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日的朝堂之上,晨光艱難地透過雕花窗欞,灑落在金磚地麵,映出一片斑駁光影。皇帝秦昭端坐在龍椅之上,麵色略顯憔悴,濃重的黑眼圈昭示著他昨夜的輾轉難眠。但他身姿依舊挺拔,眼神中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仿若昨夜的疲憊從未存在。
朝會按部就班地進行著,朝臣們依序出列,上奏著各地的民生瑣事、邊關軍情。戶部尚書弓著身子,雙手捧著賬本,聲音微微顫抖,匯報著江南一帶因春雨泛濫,莊稼受損,急需朝廷撥款賑災。禮部侍郎則滿臉堆笑,講述著籌備祭天大典的各項事宜,言辭間滿是對皇家威嚴的尊崇。
然而,就在眾人以為朝會將如此平穩結束時,皇帝清了清嗓子,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悠悠迴蕩:“宣皇孫秦承煜上殿。”
這話一出,原本還算有序的朝堂瞬間泛起一陣漣漪,朝臣們麵麵相覷,眼神中既有預料之中的複雜,又有難以掩飾的驚訝。
秦承煜身著一襲月白色錦袍,步伐沉穩地踏入殿內。他身姿挺拔,麵容英俊,眉骨處的淡青色胎記在晨光下若隱若現,為他添了幾分獨特氣質。在眾目睽睽之下,他不卑不亢地跪地叩拜:“孫兒拜見皇爺爺。”
皇帝看著下方的孫兒,目光中滿是期許與堅定,旋即開口,聲音擲地有聲:“朕今日下旨,冊封秦承煜為皇太孫。即日起,由齊王與福王擔任輔政之職,輔佐皇太孫於東宮處理朝政,行監國之責。”
此語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眾皇子雖未出聲,但臉上的驚愕與不甘卻難以掩飾。有的皇子緊攥拳頭,指節泛白;有的則目光陰沉,暗暗打量著四周。朝臣們更是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這一決定明顯違背祖製,祖訓有言,立儲之事需慎之又慎,需與眾皇族權衡、與內閣商議,更要聽取朝臣諫言。可如今,皇帝竟在眾皇子在世、未與內閣及朝臣商議的情況下,貿然冊封皇太孫,實在是出人意料。
然而,當皇帝的目光掃過朝堂時,原本喧鬧的議論聲戛然而止。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股無形的威壓,仿佛隻要再多說一句,便會招來滅頂之災。一時間,朝堂內安靜得針落可聞,無人敢站出來拿祖製說話。
皇帝見此情形,微微頷首,神色稍緩,接著又道:“朕再下一道旨意,釋放天牢中的謝六。其殺害禦前侍衛玄武使一事,朕既往不咎。封謝六為玄武使,進爵為伯,號‘佑東伯’,並任東宮左軍都尉使,負責東宮一應護衛工作,貼身保衛皇太孫。”
話音剛落,朝臣們再次露出驚訝之色。謝六如今已是天牢中的重犯,竟因皇帝一道旨意,搖身一變又成為皇太孫的貼身護衛,還加官晉爵,實在令人難以捉摸。但誰都明白,皇帝此舉必有深意。
緊接著,皇帝看向一旁的程若山,目光中帶著幾分信任與期許:“原青龍使程若山,任太子少保兼豫州兵馬總兵,掌管原太子親軍 —— 羽林軍,統領豫州兵馬。”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氣氛愈發凝重。禦前侍衛乃皇帝親軍,如今皇帝將禦前侍衛的兩位統領分別安排掌管東宮與京都所在的豫州兵權,其意圖不言而喻,明顯是要為皇太孫秦承煜日後登基稱帝,鋪平道路,掃除一切潛在障礙。
在這一係列旨意的衝擊下,滿朝文武雖心中有諸多疑問與擔憂,卻因忌憚皇帝的威嚴,無人敢出聲質疑,隻能將所有情緒深埋心底,默默接受這一突如其來的朝堂巨變。
天牢深處,暗無天日。潮濕發黴的氣息彌漫在每一寸空氣裏,混合著腐臭與血腥,讓人幾欲作嘔。
