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神情中滿是感慨,長歎一聲:“是啊,有時候咱都不禁感慨,這上天是不是有意安排老四上位,來拯救大明的江山。”
“朱允炆那孩子,實在難當大任。”
朱標微微點頭,一臉地無奈:“沒錯,就說他的官製改革,完全就是流於形式,隻是換個名頭罷了,實際上毫無用處,純粹是白白折騰。”
“他竟然妄圖恢複井田製,這想法完全不切實際,最終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朱元璋皺著眉,滿臉惱怒:“寬刑省獄本是好事,可他倒好,竟然大赦天下,連元朝餘孽、民間組織殘餘和貪官汙吏都放了,這不是養虎為患嗎?”
朱標接吐槽:“軍事上,撤掉北方衛所,簡直糊塗!北方門戶大開,拿什麽防蒙元?”
“還有那恢複薦舉製,沒了科舉的公平公正,舉薦全憑人情關係,這樣能選出什麽真正的人才?純粹是瞎搞!”
朱元璋重重歎了口氣:“文化教育上,撤掉科舉南北榜,又關掉北方官辦學堂,北方士子心寒,南北矛盾加劇,以後北方士子誰還肯為朝廷效力?”
朱標神色凝重:“稅收政策也是亂得一塌糊塗,減了稅卻沒有控製好開支,江南地區稅收更是混亂不堪,導致財政入不敷出。”
“地方上,新政推行不力,削藩又搞得人心惶惶,治安狀況急劇惡化,流民數量不斷增多,官員腐敗現象愈發嚴重,朝廷都快要失去對地方的掌控了。”
李奧調侃道:“你倆好好說說削藩這事,這可是他在位期間的一件大事。”
李奧這話一出,朱元璋和朱標頓時都沉默了。
片刻後,朱元璋幽幽道:“如果曆史上的咱和標兒,在藍玉封侯開始,就已經有了削藩的想法呢?”
“而且曆史記載,朱允炆常年跟著咱學習,說不定或多或少察覺到了咱有削藩的心思。”
朱標眼中閃過一絲思索,緩緩說道:“按照那時的局勢,藩王勢力盤根錯節,貿然削藩,恐生大亂。”
“可能我們本想著借助藍玉的力量,先在朝堂和軍中樹立起一股能與藩王抗衡的勢力,再徐徐圖之。”
朱標無奈地搖了搖頭,眼中滿是遺憾,“可誰能想到,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朱元璋的臉上滿是無奈,“曆史上的標兒突然離世,讓一切都亂了套。”
“朱允炆那孩子,終究是沒經曆過這些權謀爭鬥的大風大浪,做事太急於求成了。”
李奧一臉好奇,趕忙追問道:“如果按照你們原本曆史上的計劃,究竟該怎麽削藩?”
朱元璋陷入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或許是在咱百年之後,由標兒出麵,逐步削弱藩王的兵權。”
“將他們手中掌控的軍隊,一點一點地收歸朝廷。”
“這樣一來,藩王沒了兵權這個最有力的依仗,自然就難以興風作浪。”
朱標在一旁補充道:“同時,我可能還有在經濟上對藩王進行限製,把控他們的財源,讓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撐謀反。”
李奧接著又問:“那藍玉在這整個削藩計劃中,又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呢?”
