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手持寶鈔,問道:“這新製作的寶鈔的確精美,隻是為何麵額如此之小?”
劉伯溫恭敬答道:“陛下,那就不得不提及銀行事宜。”
“如今寶鈔麵額較大,在民間小額交易中多有不便,且大麵額寶鈔一旦偽造,造成的損失更為巨大。
“而銀行的設立,便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銀行之中,會發行多種麵額更為精細、合理的票據,與寶鈔相互補充。”
“這些票據可以隨時在銀行兌換成相應價值的金銀,或者用於日常交易支付。”
“如此一來,百姓在小額交易時無需再為找零煩惱,偽造票據的難度也會因精細的防偽設計而大大增加。”
“再者,銀行會將百姓存入的錢財集中管理,合理放貸給有需要的商賈、農戶。”
“商賈可以借此擴大經營,農戶能購置農具、種子,促進農商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的繁榮。”
“如此一來,國家稅收也會相應增加,這遠比單純依靠寶鈔帶來的收益更為可觀。”
李善長忍不住站出身來,神色凝重地問道:“誠意伯,這銀行既然關乎國計民生,如此重要,那該如何確保其運營公正,杜絕官員貪汙、挪用錢財等不良現象發生呢?”
劉伯溫目光坦然地看向李善長,沉穩地說道:“韓國公所慮之事,確實至關重要。”
“在銀行的運營管理上,我已製定了詳細且嚴格的規章製度。”
“銀行內部會設立多層監管體係,每一筆錢財的出入都有詳細記錄,定期進行賬目核查。”
“而且,負責銀行事務的官員,都將經過嚴格篩選,務必是清正廉潔、精通財務之人。”
“若有官員膽敢無視規定,以身試法,做出貪汙、挪用錢財等不法行為,必將依法予以嚴厲懲處,絕不心慈手軟,定要維護銀行運營的公正與規範。”
戶部尚書趙好德,皺著眉頭說:“誠意伯,雖說你規劃得如此周全,但這銀行終究是個新鮮事物,百姓們是否能夠接受,還未可知啊。”
劉伯溫微微點頭,說道:“趙尚書所言極是,此乃實情。”
“因此,在銀行成立之初,需朝堂上下大力宣傳,讓百姓知曉銀行所能帶來的諸多益處。”
”先在京城及周邊地區試點運營,讓百姓切實看到銀行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再逐步向全國推廣。”
“相信憑借銀行自身的優勢,以及我們合理的推廣策略,用不了多久,百姓們便會欣然認可並接受這一新生事物。”
朱元璋一直靜靜聽著,此時他輕輕摩挲著手中的寶鈔,開口道:“誠意伯,既然你已經有了諸多章程,那就著手去辦,各部需全力配合。”
劉伯溫趕忙躬身行禮,恭敬答道:“臣遵旨。”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將手中的寶鈔遞給一旁的太監,吩咐道:“拿下去,讓諸位愛卿都瞧瞧這新寶鈔的樣式。”
“這紙張果然別具一格,看似輕薄,實則韌性十足。”
“沒錯,還有這顏料,色彩鮮豔奪目,尤其是這防偽紋路,設計得如此巧妙,怪不得能大幅增加偽造的難度。”
就在大臣們議論紛紛之時,戶部侍郎提出了新的問題:“誠意伯,這新寶鈔的印製工藝如此複雜,印製速度會不會很慢?到時候寶鈔供應不足,會不會影響市場交易?”
緊接著,戶部尚書趙好德也麵露疑慮,同樣提出疑問:“誠意伯,這特殊紙張和顏料,還需設立專門工坊,這必定耗費大量錢財,如此大費周章,是否值得?”