謝六的武力,在大懿近乎無敵,所以被囚於這天牢裏守衛最嚴密的牢房中,四周牆壁由厚實的青石砌成,連一絲光線都難以透入。唯一的一扇牢門,由精鐵打造,上麵密密麻麻地布滿了鎖扣,尋常人連靠近都覺得膽寒。
自從截殺禦前侍衛玄武使一事被皇帝知曉,謝六便被無情地打入這不見天日的地方。盡管子爵爵位未被削去,可在這暗無天日的牢房中,爵位又有何用?每日陪伴他的,隻有無盡的黑暗,以及身上那沉重的鐐銬,每一次挪動,都發出沉悶而又刺耳的聲響,在空蕩蕩的牢房裏迴蕩。
在這裏,時間失去了意義。謝六每日隻能憑借牢門上方那巴掌大的通風口透進來的微弱光線,大致判斷晝夜交替。他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仿若與整個天地隔絕。太子與阜陽王遭受皇帝懲治的消息,如同遠在天邊的星辰,他根本無從知曉。
直到那一天,牢門在一陣刺耳的嘎吱聲中緩緩打開。久違的光線猛地射進牢房,刺得謝六眯起了眼睛。他下意識地抬手遮擋,眼中滿是警惕與疑惑。
隻見一位身著緋紅色官服的太監,手持明黃綢緞的聖旨,邁著小碎步走進來。
太監清了清嗓子,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赦天牢囚犯謝六,其殺害禦前侍衛玄武使之事,朕既往不咎。封謝六為玄武使,進爵為伯,號‘佑東伯’,並任東宮左軍都尉使,負責東宮一應護衛工作,貼身保衛皇太孫……”
聽到 “皇太孫” 三字,謝六渾身一震,原本渙散的眼神瞬間聚焦,滿是不可置信。他的嘴唇微微顫抖,似乎想要說些什麽,卻又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驚得說不出話來。
太子的獨子成了皇太孫?自己竟然要去東宮護衛他?這一切發生得太過突然,仿若一場荒誕不經的夢。在這暗無天日的天牢裏,他從未想過會有這樣的轉折。
謝六緩緩站起身,鐐銬碰撞發出一連串聲響。他盯著太監手中的聖旨,眼神中交織著震驚、迷茫與一絲難以言喻的興奮。許久,他才單膝跪地,聲音略帶沙啞:“臣,謝六,接旨。” 那聲音在牢房中迴蕩,帶著幾分對未知命運的忐忑,也帶著重新迴歸朝堂風雲的複雜情緒 。
朝會按部就班地進行著,朝臣們依序出列,上奏著各地的民生瑣事、邊關軍情。戶部尚書弓著身子,雙手捧著賬本,聲音微微顫抖,匯報著江南一帶因春雨泛濫,莊稼受損,急需朝廷撥款賑災。禮部侍郎則滿臉堆笑,講述著籌備祭天大典的各項事宜,言辭間滿是對皇家威嚴的尊崇。
然而,就在眾人以為朝會將如此平穩結束時,皇帝清了清嗓子,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悠悠迴蕩:“宣皇孫秦承煜上殿。”
這話一出,原本還算有序的朝堂瞬間泛起一陣漣漪,朝臣們麵麵相覷,眼神中既有預料之中的複雜,又有難以掩飾的驚訝。
秦承煜身著一襲月白色錦袍,步伐沉穩地踏入殿內。他身姿挺拔,麵容英俊,眉骨處的淡青色胎記在晨光下若隱若現,為他添了幾分獨特氣質。在眾目睽睽之下,他不卑不亢地跪地叩拜:“孫兒拜見皇爺爺。”
皇帝看著下方的孫兒,目光中滿是期許與堅定,旋即開口,聲音擲地有聲:“朕今日下旨,冊封秦承煜為皇太孫。即日起,由齊王與福王擔任輔政之職,輔佐皇太孫於東宮處理朝政,行監國之責。”
此語一出,朝堂瞬間炸開了鍋。眾皇子雖未出聲,但臉上的驚愕與不甘卻難以掩飾。有的皇子緊攥拳頭,指節泛白;有的則目光陰沉,暗暗打量著四周。朝臣們更是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這一決定明顯違背祖製,祖訓有言,立儲之事需慎之又慎,需與眾皇族權衡、與內閣商議,更要聽取朝臣諫言。可如今,皇帝竟在眾皇子在世、未與內閣及朝臣商議的情況下,貿然冊封皇太孫,實在是出人意料。
