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大戰結束後,在太原觀戰的《申報》記者寫了一篇被全中國人都認同的社論。
“中華民族每次內亂分裂的時候就是最虛弱的時候,往往這個時候就容易被外族所入侵,當初滿清就是瞅準了明朝內亂之機,從東北入關席卷天下,粗懂中國曆史的日本,也以為在占據東北之後,可以在中國地方勢力林立之時席卷中國,重複清朝代明的舊事。
日軍的想法在邏輯上的確是不存在問題,東北確是中國的鎖鑰之地,占據東北的日軍,如果中國腹地還是那樣內戰不斷,那麽真的有可能席卷中國。
按照兵棋推演,我們中國方麵的結果是令人絕望的,各自為戰的中國,絕對擋不住蓄謀已久,勢力強大的日軍,但是以史為鑒是中國的傳統,中國的精英們也在防備曆史的重演,日本人的張狂無恥和野蠻,引起了全中國人的恐懼和憤怒,日本人自己推動了中國的團結。
所以在抗戰開始後,全中國的主要地方勢力紛紛握手言和,幾乎都傾盡全力,與南京政府中央團結在一起來抗日,現實已經證明,中國人的政治智慧並不在日本之下。
日軍小瞧了中國,那麽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曆史是由人來創造,曆史並不是簡單的重複。
第二次太原會戰,讓日本更是看到了中國軍人的抵抗決心,他們無以為憑,就靠著自己的血肉之軀,不屈不撓,讓日本看到了中華民族血脈裏的不屈和堅韌,更是讓他們看到中國軍人骨子裏的熱血、勇氣和智慧。
這場勝利,加上第一次太原會戰的勝利,都充分的證明了一個真理,就就是我們中國不光不會亡,還會在對日反擊中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直至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中國。”
第二次忻口會戰,和在娘子關的戰鬥是一體的,在山西的部隊將之稱為圍繞太原開展的會戰,合稱為第二次太原會戰。
這次會戰,開始讓日軍的有些人士認識到,或許進攻中國腹地是個錯誤,偌大的中國腹地,對於日軍而言,或許就是一個大泥坑,中國軍民表現出來的抵抗精神,此時的日軍感覺到他們麵前的中國再不是他們之前認識的中國,絕不是一個東亞病夫的樣子,而是一個熱血、瘦弱但是韌性十足的青年,身上迸發出越來越強大的力量。
現在不光財政的支出讓日本不堪重負,並且官兵的傷亡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們之前的預料,不說在上海、南京的傷亡,在山西的兩次傷亡更讓他們痛進心頭。
但是現在他們已經騎虎難下,隻能一步步繼續賭下去,但是麵對中國這個大象般的龐然大物,現在隻是攻占了一小部分,繼續下去,是前景光明,還是萬丈深淵,他們的心底也不再像開戰前那麽篤定。
日軍在趴著療養自己的傷口,而中國方麵則是喜氣洋洋,尤其在山西,在太原,在忻口,在此次會戰前,人們覺得在第一次太原會戰時能勝利是因為日軍的輕敵,而這一次勝利之後,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日軍固有的缺點和不足,日軍並不是那麽強大到不可戰勝。
日軍對於中國而言終究還是太小,小國想要征服大國,就要麵對大國寬大的縱深和超出多倍的人力資源,它自身在人力和資源上的不足的問題會越來越顯現出來。縱使前期獲得一部分優勢,那麽這種優勢也會被大國的其他條件所抵消,直至僵持,之後敗亡。
現在蔣百裏《國防論》中的關於持久戰的論述已經越來越深入中國軍人的內心之中。當下中國的絕大多數高級將領都是出自蔣百裏任校長的保定軍校,本身對於他的論述就比較信服,有了這兩次會戰勝利做支持,對這種理論更加信服,中國軍人的抵抗信心得以高漲。
經過這一戰,閻錫山也打出了自己的信心,不再像戰前那樣心中無底。
