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的舉動,讓李誌堅更加有了底氣,這明顯就是不願意和43軍再次發起大戰。


    日軍當下在華北的實力不濟,隻能自己咽下這份不甘。


    在井陘縣消滅了一個完整的日軍旅團,讓43軍在這一片名聲大噪。原本有些不願意移民到山西的青年,此時也紛紛來43軍主動要求參軍,有的甚至從滄州越過封鎖線來尋求入伍。


    河北之地是抗戰以來最先淪陷的土地,當地在兩年內深受日軍的荼毒和壓榨,所以反抗熱情非常高。


    43軍原本有五萬人,已經是晉綏軍係統內人員最多的軍,此次出戰後,雖然有所傷亡,但是周圍青年想要參軍入伍的遠超過43軍的損失。


    為了避嫌,李誌堅向閻錫山發去報告,請求派人前來以二戰區名義招收接納新兵。


    自從開戰至今,晉綏軍已經從山西青年中征召了幾十萬人入伍,對民力的攫取挖掘已經比較厲害。閻錫山雖有心繼續擴充部隊,但是卻始終未敢繼續實施。


    今年大力引進外省移民,就是有擴大兵源的考慮。


    現在有河北之民自願入伍,閻錫山自然欣然同意。不過對於李誌堅所說的派人前去接收新兵的建議,閻錫山沒有采納,一方麵派人前去,會導致和43軍和李誌堅的嫌隙,另一方麵李誌堅素有練兵之能,派人去訓練遠不如讓43軍進行操練。


    所以給43軍迴電,由43軍代為進行。


    有了閻錫山的同意,李誌堅也就再無顧忌,在河北各地願意入伍的青年,經過政治篩查後,全部召入軍伍之中。


    9月初,傳來消息,日蘇諾門罕戰役停戰,日軍慘敗。


    李誌堅知道日軍在北上試探失敗後,在此之後一段時間的主要關注點又將轉迴中國,華北最近太過空虛,那麽未來一段時間肯定要給華北增加力量。


    於是就命令出征的各部開始收縮,做好逐漸撤迴山西的準備。進入10月後,天氣慢慢轉寒,向山西移民的人數已經少了很多,且野外的作戰活動也少多了,部隊無法在野地冬季常駐,並且冬季後勤基本上都得從山西運出,這樣補給壓力大,並且容易因為氣候的原因導致隊伍作戰失利。


    繼續駐紮下去絕對是以小失大,李誌堅就開始率領主力撤迴山西,隻在河北留下一定的偵察留守人員。


    本次出征河北的主要目的就是打開走廊吸納河北移民,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現在這幾個主要目的都已經實現。在4個月的時間裏,幾乎將整個冀西搬空,消滅日軍一個旅團。


    並且此時43軍各部又在河北累計招收新兵一萬九千人左右,可以說此次出征收獲不小。


    對於在中國的日軍而言,1939年卻不是一個有收獲的年份。


    這一年首先在山西作戰大敗,之後和蘇聯在諾門罕的衝突中也慘敗。在華北又被傅作義的35軍和李誌堅43軍占了幾次大便宜,損失不可謂不大。


    雖然在中國南方的作戰還是居於進攻態勢,但是也露出了疲態。


    年內發動了南昌會戰和第一次長沙會戰,成功占領了南昌,不過未能占領長沙。


    日軍現在發動一次大型會戰需要的準備時間更長,戰鬥的持久力和爆發力都和開戰之初已經無法相比,雖然國民政府已經被壓縮到隻有西南一隅,但是對日軍的外強中幹的認識也更加清晰,抵抗住日軍的自信心和決心也較開戰之初要強,蔣委員長在冬季還發起了一次冬季會戰,更是顯露了中國軍民頑強抵抗的決心和能力。


    在中國北方,日軍則頹勢表現更加明顯。


    對於三次對以太原為中心的進攻的失敗,令日軍在損兵折將之外,信心也折損了不少,雖然從日軍高層到基層都認為山西戰略位置重要,必須拿下,但是對於在此發起進攻,都是避之不談。


    山西的地形,太多軍隊根本無法展開,且後勤壓力巨大,兵力少了完全既是追求無謂的玉碎,晉綏軍全軍都顯示出來很強的戰鬥力和韌性。


    隨著傅作義部的發展壯大,綏遠和山西形成了彼此夾擊,協同配合的格局。山西是根本,不占領山西而隻是攻占綏遠,戰略意義不大,而難度不小,且容易引起蘇聯的戒備,甚至是介入,如果攻擊山西,傅作義必然從後方進行攻擊,會斷了攻擊隊伍的後路。


    還有43軍在冀西的作戰又狠狠的扇了華北方麵軍一個耳瓜。這個新成立起來的43軍,更是表現出了不弱於日軍的戰鬥力,有極強的進攻性和作戰的靈活性。有這樣的部隊在山西駐守,想要繼續強攻山西,無論從那個方麵考慮,暫時看都是不明智的。


    並且各方勢力向作為敵後的北方蘇魯地區派出了較大實力的遊擊部隊,重慶方麵成立了專門的蘇魯戰區來展開敵後鬥爭,延安方麵在此的遊擊力量也比較強。這些遊擊部隊令後方占領區的日軍焦頭爛額,疲於應付。


    這時,日本高層終於從開戰之初的狂熱冷靜了下來,紛紛意識到開戰之前石原莞爾說得中國會是一個泥潭的確一點也沒錯。


    日軍兵力和資源不足的問題已經非常明顯的凸顯了出來,饒是日本的國力和人力已經被極力挖掘,情況仍然沒有好轉。


    開戰之初占領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還會獲得較大的收獲,到了1938年之後,尤其是1939年時,已經完全陷入了一個大的消耗戰中。


    每一戰的消耗巨大,但是占領地根本無法獲得補充,中國絕大多數的地方隻是純農業區域,最多可以補給一些糧食,其他的諸如彈藥、藥品等完全無法進行補給。


    越往中國內陸走,受到的抵抗就越激烈,中國人也在戰爭中學習和日軍的戰爭方法,而日軍由於損耗巨大,以及更無法支撐最初的戰爭方式,進入了39年後,消滅一名中國軍人或者占領一片中國土地要付出的代價,是開戰之初的幾倍。


    戰爭走到現在,日軍高層越來越意識到中國未必會亡國,但是日軍絕對會被拖垮。


    39年年底,雖然在中國南方的戰場上還偶有槍炮聲,但是在北方則基本穩定了下來,嚴寒的天氣不光不利於中國軍隊的機動,也不利於日軍的遠距離行動,於是雙方都默契的暫停了廝殺的腳步,來迎接40年的到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戰之新晉綏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立證少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立證少惜並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