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諾門罕和蘇聯的衝突中,在蘇軍指揮朱可夫到達前線後,日軍的境況就越來越不利,之後完全處於了下風。
日蘇兩方都在不斷的調兵遣將,給前線增兵。
日軍不光從關東軍中抽調精銳到達蒙古邊境,還從關內的部隊開始抽調精銳補充到日蘇的對抗中。
日蘇戰鬥前線形勢的發展,令李誌堅非常高興,現在獨立混成第三旅團已經龜縮在井陘縣城中好長時間,新六師就守著石門到井陘的交通線,除非日軍出動大軍接應,否則根本運不進去,但是每次日軍出來,都被新六師打一些秋風。
石門周圍各縣都開始有不少百姓通過娘子關進入山西。而獨立混成第三旅團早就發現了43軍的目的,並上報給了華北派遣軍司令部,但是現在日軍也知道自己的虛弱,所以就裝作不知道。
現在不光43軍等部隊在這一片在不斷抽走本地百姓到山西,還有其他的勢力也在這一片活動,建設了不少的根據地。
當下李誌堅最難的不是麵對日本人,而是有時候會和其他國內勢力發生利益爭奪,這還是43軍的目的不是占據地盤,而是主要是吸納移民,才導致矛盾沒那麽激烈。
日本人在關內的大部分占領地,都是隻能派兵占據縣城或者城市,而沒有能力在周圍鄉村進行實力控製,所以現在敵後的各種勢力的力量都在蓬勃發展。
現在幾方國內勢力都在這種地方爭奪地盤和人口,都打著和日軍戰鬥之名,最後因為爭奪利益,互相之間已經經常大打出手。
李誌堅率領的43軍等部作為後來者,極力避免和之前就過來的其他勢力發生衝突,將目標都指向日軍的小據點。
43軍由於裝備遠好於其他勢力的武裝,所以對於其他人不敢打的炮樓和據點,43軍向來都是上來就打,在周圍很快打出名聲,在將移民政策進行公告後,不少人就主動舉家向山西遷移。
現在山西的大生產活動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開辟出不少的荒地,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
按照山西省政府的命令,全省除黃河邊上不得開墾荒地外,其餘地方軍民共同努力,一起進行大屯墾,首先擴大糧食生產。
在從第三次太原會戰到現在,光在長治和陽泉即開墾出荒地十幾萬畝新地。從娘子關遷進山西的河北移民,大多則是就近安置到了陽泉和長治這兩個地方。
山西屬於黃土高原,土地以黃土地為主,方便挖掘,所以山西人的住房很多就是窯洞。各地地方政府按照山西省政府的命令和提供的經費支持下,組織本地人配合移民建設窯洞,在安頓了住所以後,又給移民提供口糧和種子,其口糧暫時由當地政府借給,待收獲後償還。
這些外省移民被分配到新開墾的耕地,前兩年不用繳納稅負,第三年時按照熟地的40%進行起征,在五年後到正常水平。
除了前期的移民可以享受開墾出來的地,之後因為開墾速度不及移民速度,根本無法供應眾多的移民,所以隻能由政府提供口糧,在移民開墾出來後自己耕種。
現在不光有從娘子關過來的移民,從晉城的太行陘等口子,現在也有移民不斷湧入。
在43軍駐晉城辦事處的努力下,向河南、安徽等地吸納災民的工作再次啟動。
由於43軍派去的都是這些地方籍貫的人,他們知道山西現在的情況,也看到了移民過去的人的生活在一天天變好,所以真情講述之下,讓不少的當地鄉民們動心決定前往山西。
為了方便移民,晉城留守處在在移民路途中設置了不少的諮詢點和幫扶點。
可以進行幾百裏遷移的人家,家中必然有青壯,所以實際到達山西的青壯比例非常高,而青壯勞動力就是現在山西最稀罕的。
雖然山西現在已經有了生產拖拉機的能力,但是受原油不足困擾,農業生產還隻能更多依靠畜力和人力,油料用來供給工業生產和作戰。現在在晉綏軍實際控製的榆林地區,鑿出了一點石油,但是也不敢宣張,且產量太低,根本不夠用。