朱元璋眯著眼睛,敲著桌子:“藍玉手握重兵,他就是朝廷高懸的一把利刃,是極具威懾力的存在。”
“一旦有哪個藩王敢輕舉妄動,妄圖謀反,他便能迅速率領大軍出兵鎮壓,將叛亂扼殺在搖籃之中。”
他眼中閃過一絲精明,繼續說道:“而且,他收的那些義子,在軍中分布廣泛,各個關鍵位置都有他們的身影。”
“如此一來,便能為我們提供不少關鍵情報,讓我們時刻掌握藩王和軍隊的動向。”
朱標微微皺眉,神色滿是惋惜,“隻可惜啊,這一切完美的部署,都隨著我的離去而徹底改變了。”
他無奈地歎口氣,“允炆應該是壓根兒不知道我們的這些部署謀劃,削藩操之過急,手段又過於強硬,反而把藩王們都逼到了一起,聯合起來反抗朝廷,最終釀成大禍。”
“不過,” 朱元璋話鋒一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複雜的情緒,“老四那小子上位之後,雖然他手段強硬了些,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把當時那混亂不堪的局麵逐漸穩定了下來。”
“他繼續推行削藩政策,而且力度極大,把藩王們的勢力削弱到了極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完成了我們一直以來的心願。”
朱元璋微微頷首,眼中浮現出對朱棣越來越多的認可:“老四那小子,確實是有些真本事的。”
“在現代見識了那些事兒之後,咱才更加清楚地看到他在位時所立下的諸多功績。”
“就說那遷都北京,這一步棋走得妙,天子守國門,不僅穩固了北方邊防,還能更好地掌控全局。”
朱標神色認真,語氣中帶著幾分誠懇與謙遜:“是啊。”
“若不是有在現代學習的機會,讓我知曉了這些曆史的走向,即便我沒有早逝,也不一定能比老四做得更好。”
他看向朱元璋,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敬意,“父皇您當時,已然把周邊該打的仗都打完了,為大明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無比的基礎。”
“若我在位,往後大明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發展民生,逐步推進削藩事宜,防止出現像八王之亂那般的禍事,讓國家能夠平穩地發展下去。”
“但是真要像老四那般,將大明的國力推向一個新的高峰,積極開拓海外交流,這些舉措我恐怕還不一定能想得出來,也不一定能做得出來。”
朱元璋帶著安慰的神情,伸手拍了拍朱標的肩膀,滿是感慨地說道:“標兒,你這性子仁厚,這是你的優點,在治國理政方麵,你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隻是老四在這方麵,倒顯得果敢決絕,他做出的一些決策,是你可能不會輕易去做的。”
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讚賞,“就像他派鄭和下西洋,宣揚了我大明國威,還打通了海上貿易之路,讓四方來朝,這對大明的繁榮昌盛功不可沒。”
朱標認真地點頭,表示十分讚同:“兒臣明白,老四在外交和軍事方麵所采取的舉措,確實讓大明在世界舞台上揚眉吐氣。”
“而且他重視文化,下令編纂《永樂大典》,將天下學問盡收其中,這對後世的影響不可估量。”
“兒臣若是在位,或許會更側重於休養生息,在經濟和民生上多下功夫,在拓展大明影響力這方麵,怕是不及他。”
李奧在一旁聽著他們父子的對話,插話道:“標哥,你不必過於謙遜,你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麵臨的局勢也不一樣。”
“若你在位,以你的仁厚,說不定能營造出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內部環境,這同樣是大明之福。”
朱元璋哈哈一笑:“小李這話倒是在理。”
“不管怎樣,咱大明的江山能越來越好,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咱有了現代的知識與見識,往後的路,也能走得更穩些。”
李奧笑著看向朱元璋,由衷說道:“大叔,我挺佩服你攢家底的能力。”
“你在位時一直戰事頻繁,去世後朱允炆又在位亂搞一年,剩下三年還打著靖難之役。”
他不禁感慨,語氣中滿是欽佩,“可即便經曆了這麽多波折,老四上位沒多久,就能決定遷都和編纂《永樂大典》,還一直加強邊防防禦部署,永樂四年還征討安南。”
“這背後要是沒有你之前打下的堅實基礎,哪能這麽順利開展這些大事。”
“你攢下的這些家底,可是讓大明後續的發展有了底氣。”
朱元璋聽了,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神色,笑著擺擺手,自誇道:“咱的諸多政策,在你們這些現代人眼裏,或許覺得有些土裏土氣,甚至認為沒什麽高明的謀劃。”
“但咱這都是從曆史裏總結學習來的,要不,哪能攢下這麽厚實的家底?”
“想當初,咱剛登基的時候,這天下百廢待興,到處都是戰爭留下的創傷。”
“咱就想著,得先把這國家的根基給穩住了。”
“在農業方麵,咱可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咱借鑒前朝經驗,推行獎勵耕織,鼓勵百姓多種地、多織布,隻要幹得好,就給獎勵,大夥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起來了。”
李奧插嘴道“這個我知道,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
朱元璋笑著點點頭,“看來小李你對這些也有所了解,咱還有呢。”
“還組織移民屯田,把人多地少地方的百姓,遷到土地多但缺人手的地方,讓荒地都能種上糧食。”
“同時,咱還實行輕徭薄賦,盡量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讓大夥能安心搞生產。”
“又建立了路引製度,雖說這路引製度限製了人口的隨意流動,可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
說著,朱元璋點起一根煙,“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通過路引製度可以確保農民留在土地上進行生產,保證農業生產的人力穩定。”
“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土地,咱從洪武三年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普查人口,並推行戶帖製度。”
“曆史上的咱還搞了黃冊製度,把每家每戶的人口、田產都登記得清清楚楚,收稅、征兵都有了準確依據,也方便朝廷調配資源,支持農業發展。”
“這麽一套組合拳下來,糧食產量穩步提升,為大明後續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
“朱允炆那孩子,實在難當大任。”
朱標微微點頭,一臉地無奈:“沒錯,就說他的官製改革,完全就是流於形式,隻是換個名頭罷了,實際上毫無用處,純粹是白白折騰。”
“他竟然妄圖恢複井田製,這想法完全不切實際,最終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朱元璋皺著眉,滿臉惱怒:“寬刑省獄本是好事,可他倒好,竟然大赦天下,連元朝餘孽、民間組織殘餘和貪官汙吏都放了,這不是養虎為患嗎?”
