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五禁》:中醫養生的“禁忌指南”


    在中醫經典《靈樞》的奇妙天地裏,《五禁》這一篇章宛如一本獨特的“健康紅寶書”,專門給咱們講述身體在不同狀況下,那些必須要避開的“雷區”。就好比咱們身體是一艘在健康海洋裏航行的大船,這“五禁”就是航線上的暗礁,得小心繞過。下麵,咱就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把這古老的智慧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白話文,一起瞧瞧這身體養生的“禁忌指南”到底寫了啥。


    五禁開篇:身體的“紅燈警示”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刺有五禁,何謂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黃帝曰:‘餘聞刺有五奪。’岐伯曰:‘無瀉其不可奪者也。’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過。’岐伯曰:‘補瀉無過其度。’黃帝曰:‘餘聞刺有五逆。’岐伯曰:‘病與脈相逆,命曰五逆。’黃帝曰:‘餘聞刺有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是謂九宜。’”


    黃帝就像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娃娃,拉著岐伯問:“岐伯啊,我聽說針刺有個‘五禁’,這‘五禁’到底是啥呀?”岐伯迴答:“這‘五禁’呐,就是告訴你哪些情況絕對不能針刺。”黃帝又接著說:“我還聽說有個‘五奪’呢。”岐伯說:“‘五奪’就是千萬別去瀉那些不能被瀉的情況。”黃帝興致勃勃,繼續問:“那‘五過’又是啥呢?”岐伯耐心解釋:“‘五過’就是提醒你在給人補或者瀉的時候,可別過了頭。”黃帝不罷休,又問:“‘五逆’又是啥意思呢?”岐伯迴答:“要是病情和脈象對著幹,這就叫‘五逆’。”黃帝最後問:“還有個‘九宜’呢?”岐伯笑著說:“隻要你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九針的理論,這就是‘九宜’啦。”


    您瞧,這黃帝一連串的問題,就像在探索一個神秘的寶藏地圖,而岐伯就像個經驗豐富的老向導,一點一點地給黃帝,也給咱們揭開中醫針刺奧秘的麵紗。這“五禁”“五奪”“五過”“五逆”“九宜”,就像身體給咱們發出的各種信號,有紅燈警示,也有綠燈放行,得好好分辨。


    五禁詳解:身體的“危險區域”


    “黃帝曰:‘何謂五禁?願聞其不可刺之時。’岐伯曰:‘甲乙日自乘,無刺頭,無發蒙於耳內;丙丁日自乘,無振埃於肩喉廉泉;戊己日自乘四季,無刺腹,去爪瀉水;庚辛日自乘,無刺關節於股膝;壬癸日自乘,無刺足脛。是謂五禁。’”


    黃帝追問道:“那到底啥是‘五禁’呢?快給我講講啥時候不能針刺。”岐伯說:“在天幹為甲乙的日子,這時候木氣正旺,就像樹木生長正猛,可別針刺頭部,也別在耳朵裏做那種像揭開蒙蔽之物(發蒙)的針刺操作。在丙丁日,火氣正盛,就像大火熊熊燃燒,別在肩膀、喉嚨的廉泉穴位做像振落塵埃(振埃)那樣的針刺。戊己日呢,土氣旺盛,而且和四季都相關,這時候千萬別針刺腹部,也別做那種像去除多餘水分(去爪瀉水)的針刺。庚辛日,金氣當令,如同金屬質地堅硬,別針刺大腿和膝蓋的關節部位。壬癸日,水氣強盛,像水流滔滔不絕,別針刺小腿部位。這就是‘五禁’啦。”


    您看,這就好像身體在不同的時間,給不同的部位貼上了“危險,請勿靠近”的標簽。就像咱們玩遊戲,每個關卡都有特定的規則,違反了就可能“game over”。在這些特定的日子裏,針刺這些部位,就像在身體的“危險區域”玩火,一不小心就會惹出大麻煩。


    五奪之慎:身體的“虛弱底線”


    “黃帝曰:‘何謂五奪?’岐伯曰:‘形肉已奪,是一奪也;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大泄之後,是四奪也;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此皆不可瀉。’”


    黃帝又好奇地問:“那‘五奪’是啥情況呢?”岐伯說:“如果人的肌肉已經明顯消瘦,就像皮包骨頭了,這是第一種‘奪’的情況,就好比身體的‘糧草’已經嚴重不足。大量失血之後,身體裏的血液像決堤的河水一樣流失,這是第二種‘奪’。出了大汗以後,身體裏的水分像被太陽曬幹的小池塘,這是第三種‘奪’。嚴重腹瀉之後,身體的營養和水分像坐滑梯一樣快速流失,這是第四種‘奪’。剛生完孩子或者又一次大量失血之後,身體就像被打劫了一樣虛弱,這是第五種‘奪’。出現這些情況,身體已經虛弱得不行了,可千萬別再用瀉法去折騰它啦。”


    這“五奪”就像身體虛弱到了極致,發出的“求救信號”。這時候要是還對身體用瀉法,就像在一個已經搖搖欲墜的房子上再踹一腳,房子肯定得塌。咱們得像照顧生病的小寶寶一樣,小心翼翼地嗬護身體,別去觸碰它的“虛弱底線”。


