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原本雖知陛下支持改革派,心中多有憂慮,可如今見陛下做出讓孔家代表大明出使四方這一決策,便覺得陛下對儒學還是極其重視的,心中的擔憂頓時消散了不少。
江西來的微胖儒士輕輕碰了碰一旁的同鄉,眼睛裏閃爍著期待的光芒,小聲嘀咕道。
“陛下既然這般看重孔家,看重儒學,那等會兒衍聖公帶頭反對改革,陛下就算不馬上應允,也得慎重考慮了。”
他心裏盤算著,覺得這局勢似乎開始朝著有利於他們的方向發展。
而負責編撰《洪武大典》的李善長也是腦袋懵懵的,手裏下意識地攥緊了笏板,心中暗自思忖。
“難道陛下沒看出如此做會讓孔家以後權勢滔天?難道陛下為了改革,不惜讓孔家崛起麽?”
李善長越想越覺得此事不妥,立刻站出來,微微躬身,急切道,“陛下,前往四周國家宣揚國威、傳播文化,如此重大之使命,是否可由諸位親王擔此重任?”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希望能借此提醒陛下重新考量。
此時,一眾沒去過現代的武將,也同樣想到了李善長所擔憂的事情,他們麵麵相覷,眼神中滿是疑惑與不安,最後紛紛將目光投向徐達。
徐達出列,對著李善長抱拳行禮,“韓國公,此言差矣。”
“諸位親王如今尚未就藩,還未真正在封地紮根,承擔藩王應盡之責。”
“此時讓他們遠離朝堂,遠赴異國宣揚國威、傳播文化,一來會打亂皇室培養親王的既定規劃,二來朝堂政務繁雜,親王們若此時抽身,恐對諸多事務的推進產生阻礙。”
說罷,徐達轉身麵向朱元璋,“陛下,衍聖公乃儒家正統傳人,孔家一族對儒家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舉世無雙。”
“由他們帶領飽學之士前往四周國家,既能將我大明的文化精髓毫無保留地傳播出去,又能展現我朝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這不僅是對儒家文化的弘揚,更是對我大明國威的有力彰顯。”
“相信衍聖公定能不辱使命,為我大明在四方諸國樹立崇高的威望。”
朝堂上的武將們紛紛瞪大眼睛看著徐達,眼神中滿是震驚與不解。
王弼更是忍不住,湊到藍玉身邊,壓低聲音,語氣中帶著一絲憤慨,“魏國公瘋了麽?”
“咱們武將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給大明開疆拓土,宣揚國威。”
“如今卻讓這些整日舞文弄墨的人去幹這事兒,往後論功行賞,還有咱們什麽事兒?”
藍玉輕捶一下王弼,低聲斥道,“迴去站好,陛下的安排咱們隻要聽著,支持就行,其他咱們什麽也別管。”
“陛下與魏國公都如此決策,必然有深意,輪不到你我在這裏胡亂猜測。”
朱元璋坐在龍椅之上,將這一切盡收眼底,“魏國公所言有理。”
“此次宣揚國威、傳播文化,意義重大,由孔家牽頭最為合適。”
“他們對儒家文化的精通,能更好地將我大明的文化底蘊展現給四方諸國。”
“至於諸位親王,他們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如何治理封地,為大明的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待他們日後治理好封地後,再由親王前去宣揚國威,拓展我大明的影響力,也不遲。”
孔希學心中滿是激動與自豪,再次叩謝,“陛下聖明,臣定不辱使命!”
“必將傾盡全力,帶領孔家及天下飽學之士,讓我大明文化在四方綻放光彩,揚我國威於四海!”
此言一出,那些一同前來的儒士與文臣們也紛紛迴過神來,旋即整齊劃一地跪地,高聲唿喊:“陛下聖明!”
他們心裏清楚,孔家作為儒家代表,此番肩負如此重任,榮耀加身,往後儒家在朝堂的地位必將水漲船高。
而他們,作為儒學的追隨者與傳播者,自然也能跟著沾光,獲得更多的利益與尊崇。
朱元璋抬手示意眾人平身,目光緩緩掃過眾人,眼神中帶著一絲審視,問道,“諸位,你們此次一同前來,有何要事相商?”