現在各地地方政府紛紛進行組織,積極向外蒙等地購買耕牛,盡管數量還是不夠,但是還是一定程度的減輕了耕力不足問題。
而新開墾出來的荒地,由於有了化肥的幫助,雖然是生地,但是也有了一些肥力,可以有一些出產。
山西實業公司旗下的幾家化肥廠,在忻縣的化肥廠轉產生產炸藥後,在之前戰事最緊張時,將生產都轉向生產炸藥。現在戰事稍微鬆一點,就將部分生產化肥的生產線恢複生產化肥。
由於化肥廠的產能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於是各地政府組織建設養豬場,組織移民喂養,實行責任製和效益掛鉤方式,提升積極性,同時豬場的糞便都是良好的肥料。耕種的作物,大多是以玉米等高產作物為主,方便收獲後的秸稈可以繼續喂養牲畜。
李守義通過就留在美國的人員,又購買了一批生產化肥的設備,但是由於到緬甸的道路還不通暢,所以設備難以運迴來,還在緬甸的港口等著運輸。
現在化肥的生產已經屬於戰略任務,所以這個情況在山西實業公司上報給工業廳後,直接上報給了閻錫山。
閻錫山經過斟酌後,向重慶中央發密電:現我國沿海線均已被日軍控製,物資進入日漸困難,現國際通道唯有通過蘇聯入境以及從緬甸國際線路入境,緬甸國家線路的可靠性和經濟性要遠大於彼線路。故建好並經營雲南通往緬甸的道路,意義愈發明顯,若中央有意,晉綏軍必獻上綿薄之力。
重慶中央也明白緬甸公路的意義,所以在大力修建這條路,閻錫山在發過電報後,切實給重慶送去不少的物資和設備,將修建道路的進程提快了不少。
日軍入侵兩年,中國的精華之地盡落入日軍之手,物資供應逐年緊張,除了山西外的地方,連養軍的糧食都開始不足。
山西成了少有的安穩富饒之地。山西的糧食產量在1939年,有了不小比例的提升,不光滿足自給,尚有餘力賣往外地,山西商品通過運城,流向大多數國統區和不少的日占區,又很大的促動了山西經濟的發展。
日蘇兩方都在不斷的調兵遣將,給前線增兵。
日軍不光從關東軍中抽調精銳到達蒙古邊境,還從關內的部隊開始抽調精銳補充到日蘇的對抗中。
日蘇戰鬥前線形勢的發展,令李誌堅非常高興,現在獨立混成第三旅團已經龜縮在井陘縣城中好長時間,新六師就守著石門到井陘的交通線,除非日軍出動大軍接應,否則根本運不進去,但是每次日軍出來,都被新六師打一些秋風。
石門周圍各縣都開始有不少百姓通過娘子關進入山西。而獨立混成第三旅團早就發現了43軍的目的,並上報給了華北派遣軍司令部,但是現在日軍也知道自己的虛弱,所以就裝作不知道。
現在不光43軍等部隊在這一片在不斷抽走本地百姓到山西,還有其他的勢力也在這一片活動,建設了不少的根據地。
當下李誌堅最難的不是麵對日本人,而是有時候會和其他國內勢力發生利益爭奪,這還是43軍的目的不是占據地盤,而是主要是吸納移民,才導致矛盾沒那麽激烈。
日本人在關內的大部分占領地,都是隻能派兵占據縣城或者城市,而沒有能力在周圍鄉村進行實力控製,所以現在敵後的各種勢力的力量都在蓬勃發展。
現在幾方國內勢力都在這種地方爭奪地盤和人口,都打著和日軍戰鬥之名,最後因為爭奪利益,互相之間已經經常大打出手。
李誌堅率領的43軍等部作為後來者,極力避免和之前就過來的其他勢力發生衝突,將目標都指向日軍的小據點。
43軍由於裝備遠好於其他勢力的武裝,所以對於其他人不敢打的炮樓和據點,43軍向來都是上來就打,在周圍很快打出名聲,在將移民政策進行公告後,不少人就主動舉家向山西遷移。
現在山西的大生產活動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開辟出不少的荒地,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