朱標接吐槽:“軍事上,撤掉北方衛所,簡直糊塗!北方門戶大開,拿什麽防蒙元?”
“還有那恢複薦舉製,沒了科舉的公平公正,舉薦全憑人情關係,這樣能選出什麽真正的人才?純粹是瞎搞!”
朱元璋重重歎了口氣:“文化教育上,撤掉科舉南北榜,又關掉北方官辦學堂,北方士子心寒,南北矛盾加劇,以後北方士子誰還肯為朝廷效力?”
朱標神色凝重:“稅收政策也是亂得一塌糊塗,減了稅卻沒有控製好開支,江南地區稅收更是混亂不堪,導致財政入不敷出。”
“地方上,新政推行不力,削藩又搞得人心惶惶,治安狀況急劇惡化,流民數量不斷增多,官員腐敗現象愈發嚴重,朝廷都快要失去對地方的掌控了。”
李奧調侃道:“你倆好好說說削藩這事,這可是他在位期間的一件大事。”
李奧這話一出,朱元璋和朱標頓時都沉默了。
片刻後,朱元璋幽幽道:“如果曆史上的咱和標兒,在藍玉封侯開始,就已經有了削藩的想法呢?”
“而且曆史記載,朱允炆常年跟著咱學習,說不定或多或少察覺到了咱有削藩的心思。”
朱標眼中閃過一絲思索,緩緩說道:“按照那時的局勢,藩王勢力盤根錯節,貿然削藩,恐生大亂。”
“可能我們本想著借助藍玉的力量,先在朝堂和軍中樹立起一股能與藩王抗衡的勢力,再徐徐圖之。”
朱標無奈地搖了搖頭,眼中滿是遺憾,“可誰能想到,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朱元璋的臉上滿是無奈,“曆史上的標兒突然離世,讓一切都亂了套。”
“朱允炆那孩子,終究是沒經曆過這些權謀爭鬥的大風大浪,做事太急於求成了。”
李奧一臉好奇,趕忙追問道:“如果按照你們原本曆史上的計劃,究竟該怎麽削藩?”
朱元璋陷入沉思,片刻後緩緩說道:“或許是在咱百年之後,由標兒出麵,逐步削弱藩王的兵權。”
“將他們手中掌控的軍隊,一點一點地收歸朝廷。”
“這樣一來,藩王沒了兵權這個最有力的依仗,自然就難以興風作浪。”
朱標在一旁補充道:“同時,我可能還有在經濟上對藩王進行限製,把控他們的財源,讓他們沒有足夠的財力來支撐謀反。”
李奧接著又問:“那藍玉在這整個削藩計劃中,又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呢?”
朱元璋眯著眼睛,敲著桌子:“藍玉手握重兵,他就是朝廷高懸的一把利刃,是極具威懾力的存在。”
“一旦有哪個藩王敢輕舉妄動,妄圖謀反,他便能迅速率領大軍出兵鎮壓,將叛亂扼殺在搖籃之中。”
他眼中閃過一絲精明,繼續說道:“而且,他收的那些義子,在軍中分布廣泛,各個關鍵位置都有他們的身影。”
“如此一來,便能為我們提供不少關鍵情報,讓我們時刻掌握藩王和軍隊的動向。”
朱標微微皺眉,神色滿是惋惜,“隻可惜啊,這一切完美的部署,都隨著我的離去而徹底改變了。”
他無奈地歎口氣,“允炆應該是壓根兒不知道我們的這些部署謀劃,削藩操之過急,手段又過於強硬,反而把藩王們都逼到了一起,聯合起來反抗朝廷,最終釀成大禍。”
“不過,” 朱元璋話鋒一轉,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複雜的情緒,“老四那小子上位之後,雖然他手段強硬了些,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把當時那混亂不堪的局麵逐漸穩定了下來。”
“他繼續推行削藩政策,而且力度極大,把藩王們的勢力削弱到了極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完成了我們一直以來的心願。”
朱元璋微微頷首,眼中浮現出對朱棣越來越多的認可:“老四那小子,確實是有些真本事的。”
“在現代見識了那些事兒之後,咱才更加清楚地看到他在位時所立下的諸多功績。”
“就說那遷都北京,這一步棋走得妙,天子守國門,不僅穩固了北方邊防,還能更好地掌控全局。”
朱標神色認真,語氣中帶著幾分誠懇與謙遜:“是啊。”
“若不是有在現代學習的機會,讓我知曉了這些曆史的走向,即便我沒有早逝,也不一定能比老四做得更好。”
他看向朱元璋,目光中透露出一絲敬意,“父皇您當時,已然把周邊該打的仗都打完了,為大明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無比的基礎。”
“若我在位,往後大明的主要任務,就是好好發展民生,逐步推進削藩事宜,防止出現像八王之亂那般的禍事,讓國家能夠平穩地發展下去。”
“但是真要像老四那般,將大明的國力推向一個新的高峰,積極開拓海外交流,這些舉措我恐怕還不一定能想得出來,也不一定能做得出來。”