第一次會戰勝利後,大多數人將勝利歸於日本人的輕敵,但是這一次之後,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晉綏軍的實力,包括晉綏軍自己。
閻錫山更是深深為自己的部隊自豪,此次日軍總共近5個師團來進攻山西,尤其還有一個野戰重炮旅團,實力不可謂不強。但是還是被他們擋住,並給予大量殺傷。
不同於第一次太原會戰,這次晉綏軍是絕對的主力,起到了頂梁柱的作用,手下的幾員大將也都漲了臉,尤其是趙承綬、王靖國、陳長捷、李誌堅、薑玉貞,表現都是可圈可點。
會戰前期要數趙承綬的騎一軍的表現最亮眼,阻敵多日,嚴重的消磨了日軍的銳氣。
到了中期和後期時李誌堅的新三師則是戰果最多,不光敵後幾次戰鬥殺敵不少,毀掉日軍輜重一戰堪稱經典,之後夜戰之中的殺敵更多,最重要的是使前線日軍再無法全力進攻忻口防線,並且率先開始反攻,日軍的潰退和新三師的進攻也有一定的關係,繳獲不少日軍物資,最主要是繳獲多門150毫米重炮和105毫米的加農炮,如果不是新三師速度夠快,這些重炮根本無法保存下來。
王靖國的19軍和陳長捷率領61軍作為主力堅守在南懷化中央陣地,麵對日軍的瘋狂進攻,死戰不退,為會戰的勝利守住了基本盤。
薑玉貞率領新四師和教導旅堅守娘子關,保住了東線的穩固。
這些人的功勞都極大,之前人們說晉綏軍打仗必須依靠傅作義,然而此次軍中扛起大梁的則是閻錫山本人培養的軍官,傅作義本人雖然也參與了這一戰,但是也難以掩蓋其他將領的光芒。這充分證明了晉綏軍軍中大將眾多,後繼有人。對於已與傅作義有了嫌隙、想在軍中去傅作義化的閻錫山,這一點倍令他欣慰。
閻錫山自己也開始意識到,晉綏軍現在除了保定係外,李誌堅、薑玉貞、尉遲鳳崗等山西的新生代軍官正在成長起來,尤其是以李誌堅,兩次太原會戰,李誌堅都是功勞甚大,殺傷日軍數都屬第一,而且都是主動出戰,在日軍的重兵之中,保全自己還能大量殺傷日軍,在晉綏軍中再無其他人可以做到,而李誌堅的一路成長,都是在他閻錫山直接關照之下,可以說他是最大的伯樂,他也為自己的知人善任而生出一點自得。
“中華民族每次內亂分裂的時候就是最虛弱的時候,往往這個時候就容易被外族所入侵,當初滿清就是瞅準了明朝內亂之機,從東北入關席卷天下,粗懂中國曆史的日本,也以為在占據東北之後,可以在中國地方勢力林立之時席卷中國,重複清朝代明的舊事。
日軍的想法在邏輯上的確是不存在問題,東北確是中國的鎖鑰之地,占據東北的日軍,如果中國腹地還是那樣內戰不斷,那麽真的有可能席卷中國。
按照兵棋推演,我們中國方麵的結果是令人絕望的,各自為戰的中國,絕對擋不住蓄謀已久,勢力強大的日軍,但是以史為鑒是中國的傳統,中國的精英們也在防備曆史的重演,日本人的張狂無恥和野蠻,引起了全中國人的恐懼和憤怒,日本人自己推動了中國的團結。
所以在抗戰開始後,全中國的主要地方勢力紛紛握手言和,幾乎都傾盡全力,與南京政府中央團結在一起來抗日,現實已經證明,中國人的政治智慧並不在日本之下。
日軍小瞧了中國,那麽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曆史是由人來創造,曆史並不是簡單的重複。
第二次太原會戰,讓日本更是看到了中國軍人的抵抗決心,他們無以為憑,就靠著自己的血肉之軀,不屈不撓,讓日本看到了中華民族血脈裏的不屈和堅韌,更是讓他們看到中國軍人骨子裏的熱血、勇氣和智慧。
這場勝利,加上第一次太原會戰的勝利,都充分的證明了一個真理,就就是我們中國不光不會亡,還會在對日反擊中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直至將日本侵略者徹底趕出中國。”
第二次忻口會戰,和在娘子關的戰鬥是一體的,在山西的部隊將之稱為圍繞太原開展的會戰,合稱為第二次太原會戰。