    五過之戒:治療的“分寸拿捏”


    “黃帝曰:‘何謂五過?’岐伯曰:‘凡刺之屬,有餘有不足, 凡此五者,皆醫之大過也。’”


    黃帝接著問:“‘五過’到底是啥呀?”岐伯說:“大凡針刺治療,講究的是恰到好處。要是該補的時候沒補夠,不該補的時候瞎補;該瀉的時候沒瀉對,不該瀉的時候亂瀉;或者診斷病情不仔細,弄錯了虛實;又或者不了解病人的生活環境、病情變化就盲目治療;還有就是治病的時候,不按照常規的方法和順序來。這五種情況,都是醫生容易犯的大錯啊。”


    這就好比做菜,鹽放多了太鹹,放少了沒味,得精準拿捏。醫生給病人治療也一樣,補瀉就像往身體這個“大鍋裏”加調料,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得掌握好分寸,不然就像炒菜炒糊了,不但治不好病,還可能把病情搞複雜。


    五逆之危:病情與脈象的“矛盾警報”


    “黃帝曰:‘何謂五逆?’岐伯曰:‘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淫而奪形,身熱,色天然白,及後下血衃,血衃篤重,是謂四逆也;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


    黃帝又問:“那‘五逆’是啥樣的呢?”岐伯說:“如果得了熱病,按道理脈象應該是比較快、比較躁的,可現在脈象卻很平靜,或者已經出汗了,按說熱該退了,脈象卻還是又盛又躁,這就是第一種‘逆’,就像本該向前跑的車卻往後退。拉肚子的病人,脈象一般應該是比較虛弱的,可現在卻洪大,這是第二種‘逆’,就像拉肚子的人身體虛弱,卻表現出強壯的假象。得了那種頑固的痹症,關節疼痛,肌肉都開始破損了,身體還發熱,這時候脈象卻有一邊摸不到,這是第三種‘逆’,就像身體的各個部分沒有協調好。如果人因為過度勞累或者其他原因身體消瘦,還發熱,臉色卻白得像紙一樣,之後又大便下血,而且血量還很多,這就是第四種‘逆’,就像身體的氣血像決堤的洪水一樣失控。如果一會兒怕冷一會兒發熱,身體消瘦,脈象卻又堅硬又搏指,這就是第五種‘逆’,就像身體的狀況和脈象完全不匹配,發出了矛盾的信號。”


    這“五逆”就像身體裏的“內亂”,病情和脈象本該和諧相處,卻鬧起了矛盾,就像兩個小夥伴本該手拉手一起走,卻朝著相反的方向使勁兒,這時候身體可就危險啦,得趕緊重視起來。


    九宜之要:針刺的“正確姿勢”


    “黃帝曰:‘何謂九宜?’岐伯曰:‘明知九針之論, 是謂九宜。’黃帝曰:‘願聞九針之論。’岐伯曰:‘針者,天地之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


    黃帝又問:“那‘九宜’是啥呢?”岐伯說:“隻要你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九針的理論,這就是‘九宜’啦。”黃帝來了興致:“快給我講講九針的理論。”岐伯說:“這九針啊,和天地的數理有關,從一開始到九結束。第一針效法天,就像天空廣闊包容,這針能調節人體陽氣,像天空籠罩萬物;第二針效法地,大地承載萬物,這針能滋養人體陰氣,像大地孕育生命;第三針效法於人,人是萬物之靈,這針能調節人的氣血,讓人保持活力;第四針效法四季,四季有不同變化,這針能根據四季變化調整人體狀態;第五針效法五音,五音和諧美妙,這針能讓人體氣血像五音一樣和諧流通;第六針效法六律,六律規範有序,這針能讓人體經絡氣血運行規範有序;第七針效法七星,七星在天空各有位置,這針能調整人體經氣,讓各部位經氣像七星一樣各安其位;第八針效法八風,八風帶來不同氣候變化,這針能抵禦外界邪氣,像防風的屏障;第九針效法九野,九野廣闊無垠,這針能調和全身氣血,像給全身做一次全麵的滋養。”


    您看,這九針的理論就像一套神奇的魔法,每一針都有它獨特的使命,和天地萬物、人體的各種因素都緊密相連。掌握了九針的理論,就像拿到了打開健康大門的鑰匙,知道了針刺的“正確姿勢”,能讓身體這艘大船在健康的海洋裏平穩航行。


    從《靈樞·五禁》裏咱們能學到,中醫養生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冒險,這“五禁”“五奪”“五過”“五逆”是路上的陷阱,而“九宜”是指引咱們前進的燈塔。咱們得小心翼翼地避開陷阱,跟著燈塔的指引,用正確的方法照顧身體,讓身體一直健健康康,活力滿滿。就像老祖宗在《靈樞·五禁》裏告訴咱們的,了解這些身體的秘密和養生的禁忌,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擁抱健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幽默風趣解讀黃帝內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紅薯團子的鬼月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紅薯團子的鬼月閣並收藏幽默風趣解讀黃帝內經最新章節