劉伯溫神色鎮定,先向戶部侍郎微微拱手,迴應道:“關於印製速度的問題,我早有應對之策。”
“在籌備過程中,我會提前尋覓技藝精湛的工匠,進行係統且專業的培訓,確保他們能熟練掌握新的印製工藝。”
“不僅如此,新型的印製設備,其效率較現有的設備高出數倍之多。”
“如此一來,印製速度不僅不會減慢,反而會大幅提升,足以滿足市場對寶鈔的需求。”
劉伯溫心中暗想,你們這群土包子,怎知現代設備的恐怖,要是現在如實說,還不知如何解釋呢。
隨後,劉伯溫又轉向戶部尚書趙好德,認真地說道:“尚書大人,寶鈔作為我大明經濟流通的關鍵媒介,其穩定至關重要。”
“若不解決防偽問題,長此以往,寶鈔的信譽將大打折扣,百姓對寶鈔失去信任,經濟發展也會陷入困境。”
“雖然前期投入較大,但從長遠來看,這是維護國家經濟穩定、保障民生的必要之舉。”
“一旦寶鈔的防偽得到有效保障,經濟交易將更加順暢,國家稅收也會穩步增長,帶來的收益遠超過前期投入。”
大臣們聽了劉伯溫的這番解釋,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微微點頭表示認可。
這時,又有一位大臣站出來,憂心忡忡地說:“誠意伯,即便一切如你所規劃的那般,可新寶鈔發行後,舊寶鈔該如何妥善處理?若新舊寶鈔同時流通,恐怕難免會引發混亂。”
劉伯溫看向這位大臣,說道:“大人不必為此事憂心。”
“在新寶鈔發行之際,我們會發布詳細的告示,告知百姓舊寶鈔的兌換期限和方式。”
“在規定時間內,百姓可前往指定地點將舊寶鈔兌換為新寶鈔。”
“同時,我們也會逐步迴收舊寶鈔,確保市場上流通的主要是新寶鈔,從而避免引發混亂。”
朱元璋自始至終都在關注著眾人的對話,對於這些事宜,其實早已心中有數,但朝堂之上,該走的形式必不可少。
於是,他微微頷首,說道:“伯溫考慮得甚是周全,此事便按照他所說的辦理。”
“各部官員務必通力合作,全力確保寶鈔防偽和銀行設立等,諸多事宜能夠順利推進,不得有絲毫懈怠。”
大臣們聞言,齊聲高唿:“臣等遵旨!”
李奧喝一口紅牛,精神抖擻地看著這一切,想著,這群官員要是知道銀行的成立,以後銀子銅幣會慢慢貶值,會不會現在就把劉伯溫那小老頭活吞了。
畢竟,現在的大明人,大多將銀子銅幣視為財富的象征,辛苦積攢的財富若是貶值,他們定會難以接受。
就在李奧暗自思忖之際,朝堂上的氣氛卻沒有絲毫放鬆。
朱元璋道:“繼續奏事。”
就在六部官員整理著裝,準備奏事時,宋濂搶先出列,對著朱元璋恭敬一禮:“陛下,臣有要事啟奏。”
六部官員心中皆是一陣納悶,實在不明白今日究竟是何緣故,怎麽會湧現出如此之多的重要事情。
朱元璋點頭,道:“奏。”
宋濂掏出提前準備好的奏本,清了清嗓子:“陛下,臣近日以來,日夜苦思,愈發深切地感到,我大明應當重新審慎地考量女子在這江山社稷之中所占據的地位。”
“自古以來,便有‘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說法,然而,在臣看來,此觀點實有偏頗。”
“在民間,諸多女子操持家務,相夫教子,將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此乃內助之功,不可或缺。”
“更有甚者,女子亦能在技藝、文學等領域大放異彩。”
宋濂微微頓了頓,目光中滿是敬意:“陛下,您可曾還記得,皇後娘娘自隨陛下起,便與陛下患難與共,在諸多關鍵時刻為陛下出謀劃策,排憂解難。”
“遙想當年,陳友諒大兵壓境,局勢岌岌可危,皇後娘娘不僅拿出自己的積蓄犒勞將士,穩定軍心,還親自帶領城中婦女為將士們縫補衣物,鼓舞士氣。”
“正是因為有皇後娘娘這般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陪伴在陛下身邊,我大明方能軍心大振,一舉擊敗強敵。”
“再者,在治理後宮之事上,皇後娘娘以身作則,倡導節儉,將後宮管理得井然有序,讓陛下無後顧之憂,得以專心朝政。”
“此等賢能,豈止是相夫教子這般簡單,實乃我大明的巾幗楷模。”
“若我大明能廣開女子受教育之門,培養其才學,日後必能為國家輸送更多賢能之人,無論是在文化傳承,還是在經濟民生方麵,皆能發揮重要作用。”
朱元璋聽著宋濂的話,心中暗自思忖,著實沒想到這老頭講出了自己與妹子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心中滿是感慨,微微點頭表示讚同。
朝堂上的大臣們開始小聲議論起來,有的對宋濂的話表示認可,認為他所言有理;有的則麵露猶豫之色,顯然還在思考其中利弊。
這時,一位禮部侍郎緊鎖眉頭,憂心忡忡地說道:“陛下,臣鬥膽以為,宋學士此番提議實在不妥。”
“我朝向來以禮治國,禮儀教化乃是國之根本,萬不可動搖。”
“女子受教育,有違傳統禮教,一旦推行,恐會引發社會風氣的混亂,動搖國之根基啊。”
話音剛落,緊接著,幾位飽讀儒家經典的文臣也紛紛站了出來。
劉伯溫恭敬答道:“陛下,那就不得不提及銀行事宜。”
“如今寶鈔麵額較大,在民間小額交易中多有不便,且大麵額寶鈔一旦偽造,造成的損失更為巨大。
“而銀行的設立,便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銀行之中,會發行多種麵額更為精細、合理的票據,與寶鈔相互補充。”
“這些票據可以隨時在銀行兌換成相應價值的金銀,或者用於日常交易支付。”
“如此一來,百姓在小額交易時無需再為找零煩惱,偽造票據的難度也會因精細的防偽設計而大大增加。”
“再者,銀行會將百姓存入的錢財集中管理,合理放貸給有需要的商賈、農戶。”
“商賈可以借此擴大經營,農戶能購置農具、種子,促進農商業的發展,進而帶動整個國家經濟的繁榮。”
“如此一來,國家稅收也會相應增加,這遠比單純依靠寶鈔帶來的收益更為可觀。”
李善長忍不住站出身來,神色凝重地問道:“誠意伯,這銀行既然關乎國計民生,如此重要,那該如何確保其運營公正,杜絕官員貪汙、挪用錢財等不良現象發生呢?”