朱元璋帶著安慰的神情,伸手拍了拍朱標的肩膀,滿是感慨地說道:“標兒,你這性子仁厚,這是你的優點,在治國理政方麵,你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隻是老四在這方麵,倒顯得果敢決絕,他做出的一些決策,是你可能不會輕易去做的。”
他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讚賞,“就像他派鄭和下西洋,宣揚了我大明國威,還打通了海上貿易之路,讓四方來朝,這對大明的繁榮昌盛功不可沒。”
朱標認真地點頭,表示十分讚同:“兒臣明白,老四在外交和軍事方麵所采取的舉措,確實讓大明在世界舞台上揚眉吐氣。”
“而且他重視文化,下令編纂《永樂大典》,將天下學問盡收其中,這對後世的影響不可估量。”
“兒臣若是在位,或許會更側重於休養生息,在經濟和民生上多下功夫,在拓展大明影響力這方麵,怕是不及他。”
李奧在一旁聽著他們父子的對話,插話道:“標哥,你不必過於謙遜,你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麵臨的局勢也不一樣。”
“若你在位,以你的仁厚,說不定能營造出一個更加和諧穩定的內部環境,這同樣是大明之福。”
朱元璋哈哈一笑:“小李這話倒是在理。”
“不管怎樣,咱大明的江山能越來越好,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咱有了現代的知識與見識,往後的路,也能走得更穩些。”
李奧笑著看向朱元璋,由衷說道:“大叔,我挺佩服你攢家底的能力。”
“你在位時一直戰事頻繁,去世後朱允炆又在位亂搞一年,剩下三年還打著靖難之役。”
他不禁感慨,語氣中滿是欽佩,“可即便經曆了這麽多波折,老四上位沒多久,就能決定遷都和編纂《永樂大典》,還一直加強邊防防禦部署,永樂四年還征討安南。”
“這背後要是沒有你之前打下的堅實基礎,哪能這麽順利開展這些大事。”
“你攢下的這些家底,可是讓大明後續的發展有了底氣。”
朱元璋聽了,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神色,笑著擺擺手,自誇道:“咱的諸多政策,在你們這些現代人眼裏,或許覺得有些土裏土氣,甚至認為沒什麽高明的謀劃。”
“但咱這都是從曆史裏總結學習來的,要不,哪能攢下這麽厚實的家底?”
“想當初,咱剛登基的時候,這天下百廢待興,到處都是戰爭留下的創傷。”
“咱就想著,得先把這國家的根基給穩住了。”
“在農業方麵,咱可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咱借鑒前朝經驗,推行獎勵耕織,鼓勵百姓多種地、多織布,隻要幹得好,就給獎勵,大夥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起來了。”
李奧插嘴道“這個我知道,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
朱元璋笑著點點頭,“看來小李你對這些也有所了解,咱還有呢。”
“還組織移民屯田,把人多地少地方的百姓,遷到土地多但缺人手的地方,讓荒地都能種上糧食。”
“同時,咱還實行輕徭薄賦,盡量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讓大夥能安心搞生產。”
“又建立了路引製度,雖說這路引製度限製了人口的隨意流動,可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
說著,朱元璋點起一根煙,“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力量,通過路引製度可以確保農民留在土地上進行生產,保證農業生產的人力穩定。”
“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土地,咱從洪武三年下令在全國範圍內普查人口,並推行戶帖製度。”
“曆史上的咱還搞了黃冊製度,把每家每戶的人口、田產都登記得清清楚楚,收稅、征兵都有了準確依據,也方便朝廷調配資源,支持農業發展。”
“這麽一套組合拳下來,糧食產量穩步提升,為大明後續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