此言一出,原本還帶著些許嘈雜的朝堂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明白,正題終於來了。
那些儒士滿心期待地看向孔希學,他們懷揣著對改革的不滿與擔憂,早已準備好慷慨陳詞。
就等著孔希學率先呈上反對改革的奏疏,好一同附和,在朝堂上掀起聲浪,說服陛下改變心意。
怎知,孔希學像是完全沒看到眾人的眼神暗示,神色如常,對朱元璋恭敬地躬身道。
“陛下,臣此番隻是前來京師,是看看改革所帶來的變化。”
“這些兩日,臣走街串巷,親眼目睹了市井間的煙火變遷,百姓生活雖有改變,但大體安穩。”
孔希學雙手抱拳,高高舉起,“您高瞻遠矚,推行改革,這是我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如今看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改革初見成效,未來更是不可限量。”
這話一出口,朝堂上瞬間炸開了鍋。
那些原本期待孔希學反對改革的儒士和部分文臣,臉上的表情從最初的期待轉為難以置信,最後更是憤怒,又夾雜著一絲茫然。
他們怎麽也沒想到,孔希學竟會突然倒戈,說出這般支持改革的話。
李奧本喝著快樂水,差點被孔希學的這個轉折噴牛曉乾臉上,被嗆得直咳嗽。
“我尼瑪,孔家這跪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牛曉乾捂著嘴,不讓自己笑出聲,“咱們在曆史書上看到的還真沒錯,孔家都是一球德行。”
“昨晚咱們還看著他,嚷嚷什麽改革破壞祖宗禮製,今兒個吃下老朱的大餅,立馬就變了嘴臉,真是不愧是孔家人。”
即使朱元璋他們一幫子去現代學習過的人,雖然早就知道孔家在曆史上為求自保、貪圖利益而見風使舵的醜樣,可實打實看到這般場景,心中仍不免泛起一陣複雜的情緒。
朱元璋穩穩地坐在龍椅之上,將朝堂上眾人的反應盡收眼底。
他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他心裏清楚,孔希學這一轉變,正合了他的心意,也省了他不少麻煩。
那些老儒士們哪肯善罷甘休,見孔希學如此背叛,立刻群起而攻之。
陳老氣得渾身發抖,顫顫巍巍地站了出來,聲嘶力竭地吼道,“孔希學!你可捫心自問,自己究竟在做什麽?”
“你貴為衍聖公,乃孔子之後,這傳承儒家道統的千斤重擔,都便落在你一人肩頭。”
“可如今,你竟做出這般令人不齒的糊塗事!”
“科舉改革,讓儒家經典在科考中的權重被大幅削減,這是對儒家千年傳承的褻瀆!”
“還有那女子半邊天的說法,更是荒誕至極!”
“你難道忘了孔夫子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嗎?”
孔希學靜靜地聽完陳老的指責,臉上波瀾不驚,他向前一步,對著陳老恭恭敬敬地行了個大禮,這才直起身來。
不卑不亢道,“陳老,您的心情晚輩十分理解,可時代已然不同,我儒家之道也當與時俱進。”
“科舉改革,削減儒家經典權重,並非是棄用儒家,而是為了培養出更全麵的人才。”
“如今的大明,不僅要治理民生,還要應對四方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甚至是軍事威脅。”
“隻精通儒家經典,而不懂算術、律法、天文地理,又如何能在這些複雜的事務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至於‘女子半邊天’這一說法,”
孔希學微微提高了音量,“絕非是對祖宗規矩的肆意違背,而是順應天理人倫之舉。”
“孔夫子雖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之言,但也倡導‘有教無類’,此乃儒家教育理念之精髓。”
“女子同樣有聰慧的頭腦,有求知的渴望,我們又有什麽理由將她們拒之門外?”
“古往今來,女子展現出非凡才能的事例比比皆是。”
孔希學目光炯炯盯著陳老,“班昭續寫《漢書》,以其卓越的學識與才華,為史學傳承立下不朽功勳;花木蘭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盡顯女子的勇敢與擔當。”
“如今,讓女子參與科考,入朝為官,不過是讓她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大明的繁榮貢獻力量。”
“這與儒家的仁愛、平等理念並無衝突,反而是對儒家思想的進一步踐行。”
陳老聽著孔希學的話,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他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言辭,隻能重重地哼了一聲,氣得身子都在微微顫抖。
留著山羊胡的中年儒士按捺不住,疾步上前,指向孔希學,大聲斥道。
“孔希學,你休要在這裏巧言令色,混淆視聽!”
“就說前日我等觀看的那場表演,簡直是傷風敗俗!”
“還引得百姓競相圍觀,長此以往,勢必會敗壞社會風氣,讓我大明子民沉迷於享樂,忘卻禮義廉恥,這難道也是你所謂的順應時代?”