劉伯溫目光坦然地看向李善長,沉穩地說道:“韓國公所慮之事,確實至關重要。”
“在銀行的運營管理上,我已製定了詳細且嚴格的規章製度。”
“銀行內部會設立多層監管體係,每一筆錢財的出入都有詳細記錄,定期進行賬目核查。”
“而且,負責銀行事務的官員,都將經過嚴格篩選,務必是清正廉潔、精通財務之人。”
“若有官員膽敢無視規定,以身試法,做出貪汙、挪用錢財等不法行為,必將依法予以嚴厲懲處,絕不心慈手軟,定要維護銀行運營的公正與規範。”
戶部尚書趙好德,皺著眉頭說:“誠意伯,雖說你規劃得如此周全,但這銀行終究是個新鮮事物,百姓們是否能夠接受,還未可知啊。”
劉伯溫微微點頭,說道:“趙尚書所言極是,此乃實情。”
“因此,在銀行成立之初,需朝堂上下大力宣傳,讓百姓知曉銀行所能帶來的諸多益處。”
”先在京城及周邊地區試點運營,讓百姓切實看到銀行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再逐步向全國推廣。”
“相信憑借銀行自身的優勢,以及我們合理的推廣策略,用不了多久,百姓們便會欣然認可並接受這一新生事物。”
朱元璋一直靜靜聽著,此時他輕輕摩挲著手中的寶鈔,開口道:“誠意伯,既然你已經有了諸多章程,那就著手去辦,各部需全力配合。”
劉伯溫趕忙躬身行禮,恭敬答道:“臣遵旨。”
朱元璋滿意地點點頭,將手中的寶鈔遞給一旁的太監,吩咐道:“拿下去,讓諸位愛卿都瞧瞧這新寶鈔的樣式。”
“這紙張果然別具一格,看似輕薄,實則韌性十足。”
“沒錯,還有這顏料,色彩鮮豔奪目,尤其是這防偽紋路,設計得如此巧妙,怪不得能大幅增加偽造的難度。”
就在大臣們議論紛紛之時,戶部侍郎提出了新的問題:“誠意伯,這新寶鈔的印製工藝如此複雜,印製速度會不會很慢?到時候寶鈔供應不足,會不會影響市場交易?”
緊接著,戶部尚書趙好德也麵露疑慮,同樣提出疑問:“誠意伯,這特殊紙張和顏料,還需設立專門工坊,這必定耗費大量錢財,如此大費周章,是否值得?”
