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不少讀者的反饋,說遊牧民族的實力有些誇大。


    對於遊牧民族的印象是一群上到老得騎不動馬,下到十歲以上的小孩兒,加起來一兩萬人來侵略漢朝的程度。


    甚至因為那句,漢末三國時期的弱些的諸侯,隨便都能吊打周邊異族的固有印象,導致笑料百出。


    關於鮮卑,許多讀者對其沒有什麽感覺,可能也有演義的加成在其中。


    畢竟演義裏,開局就是黃巾之亂起步了。


    而整合了草原的鮮卑霸主檀石槐卻在公元181年就死了,所以錯過了這趟漢末的末班車,上了一趟早班車。


    要講鮮卑,就要從其根源說起。


    漢代有許多名士對於鮮卑出處來源說法不一。


    但直到三國魏晉時期,才算有了一個主流的官方論調。


    即鮮卑和烏桓一般,都起源於東胡。


    至於其他的說法出處,有山戎北遷,有秦時役卒,有東胡餘部逃亡等許多觀點。


    但根據考古顯示,鮮卑宣稱的源頭,也就是大鮮卑山,即大興安嶺,在大約四千年前,就已經有族群在此活動,而且開始使用青銅器了。


    這和江西新幹大洋州商代墓葬出土的虎方族群文物一般,沒有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之中,甚至在曆史資料中,自商武丁伐虎國後,也隻有昭王南巡和南宮伐虎這些記載了。


    但鮮卑的來源已不可考,目前還是按照起源於東胡這個主流論斷來觀察。


    而根據鮮卑和烏桓都起源於東胡的論斷,加上他們都是按照自己實際控製地域來宣稱自己起源於此。


    即鮮卑起源於大鮮卑山,烏桓起源於大烏桓山。


    接下來就是鮮卑的發展。


    最開始鮮卑和烏桓一般,都是依附於匈奴的。


    西漢時期的匈奴實力無須多說,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


    而到了東漢光武時期,因烏桓趁匈奴內亂時趁機攻擊匈奴,加上烏桓內附,使得鮮卑在塞外的發展空間得以擴張。


    其後隨著大將軍竇憲北伐北匈奴,勒石燕然後,整個草原陷入了一片權力真空時期。


    後因東漢的製衡政策,鮮卑得以獲得了初期的發展機會。


    《後漢書·鮮卑傳》:其後都護偏何等詣祭彤求自效功,因令擊北匈奴左伊育訾部,斬首二千餘級。其後偏何連歲出兵擊北虜,還輒持首級詣遼東受賞賜...於是鮮卑大人皆來歸附,並詣遼東受賞賜,青徐二州給錢歲二億七千萬為常,明章二世,保塞無常。


    從這段可以看出,漢初時期,鮮卑實際上屬於是幫漢朝打工,替漢朝削弱北匈奴的軍事實力。


    按斬殺的人頭數,和漢朝邊郡換賞錢。


    文中關於斬鮮卑的人頭獲得賞賜這一說,在這裏基本上也可以得到解釋,加上居延漢簡中出現的斬捕匈奴、叛羌購賞,基本上沒啥詬病。


    至於具體細節,我在那段下麵的評論中有解釋,這裏不過多贅述。


    而青徐二州給鮮卑歲幣也是在扶持鮮卑的發展,不過二億七千萬錢確實不算少數了。


    但和對西羌作戰時,動輒幾十上百億錢一比,換得北境平安,確實也算劃算。


    《資治通鑒卷五十六·漢紀四十八靈帝建寧元年》:穎(段穎)上言:臣...若以騎五千、步萬人、車三千兩,三冬二夏,足以破定,無慮用費為錢五十四億...伏計永初中,諸羌反叛,十有四年,用二百四十億。永和之末,複經七年,用八十餘億。耗費若此,猶不誅盡...


    這是段穎在漢靈帝即位之初和漢靈帝的對話,從文中就可看出,對羌作戰,兵起連年,烽煙不息,疲兵勞師,耗費巨億。


    而兩億七千萬確實也算得上劃算。


    但這歲幣直到章帝去世之後,再無記載有明確的供給過了。


    不過也是因為竇憲北伐後,匈奴遠遁,這會兒已經不需要扶持鮮卑來製衡匈奴了。


    而對羌作戰卻是在其之後發生的,文中隻是用於對比,以防部分讀者不理解。


    但匈奴走了,草原空了,自然就有了真空期。


    《後漢書·鮮卑傳》:北單於逃走,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鮮卑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鮮卑由此漸盛。


    關於落的這個概念,有說一落五口的,也有說十餘口的,但其和一戶一般,屬於是一個小家庭生產集體。


    可能由一家,甚至幾家組成一落,來共同生活放牧、組織耕種。


    是的,你沒聽錯,草原上也是可以耕種的,不過不同於內地郡國的精耕細作和南方地區的水耕火耨,草原上的耕種還是屬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


    雖然有許多懂得種植技術的漢人跑過去,但因為草原上的遊牧特性,大部分還是原始狀態,猜測最有可能的固定耕種區域應該是鮮卑庭的彈汗山附近,這是最有可能發展起來的地方。


    話題有些跑遠了。


    就算一落五口,這也是小一百萬人口了,雖然分布在三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廣闊的蒙古高原上,但愈往漢朝邊境靠近,鮮卑人口居住的肯定會更多。