江西來的微胖儒士輕輕碰了碰一旁的同鄉,眼睛裏閃爍著期待的光芒,小聲嘀咕道。
“陛下既然這般看重孔家,看重儒學,那等會兒衍聖公帶頭反對改革,陛下就算不馬上應允,也得慎重考慮了。”
他心裏盤算著,覺得這局勢似乎開始朝著有利於他們的方向發展。
而負責編撰《洪武大典》的李善長也是腦袋懵懵的,手裏下意識地攥緊了笏板,心中暗自思忖。
“難道陛下沒看出如此做會讓孔家以後權勢滔天?難道陛下為了改革,不惜讓孔家崛起麽?”
李善長越想越覺得此事不妥,立刻站出來,微微躬身,急切道,“陛下,前往四周國家宣揚國威、傳播文化,如此重大之使命,是否可由諸位親王擔此重任?”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憂慮,希望能借此提醒陛下重新考量。
此時,一眾沒去過現代的武將,也同樣想到了李善長所擔憂的事情,他們麵麵相覷,眼神中滿是疑惑與不安,最後紛紛將目光投向徐達。
徐達出列,對著李善長抱拳行禮,“韓國公,此言差矣。”
“諸位親王如今尚未就藩,還未真正在封地紮根,承擔藩王應盡之責。”
“此時讓他們遠離朝堂,遠赴異國宣揚國威、傳播文化,一來會打亂皇室培養親王的既定規劃,二來朝堂政務繁雜,親王們若此時抽身,恐對諸多事務的推進產生阻礙。”
說罷,徐達轉身麵向朱元璋,“陛下,衍聖公乃儒家正統傳人,孔家一族對儒家文化的理解與傳承,舉世無雙。”
“由他們帶領飽學之士前往四周國家,既能將我大明的文化精髓毫無保留地傳播出去,又能展現我朝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這不僅是對儒家文化的弘揚,更是對我大明國威的有力彰顯。”
“相信衍聖公定能不辱使命,為我大明在四方諸國樹立崇高的威望。”
朝堂上的武將們紛紛瞪大眼睛看著徐達,眼神中滿是震驚與不解。
王弼更是忍不住,湊到藍玉身邊,壓低聲音,語氣中帶著一絲憤慨,“魏國公瘋了麽?”
“咱們武將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給大明開疆拓土,宣揚國威。”
“如今卻讓這些整日舞文弄墨的人去幹這事兒,往後論功行賞,還有咱們什麽事兒?”
藍玉輕捶一下王弼,低聲斥道,“迴去站好,陛下的安排咱們隻要聽著,支持就行,其他咱們什麽也別管。”
“陛下與魏國公都如此決策,必然有深意,輪不到你我在這裏胡亂猜測。”
朱元璋坐在龍椅之上,將這一切盡收眼底,“魏國公所言有理。”
“此次宣揚國威、傳播文化,意義重大,由孔家牽頭最為合適。”
“他們對儒家文化的精通,能更好地將我大明的文化底蘊展現給四方諸國。”
“至於諸位親王,他們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學習如何治理封地,為大明的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待他們日後治理好封地後,再由親王前去宣揚國威,拓展我大明的影響力,也不遲。”
孔希學心中滿是激動與自豪,再次叩謝,“陛下聖明,臣定不辱使命!”
“必將傾盡全力,帶領孔家及天下飽學之士,讓我大明文化在四方綻放光彩,揚我國威於四海!”
此言一出,那些一同前來的儒士與文臣們也紛紛迴過神來,旋即整齊劃一地跪地,高聲唿喊:“陛下聖明!”
他們心裏清楚,孔家作為儒家代表,此番肩負如此重任,榮耀加身,往後儒家在朝堂的地位必將水漲船高。
而他們,作為儒學的追隨者與傳播者,自然也能跟著沾光,獲得更多的利益與尊崇。
朱元璋抬手示意眾人平身,目光緩緩掃過眾人,眼神中帶著一絲審視,問道,“諸位,你們此次一同前來,有何要事相商?”