然而,當皇帝的目光掃過朝堂時,原本喧鬧的議論聲戛然而止。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股無形的威壓,仿佛隻要再多說一句,便會招來滅頂之災。一時間,朝堂內安靜得針落可聞,無人敢站出來拿祖製說話。
皇帝見此情形,微微頷首,神色稍緩,接著又道:“朕再下一道旨意,釋放天牢中的謝六。其殺害禦前侍衛玄武使一事,朕既往不咎。封謝六為玄武使,進爵為伯,號‘佑東伯’,並任東宮左軍都尉使,負責東宮一應護衛工作,貼身保衛皇太孫。”
話音剛落,朝臣們再次露出驚訝之色。謝六如今已是天牢中的重犯,竟因皇帝一道旨意,搖身一變又成為皇太孫的貼身護衛,還加官晉爵,實在令人難以捉摸。但誰都明白,皇帝此舉必有深意。
緊接著,皇帝看向一旁的程若山,目光中帶著幾分信任與期許:“原青龍使程若山,任太子少保兼豫州兵馬總兵,掌管原太子親軍 —— 羽林軍,統領豫州兵馬。”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氣氛愈發凝重。禦前侍衛乃皇帝親軍,如今皇帝將禦前侍衛的兩位統領分別安排掌管東宮與京都所在的豫州兵權,其意圖不言而喻,明顯是要為皇太孫秦承煜日後登基稱帝,鋪平道路,掃除一切潛在障礙。
在這一係列旨意的衝擊下,滿朝文武雖心中有諸多疑問與擔憂,卻因忌憚皇帝的威嚴,無人敢出聲質疑,隻能將所有情緒深埋心底,默默接受這一突如其來的朝堂巨變。
天牢深處,暗無天日。潮濕發黴的氣息彌漫在每一寸空氣裏,混合著腐臭與血腥,讓人幾欲作嘔。
謝六的武力,在大懿近乎無敵,所以被囚於這天牢裏守衛最嚴密的牢房中,四周牆壁由厚實的青石砌成,連一絲光線都難以透入。唯一的一扇牢門,由精鐵打造,上麵密密麻麻地布滿了鎖扣,尋常人連靠近都覺得膽寒。
自從截殺禦前侍衛玄武使一事被皇帝知曉,謝六便被無情地打入這不見天日的地方。盡管子爵爵位未被削去,可在這暗無天日的牢房中,爵位又有何用?每日陪伴他的,隻有無盡的黑暗,以及身上那沉重的鐐銬,每一次挪動,都發出沉悶而又刺耳的聲響,在空蕩蕩的牢房裏迴蕩。
在這裏,時間失去了意義。謝六每日隻能憑借牢門上方那巴掌大的通風口透進來的微弱光線,大致判斷晝夜交替。他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仿若與整個天地隔絕。太子與阜陽王遭受皇帝懲治的消息,如同遠在天邊的星辰,他根本無從知曉。
直到那一天,牢門在一陣刺耳的嘎吱聲中緩緩打開。久違的光線猛地射進牢房,刺得謝六眯起了眼睛。他下意識地抬手遮擋,眼中滿是警惕與疑惑。
隻見一位身著緋紅色官服的太監,手持明黃綢緞的聖旨,邁著小碎步走進來。
太監清了清嗓子,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赦天牢囚犯謝六,其殺害禦前侍衛玄武使之事,朕既往不咎。封謝六為玄武使,進爵為伯,號‘佑東伯’,並任東宮左軍都尉使,負責東宮一應護衛工作,貼身保衛皇太孫……”
聽到 “皇太孫” 三字,謝六渾身一震,原本渙散的眼神瞬間聚焦,滿是不可置信。他的嘴唇微微顫抖,似乎想要說些什麽,卻又被這突如其來的消息驚得說不出話來。
太子的獨子成了皇太孫?自己竟然要去東宮護衛他?這一切發生得太過突然,仿若一場荒誕不經的夢。在這暗無天日的天牢裏,他從未想過會有這樣的轉折。
謝六緩緩站起身,鐐銬碰撞發出一連串聲響。他盯著太監手中的聖旨,眼神中交織著震驚、迷茫與一絲難以言喻的興奮。許久,他才單膝跪地,聲音略帶沙啞:“臣,謝六,接旨。” 那聲音在牢房中迴蕩,帶著幾分對未知命運的忐忑,也帶著重新迴歸朝堂風雲的複雜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