    一是方便劫掠,二是隨著氣候影響,越往南,才越有生存空間。


    但大約在八千年前,蒙古高原的活動痕跡都很明顯,說明那裏的氣候還沒發生改變,能夠適宜人類生存和活動。


    這也是文中開頭說的,鮮卑是有史以來,實力最強盛的時期,這確實不是空話。


    而在鮮卑控製草原,實際上還是一種比較虛的控製,但從檀石槐一統草原之前的幾十年前,鮮卑一共入侵了大大小小幾十次,甚至還打到內地郡縣過。


    其實力可想而知。


    都說兩漢武德充沛,這個確實,但遊牧民族從來都不可小覷,不是誇讚遊牧民族,但尊重你的對手,也是在尊重你自己。


    但檀石槐的一統也是諸多部落頭人共同推舉而來的,就如同漢末的軻比能一般,也是由推舉而來,其組織相對較鬆散。


    就如同檀石槐一死,加上其子和連又於同年被強弩射死,本就矛盾重重的鮮卑就從內部開始瓦解。


    所以許多人隻會覺得,烏桓在漢末時期的筆墨會比鮮卑多些。


    其實是因為其內部矛盾重重,直到軻比能上台後,這種勢頭才遏製下去。


    《後漢書·鮮卑傳》:朝廷積患之,而不能製,遂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欲與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各置大人領之,皆屬檀石槐。


    甚至連桓帝時期,想要和檀石槐和親,檀石槐都不要,甚至覺得羞辱,加大力度了抄掠。


    而且,檀石槐的這個改革,也使得部落大人由眾人推薦,變成了家天下的世襲製度,這也算是開始進行漢化改革了。


    但隨著檀石槐的死,這種漢化也隨著消失。


    同時,你要看看同時期的桓帝手下都是什麽神仙。


    陳藩、竇武、梁冀(?)、李膺、李固、段穎(東漢羌屠)、張奐、皇甫規、郭林宗、荀淑、荀昱...


    這都是什麽逆天神仙。


    放在漢末三國,這些也是不弱的,可惜有些生不逢時了。


    又跑題了。


    就連這種神仙陣容,麵對檀石槐,也不能製,而且張奐任護匈奴中郎將時,出塞討鮮卑,隻斬首兩百級,由此可見鮮卑的軍事實力屬實不弱了。


    上一段史料原文看看。


    《後漢書·鮮卑傳》:靈帝立,幽、並、涼三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鮮卑寇抄,殺略不可勝數。


    熹平三年冬,鮮卑入北地,太守夏育率休著屠各追擊破之。遷育為護烏桓校尉。


    五年,鮮卑寇幽州。


    六年夏,鮮卑寇三邊。


    秋(秋),夏育上言:鮮卑寇邊,自春以來,三十餘發,請征幽州諸郡兵出塞擊之,一冬二春,必能禽滅。朝廷未許...


    遂遣夏育出高柳,田宴出雲中,匈奴中郎將臧旻率南匈奴單於出雁門,各將萬騎...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帥眾逆戰,育等大敗,喪其節傳輜重,各將數十騎奔還,死者十七八。


    這三萬騎的人員組成之前也贅述過,就不過多細講。


    但值得關注的是,檀石槐沒有出動本部兵馬,而是讓東部、西部、中部三部鮮卑的頭人,也就是十部大帥自行逆擊。


    逆擊這一詞,在昨天的關羽那一段也說過,顏良也是聽到曹操兵至,率眾逆擊,被關羽望見麾蓋,然後張遼、關羽衝擊顏良軍陣,將其斬首。


    鮮卑是知道漢軍前來,而且是每路各自萬騎。


    以遊牧民族的天性,有利如同飛鳥之雲集,對於這種逆擊,在這種草原上還是騎射為主的時候,基本上不可能出現的,如果到了後麵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時候,學習了漢人的軍事技術,比如說,鐵浮屠、又說是拐子馬的時候,那會兒突騎技術上來,逆擊是家常便飯,但此時不一樣。


    這會兒還處於一漢當五胡的時代,靠著先進的甲胄和兵器,加上高橋馬鞍和單邊馬鐙與不屬於遊牧民族的戰馬質量,最後就是獨有的高組織度和紀律性,這才能實現一漢當五胡。


    但檀石槐不是設伏,也不是遠遁,而是逆擊?!


    說明,他此時已經完全不把漢軍的軍事實力放在眼裏了。


    但鮮卑人需要的不是漢人的地盤,他需要的漢人的物資和糧食。


    畢竟,自己生產的哪有搶來的香?


    隻可惜,檀石槐死的太早了,不然三國也不會出現了。


    那會兒就是全民刷北境副本了。


    綜上所述。


    鮮卑的實力並不弱,還有一些資料沒有寫出來。


    並不是有讀者口中所說的老人小孩齊上陣,加起來不過一兩萬人的水平。


    並且不要低估了檀石槐的雄才。


    而且並不是一個所謂的往,傳令各大部落一起打,但實際上還是各打各的的這種說法。


    浪費了大家許多時間看到這裏,一些感言會發在作家說中。


    新人作者小吏,伏首拜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吏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國小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國小吏並收藏漢吏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