這次會戰,開始讓日軍的有些人士認識到,或許進攻中國腹地是個錯誤,偌大的中國腹地,對於日軍而言,或許就是一個大泥坑,中國軍民表現出來的抵抗精神,此時的日軍感覺到他們麵前的中國再不是他們之前認識的中國,絕不是一個東亞病夫的樣子,而是一個熱血、瘦弱但是韌性十足的青年,身上迸發出越來越強大的力量。
現在不光財政的支出讓日本不堪重負,並且官兵的傷亡已經遠遠超過了他們之前的預料,不說在上海、南京的傷亡,在山西的兩次傷亡更讓他們痛進心頭。
但是現在他們已經騎虎難下,隻能一步步繼續賭下去,但是麵對中國這個大象般的龐然大物,現在隻是攻占了一小部分,繼續下去,是前景光明,還是萬丈深淵,他們的心底也不再像開戰前那麽篤定。
日軍在趴著療養自己的傷口,而中國方麵則是喜氣洋洋,尤其在山西,在太原,在忻口,在此次會戰前,人們覺得在第一次太原會戰時能勝利是因為日軍的輕敵,而這一次勝利之後,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日軍固有的缺點和不足,日軍並不是那麽強大到不可戰勝。
日軍對於中國而言終究還是太小,小國想要征服大國,就要麵對大國寬大的縱深和超出多倍的人力資源,它自身在人力和資源上的不足的問題會越來越顯現出來。縱使前期獲得一部分優勢,那麽這種優勢也會被大國的其他條件所抵消,直至僵持,之後敗亡。
現在蔣百裏《國防論》中的關於持久戰的論述已經越來越深入中國軍人的內心之中。當下中國的絕大多數高級將領都是出自蔣百裏任校長的保定軍校,本身對於他的論述就比較信服,有了這兩次會戰勝利做支持,對這種理論更加信服,中國軍人的抵抗信心得以高漲。
經過這一戰,閻錫山也打出了自己的信心,不再像戰前那樣心中無底。
第一次會戰勝利後,大多數人將勝利歸於日本人的輕敵,但是這一次之後,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晉綏軍的實力,包括晉綏軍自己。
閻錫山更是深深為自己的部隊自豪,此次日軍總共近5個師團來進攻山西,尤其還有一個野戰重炮旅團,實力不可謂不強。但是還是被他們擋住,並給予大量殺傷。
不同於第一次太原會戰,這次晉綏軍是絕對的主力,起到了頂梁柱的作用,手下的幾員大將也都漲了臉,尤其是趙承綬、王靖國、陳長捷、李誌堅、薑玉貞,表現都是可圈可點。
會戰前期要數趙承綬的騎一軍的表現最亮眼,阻敵多日,嚴重的消磨了日軍的銳氣。
到了中期和後期時李誌堅的新三師則是戰果最多,不光敵後幾次戰鬥殺敵不少,毀掉日軍輜重一戰堪稱經典,之後夜戰之中的殺敵更多,最重要的是使前線日軍再無法全力進攻忻口防線,並且率先開始反攻,日軍的潰退和新三師的進攻也有一定的關係,繳獲不少日軍物資,最主要是繳獲多門150毫米重炮和105毫米的加農炮,如果不是新三師速度夠快,這些重炮根本無法保存下來。
王靖國的19軍和陳長捷率領61軍作為主力堅守在南懷化中央陣地,麵對日軍的瘋狂進攻,死戰不退,為會戰的勝利守住了基本盤。
薑玉貞率領新四師和教導旅堅守娘子關,保住了東線的穩固。
這些人的功勞都極大,之前人們說晉綏軍打仗必須依靠傅作義,然而此次軍中扛起大梁的則是閻錫山本人培養的軍官,傅作義本人雖然也參與了這一戰,但是也難以掩蓋其他將領的光芒。這充分證明了晉綏軍軍中大將眾多,後繼有人。對於已與傅作義有了嫌隙、想在軍中去傅作義化的閻錫山,這一點倍令他欣慰。
閻錫山自己也開始意識到,晉綏軍現在除了保定係外,李誌堅、薑玉貞、尉遲鳳崗等山西的新生代軍官正在成長起來,尤其是以李誌堅,兩次太原會戰,李誌堅都是功勞甚大,殺傷日軍數都屬第一,而且都是主動出戰,在日軍的重兵之中,保全自己還能大量殺傷日軍,在晉綏軍中再無其他人可以做到,而李誌堅的一路成長,都是在他閻錫山直接關照之下,可以說他是最大的伯樂,他也為自己的知人善任而生出一點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