按照山西省政府的命令,全省除黃河邊上不得開墾荒地外,其餘地方軍民共同努力,一起進行大屯墾,首先擴大糧食生產。
在從第三次太原會戰到現在,光在長治和陽泉即開墾出荒地十幾萬畝新地。從娘子關遷進山西的河北移民,大多則是就近安置到了陽泉和長治這兩個地方。
山西屬於黃土高原,土地以黃土地為主,方便挖掘,所以山西人的住房很多就是窯洞。各地地方政府按照山西省政府的命令和提供的經費支持下,組織本地人配合移民建設窯洞,在安頓了住所以後,又給移民提供口糧和種子,其口糧暫時由當地政府借給,待收獲後償還。
這些外省移民被分配到新開墾的耕地,前兩年不用繳納稅負,第三年時按照熟地的40%進行起征,在五年後到正常水平。
除了前期的移民可以享受開墾出來的地,之後因為開墾速度不及移民速度,根本無法供應眾多的移民,所以隻能由政府提供口糧,在移民開墾出來後自己耕種。
現在不光有從娘子關過來的移民,從晉城的太行陘等口子,現在也有移民不斷湧入。
在43軍駐晉城辦事處的努力下,向河南、安徽等地吸納災民的工作再次啟動。
由於43軍派去的都是這些地方籍貫的人,他們知道山西現在的情況,也看到了移民過去的人的生活在一天天變好,所以真情講述之下,讓不少的當地鄉民們動心決定前往山西。
為了方便移民,晉城留守處在在移民路途中設置了不少的諮詢點和幫扶點。
可以進行幾百裏遷移的人家,家中必然有青壯,所以實際到達山西的青壯比例非常高,而青壯勞動力就是現在山西最稀罕的。
雖然山西現在已經有了生產拖拉機的能力,但是受原油不足困擾,農業生產還隻能更多依靠畜力和人力,油料用來供給工業生產和作戰。現在在晉綏軍實際控製的榆林地區,鑿出了一點石油,但是也不敢宣張,且產量太低,根本不夠用。
現在各地地方政府紛紛進行組織,積極向外蒙等地購買耕牛,盡管數量還是不夠,但是還是一定程度的減輕了耕力不足問題。
而新開墾出來的荒地,由於有了化肥的幫助,雖然是生地,但是也有了一些肥力,可以有一些出產。
山西實業公司旗下的幾家化肥廠,在忻縣的化肥廠轉產生產炸藥後,在之前戰事最緊張時,將生產都轉向生產炸藥。現在戰事稍微鬆一點,就將部分生產化肥的生產線恢複生產化肥。
由於化肥廠的產能還不能完全滿足需要,於是各地政府組織建設養豬場,組織移民喂養,實行責任製和效益掛鉤方式,提升積極性,同時豬場的糞便都是良好的肥料。耕種的作物,大多是以玉米等高產作物為主,方便收獲後的秸稈可以繼續喂養牲畜。
李守義通過就留在美國的人員,又購買了一批生產化肥的設備,但是由於到緬甸的道路還不通暢,所以設備難以運迴來,還在緬甸的港口等著運輸。
現在化肥的生產已經屬於戰略任務,所以這個情況在山西實業公司上報給工業廳後,直接上報給了閻錫山。
閻錫山經過斟酌後,向重慶中央發密電:現我國沿海線均已被日軍控製,物資進入日漸困難,現國際通道唯有通過蘇聯入境以及從緬甸國際線路入境,緬甸國家線路的可靠性和經濟性要遠大於彼線路。故建好並經營雲南通往緬甸的道路,意義愈發明顯,若中央有意,晉綏軍必獻上綿薄之力。
重慶中央也明白緬甸公路的意義,所以在大力修建這條路,閻錫山在發過電報後,切實給重慶送去不少的物資和設備,將修建道路的進程提快了不少。
日軍入侵兩年,中國的精華之地盡落入日軍之手,物資供應逐年緊張,除了山西外的地方,連養軍的糧食都開始不足。
山西成了少有的安穩富饒之地。山西的糧食產量在1939年,有了不小比例的提升,不光滿足自給,尚有餘力賣往外地,山西商品通過運城,流向大多數國統區和不少的日占區,又很大的促動了山西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