三年的緩衝期內,朝廷會在各地大力推廣相關書籍。”
“這些書籍都是精心編撰,內容豐富且深入淺出,非常適合學子們入門研讀。”
“無論是天文地理,還是算術格物,都有詳細且易懂的講解。”
“不僅如此,為了讓更多學子,尤其是寒門學子,能夠毫無負擔地接觸到這些書籍,朝廷特意管控價格。”
“每一本書都定價低廉,即便家境貧寒的學子,也能輕鬆購置。”
“至於書籍的數量方麵,先生更無需擔憂。”
宋濂目光平和地看著儒士,眼神中透著自信與篤定,“朝廷有新型的印刷設備,效率較以往大幅提升。”
“如今,這些書籍在各地書肆均有充足備貨,學子們無論身處何地,隨時都能購買。”
“而且,各地學府也已大量采購,供學子們借閱學習。”
“如此一來,即便學子無力購買,也能通過借閱獲取知識。”
“或許您此次迴去後,就會發現老夫所言非虛。”
“此外,朝廷還會長期舉辦各類學術講座與交流活動,邀請知名學者前來講學,為學子們答疑解惑,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新知識。”
江西來的微胖儒士聽著宋濂的話,臉色一陣紅一陣白,不斷變換。
他怎麽也沒想到,自己所言的諸多問題,朝廷早已考慮周全並妥善解決。
半晌,才發出幹澀的聲音,“宋大人,是在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本以為這科舉改革太過倉促,會苦了莘莘學子,卻不知朝廷在背後做了這麽多細致入微的工作。”
“在下一路進京,隻聽聞學子們的抱怨,卻未曾深入了解朝廷的舉措,便貿然在朝堂上哭訴,實在是莽撞。”
說著,“撲通”一聲重重跪地,額頭觸地,向朱元璋叩首,聲音帶著幾分顫抖與惶恐,“陛下,草民有眼無珠,未經查實便妄議朝政,實在罪該萬死,還望陛下恕罪。”
朱元璋看著跪地的儒士,心中對他著實不屑,不過麵上依舊神色溫和,擺出一副寬容大度的姿態,“起來吧,你心係學子,關心科舉,出發點是好的。”
“朕知道你也是為了大明的人才選拔,為了那些寒窗苦讀的孩子們。”
“改革之事,本就需要各方暢所欲言,隻要是為了大明的未來,即便說錯了,朕也不會怪罪。”
微胖儒士緩緩起身,眼中滿是感激,“謝陛下寬宏大量。”
李奧悄悄湊近牛曉乾,壓低聲音道,“老牛,老朱自稱朕了,我敢打賭,老朱要使壞了。”
“以我對他的了解,這看似寬容的背後,肯定憋著大招呢。”
朱元璋起身,目光如炬,緩緩掃過一眾老儒士,朗聲道:“諸位,可還有對改革其他的不滿?”
“但說無妨,朕今日就與大家把這改革之事徹底論個明白。”
“無論大小問題,都可直言,朕定會認真傾聽。”
老儒士們麵麵相覷,眼神中滿是猶豫與忌憚。
一時間,竟無人敢率先開口。
他們心裏都清楚,剛才提出的那些質疑,都被朱標、劉伯溫、宋濂有理有據地完美解決了,毫無反駁的餘地。
尤其是孔希學“叛變”倒向改革派後,他們已經失去了有力的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