劉伯溫神色鎮定,先向戶部侍郎微微拱手,迴應道:“關於印製速度的問題,我早有應對之策。”
“在籌備過程中,我會提前尋覓技藝精湛的工匠,進行係統且專業的培訓,確保他們能熟練掌握新的印製工藝。”
“不僅如此,新型的印製設備,其效率較現有的設備高出數倍之多。”
“如此一來,印製速度不僅不會減慢,反而會大幅提升,足以滿足市場對寶鈔的需求。”
劉伯溫心中暗想,你們這群土包子,怎知現代設備的恐怖,要是現在如實說,還不知如何解釋呢。
隨後,劉伯溫又轉向戶部尚書趙好德,認真地說道:“尚書大人,寶鈔作為我大明經濟流通的關鍵媒介,其穩定至關重要。”
“若不解決防偽問題,長此以往,寶鈔的信譽將大打折扣,百姓對寶鈔失去信任,經濟發展也會陷入困境。”
“雖然前期投入較大,但從長遠來看,這是維護國家經濟穩定、保障民生的必要之舉。”
“一旦寶鈔的防偽得到有效保障,經濟交易將更加順暢,國家稅收也會穩步增長,帶來的收益遠超過前期投入。”
大臣們聽了劉伯溫的這番解釋,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微微點頭表示認可。
這時,又有一位大臣站出來,憂心忡忡地說:“誠意伯,即便一切如你所規劃的那般,可新寶鈔發行後,舊寶鈔該如何妥善處理?若新舊寶鈔同時流通,恐怕難免會引發混亂。”
劉伯溫看向這位大臣,說道:“大人不必為此事憂心。”
“在新寶鈔發行之際,我們會發布詳細的告示,告知百姓舊寶鈔的兌換期限和方式。”
“在規定時間內,百姓可前往指定地點將舊寶鈔兌換為新寶鈔。”
“同時,我們也會逐步迴收舊寶鈔,確保市場上流通的主要是新寶鈔,從而避免引發混亂。”
朱元璋自始至終都在關注著眾人的對話,對於這些事宜,其實早已心中有數,但朝堂之上,該走的形式必不可少。
於是,他微微頷首,說道:“伯溫考慮得甚是周全,此事便按照他所說的辦理。”
“各部官員務必通力合作,全力確保寶鈔防偽和銀行設立等,諸多事宜能夠順利推進,不得有絲毫懈怠。”
大臣們聞言,齊聲高唿:“臣等遵旨!”
李奧喝一口紅牛,精神抖擻地看著這一切,想著,這群官員要是知道銀行的成立,以後銀子銅幣會慢慢貶值,會不會現在就把劉伯溫那小老頭活吞了。
畢竟,現在的大明人,大多將銀子銅幣視為財富的象征,辛苦積攢的財富若是貶值,他們定會難以接受。
就在李奧暗自思忖之際,朝堂上的氣氛卻沒有絲毫放鬆。
朱元璋道:“繼續奏事。”
就在六部官員整理著裝,準備奏事時,宋濂搶先出列,對著朱元璋恭敬一禮:“陛下,臣有要事啟奏。”
六部官員心中皆是一陣納悶,實在不明白今日究竟是何緣故,怎麽會湧現出如此之多的重要事情。
朱元璋點頭,道:“奏。”
宋濂掏出提前準備好的奏本,清了清嗓子:“陛下,臣近日以來,日夜苦思,愈發深切地感到,我大明應當重新審慎地考量女子在這江山社稷之中所占據的地位。”
“自古以來,便有‘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說法,然而,在臣看來,此觀點實有偏頗。”
“在民間,諸多女子操持家務,相夫教子,將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此乃內助之功,不可或缺。”
“更有甚者,女子亦能在技藝、文學等領域大放異彩。”
宋濂微微頓了頓,目光中滿是敬意:“陛下,您可曾還記得,皇後娘娘自隨陛下起,便與陛下患難與共,在諸多關鍵時刻為陛下出謀劃策,排憂解難。”
“遙想當年,陳友諒大兵壓境,局勢岌岌可危,皇後娘娘不僅拿出自己的積蓄犒勞將士,穩定軍心,還親自帶領城中婦女為將士們縫補衣物,鼓舞士氣。”
“正是因為有皇後娘娘這般巾幗不讓須眉的奇女子,陪伴在陛下身邊,我大明方能軍心大振,一舉擊敗強敵。”
“再者,在治理後宮之事上,皇後娘娘以身作則,倡導節儉,將後宮管理得井然有序,讓陛下無後顧之憂,得以專心朝政。”
“此等賢能,豈止是相夫教子這般簡單,實乃我大明的巾幗楷模。”
“若我大明能廣開女子受教育之門,培養其才學,日後必能為國家輸送更多賢能之人,無論是在文化傳承,還是在經濟民生方麵,皆能發揮重要作用。”
朱元璋聽著宋濂的話,心中暗自思忖,著實沒想到這老頭講出了自己與妹子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心中滿是感慨,微微點頭表示讚同。
朝堂上的大臣們開始小聲議論起來,有的對宋濂的話表示認可,認為他所言有理;有的則麵露猶豫之色,顯然還在思考其中利弊。
這時,一位禮部侍郎緊鎖眉頭,憂心忡忡地說道:“陛下,臣鬥膽以為,宋學士此番提議實在不妥。”
“我朝向來以禮治國,禮儀教化乃是國之根本,萬不可動搖。”
“女子受教育,有違傳統禮教,一旦推行,恐會引發社會風氣的混亂,動搖國之根基啊。”
話音剛落,緊接著,幾位飽讀儒家經典的文臣也紛紛站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