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935年之後,中國的其他地方,尤其是南方打的不亦樂乎,但是在山西確是是非常的安寧,人們合起一股勁來謀發展。這一年的局麵開始出現明顯的上升,經過中原大戰後幾年的運籌和努力,讓山西的發展從量的變化,開始有了質的變化。


    1935年元旦,西北煉鋼廠的高爐平爐等點火實驗後大多取得了成功,於是開始全麵開工生產,這個鋼鐵廠是當下中國控製區內最大的鋼鐵廠,現在主要的產品是同蒲鐵路的鐵軌,並且生產的鐵軌經過對比,質量一點都不輸於國外進口的鐵軌。


    山西省內自己可以生產鐵軌,使得修建同蒲鐵路的成本下降的同時,修建的效率也提升了,鐵軌一出廠就直接通過修好的鐵路路段運到待修的路段工地。在此,閻錫山充分發揮了他作為商人的精明,閻錫山先是發動了3萬晉綏軍官兵參與鐵路的修建,每天還規定有施工任務,為了省錢,閻錫山在鐵路線周圍修建水泥廠,炸藥廠,到時候直接運到鐵路上,節省了運力和運費,並且修建鐵路的枕木也是多種利用,先搭建為築路工人的住房,之後需要的時候拆了安裝在鐵路上,在閻錫山的帶領下,山西軍民靠著這種孜孜不倦,迎難而上的勁頭,使得同蒲鐵路的修建進程非常快,尤其是南線,由於是沿著汾河穀地修建,一路地勢較平坦,穿越的山地較少,修建的進度更快。


    閻錫山在掌握的資金充裕後,還向李誌堅要了化肥的生產配方,公辦了一家化肥廠。不過令閻錫山鬱悶的是,根據公辦化肥廠的反饋,不管怎麽改進,他們那生產的化肥的成本都要高於山西實業公司生產化肥的銷售價。


    為此,閻錫山還專門將李誌堅叫過來詢問其中的原因,李誌堅也不知道該說什麽,公辦企業裏麵的彎彎繞豈是隻言片語就可以說清的,在李誌堅含蓄的將這個意思透露出來後,閻錫山瞬間明白,馬上將廠子的管理層都換了,不過換人後也沒有解決問題,成本也沒能降下來,他也就知道這也不是單個人的問題,而是體製的固有問題。


    對於化肥這種極度關乎民生的東西,閻錫山絕對不允許提高化肥的價格,所以隻能停止了公辦的化肥廠,作價轉讓給山西實業公司接手經營,並讓李誌堅在晉南、晉北想辦法再各自建一座化肥廠,閻錫山要讓全山西的農民都能用上化肥。


    對於閻錫山的要求,李誌堅自然完全遵守,立即安排在忻州和運城各建了一座化肥廠,之後四座化肥廠同時生產,雖然還不足以完全滿足需求,但是至少將化肥推向了全省。


    用過化肥的人現在都已經接受了化肥,都不需要政府再來推動,農民們自己就上門求購,王靖國在綏遠屯田,剛開墾出來的土地更需要更多的養料,晉北的化肥廠的產品一出來就被王靖國搶購走不少,無奈之下,李誌堅隻能一麵繼續向國外采購化肥設備,將四個廠的產能都進行擴大,一麵趕緊從太原給晉北調運化肥。


    在閻錫山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修建同蒲鐵路的時候,李誌堅開始了他的自行車推銷之旅。


    李誌堅帶人沿著正太路先到了石門,之後繼續北上北平、天津,著力推銷山西實業公司自行車廠生產的自行車,現在城南的煉鋼車間已經生產,原料的問題已經解決,自行車廠實行了全產能的生產,產量直線增加,成本因為大規模的生產,流水化生產更加嫻熟,又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多。