此言一出,原本還帶著些許嘈雜的朝堂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明白,正題終於來了。
那些儒士滿心期待地看向孔希學,他們懷揣著對改革的不滿與擔憂,早已準備好慷慨陳詞。
就等著孔希學率先呈上反對改革的奏疏,好一同附和,在朝堂上掀起聲浪,說服陛下改變心意。
怎知,孔希學像是完全沒看到眾人的眼神暗示,神色如常,對朱元璋恭敬地躬身道。
“陛下,臣此番隻是前來京師,是看看改革所帶來的變化。”
“這些兩日,臣走街串巷,親眼目睹了市井間的煙火變遷,百姓生活雖有改變,但大體安穩。”
孔希學雙手抱拳,高高舉起,“您高瞻遠矚,推行改革,這是我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如今看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改革初見成效,未來更是不可限量。”
這話一出口,朝堂上瞬間炸開了鍋。
那些原本期待孔希學反對改革的儒士和部分文臣,臉上的表情從最初的期待轉為難以置信,最後更是憤怒,又夾雜著一絲茫然。
他們怎麽也沒想到,孔希學竟會突然倒戈,說出這般支持改革的話。
李奧本喝著快樂水,差點被孔希學的這個轉折噴牛曉乾臉上,被嗆得直咳嗽。
“我尼瑪,孔家這跪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牛曉乾捂著嘴,不讓自己笑出聲,“咱們在曆史書上看到的還真沒錯,孔家都是一球德行。”
“昨晚咱們還看著他,嚷嚷什麽改革破壞祖宗禮製,今兒個吃下老朱的大餅,立馬就變了嘴臉,真是不愧是孔家人。”
即使朱元璋他們一幫子去現代學習過的人,雖然早就知道孔家在曆史上為求自保、貪圖利益而見風使舵的醜樣,可實打實看到這般場景,心中仍不免泛起一陣複雜的情緒。
朱元璋穩穩地坐在龍椅之上,將朝堂上眾人的反應盡收眼底。
他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他心裏清楚,孔希學這一轉變,正合了他的心意,也省了他不少麻煩。
那些老儒士們哪肯善罷甘休,見孔希學如此背叛,立刻群起而攻之。
陳老氣得渾身發抖,顫顫巍巍地站了出來,聲嘶力竭地吼道,“孔希學!你可捫心自問,自己究竟在做什麽?”
“你貴為衍聖公,乃孔子之後,這傳承儒家道統的千斤重擔,都便落在你一人肩頭。”
“可如今,你竟做出這般令人不齒的糊塗事!”
“科舉改革,讓儒家經典在科考中的權重被大幅削減,這是對儒家千年傳承的褻瀆!”
“還有那女子半邊天的說法,更是荒誕至極!”
“你難道忘了孔夫子所說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嗎?”
孔希學靜靜地聽完陳老的指責,臉上波瀾不驚,他向前一步,對著陳老恭恭敬敬地行了個大禮,這才直起身來。
不卑不亢道,“陳老,您的心情晚輩十分理解,可時代已然不同,我儒家之道也當與時俱進。”
“科舉改革,削減儒家經典權重,並非是棄用儒家,而是為了培養出更全麵的人才。”
“如今的大明,不僅要治理民生,還要應對四方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甚至是軍事威脅。”
“隻精通儒家經典,而不懂算術、律法、天文地理,又如何能在這些複雜的事務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至於‘女子半邊天’這一說法,”
孔希學微微提高了音量,“絕非是對祖宗規矩的肆意違背,而是順應天理人倫之舉。”
“孔夫子雖有‘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之言,但也倡導‘有教無類’,此乃儒家教育理念之精髓。”
“女子同樣有聰慧的頭腦,有求知的渴望,我們又有什麽理由將她們拒之門外?”
“古往今來,女子展現出非凡才能的事例比比皆是。”
孔希學目光炯炯盯著陳老,“班昭續寫《漢書》,以其卓越的學識與才華,為史學傳承立下不朽功勳;花木蘭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盡顯女子的勇敢與擔當。”
“如今,讓女子參與科考,入朝為官,不過是讓她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為大明的繁榮貢獻力量。”
“這與儒家的仁愛、平等理念並無衝突,反而是對儒家思想的進一步踐行。”
陳老聽著孔希學的話,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他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又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言辭,隻能重重地哼了一聲,氣得身子都在微微顫抖。
留著山羊胡的中年儒士按捺不住,疾步上前,指向孔希學,大聲斥道。
“孔希學,你休要在這裏巧言令色,混淆視聽!”
“就說前日我等觀看的那場表演,簡直是傷風敗俗!”
“還引得百姓競相圍觀,長此以往,勢必會敗壞社會風氣,讓我大明子民沉迷於享樂,忘卻禮義廉恥,這難道也是你所謂的順應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