    李誌堅決定將自行車的價格都下調百分之十,同時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自行車的樣式和顏色、風格,到了各個地方,李誌堅首先又通過本地的報紙進行宣傳,之後自己帶隊騎行進行宣傳來做活廣告,做足了宣傳方麵的工作,這樣複興牌自行車在質量並不差於國外產品、價格隻相當於國外自行車的一半不到,且花樣和款式更多的情況下,在各地都引起了當地人的高度認可,李誌堅繼續實行有擔保即可首付一半的銷售政策,到了哪個城市,隨行攜帶的所有自行車就被哄搶一空。


    受到這種火爆情況的激勵,李誌堅又派人南下到西安、到洛陽、鄭州、到濟南、青島,到武漢、長沙,到上海,複興牌自行車迅速打敗了這些地方銷售的國外的各種自行車品牌,一時間樹立了國貨的優良品牌,複興牌自行車通過鐵路先運到天津,然後通過海運到達上海,之後一路沿著長江西進到長江沿線的各城市,為了在長江上運輸自行車,山西實業公司還向國內和國外的船廠訂購了好幾艘貨運船,另一另路是向沿海各城市延伸,這樣將國內經濟條件好的城市都投放了所產自行車。


    在當年全國的自行車銷售量就達到了十萬級,流水達到了兩千多萬,成為第一個打敗了國外產品的中國工業品,創造了一個民國的神話。


    山西實業公司的名頭也就此打響,李誌堅趁著自行車的這股東風,買自行車送香煙,將山西實業公司旗下卷煙廠生產的龍城牌香煙也跟著推向市場,竟然也大獲成功,龍城香煙的口感和進口的哈德門香煙類似,但是價格要低的多,龍城香煙受到人們的認同,銷量也開始激增,在進入新年後的銷量幾乎每個季度都能實現成倍的增長。


    有了自行車和卷煙的巨大利潤,以及這些產品打造出來的太原城市的知名度,李誌堅有了足夠的資金來招募技術人員,人們也開始願意到太原去,就此招募了不少的醫藥學方麵的人才,製藥廠的人才短缺問題瞬間緩解,製藥廠開始啟動生產,磺胺類藥品開始源源不斷的從生產線上生產出來。


    並且由於李守義在美國的宣傳和聯係,不少在美的華人技術人員開始迴國,來到了山西,有的到大學和技校中任職,有的直接到了工廠中,這些人還帶動著一些外國技師到來,不小的提高了太原的整體技術水平。李誌堅對這些人都進行了登記和統籌,在迴到太原後就派人登門拜訪,並引導到工業母機生產廠就職,這個廠的人才不足問題也得到了緩解,除此之外,李誌堅還高薪將國外來安裝設備的技師們都留了一段時間,與剛剛歸國的華人技術人員一起將設備線運轉了起來,李誌堅又趕緊抽調了一批有基礎的學徒,幾個人跟著一個技術人員學習,至少要保證將生產的基本操作學會,懂得其中運行的原理。整個廠子,運行的非常笨拙而又緩慢,但是至少是動了起來。


    汽車發動機廠的問題還是沒能解決,不過摩托車發動機經過幾年的艱辛,終於造了出來。汽車發動機的問題遠遠比想象的多,後續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李誌堅對於能先生產出摩托車發動機也已經比較滿意了,有了這些發動機,在山西就可以生產完整的挎鬥摩托,這也是山西工業向前邁進的巨大一步。


    摩托車生產整個流程中最後投產的就是發動機,發動機一經投產,整個摩托車就實現了量產,最開始時每個月可以生產五十多輛挎鬥摩托,這還是由於發動機可以流水線生產,但是摩托車的其他配件以及整車裝配都沒有形成流水線,很多環節都需要純人工來完成,不過李誌堅相信,隨著經驗增多,工藝成熟後,自己弄出整車流水線也不是什麽難事。


    生產出來的挎鬥摩托,基本上沒有投向市場,除了山西實業公司自用的外,剩餘的全部被晉綏軍購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抗戰之新晉綏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立證少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立證少惜並收藏抗戰之新晉綏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